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建松:科學以事實為依據?我們都錯了
這不科學
宗教與科學的相愛相殺
文 | 聶建松
科學是以事實為依據的,這句話恐怕絕大多數人是深信不疑的。如果有人質疑這句話,他們一定會反問,難不成科學研究還能是基於想像不成?當然,必須承認的是科學不是文學,科學研究也不是科幻小說。
然而,如果秉承著「科學」的態度,對這句話進行一番考察的話,在這句看似「如白染皂」的定論之中,似乎還是會出現一些「灰色地帶」……
▍何謂事實?
什麼是事實?對於很多人而言,這聽起來跟一句廢話沒什麼區別。用一句很通俗的話來講,事實就是「事有事在」嘛!
但是,僅僅就是如此么?
在一定程度上,這個問題的關鍵之處不在於事物自身狀態如何,或者說,我們不能忽視人作為觀察主體的存在。更通俗地說,一個東西如果不為人知,那麼這對人而言,就不是一個「事實」——我們怎麼能知道「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呢?」
這樣問題也就隨之改變了,我們是怎麼知道事實的呢?
對此,很多人一定會說:「我們是通過觀察,就能了解事實。」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幅心理學上著名的圖片吧。
請問下圖之中,是一隻鴨子,還是一隻兔子?
如果你知道這個圖片,就會明白其用意……這幅圖可以說既不是兔子,也不是鴨子,二人就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觀察不總是那麼靠譜。
當然,有的人會不服,肯定覺得自己被「設計」了。他肯定會主張,這個圖看起來太「模糊」了,構不成一個事實!只有更為明確的東西,才是事實!就比如……數字!
沒錯,1+1=2這個命題看起來確實很清晰,但是即便不去討論深奧的數學基礎問題,只要每個人回想下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實際場景,每個人也都會明白,這樣清楚明白的簡單事實,才不是常態——我們遇到更多的是混合且複雜的「事實」。
說白了,把2塊錢給一個賣菜的小販,再從他手裡拿過來一些菜,這是個人都會的過程。但是怎麼辨認菜的新鮮程度,討價還價,判斷到底這2塊錢值不值,等等,這才是日常的科研狀態。
因此,科研工作不是找小學生做一個加減法的判斷過程,相反這更像是一個教練在指揮一場足球比賽——在這場比賽之中,我們所觀察到的不是1+1=2,而是充滿著各種互動元素交織的複雜過程……
而我們都必須承認的是,在比賽過程之中,至少存在著三種層次的人:球迷、解說員和教練。這也就是說,即便是在「觀察」同樣一場比賽,他們看到的內容肯定也不盡相同!那麼,「事實」對於他們而言,實際上經常是完全不同的!
球迷看到的可能是對方頻頻壓己方門前,解說員看到的可能是整體陣型被壓縮,但是對方「得勢不得分」,但球隊教練可能看到的則是「我把對方引出來的計劃至少已經奏效了,至少目前沒有丟球,那麼只要有一點兒運氣,對方在控球的時候發生失誤,就可以搶斷,然後用我們速度比較快的前鋒去衝擊對方那個轉身比較慢的中後衛……」
或者,再換個更好理解的說法,你與一位棋類大師下棋,對方可能看出去二十步之遠,而你可能還覺得自己局面不錯——有時候,你覺得對方是神機妙算,但其實是對方比你更早地看到了更多的「事實」。
▍理論和事實,孰先?
這對於很多人而言,可能又是一句廢話……當然是事實先於理論了!否則我們怎麼能夠從事實當中抽取理論呢?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么?即便天天都生活在事實身邊,就一定能夠了解到它么?
我們身邊肯定有一些的這樣的人——喜歡下棋或者打牌,但是下了一輩子的棋,玩了一輩子的牌也沒有達到一個高水準,俗稱「臭棋簍子」或者「臭牌簍子」。
當然,有些聰明的人很快就會意識到,這些人之所以水平低,正是因為他們「沒學過」。換句話說,如何從複雜的複合局面中抽取「事實」是需要訓練的,是需要理論指導的。
但是肯定又會有人說:「不對!如果沒有事實,我們又從何抽取理論呢?」但是在此,得提醒大家一句,這個說法是一個看著很有道理的「假命題」。
很多小時候肯定看過「鯨」的圖片,如果沒有上過初中的生物課,我們是不是仍舊和古人一樣會把這些「哺乳動物」仍舊叫做「鯨魚」呢?「事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直觀地觀察外形的話,鯨類生物確實長得更像是魚類,而不是陸地上的犀牛或者大象!
對於,那些缺乏哺乳動物這一知識的人而言,即便他是從事捕鯨這一職業的人而言,鯨是魚可能反而是更合理的「事實」——它們都有「鰭」,流線型的身體,運動方式也相似……
如果沒有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進行的掉落實驗,你將一塊石頭和一根羽毛從高處同時扔下,那你會不會有種「輕的東西就是要比重的東西落地晚」的事實觀念?
如果沒有接受過「地圓說」的教育,你是不是會像頭兩天新聞報道的NBA球星凱瑞·歐文一樣,覺得「大地是個平面」才是事實?
而即便是「鯨是魚類」,「輕物落地比重物晚」,「大地是個平面」這些觀念背後也隱藏著抽象的理論:我們直覺到的內容是可靠無疑的「事實」,任何「反直覺」的內容都是錯誤的。
因此,實際上我們從來沒有找到理論之外的「純粹事實」,或者說「事實」——何謂真/假,就已經包含了一個理論上的判斷。
▍科學的發展
很多人都覺得,只要掌握了越多的「事實」材料,我們的科學就會越發展。然而,透過前文,我們可以發現這反而不是一個比較合理的「事實」。
恐怕一個更合理的說法則是,我們的科學理論「發展」了,反而使我們觀察到了更多以前忽略的,或者無法觀察到的「事實」。
請注意,我特意在「發展」上加了個括弧——這個詞是我們以上帝視角去看整個歷史的結果,然而這個視角卻無法揭示歷史之中的真實。
我們都知道,哥白尼在「提出」日心說之後,並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而他自己也將之視為一個「假說」。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科學理論「發展」了,但是如果沒有伽利略將望遠鏡指向天空,為這個「日心假說」提供更進一步的「事實」支撐,那麼日心說和地心說之爭,頂多就是一個「數學」和「美學」的爭論。
但是如果沒有哥白尼提出「日心說」,那麼伽利略則可能不會把望遠鏡指向天空,或者即便觀察到了某些現象,也不會將之引向日心說的思考,甚至有可能把這些現象視為「假象」或者「幻象」。
為此,我們還可以看看著名的科學史大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Samuel Kuhn)在其作品《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所提出的一個例子:
最早將「氧」從空氣分離出來的人是約瑟夫·普利斯特列(Joseph Priestley),但是他要麼是認為這是「笑氣」(在一定條件下能支持燃燒),要麼認為是「脫燃素空氣」。而另外一位發現了「氧」的著名化學家拉瓦錫(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至死還堅持認為,這是一種原子的「酸素」,而且還認為只有當這種「酸素」與「熱質」結合在一起時才有氧氣形成……但是「酸素」被逐出化學領域要等到1810年以後,而熱質學說則要一直苟延到1860年代。
因此,實際上科學發展並非總是因為我們觀察到了更多的事實,因為在一個理論範式模型的思維局限之下,我們觀察到的事實總是有「局限」的——這就跟一個臭棋/牌簍子總是與「得勝之路」失之交臂一樣。
科學發展的第一步往往是由那些足夠敏感的頭腦在靈光一閃之後,率先勇敢地提出一種理論假說,接下來就需要人們的耐心,靜靜等待與之相符合的「事實」從暗處被發掘出來。
【作者簡介】
聶建松|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如果你能選擇平凡,還樂意偉大嗎
※李伯重:古人是如何傳播生育知識的
※雲也退:將漢詩翻譯成英文,數量就是王道?
※潘向黎:跟著父親讀古詩
TAG:騰訊·大家 |
※你老實還是不老實,以後這事還得科學家說了算?
※科學告訴你,其實你根本不存在!
※科學證明了!其實我們老祖宗早就告訴你了!
※託夢,有科學依據嗎?
※都錯了!科學家驚呼外星人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你不知道的那些看起來像科幻小說的科學事實!
※時間真的存在嗎:科學研究證明,其實我們都活在過去
※要不是死守實驗室的科學家們舉牌上街,我還以為他們都是些正經人呢!
※科學實驗證明:樹居然會說話!
※聶建松:科學,就等於證偽嗎
※已發表的研究結果大多是錯的?科學就是如此,但我們也可以做得更好
※這些科學暫時無法解釋的事情,你都經歷過嗎?
※刮痧是科學的?不是科學的?重要麼,能治病就行了啊!
※為什麼你會單身?科學家:因為你太聰明了!
※科學家說光靠幻想就能變瘦!我讀書少,你別騙我
※兩會除了追明星,我們還應該認識她們,致敬女科學家!
※知道了隱身背後的科學真相,我想你再也不會覺得它神秘了!
※如何科學的給寶寶補鐵,這些誤區你媽媽們不能再犯錯了!
※科學家猜想宇宙或是虛擬世界 我們實際上都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