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生活需要一種「儀式感」

生活需要一種「儀式感」

一說起春節,人們的腦海中總會呈現出一幅熱鬧的景象,張燈結綵的大街小巷,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小孩子追逐嬉戲的歡笑聲,各家各戶豐盛的年夜飯……這別樣的喜慶都向我們傳遞著新年的氣息,也就是在這多樣的春節節目中,我們才能深深地感受到過年的意味。

生活需要一種「儀式感」


今年春節,諸位師友在微信群里論著各自家鄉的過年習俗,各地不同的年俗都有各自的規矩和流程,可以說我們是從這些不同的儀式中來體會春節的。如今,我們小時候的很多過年習俗被人們捨棄了,年味兒也隨之越來越淡,很多人都感慨著過年越來越冷清了,殊不知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年俗卻極大地影響著過年的整體氛圍,我們在其中所體會到的「儀式感」恰是不可缺失的。此處所論「儀式感」並不只是狹義的指在特定的儀式或場合中產生的心理感受,而是廣義的指人們在生活中應對事事物物時應當秉承的態度,當然也就內含了那些特定的儀式,而人們往往也最能在特定的儀式中清楚地感受到「儀式感」。


說到生活中「儀式感」的不可缺失,首先在於「儀式感」意味著我們與當下的情境正真切地遭遇,也就意味著我們真實地在場了。這可以聯繫之前傳海師兄討論過的「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孟子·公孫丑上》),他在分析「見」與「視」時說道:「視而不見的後果是,我們不可能與當下的情境真切遭遇。因此,同樣可以看出的是,正是這種「見」使得我們在某個具體的情境中在場了,這種「見」正是我們在某個具體情境中真實在場不可或缺的東西。我們若要在某個具體情境中真實地在場,就必定是與這種「見」一道的了。」在所遭遇的不同情境之中,我們能否有「見」,關鍵在於是否能以應當的「儀式感」來應對事事物物,這種「儀式感」能使我們與所遭受的事物一道真實地「在場」。記得某日媽媽由於忙著手頭的事情而不與家人一起吃晚餐,等忙完了才又一個人單獨在吃晚飯,這時弟弟就對媽媽說:「一家人在一起才是真正地吃晚飯呀。」當時我就對弟弟說的話深表贊同,在該吃晚飯的時間點,我們當然是希望能夠一家人圍在桌邊,而媽媽冷不丁缺席,總讓我感覺這頓晚飯有些「殘缺」,這樣就沒有了是在吃晚飯的感覺。也許這與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有關,晚飯是在一家人都歸家之後進行的,這便意味著是一天之中的團圓時刻,因此中國人非常重視晚餐。當晚餐的菜肴端上桌,就意味著一家人能夠放下一天的疲憊,真正享受進餐的愉悅,簡單來說便是我們需要進入吃晚飯的情境,實現真實「在場」地用餐,而媽媽在這個時候卻忙著別的事情就失去了那種「在場」感,也讓我們其他人老感覺人沒來全而有些不自在,這一天的晚飯實在有些食不知味。吃飯雖是小事,但總還是需要我們以一種足夠的「儀式感」來對待,「儀式感」使得我們能在我們所在之處真實在場,自然我們的生活也就不會陷入混亂或者虛無之中。

生活需要一種「儀式感」


生活中需要一種「儀式感」並不是簡單而論做事需要某些規定的流程,而是期冀能以恰當、應當的方式應對,使得舉手投足間能夠做到謙恭謹慎。之前聽聞班上同學說過家鄉的拜年方式:大年初一一大早,家裡的孫輩就需要一一向家裡的長輩磕頭拜年,有些龐大家族裡的孫輩可能在這一天從早到晚地磕頭,有時會把膝蓋都跪腫了。當時這對我震撼挺大的,在人們感慨過年越來越冷清的當今,還有如此正式的拜年方式,在一下跪一扣頭的動作中,我們所能感受的是對家裡長輩們的尊敬和對孫輩的孝敬教育,雖然可能膝蓋有些受罪,但這對於小孩子的教育意義是十分實在的,這樣的拜年方式也為過年增添了更多的意義。能以「儀式感」應對生活中的事事物物,也意味著要考量怎樣才是恰當的應對方式,課前向老師問好不可弔兒郎當,上課時要挺胸抬頭、認真聽講,吃飯時眼睛就不要緊盯著電視機。我們在考量應當的「儀式感」時,自然也就不難體會到怎樣做是不恰當的。如果小孩能夠在向長輩磕頭拜年時認真恭敬地做出每個動作,自然也就不會在磕頭時還顧著和別的小夥伴打鬧嬉戲,這就如曾海軍老師說過的「一旦學會給每一物件安排一個恰當的位置,就不難樹立起以每一物件自身所是的方式來對待的意識……若能意識到以每一物件自身所是的方式來對待,則勢必得懂得收斂自身的舉止。」(參見曾老師的文章《你真的僅僅是倒霉嗎?》)以一種當有的「儀式感」對待生活,是在遵循事事物物的自身所是,人們自然能有所為而有所不為,舉手投足間總不會太過隨意,如此一來收穫的會是一種井然有序的生命體驗,一事一物一人,我們總能用心對待,妥善處置。這不禁讓我想起現如今不斷湧現出的喪禮亂象,有些農村地區在喪禮上請來各種不倫不類的演出團體和草台班子進行各類低俗表演,這樣的喪禮真是熱鬧得讓人寒心。親人逝去,本是一件讓人傷心的事情,辦喪事本來是為了表達悲痛之情,但現在高掛的老人遺像前卻成了各類低俗表演的「舞台」。試想真正明白喪禮的「儀式感」的子女,有誰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


說起「儀式」二字,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一板一眼的動作範式,其實不然,真正能體會生活的「儀式感」的人恰恰也能意識到「生活儀式」的溫情之處。我們與所遭遇的事事物物是不可割裂開來的,我們總是需要真正與事物一道「在場」才能考量出恰當的應對方式 ,進而能實現在「儀式感」中體會生活。許多特定的儀式會營造出不同的氛圍,婚禮的熱鬧喜慶、升旗儀式的莊嚴肅穆等等,而生活所需的「儀式感」所基於的便是人們對待生活的一份誠敬之心。我們當地信奉本主教,外婆是一名虔誠的信徒,在她家裡有一個專門的供桌,每到特定的日子都會擺上水果和糖,並在一日三餐前先供奉祖先;他們老年人還有特定的活動,在特別的日子裡組織一起吃齋念經。每次看見外婆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總是那麼安靜虔誠,外婆會教我們這些小輩磕頭敬拜祖先,祈求家人平安幸福,也會教導我們要多行善事,不可作惡。在外婆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中的認真和尊敬,這是一位老人對待生活的一份誠敬之心,是對生活寄予熱切的希望。所以說儀式並不意味著是一些冷冰冰的僵硬動作,而是我們能將自己置身於生活的點滴之中並用心感受,此時的「儀式感」便是人們通過自身的作為將生活的體會實現出來,由此我們的心靈也能尋到一個安頓之處,心自此溫熱起來,人們也就能擔負起安身立命所應擔負的責任了。


生活需要一種「儀式感」,不是要求我們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中去找尋這樣一種感覺,「儀式感」也不是我們在應對事物之後才產生的,而是需要我們帶著最親近最真實的情感去感受事物,這也才能使我們做出恰當的應對。簡單來說,具有「儀式感」的儀式才能實現自身的意義。生活是一場盛大的「儀式」,是由我們每分每秒的真實「在場」彙集而成的,需要我們以誠敬溫暖的內心感受其中的多姿多彩,真正地用心生活!


作者簡介:張春:四川大學2013級碩士畢業生


本文由欽明書院中孚堂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家人文學 的精彩文章:

當我們乍見一朵花時,心是怎樣工作的
如琢如磨 一四專欄
《論語》「道之以政」章導讀
《論語》「忠告善道」章導讀
如琢如磨 奧麟專欄

TAG:儒家人文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幸福的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瑜伽,需要一些儀式感
有了孩子後生活更需要儀式感
元宵節:我們需要一種儀式感
推广 | 寻常生活,需要一点贵妇仪式感
我買過最有匠心的產品,生活需要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就像平凡的日子需要一束光……
生活需要儀式感,即便你亢奮得幾近崩潰
日子,需要一些儀式感
好的婚姻,都需要儀式感
增加儀式感,你需要一盞檯燈
為什麼我們需要儀式感?
活著,需要一種謙卑的姿態!
愛情,也需要儀式感?
眾生需要四種食物
生活,需要一顆平常心!
生活需要儀式感 | 學會餐桌配酒才能讓你更有品質
人生需要一個好的心態
幸福的人生,需要三種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