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藺相如是靠強硬嚇住秦王的?
公元前283年的澠池,盛大的外交宴會正在舉行,宴飲的雙方是秦昭王和趙惠文王。現場氣氛十分融洽,一年前的和氏璧事件似乎並未給雙方留下任何不快的記憶。
酒至半酣,秦昭王提出請求:聽說趙王擅長音樂,請為大家奏瑟。趙惠文王欣然應允,彈奏了一曲,換來滿座喝彩歡呼。負責記錄秦王言行的御史隨即記上了一筆: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會場瞬間陷入尷尬,趙惠文王沒料到對方是在戲耍自己,惱火卻無可奈何,這時藺相如站了出來,他順手拾起一隻瓦罐來到秦王面前,聲稱代表趙王,請求秦王奏瓦罐。
秦昭王對此斷然拒絕,藺相如先是跪倒繼續請求,眼看秦王仍不理會,他又聲稱,只要五步之內,自己脖頸里的血足以濺到秦王身上。衛士們試圖上前,藺相如卻瞪眼怒斥,嚇阻了他們。在他的威逼下,秦昭王只得敲了下瓦罐,藺相如立刻要趙國御史也記下: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這就是太史公筆下一波三折的澠池會。數年前咸陽殿的九賓大典上,同樣是面對秦昭王,藺相如手持和氏璧,作勢要撞向庭柱,那時他曾撂下一句異曲同工的狠話:大王如果一定逼迫臣,臣的頭今天就與和氏璧一起在柱上撞碎。
兩起外交事件中藺相如的表現,很容易如坊間流傳的外交段子一樣,被稱讚為「維護了趙國尊嚴」。其實,外交從來不是靠著一味好勇鬥狠就能達到目的,藺相如的強橫表現背後,埋藏著秦趙兩國當時的微妙關係。
在「完璧歸趙」事件中,人們總習慣將起因歸結為秦昭王對和氏璧的垂涎,其實玉璧只是個借口,秦昭王是在對趙國進行試探,他真正在意的不是得到玉璧,而是對方的反應。趙國不會相信秦國真的肯割讓城池,但他們在拒絕之前,勢必會評估這樣做可能會帶來的後果;如果趙國不敢有絲毫違逆,直接奉上和氏璧,那顯然是對秦國有所畏懼。換言之,趙國選擇以哪種方式回應秦國,直接反映出他們此時的實力,弱國是沒有外交的。
藺相如在秦宮的強硬表現,則恰恰代表了趙國面對秦國的態度:縱然實力還不及,趙國也不會輕易退讓,哪怕是一塊玉璧。秦昭王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當真殺死趙國使者,藺相如也清楚這點,他做出的玉碎舉動與其說是威脅,不如說是一場刻意的表演。即便如此,藺相如的強硬也並沒能阻止秦國的兵鋒,在這同一年,秦國奪取了趙國的石城,次年又斬殺了兩萬趙軍。
澠池會同樣沒有表面上那樣簡單。如果只理解為「秦王不甘心奪取和氏璧的失敗,想要報復」,未免太小瞧他。這一事件發生時,秦將白起正在進行鄢郢之戰;廉頗則剛結束向齊國的進攻。秦趙兩國都需要穩住對方這個最大的對手,這才有了在澠池的和談。換言之,當時的形勢決定了澠池會一定會以和平結束,鼓瑟擊缶只是其中無傷大雅的小插曲而已。
趙國的另一次著名外交事件同樣如此。公元前257年,邯鄲之戰進行到最後關頭,平原君趙勝帶領二十名門客從被困的邯鄲突圍而出,前往楚國求援。他同楚考烈王從早晨說到中午,也沒能說服楚王發兵,這時毛遂主動走上堂來,楚王得知他不過是一名門客後,對其大聲叱責,毛遂卻手握劍柄步步逼近,自稱「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又曆數了楚國對秦國的敗仗。他將秦國名將白起蔑稱為「小豎子」,描述道,這個「小豎子」只統領了幾萬人的軍隊,就攻克了楚國的鄢城和郢都,燒毀了夷陵,使楚王先祖受到羞辱。這是楚國百世不解的怨仇,連趙王都感到羞恥,楚王卻感覺不到。最終,楚王答應了發兵救趙,與平原君當場歃血為盟。
不過,真正促成楚王做出這一決定的,是被毛遂當眾揭開的舊傷疤,楚國早有向秦國復仇的打算,毛遂只是幫他下定決心。對楚王的脅迫同樣不過是一種姿態,他不可能真正傷害到楚王,否則不僅達不到求援目的,反而會壞大事。
外交場合下,實質性的挾持也發生過。《刺客列傳》的開篇就記載,齊魯兩國在柯地會盟時,魯國大臣曹沫(有觀點認為是曹劌)手執匕首威逼齊桓公,表示:齊國強大,魯國弱小,(如今魯國領土小到)都城一坍塌,就會壓到齊國境內。要求齊桓公退還魯國全部被侵佔的土地。在取得齊桓公的承諾之後,曹沫扔下匕首、回到自己的座位,神態如常。齊桓公一度試圖毀約,管仲勸說:「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齊桓公聽從了他的意見。
這個故事中,太史公著重刻畫的是曹沫的勇氣,其實,魯國收回土地的關鍵在齊桓公,如果不是因為當時的貴族階層普遍重視信義承諾,他完全有理由會盟後毀約。《孔子世家》就記載,孔子途經蒲邑被人扣留,在威逼下立誓,保證不去衛都,被放走後依舊前往,子貢問他為什麼敢於背棄盟誓,孔子回答,這是要挾下訂立的盟誓,神是不會聽的(「要盟也,神不聽」)。
此外,齊桓公的退讓也可能有著其他考慮。他之所以在列國間得到霸主的地位,很大程度來自「尊王攘夷」的號召力,他自然要以較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這一舉動固然使齊國損失了土地,但他的政治聲望反倒更加高漲,可謂另一種意義上的因禍得福。
這一劫持事件發生在春秋初期,經過列國間數百年的漫長征戰,這種情況再也不可能出現。秦滅六國前夕,燕國使者荊軻行刺秦王政不成,臨死前聲稱,自己沒能成功只因為想挾持對方。這話固然是為自己失敗找的借口,退一步講,即便荊軻說的是真的,秦王也不可能在威逼下真的退還六國土地,天下統一早已是大勢所趨。
※糧草的戰爭
※祝融:上古的火官與楚人的先祖
※潛伏者蘇秦:一生欺騙,只為忠誠
※活人祭祀真的存在嗎?
※最歷史之三:最專一的皇帝
TAG:十五言 |
※藺相如為什麼敢耍弄秦王?
※藺相如是什麼樣的人:藺相如是如何奪回和氏璧的
※完璧歸趙與將相和的故事,藺相如到底是個人才還是庸才?
※別被歷史書騙了:藺相如和秦昭王是一對好基友,一切都是表演
※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其實並未上演「將相和」,因為他從來就沒當過相
※揭秘: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其實並未上演「將相和」,因為他從來就沒當過相
※你知道藺相如「完璧歸趙」的那塊和氏璧命運有多坎坷嗎?
※戰國廉頗 藺相如 將相和不過是假象
※藺相如和曾紀澤PK,誰是史上最強的談判高手?
※史上最強談判高手藺相如:「我代表趙國懟死你!」
※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後因其膽識謀略?那就大錯特錯了
※能寫就是任性——看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列傳》錯漏字句
※大秦帝國里,藺相如演出了文人的機智和不怕死
※寫得好就是任性——看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列傳》錯漏字句
※看黃庭堅用草書給你講廉頗藺相如的故事
※「我代表趙國懟死你!」——為藺相如辯護
※有膽氣但更有智慧的藺相如
※揭秘廉頗和藺相如的將相和之誤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