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探索大質量恆星爆炸的經典故事

探索大質量恆星爆炸的經典故事

周日·天文周曆|周一·最新發現|周二·牧夫專欄


周三·太空探索|周四·觀測指南|周五·天文視頻



探索大質量恆星爆炸的經典故事







超新星SN 1987A 三十年回顧


天文學家是不會局限於人類和人類的時間尺度的。天體往往會花上千上萬甚至上億年的時間演化。偶爾宇宙也會給人們帶來意外的禮物,例如三十年前出現在天空中的一場光芒奪目的爆炸。


超新星SN 1987A記錄了一顆大質量恆星的死亡,其發光的遺迹位於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LMC)。在天文術語中,大麥哲倫星雲屬於近距星系。這大致意味著望遠鏡能夠清晰地觀測到超新星遺迹的細微變化。假如這場爆炸發生在數百萬光年之外,就沒法在地球上觀測到了。


賓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法麗·弗蘭克(Fari Frank)說,「它在人類的時間尺度上發生變化。」這種天體的獨特性質,讓她以及研究SN 1987A的科學家們產生了持久的興趣。


在銀河系大小的星系中,超新星平均每世紀出現一次,但銀河系的下一顆超新星遲遲沒有到來。因此,我們對於來自近距星系的驚喜表示歡迎。天文台追蹤超新星從爆炸演化至超新星遺迹的每一個時期,並將這些細節拼湊起來,以研究這場爆炸以及發生爆炸的原恆星。科學家們尚無法獲得其它超新星的相關數據,所以,超新星SN 1987A不僅僅給我們帶來了驚喜,還可以用於研究超新星的普遍特性。

三十年間,我們持續對超新星SN 1987A進行了多波段觀測,最近有什麼新成果呢?

探索大質量恆星爆炸的經典故事



(2006年拍攝。箭頭所指的小點即為SN 1987A遺迹。來源:ES0)

歷史性的一刻


1987年2月23日,超新星SN 1987A——一顆熠熠閃耀在南天的新星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起初科學家們不敢相信爆炸的發生地點離銀河系相當近,以為是同事在開玩笑。但沒過幾天,全球的天文學家們爭先恐後地觀測這顆亮星,確定了它位於鄰近的大麥哲倫星雲(LMC)。這個位置不能更好了——因為幾乎所有銀河系的超新星都被星際塵埃所重重遮蔽。


通過對比超新星SN 1987A所在區域爆炸前和爆炸後的照片,科學家們很快確定了發生爆炸的原恆星。該超新星的前身Sanduleak -69°202是一顆藍超巨星,質量為太陽質量的數倍,恆星內部劇烈燃燒,表面是藍色。如同所有的恆星一樣,這顆恆星內核的溫度和壓力足夠高,提供發生核聚變的環境,製造重元素。


恆星合成鐵元素時,生成更重的元素的聚變反應就停止了。星核在引力的作用下開始向內坍縮。當恆星內核達到中子的密度時,星體爆炸,恆星的外部會被拋出,並且釋放巨大的能量,在爆發的遺迹中會留下一顆中子星或者黑洞。但科學家們目前還沒找到關於中子星和黑洞的任何證據,這是SN 1987A遺留給人們最大的謎團。


氣體爆炸層從爆炸中心以不同的速度衝出,最快可以達到十分之一光速。之後的數年,由於爆炸產生的放射性元素分散在超新星遺迹中,超新星得以繼續燃燒。放射性元素衰變逐步釋放能量,加熱氣體。1990年後,SN 1987A的放射性元素不再推動超新星遺迹的膨脹,因此氣體冷卻下來,光線逐漸暗弱。


1997年後,SN 1987A遺迹又重新增亮,這次不是因為放射性物質,而是高速氣體激波從爆炸點衝出,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劇烈相撞,並因此加熱了星際氣體。由於能量的大量湧入,被加熱的氣體將額外的能量輻射出來。1997年科學家們用哈勃空間望遠鏡在光學波段第一次觀察到了這種輻射——它們看起來像一串珍珠項鏈,珍珠部分就是能量輻射最強烈的地方。


1999年7月,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the Chandra X-ray Observatory)成功發射。三個月後,科學家們獲得了第一張SN 1987A的X射線照片。大概半年後,大衛·伯羅斯(David Burrows)用X射線望遠鏡拍攝到了超新星遺迹的照片,照片中的氣體環呈圓環狀,熾熱燃燒著,溫度高達1,000,000K。但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的解析度不足以將細節分辨出來。


天文學家現在查明了物質環的來源:在爆炸的前兩萬年,Sanduleak -69°202向外拋散出這些氣體,拋散出的自身物質相當於幾倍太陽質量。但對於這一過程的解釋,科學家們的觀點並不一致。有人認為是因為恆星自轉速度太快,導致拋出了赤道上方的大密度星風,另一些認為是兩顆大質量的恆星在幾千年前合并而釋放氣體。


被拋出的物質與爆炸產生的激波相比,速度十分緩慢,所以激波撞擊原先形成的環系時,會使氣體開始燃燒發光。從1997年起,在每一張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照片中,氣體環一直在發光,直到最近光線才消失了。

探索大質量恆星爆炸的經典故事



(超新星遺迹分析)


內外通明——點亮新的區域


現在,激波傳播的距離已經超過了氣體環。瑞典科學家克拉斯·弗蘭森(Claes Fransson)和約瑟芬·拉爾森(Josefin Larsson)主持了近期哈勃空間望遠鏡對氣體環的觀測,結果顯示,氣體環的「珍珠」結構亮度越來越暗弱,光亮不再。在原來的主環之外,出現了新的塵埃團。科學家們觀察離爆炸地點越遙遠,就能追溯得越久遠。這意味著,移動在最前面的激波抵達了這片新區域,它為科學家們講述,除了兩萬年前形成的氣體環之外,Sanduleak -69°202還曾向外拋散了什麼。「隨著激波繼續前進,我們會看到更多原恆星質量的損失過程。


當錢德拉望遠鏡在X射線波段不再能分辨「珍珠項鏈」結構時,數據顯示氣體環的亮度穩定了下來。與伯羅斯一起研究錢德拉數據的弗蘭克說,「激波穿過氣體環,去往別的地方。有趣的是,我們不知道它們去到了哪裡。」


氣體環處的X射線輻射比超新星遺迹的其它區域都要強烈。但是很快氣體環就會暗淡下來,弗蘭克和伯羅斯期待著其它的X射線可見的區域。具體來講,他們在尋找第二次到來的激波所碰撞的物質。伯羅斯說,「當激波猛烈撞擊氣體環的內緣時,大部分都能穿過邊緣,加熱氣體,從而點亮環系;但是另一部分激波會被內緣反射,現在他們又重新跋涉到了遺迹內緣。這就是反射激波。」

探索大質量恆星爆炸的經典故事



(紅色部分為ALMA拍攝的爆炸中心的碳氧化合物。


來源 : ESA/NASA/HERSCHEL/SPITZER/ESO/ALMA)


乍暖還寒——氣體環的冷卻


超新星爆炸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達到驚天的溫度。由於激波將原子激發到上百萬攝氏度,直到今天SN 1987A的氣體環仍在輻射光波和X射線。氣體環的觀測持續了三十年,很容易推測出整個超新星遺迹一定還很熾熱。但是氣體環是個例外,它的溫度十分寒冷。


在爆炸區域的中心,物質已經膨脹擴大開來,伴隨著能量輻射和熱量釋放。事實上,遺迹的中心區域已經足夠冷卻,為原子形成分子和一些分子聚合形成塵埃粒子提供了環境,這裡的溫度在20-100K之間(地球上的水的冰點為273K)。為了研究這些低溫物質,科學家們將觀測重心轉移到低頻電磁波,可用的儀器有紅外望遠鏡和亞毫米波天線陣。


在此研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個工具就是ALMA(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天線陣),它可以分辨出距離僅僅0.05″的兩個天體,比哈勃望遠鏡所能達到的解析度甚至還要更好。為了研究SN 1987A內低溫塵埃的輻射,當時在倫敦大學學院的松浦未華子(Mikako Matsuura)和她的同事收集了尚未完工的ALMA在2013年的數據和歐南台赫歇爾空間天文台(Herschel Space Observatory)2012年在紅外波段的數據,發現遺迹中的塵埃數量龐大,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5倍。


天文學家所說的塵埃並不是平時路邊揚起的塵土,它的質地更像煙霧。星際塵埃的大小在幾個原子直徑到0.1毫米之間,輻射溫度只有20K左右。


科學家不可能用秤稱出SN 1987A中心部分的質量,松浦的團隊轉而使用過去三十年內科學家們使用的工具:收集電磁波。從物質輻射的電磁波的類型可以推斷出其溫度,並且更明亮的信號意味著更多物質。松浦說,「所以從天體的亮度可以得到它的質量,這是只是簡單的物理知識。」然而不那麼簡單的是,認識星塵形成和毀滅的過程。

探索大質量恆星爆炸的經典故事



( 將三年的照片疊加起來的SN 1987A的三個環系。


來源:NASA/ESA/THE HUBBLE HERITAGE TEAM/AURA)


繪製星圖


這個研究小組同時也使用ALMA和紅外望遠鏡來觀察超新星遺迹中噴射出的分子。然而對於星塵的研究給科學家們帶來的信息有限——例如對於「什麼類型的物質能夠產生微觀粒子呢?」這樣的問題,觀測分子的類型能更好地給出物理解釋。每種類型的分子都是由一種元素的獨特組合,輻射出不同顏色、不同波長的光。這意味著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儀器得到光的波長,從而計算出被檢分子的類型。他們還能得到一系列被檢分子的附加信息:運動的方向和速度(朝向或者遠離望遠鏡方向)、溫度(只有在特定溫度時某些分子才會存在),以及分子的數量。科學家們整合這些細節後,可以得到爆炸恆星內部的信息。


然而,探測低溫分子並不是研究古老的原恆星的唯一方法。


科學家們已知在超新星爆炸時產生的放射性元素,可以用相對應一個特定波長的高能X射線追蹤。研究人員使用NASA的高能X射線原子光譜望遠鏡(NuSTAR X-ray observation)2012至2014年間的數據,對鈦-44的分布進行了研究。鈦元素在遺迹中的分布可以揭示,在發生爆炸時,原恆星內部在進行如何澎湃的運動。同時,分布情況也可以反映爆炸的不對稱性。


拉爾森在用哈勃望遠鏡對氣體環的「珍珠項鏈」進行光學研究的同時,她也在繪製遺迹中不同元素和分子的運動情況。為了從噴出物中找出更多的爆炸細節,她使用了哈勃和甚大望遠鏡(the Very Large Telescope in Chile)的數據。


具體來說,拉爾森會測量每一個氣體雲在視向方向的運動,用這些數據計算出它們離地球的距離。她說,「我們會把這些數據和ALMA獲得的分子信息結合起來,建立起一個更加細緻的關於不同元素和分子的三維分布圖像。」迄今為止,拉爾森和她的同事們已經繪製了氫、鐵、硅、鈣、鎂和氧元素的分布圖。另外,這些元素的分布都不對稱。


大量證據顯示,SN 1987A的爆炸是不對稱的;今後,也許科學家們對爆炸方式會有更深入的了解。大多數計算機模型都未能成功模擬超新星的形成——它們在發生爆炸時就跳出了,無法引發爆炸。但是超新星確實在宇宙中出現過,並把它的物質拋射到星際中。SN 1987A及其遺迹為計算機模型提供了最優的約束條件。


在SN 1987A及其遺迹的研究方面,天文學家們有著遠大的目標,為了這些目標,他們也將繼續觀測。觀測正在演化中的天體的機會不多,科學家們也沒有因爆炸發生在近距星系而掉以輕心。在近距星系的下一顆超新星爆炸之前,SN 1987A一直都是研究超新星的最佳選擇。弗蘭克說,「只要我們可以,就理應觀測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可能是我們探索超新星的唯一可能。」


END


作者:麗斯·克魯西(Liz Kruesi)


翻譯:凌安


校譯:雪思瑜


編排:邱煜欣


責任編輯:解仁江


專欄打賞


〖天文濕刻〗牧夫出品


微信號:astronomycn

探索大質量恆星爆炸的經典故事



外星球勘測


謝謝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牧夫天文論壇 的精彩文章:

太陽的一生 視頻
宇宙深處隱藏的瑰寶
3月重要天象
七政與五星 古天文
奇怪的星星——超高速星是如何離開銀河系的?

TAG:牧夫天文論壇 |

您可能感興趣

揭宇宙十大爆炸事件 通古斯爆炸最詭異
歷史故事:通古斯大爆炸之謎
見證宇宙大爆炸之後首次最大威力的爆炸現象 星系團的碰撞
美國史上最危險的事故:導彈大爆炸,氫彈頭被炸飛
通古斯因隕星墜落髮生大爆炸
生活大爆炸的內幕大爆炸!卓偉都不知道的事情!
宇宙星體十大毀滅方式 大爆炸和融合
引發機器學習大爆炸的導火索
爆炸危險性建築的泄壓與抗爆
恆星大爆炸曾引發地球海洋生命大滅絕
粉塵爆炸能發生破壞性更大的二次爆炸
通古斯大爆炸!是流星體還是冰體引起3顆氫彈爆炸
毀天滅地!各類核爆的現場照,近距離感受核彈爆炸的巨大威力
宇宙6大暴力「虐殺」事件:恆星超新星爆炸
通古斯大爆炸是正反物質湮滅?物質湮滅威力到底有多大?
人類史上最大推力的火箭欲登陸土星,途中卻神秘爆炸,原因成謎
展現死亡之美的「超新星」爆炸遺迹
大爆炸之初產生等量的物質與反物質,但為何如今的宇宙是物質的?
明代王恭廠大爆炸,史上人類傷亡最嚴重的小行星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