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糾結的「恐懼型」戀人?
在上個禮拜推送了關於「情緒暴力」(點擊了解更多)的文章之後,後台收到了很多小夥伴的留言,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在關係中表現得「忽冷忽熱」、「若即若離」。其中,有一條留言是這樣描述的:
「我在和ta(伴侶)相處的過程中,一旦當我們變得親密,當我感覺到ta開始依賴我的時候,我就會莫名厭惡,想逃開。而當我們變得疏遠的時候,我又很渴望彼此之間的親密感。我也很容易因為一些細節,就覺得ta可能沒有那麼愛我,然後主動疏遠ta。
我想,可能在ta看來,我就是那個『若即若離』的操控者吧。可是,我並不是有意要這樣的。感覺自己是一個注孤生的設定。我該怎麼辦呢?」
從簡短的留言中,我們雖無法準確判斷,但是,在親密關係中若即若離,可能是因為: Ta是對親密關係、對伴侶充滿不安全感的「恐懼型依戀者」。今天我們就要來聊聊這樣一種人。
什麼是恐懼型依戀者?
在「是什麼決定了你在愛情中的表現」一文中,我們提到過,人們在幼年時,在與父母互動中會形成一種情感上、心理上聯結的固定模式,而這種模式也會在我們成年之後影響我們在親密關係中與伴侶的互動,它也被稱為「依戀」模式(attachment)(Djossa, 2013)。
擁有不同成長經歷的人可能發展出不同的依戀模式。
心理學家Kim Bartholomew(1998)在前人的基礎上,根據人們在關係中程度「焦慮」和「迴避」程度,將成人的依戀模式進行分類。其中,焦慮程度高(即高焦慮)的人總是害怕對方會離開自己或不重視自己,而低焦慮的人則不會有這樣的擔心;而高迴避的人容易對彼此間的親密感到不適,而低迴避的人,則樂於親近他人。
根據以上標準,人們的依戀類型被分為:安全型、痴迷型、疏離型及恐懼型(Secure,Preoccupied, Dismissive, and Fearful)。為了便於後文的理解,我們先來看看這四類人在迴避與焦慮雙維度上的具體表現:
安全型(低焦慮、低迴避):既不擔心被拋棄,也樂於親密,與伴侶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
痴迷型(高焦慮、低迴避):總是很擔心被拋棄、渴望親密,十分依賴伴侶
疏離型(低焦慮、高迴避):難以信任和依賴他人,對親密感到不適,追求獨立
恐懼型(高焦慮、高迴避):擔心被拋棄,但又對親密感到不適,既想要依賴又希望獨立
對痴迷型、疏離型及恐懼型的人而言,親密關係都會在某種程度上讓他們感到不安,這也就不奇怪,這三類依戀模式都被學者們認為是「非安全型」的。
* 恐懼型依戀者:想愛又怕受傷
那麼恐懼型依戀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呢?
在進入親密關係之前:
恐懼型依戀的人往往顯得很猶豫。他們既渴望親密關係,又十分害怕在關係中受困、受傷。他們總是會預想許多自己被拋棄、被背叛的可能性,有時候這種對被傷害的恐懼甚至會讓他們寧願長久孤獨也不願進入一段感情(Shorey, 2015)。
他們的猶豫有時還會表現為對親密關係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永遠在等待「對的人」,認為只要等到這樣的人,自己就會不害怕被拋棄也甘心相互依賴(實際上,即使真的有合適的人出現,他們也不會真的不怕且甘心的)(Alee, 2011)。
在進入親密關係之後
當伴侶不在身邊時,恐懼型依戀者會感到不安,但當伴侶回到自己身邊時,又會感到厭煩。他們自己總是在親密與疏遠之間掙扎徘徊,也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分分合合的戲劇化關係之中。
他們也總是試圖壓抑和隱藏自己的真是感受和想法,害怕在伴侶面前暴露自己脆弱、依賴的一面。
在親密關係出現衝突時
比起直接與伴侶爭執,他們更「擅長」被動型攻擊(點擊了解更多),以隱晦、間接的方式來表達不滿,如出現爭執時,他們會疏遠對方。
他們也常常是「愛的逃兵」,總想做那個先放手的人。當他們覺得自己總是反覆陷入被拋棄的不安之中時,他們不僅會疏遠對方,還可能會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避免陷入對方的操控,而採取更為極端方式——主動分手(Williams, 2016)。
不難看出,恐懼型依戀者,就是一群想愛又怕受傷害的人,親密關係讓他們感到矛盾。他們既會因為擔心失去而想要親近,又會因為害怕親密而想要逃避。這種對於親密既渴望又恐懼的心態,就很容易讓他們在一段關係中表現得「若即若離」。
而另兩種「非安全型依戀」,即痴迷型與疏離型,在某種程度上都要比恐懼型來的「自洽」,痴迷型的人想愛就用力愛,疏離型的人想逃也沒猶豫,唯獨恐懼型的人,既想愛又想逃,因而,他們也被認為是最容易將自己陷入無序和混亂(disorganized)的人(Catlett, 2015)。
為什麼親密會讓恐懼型依戀者陷入矛盾?
親密讓恐懼型依戀者陷入矛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在他們與痴迷型、疏離型的人的對比中,顯得尤為鮮明。
1. 比起痴迷型,恐懼型的人明明不安卻還假裝若無其事
痴迷型與恐懼型的人都表現出「焦慮程度高」,即他們都常常擔心自己會被拋棄、被拒絕、被傷害,也會對伴侶的情緒行為十分敏感,比如,他們都會因為對方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就懷疑對方不在乎自己、不愛自己,並因此感到憤怒、不安、焦慮。
但不同的是,痴迷型與恐懼型的人在應對自己的不安和焦慮時的表達方式:
痴迷型的人對於自己的不安與憤怒的表達是直接的,比如通過發脾氣,讓對方了解自己正在因為ta的某些行為而不悅,儘管事後痴迷型的人可能會因為自己發脾氣可能傷害到彼此感情而感到後悔;或者通過「討好」,主動靠近對方、粘著對方來緩解自己的不安。
而恐懼型的人的表達是間接的、消極的(passive)。這與他們的「迴避程度高」不無關係。當察覺自己因為對方的舉動而感到不安或憤怒時,他們會壓抑和隱藏自己對真實感受的表達,而變得疏遠或冷漠。明明不安卻要假裝若無其事,是他們內在矛盾的表現之一。
2. 比起疏離型,恐懼型的人想要逃避但又怕被拋棄
疏離型與恐懼型的人都表現出「迴避程度高」,即他們都對親密感到恐懼,害怕伴侶會依賴自己。他們對於伴侶試圖操控自己或侵犯自己私人邊界的行為十分警惕,比如,他們都會因為對方總是向自己傾訴情感、尋求安慰,而感到厭惡或惶恐。
但不同的是,疏離型與恐懼型的人在「迴避」這件事上,是否一以貫之:
疏離型的人在關係中的迴避是一以貫之的。他們既不向伴侶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希望伴侶對自己產生情感上的依、向自己尋求安慰。他們甚至不會花太多時間去關心關係的進展,更不會擔心被拋棄。他們常被伴侶認為是不坦誠的,難以親近的,也更容易陷入一種「假性親密關係」(點擊了解更多)。
而恐懼型的人的迴避是反覆無常的。當感覺對方過度依賴自己時,他們會倉皇逃跑。但當彼此關係真的疏遠時,他們又會陷入憤怒和焦慮,擔心被拋棄。他們對伴侶的疏遠和冷漠,有時不僅是為了逃脫控制,還可能夾雜了「被動攻擊」的目的。想逃避但又怕被拋棄,是他們內心矛盾的又一表現。
不過,這樣矛盾的人似乎在生活中並不常見。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屬於恐懼型依戀的人僅佔總調查人數的5%(安全型有50%,痴迷型為20%,疏離型為25%)(Levine &Heller, 2012)。那麼,是什麼使人成為恐懼型依戀者的呢?
為什麼有些人會成為恐懼型依戀者?
我們也曾經在「是什麼決定了你在愛情中的表現」(點擊了解更多)一文中提到,若父母在孩子年幼時能夠一以貫之地、並及時有效地回應孩子的需求,那麼孩子在成年之後會更少對親密關係感到焦慮,也不排斥與人保持親密,即更可能成為「安全型依戀」的人。
然而,兒時未能得到父母及時有效的回應的孩子,在成年之後就可能成為非安全型依戀中某一種類型的人。
在這些人當中,能偶爾得到父母對自己需求的回應的人,會逐漸發展為「痴迷型依戀」的人。父母時而滿足他們的需求,時而又對他們的需求熟視無睹,那麼,他們便會對父母是否還在身邊,什麼時候會回應自己的需求感到焦慮,十分渴望父母能時時刻刻滿足自己的需求、親近自己,也害怕被拋棄、被忽視(Levine &Heller, 2012)。
而那些始終都得不到父母的回應,總是被忽視和冷落的人,就會發展出害怕與人親近、迴避親密的特點。但,這其中為什麼有些人成為了恐懼型(高迴避、高焦慮),而另一些人成為了疏離型(高迴避、低焦慮)呢?
這可能與不同的人對「被忽視的經歷」的解讀的不同,以及他們內在防禦機制的不同有關(Fraley &Shaver, 1997; Willkie, 2001)。
學者們認為,恐懼型的人會將兒時被忽視的經歷以「羞恥」的感受記憶下來——認為是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好好對待,才會被忽視的。在成年之後,他們總是試圖在關係中不斷壓抑這種羞恥感。
而我們也曾強調過,這種最具破壞性的人類情感,不僅不容易被我們承認和壓抑,它的出現還會使我們對其他所有情緒的表達都遭到抑制。
這就是為什麼,恐懼型的人總是擔心被伴侶拋棄、被拒絕(認為自己不夠好),卻在感到這種焦慮和不安的時候,不是直接表達而是變得疏遠和冷漠(其他情緒的表達因為羞恥感的存在而被抑制)。
而疏離型的人,則以「憤怒」理解了這段被忽視的經歷——認為是因為父母不夠好,自己才遭忽視的。並且他們還在成長過程中,徹底抑制了這種情緒的產生(prevent the activation),凸顯出自己的獨立、無所謂。漸漸地,他們在意識層面徹底「封鎖」了這些感受。(可以理解為,他們的防禦機制不是在體會到感受之後才發揮作用的,而是在此之前就徹底抑制了以至於自己根本感受不到。)
面對恐懼型依戀,應該怎麼辦?
看到這裡,你一定想知道「恐懼型依戀」是可以被改變的嗎?答案是肯定的。除了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找到一個安全型的伴侶」或「找到一個足夠好的心理諮詢師」之外,這裡將提供一些其他有幫助的思路。
如果你是恐懼型依戀的人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過去經歷所導致的「羞恥感」是影響恐懼型依戀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做出改變時,如何應對羞恥感是十分關鍵的一步。
一方面,你可以通過改變對過去的敘述來改變自己對過去的看法,減少自己所感受到的羞恥。比如,你可以回顧兒時的經歷(可以是文字記錄也可以在腦海中回憶),試著不去將父母忽視和冷漠看作是自己的錯,找到並賦予這段經歷其他可能的原因——可能是當時家庭條件不允許等等(Djossa, 2013)。
另一方面,你可以試著去釋放和表達那些被羞恥感所壓抑的情緒。比如,當對方不接自己電話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先對自己說出當下的感受——「ta沒接我電話,這讓我感到很擔心/害怕」,而不是急忙壓抑感受而疏遠對方(Shorey, 2015)。
如果你的伴侶是恐懼型依戀的人
你需要確定ta和你的依戀類型(不要因為ta對自己冷淡就妄下判斷,有時候對方可能只是不愛你),你可以通過KY後台的依戀測試(回復【依戀測試】做測試)來幫助你了解這一點。
接下來,你需要判斷自己是否願意承擔起維護一段穩定關係的責任(注意這裡並不是讓你為對方的改變負責,而是為你們的關係負責),尤其當你對彼此的關係有很多關於「親密」的期待,而這ta而言是十分困難的(但不代表ta不會與你親密),你是否還願意留下?
最後,當你選擇留下,你需要意識到,當ta變得冷漠時,ta是在試圖表達自己的焦慮、不安,即便他們可能否認,但請不要報復性地疏遠ta,也不要逼迫ta親近,要給予ta空間,讓ta能夠學會相信會有一個人持續地、支持性地存在於ta的關係中(Shorey, 2015)。
每個人都值得被愛。恐懼型依戀者或者其他非安全依戀者,當然也同樣值得被愛。但同時,每個人也都不是其他人的拯救,你不要在關係中懷著「救別人」的心愿。愛首先是一種接受,你接受ta此刻的狀態,對ta來說起到的幫助,要比「我一定要讓你變好」更大。
當然,也有一些安全型依戀者,可以不費力就化解不安全依戀者帶來的挑戰。他們自帶充沛的安全感,敢於包容和堅持。
願刺蝟一樣的恐懼型依戀者們,都能在自愛和被愛里,學會坦然地愛他人以及被他人所愛;都能明白,人與人的靠近不可能完全無痛,但關係、他人都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極端地善變而危險。你遇到的人的表現可能出乎意料,但「ta為何如此」也始終是有跡可循的。讓自己的安全感增強的途徑,並不是以為生活中沒有風險,而是知道那些風險是值得承擔的。
最後,只要一段關係中的兩個人,都有很強的意願,為關係的發展調整自身,一切就都還有希望。
以上,晚安。
References:
Alee (2011). Top ten signs your partner isavoidant.
Catlett, J. (2015). Understanding insecureattachment. Psychalive.
Djossa, E. (2013). Thefearful/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The Love Compass.
Levine, A. &Heller, R.S.F. (2012).Attached: The New Science of Adult Attachment and How It Can Help You Find andKeep Love. Tarcher Perigee.
Shorey, H. (2015). Fear of intimacy andcloseness in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
Williams, Y. (2016). Fearful-avoidantattachment: Definition and treatment.
Willkie, C.E. (2001). Shame and anger inadult fearful and 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來源:KnowYourself
原標題:明明很不安,卻假裝若無其事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離婚了還要對前妻好?這位父親的理由超感人
※金正恩指導朝鮮人民軍發射4枚彈道火箭 對結果表示滿意
※失禁、語言障礙:戰亂可能給數百萬敘利亞兒童造成終生心理創傷
※兩隻貓咪的幸福生活
※小漫畫教你為自己的生活做主
TAG:界面新聞 |
※男人是不是真心的,女人無需再糾結,看他的這些表現就好,錯不了
※越是命不好的人,越是糾結這五件事,你有嗎?
※你是為了誰,在糾結是否要離婚呢?
※對你越是思念,越是不敢打擾你的星座,愛太糾結!
※還在糾結?結節 息肉是不是癌?要不要治?
※婚姻幸福的女人從來不在這幾件事上糾結,你是不是也這樣呢
※女人想你卻怕打擾你,才會有這些「糾結」
※還在糾結要不要買房?樓市最新「驚人」言論,結果恐意想不到!
※他把你當戀人還是朋友?別糾結了,一個舉動可以讓你看清他的心意
※這三星座對待自己的感情容易糾結,猶豫不決,會錯失自己的真愛!
※我想換個髮型,不糾結的那種!
※犯錯不可怕,成大事者不糾結!
※最「糾結」的水果,被人的評價褒貶不一,網友:欺負它不會說話?
※不要過於糾結,你的孩子很好
※「糾結」會迷失自我、活得很累,這其實也是一種「病」!
※中年女人最好的狀態是手裡有錢,心裡無事,不再糾結愛與不愛
※這可能是最讓人糾結的冰激凌,做成這樣子怎麼吃?
※很多女人在糾結:想原諒出軌的老公,但就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不想生娃,上環還是結紮?別糾結了,有更好的方法適合你!
※如何準確掌握投茶量?你是不是很糾結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