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重讀抗戰 誰該為抗戰南京的慘劇負責?

重讀抗戰 誰該為抗戰南京的慘劇負責?


重讀抗戰 誰該為抗戰南京的慘劇負責?



南京保衛戰的失敗是必然的,唐生智根本挽回不了局面。

只有唐生智迎合蔣介石的固守意見


如上文所述,蔣介石出於外交的考慮試圖固守南京。而幾乎所有高級軍事將領都從軍事的角度反對。如果全部反對的話,蔣介石未必能堅持自己守城的計劃。


但是,蔣介石還是成功地擁有了一名高級將領支持者,他就是後來在南京保衛戰中出任司令的唐生智。


多年後,李宗仁如此回憶唐生智如何在眾人的反對聲中跳出來支持沒人贊同的蔣介石的:

「上海會戰失敗後,委員長乃約在京高級將領和德國顧問商討南京應否固守的問題。應召到會的,計有白崇禧、唐生智、何應欽、徐永昌和我等多人。


委員長首先便問我說:「敵人很快就要進攻南京了,德鄰兄,對南京守城有什麼意見?」


我回答說,我不主張守南京。我的理由是:在戰術上說,南京是個絕地,敵人可以三面合圍,而北面又阻於長江,無路可退。以新受挫折的部隊來坐困孤城,實難望久守。歷史沒有攻不破的堡壘,何況我軍新敗之餘,士氣頗受打擊,又無生力軍增援;而敵人則奪標在望,士氣正盛,南京必被攻破。與其如此,倒不如我們自己宣布南京為不設防城市,以免敵人借口燒殺平民。而我們可將大軍撤往長江兩岸,一面可阻止敵人向津浦線北進,同時可拒止敵人的西上,讓他徒得南京,對戰爭大局無關宏旨。


委員長再問白崇禧,白說,他極同意我的主張--放棄南京。蔣先生說,在他看來,南京為國府和國父陵寢所在地,斷不能不戰而退,他個人是主張死守的。


接著,他便問總參謀長何應欽和軍令部部長徐永昌。二人皆異口同聲說,他們沒有意見,一切以委員長的意旨為意旨。詢及德國首席顧問,他也竭力主張放棄南京,不作無謂的犧牲。

最後,委員長問到唐生智,唐忽然起立,大聲疾呼道:「現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在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特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唐氏說時,聲色俱厲,大義凜然,大有張睢陽嚼齒流血之概。


委員長聞言大喜,說孟瀟兄既有這樣的義憤,我看我們應死守南京,就請孟瀟兄籌劃防務,擔任城防總司令。唐生智慨然允諾,誓以血肉之軀,與南京城共存亡。死守南京便這樣決定了。


當唐生智在會上發此豪語時,我就揣測他是靜極思動,想乘此機會掌握一部兵權,所謂與城共存亡的話,不過是空頭支票罷了。會後,我便向唐生智蹺起大拇指道:「孟瀟,你了不起啊!」


唐說:「德公,戰事演變至此,我們還不肯干一下,也太對不起國家了!」生智此時意態鷹揚,滿腹豪氣躍然臉上。我們遂互道珍重而別。」


在李宗仁的回憶中,大家都勸蔣放棄南京時,是唐生智主動跳出來唱高調要死守南京的。

但在唐生智本人的回憶中卻又不同,據唐生智回憶。1937年11月中旬,蔣介石在南京召開的軍事會議上提出了守南京的問題。蔣問大家說:「守不守?」蔣說:「南京一定要守。」接著,蔣問:「哪一個守呢?」當時,沒有一個人作聲,蔣說:「如果沒人守,我自己守。」這時,唐生智挺身出來,報名願守南京。唐說:「現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在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僅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唐還主張以有力部隊堅守南京,方能「掩護前方部隊的休整和後方部隊的集中,以阻止和延緩敵人的進攻」。蔣聽到唐的表態,點頭稱讚:「孟瀟(唐生智字孟瀟),很好!」當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司令長官。


在唐的回憶中,變成了蔣介石先確定要守南京,沒人敢挑這個擔子,唐自告奮勇勇挑重擔。


問題是,唐生智「並非不知道南京是不可守的」。唐生智本人的回憶,他說「南京我明知不可守,這是任何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知道的」。因為當時局勢「很緊迫,沒有充足的時間布置,民眾的工作和軍隊工作都沒有基礎。」他還說,在上海戰役開始時,對蔣介石不惜調動大量部隊在上海拚,他是「不贊成的」,對蔣介石曾經說過「上海這一仗,要打給外國人看看」這句話「很有反感」。而且在上海戰事開始後不久,當劉湘問他對上海、南京戰事的看法時,雖然他認為「守是要守的」,但依他的看法,只「可以派一個軍長或總司令率領幾個師來守衛南京」,以阻止敵人速向我軍進逼,從而「贏得時間,調整部隊,以後再撤出南京。可見,唐生智當時並沒有真正」堅主死守「南京的思想基礎,其內心想法實際上和劉斐一派基本一致。


唐生智自己說,他承擔這次任務是蔣介石」將他的軍「,在當時情況下」不得不「承擔的任務。他還說」我自從九一八事變回到南京之後,始終是主張抗日的。同時,擔任的工作也是籌劃抗日的工作。上海戰事開始時,我又兼任軍法執行總監部總監,我能違抗命令,不守南京嗎?「於是,守南京成了蔣介石逼著唐生智接受的任務。

而據當時首都電話局」軍話專線台「話務領班王正元回憶,當時兩位參加會議負責搞作戰計劃的軍官對他說:唐生智在」那次重要會議上精神狀態不太正常,他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蹲在椅子上,一會跳下來,一會又蹲上去。「就在這次會上,唐生智承擔了保衛南京的重任,並表示「堅決死守,誓與南京共存亡。」


這一來,唐生智如何接受了守城的任務成了一個眾說紛紜的迷了。


可是,據當時在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警衛執行部工作、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參謀處第一科科長,主要」整理戰事會報的意見要領「的譚道平回憶,11月8日淞滬會戰尚未結束,唐生智就向蔣介石表示願守南京,然後11月13日南京軍事委員會召開會議,討論南京防守問題,唐生智沒有參加會議(不知何故)。主將包括徐永昌、白崇禧、劉斐等人均不主張守衛南京城。11月16日和11月18日唐生智參加了會議,與會者中持固守主張者唯蔣與唐而已。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只能責成唐生智負責南京的城防事宜,舍此無人。


可見,唐生智的回憶有自我回護之嫌,如果不是只有他主動附和並一早就向蔣積極要求守南京,蔣介石未必能堅持固守南京,而蔣逼迫誰出任南京守將也逼不到他唐生智頭上。


對於守衛南京,唐生智的自我期許很高,他斬釘載鐵地向蔣介石表示:在大難當頭,他將」做到『臨危不亂,臨難不苟』,沒有你的命令,我決不撤退「。他是個自信心很強的人,曾表示守衛南京」六個月是沒有問題的「。


唐生智將南京保衛戰的撤退搞得一團糟


然而,事實證明唐生智只是志大才疏,根本擔不起這個責任。


一直遠離實戰指揮的唐生智對於日軍沒有多少認識,對於淞滬會戰戰敗後的中國軍隊的現狀也沒有認識,現實是如李、白、徐、劉等描述的那樣,南京根本沒法守。事實上,12月1日,日軍發布攻佔南京的作戰命令,10天後的12月10日,日軍攻至南京近郊,3天後,南京陷落。唐生智的」守六個月「翻作畫餅。在此期間,唐一籌莫展。


問題在於,守守不住,連撤退,唐生智都安排不好。


12月11日上午及同日晚間,唐生智先後兩次接到蔣介石關於棄守南京並渡江向津浦路撤退的電令(真電),內稱:「如情勢不能持久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下午5時,戰事極其緊急,唐生智召開師以上將領軍事會議,下達「衛戍作命待字第一號」分頭突圍的撤退命令,交與各部長官執行。


考慮到人多船少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大部突圍,一部渡江」的原則,規定只有衛戍司令部各機關及直屬部隊、第36師由下關渡江,並以佘念慈、邵百昌、肖山令為一、二、三次渡江司令,其餘各部隊由正面突圍(包括第2軍團渡江至六合)。這是正確的。但到正式宣布撤退令時,唐生智又畫蛇添足,補充了口授命令要者:「87D、78D、74A、教導總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過江向滁州集結」。


這一補充,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其一,當時衛戍司令部手中一共只掌握了幾艘小火輪和為數不多的民船,一夜之間,運送原定約兩個師部隊過江,已屬不易;一下子將送量陡增五個師,形成「大部渡江,一部突圍」的局面,則是運輸力量根本無法承受的。其二,撤退令既下,南京城已危在旦夕,混亂方狀,衛戍司令部與各部隊之間聯絡阻滯,即「有輪渡時」如何通知?事實上,補充令一下,許多原定突圍部隊,均蜂擁至江邊,其數量近九個師。挹江門前,「人馬愈停愈多,堵塞無隙地,不獨車輛不能進退,人與人之間已無法轉動。」而渡江時,由於人多船少,秩序毫無,「人人爭渡,任意鳴槍。因載重過多,船至江中,沉沒者有之;因爭奪船隻,互相開槍斃傷者有之;將船擊毀者亦有之」。不少求船而不得的官兵,拆取商戶門板,作成木筏以泅,冒險渡江,其被淹沒江中者,數以千百計,狀極悲慘。「遙聞隔江嚎慟之慘,惟有相向唏噓,默然淚下也。」在一片緊張而慌亂之中,衛戍司令部機關的官兵5百餘人,「現已渡江會集者僅約百人」。又第88師官兵6千餘人,幾全部壯烈犧牲,而「渡江之官兵總計不過四五百人耳」。負責維持秩序及掩護機關和直屬部隊渡江之第78軍,也只有4千餘人渡過江,其餘約千名滯留江邊。數萬未及渡江的官兵,後來均慘遭日軍殺害。還有一些無法逃離南京的士兵紛紛扔掉武器換上便衣躲進了南京安全區委員會成立的難民區內。日軍入城後則以掃蕩敗殘兵為口舌濫殺無辜。由於撤退轉移指揮不當,所損失的部隊,遠遠超過在守城戰鬥中的傷亡數字。


而一直高呼口號與南京共存亡的唐生智自己,卻早早準備了後路。


據駐守徐州五戰區的李宗仁回憶:


「到12月上旬,敵軍前鋒已逼近南京城郊,發生零星的戰鬥。


此時,駐在蚌埠、職司保衛津浦路南段的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忽有長途電話給我,說:「唐孟公要我在浦口車站替他預備一列車,這是什麼意思呢?恐怕南京淪陷就在旦夕了!」


我說:「孟瀟大概預備逃走了吧?」


……


當南京城郊尚在激戰時,李品仙又來電話說,唐孟公已乘車經蚌埠北上,將過徐州轉隴海路去武漢。我聞訊乃親到徐州車站迎接。見面之下,真使我大吃一驚,唐氏神情沮喪,面色蒼白,狼狽之狀,和在南京開會時判若兩人。我們在徐州列車上傾談二十分鐘,握手欷歔。


孟瀟說:「德公,這次南京淪陷之速,出乎意外,實在對不起人。」言罷嘆息不已。


我說:「孟公不必介意,勝敗乃是兵家常事,我們抗戰是長期的,一城一地的得失,無關宏旨。」


我們談了片刻,唐生智便垂頭喪氣,轉隴海路駛向武漢而去。」


事實上,唐生智於12日晚7時渡江,當夜住六合,次(13日)晨策車抵滁縣。在滁州,唐嘆道:「我打了一輩子仗,從來沒有打過這樣糟的仗」,又說:「我對不起國人,也對不起自己」。


唐生智的主動請纓常被認為是攬權爭名的投機之舉。


這是唐自1931年進入蔣介石政府以來最後一次也是唯一的統兵作戰經歷。如前所述,南京保衛戰前後中日和談一直在暗中進行,儘管唐生智在其自述中一再否認參與汪精衛與陶德曼等人的議和活動,但他也承認知道議和的事。


據宋希廉的回憶,蔣介石的侍從秘書蕭自誠曾告訴他:12月2日蔣介石就日方所提條件向白崇禧、唐生智、顧祝同、徐永昌等人徵詢意見,他們均表示可以接受。可見唐生智並不反對和談。蕭自誠且有「日軍在這期間大約不會進攻南京」的話反映出最高決策層的某種心態,可能對唐發生了一定影響。所以劉斐言唐生智是「幻想日本侵略者不會真正進攻南京……那麼他死守南京就可以功成名就,坐享其成」是有一定道理的。


唐生智在戰鬥進行當中也有通過在南京的外國人與日軍溝通進行議和的休戰議和活動,為他行為的動機留下了一點參照。


唐生智對於守南京時有自信的,但有自信並不意味著成功。兵臨城下走馬上任的唐生智不論對敵還是對己都缺乏足夠的了解。


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說:唐生智的長官部是臨時湊合而成的,所指揮的部隊是臨時調撥的,這些部隊他過去沒有指揮過,他不了解這個部隊的情況,也不了解敵人的情況。他也不曾有過與日軍作戰的經驗,對日方的軍力、作戰特點都欠缺了解。他的全部設想在南京戰役打響前均停留在與蔣百里紙上談兵的階段。不知己也不知彼,這仗如何打的贏?


所以白崇禧在回憶錄里不無同情地說:南京失守後,曾有人紛紛責難唐氏,平心而論,已殘缺疲敗之師是不能與優勢敵人相抗的。唐之錯誤在於事前未能知己知彼,謹慎考慮,詳細計劃,貿然承擔守城重任,雖勇氣可嘉,終不免受全國輿論之指責,則殊為不值矣。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潮聞一覽 的精彩文章:

20多晝夜的炮火激戰:國軍全殲四千餘敵軍,日軍輸得最慘的一次
1943年,製造南京大屠殺的日軍部隊,終於被中國軍隊殲滅

TAG:潮聞一覽 |

您可能感興趣

誰應該為在南京保衛戰和南京大屠殺期間的慘劇負責
大腦也負責抗擊細菌?
敗走麥城、丟失荊州的主要責任是誰?誰該為關羽的慘敗負責
誰該為林沖的悲劇負責
普京強硬回擊美軍戰略轟炸機對俄挑釁!美國要為自己做的事負責
美國該對二戰中死於原子彈的日本平民負責嗎?不,這群人才該懺悔
誰該對林平之的悲劇負責?
究竟誰該為清王朝的崩潰負責?
抗日戰爭南京撤退,負責掩護的部隊竟成最先撤走的
誰該為聖彼得堡血案負責?俄強力部門疏忽大意難辭其咎
梁山征方臘死傷慘重,此人沒用對是一重大原因,宋江應為此負責
趙光義是最不懂軍事的皇帝?宋朝軍力孱弱問題主要誰來負責?
戰爭片《捍衛者》對歷史負責不曲解不戲說
二戰負責搞笑的義大利軍隊
中國文物災難:該誰負責?
歐洲軍迷又雙叒重現二戰場景了,動用重型坦克,工兵鏟搶鏡,專人負責演屍體
朝中社:希望韓方為改善北南關係做出理性負責的選擇
那些三國戰爭中的幕後英雄:後勤負責人
戰場沒法選,更多更難的預設戰場、比武競賽,是對打仗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