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軍民一日兩餐吃些什麼?
眾所周知,抗戰之勝利,乃全國軍民艱苦奮鬥所致。此種艱苦,雖尚無全面的數據統計,不過,以飲食為切入口,也不難窺見其具體程度如何。
1940年,高級公務員王子壯哀嘆吃不上肉,青菜也將要吃不起
1943年2月20日,軍令部部長徐永昌在重慶曾家岩蔣介石官邸用餐,九人四菜,嚴重不夠吃。徐觸景生情,當天在日記中不無感慨地寫道:「物價驟增。限價前豬肉十六元一斤,限價為十四元,結果未出三、五日即漲至二十餘元,有時二十五元也買不到,其他似之。而布與糖很難買到,現在除米、面較戰前為八十倍左右,(如戰前面三、四元一袋,今則二百五、六十元,尚系黑面,)其餘百倍至幾百倍(現在雞蛋三元左右一枚)。」
徐永昌所謂的八十倍、百倍、幾百倍,乃是對抗戰中後期大後方通貨膨脹的真實描述。這種通脹,對普通公務員和知識分子的生活影響最大。連銓敘部次長王子壯這樣級別的公務員,也早在1940年就開始哀嘆吃不上肉,青菜也快吃不起了。王在日記中特別對比了自己和「商人之婦」的不同處境:
「日前在民眾防空洞得見一小商人之婦,一人而購二十元之豬肉排骨之類,煮於會飯之中,米飯殊少,但肉食耳。再看知識階級公務員及教育界,以收入日絀,面有菜色,是國家之菁英,竟不得充分之營養,食平價米既多粗劣,青菜已達一、二元一斤,遑論肉食。即青菜亦將無法購取足用也。余上月收入一千一百元,支出一千六百元,不敷達五百元,因余負擔全家十三人之飲食,此蓋最低數。」
1941年,生活相對較好的重慶工人,每戶每月也只能吃兩斤肉
除商人外,工人是重慶受通脹影響最小的群體,但他們的生活也相當困頓。1941年10月,國民政府社會部統計處在重慶調查了240戶工人家庭。結果顯示:這些家庭平均每戶3.6人,食物支出佔到家庭總支出的74%,平均每戶每月食用大米6.9市斗(約110-130斤左右),另有少量紅薯為輔。蔬菜消費,以白菜、蘿蔔為最多,平均每月各消費12斤左右,其餘如魔芋、萵苣、青菜、南瓜、榨菜等,每月消費也在2-4斤左右。但肉類消費極少,平均每戶每月僅消費豬肉2斤左右,蛋類平均每月消費不足3枚,牛肉、魚肉等則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距離前線較遠、且非政治中心的昆明,民眾的生活狀況要好一些。1940年,昆明的「普通戶」,大多一日兩餐,偶而還能有晚間宵夜。這些「普通戶」多是五口之家,平均每月食用大米15升(約240-270斤左右),豬肉7.5斤,蠶豆60斤,萵筍60支,豆腐150塊,豬油、香油、醬油各7.5斤。其中,蠶豆、萵苣等,隨季節不同而由其他菜蔬替換。
1941年,重慶民眾在修繕被日軍空襲後的家園,透過敞開的胸膛可見壯丁們普遍瘦骨嶙峋
1942年,晉陝一帶的農民,常常「七天八天才吃一頓撈飯」
至於農民的飲食狀況,可以參考張聞天1942年的「晉陝調查」。張調查了陝甘寧邊區神府縣直屬鄉的八個自然村。其結論是:
「中農家庭從陰曆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二十三日,能夠吃些米窩窩、糕、撈飯、高粱餃子,間或吃一兩頓麵條,幾斤羊肉或豬肉。其餘,除二月初二吃一頓撈飯或高粱餃子外,直到清明早晚都是黑豆糊糊和酸菜,隔上七天八天才能吃一頓撈飯。驚蟄後,農業勞動開始,早晚黑豆糊糊里放些炒麵,或帶些炒麵做點心吃。清明後開始吃三頓,早飯吃些散面谷壘,糠窩窩;午飯黑豆糊糊里加些炒麵;晚飯吃黑豆糊糊,菜仍是酸菜和蔓菁。三、四月有了苦菜,即把苦菜伴在黑豆糊糊里吃。六月以後吃南瓜。七月吃豆角子,一直吃到八月半,山芋下來時,還吃些山芋。秋收後,又只吃二頓,又是黑豆糊糊和酸菜,七天八天才吃一頓撈飯。
「貧農吃得比中農差,黑豆糊糊要稀,撈飯更少吃,吃瓜菜、洋芋更多。到青黃不接時,還要挨餓。富裕中農則吃的又比中農強些。黑豆糊糊要稠,散面、炒麵吃的多,撈飯三、四天吃一頓,瓜菜、洋芋吃的少,過年還能吃饃,平常還有炒「菜」,吃些油。」
「黑豆糊糊」,即將黑豆磨成小塊,加水煮。「撈飯」,即將小米加水煮至八九成熟,撈出再燜成乾飯。張聞天說,黑豆糊糊「是這裡農家一種最普通的食品」;至於撈飯,「這裡的老百姓均認為是很貴重的食品。窮人每年只能吃幾次。每星期能吃幾次的,那只有富裕中農。」
在陝甘寧邊區,飲食條件最好者,當屬延安日本工農學校的學員。該校學員都是日軍俘虜或投誠者,為反戰需要,在伙食上對其相當優待。據該校「生活委員」中小路靜夫保留的一份1940年前後的「一周食譜」,其周一飲食如下:「早飯:羊肉燉蘿蔔,燉牛肉·豆腐·白菜·粉條,西紅柿湯。午飯:麵條。晚飯:素炒青菜,燉白菜,豬肉丸子湯。」其餘六天,水準大致相同,唯菜譜有異。主食最初是小米,後升級為饅頭、麵條,一周還可以吃一次大米飯。因為每天都供應肉,學員們過意不去,曾提出「最好早飯不吃肉菜」的請求。
至於敵後根據地軍民和淪陷區民眾的飲食狀況,可參考戎子和1941年的一份報告。戎在報告中提到:晉冀豫邊區的敵占區部分,日軍實施「餘糧歸公制度」,除最低食用額度外,農民所有糧食均被收繳,「親戚家人往來,還要(自己)帶糧,不然就要餓肚子」。根據地的軍隊,每人每日可吃油三錢、吃鹽二錢,並有少量菜蔬;政府與民眾團體的工作人員,可吃到少量菜蔬,但油、鹽無保障。至於民眾,「雖然也沒有油吃,但總還有蔬菜吃啊」。
1944年,過半國軍士兵營養不良,最好者「每人每月肉類一斤」
綜上,不難看出,抗戰八年,原始小農經濟的崩潰是全面性的。一方面是軍費暴漲,一方面是壯丁大量被抽離農村送往前線,前者要求強化對農村的徵收,後者必然損害農業的產出。矛盾激化的結果,最終必然反映至士兵飲食層面。至抗戰中後期,士兵的飲食水準,已跌至令人髮指的地步。據統計,二戰期間,不論質,單論量,美國陸軍戰地口糧,每人每天約6磅;日本陸軍約為4磅;中國陸軍官兵最多時也僅約為1.6磅,這還只是文字層面的標準,並非實際獲得。1940年後,國軍普遍改三餐製為兩餐制,菜品普遍退化為菜葉鹽水湯。1945年初,每一士兵每日副食費標準僅12元,而漢中的白菜一斤要30元,蘿蔔一斤要20元。1944年,美國專家曾隨機抽取1200名國軍士兵進行體檢,結果發現營養不良者高達57%。
一個相當慘烈的對比是:1944年,駐昆明美軍,須由中國政府提供(墊付)每人每天6隻雞蛋和1磅牛肉;同期的駐滇遠征軍,號稱飲食標準最好之中國國內部隊,也不過「每人每月給肉類一斤」,而且為了滿足駐昆明美軍,這「每人每月給肉類一斤」,還常常被挪用。
1945年2月,史迪威公路上的中、美兩國士兵
※偽「滿洲國防軍」有多少人?
※七七回眸 北平,遍地英雄
※中美空軍湘西會戰轟炸:日軍遺骸1.6萬具
※東北第一大捷,圍了鬼子7000多
TAG:潮聞一覽 |
※抗日軍民一日兩餐吃了些什麼?
※過半士兵營養不良,抗日軍民一日兩餐吃什麼?
※這個抗戰時期日軍裝備的小炮 就連抗日軍民都喜歡大量仿製
※銘記,奮進!侵華日軍當年在池州的這些暴行及池州軍民抗日史料…你知多少?
※這個省城的軍民讓日本人吃盡了苦頭,甚至讓抗戰提前結束!
※軍民合作抗日壺 紅色收藏館之抗日戰爭
※九一八後,東北抗戰軍民如何抗日?馬占山:一息尚存,死戰不退!
※韓國皇太子娶日本公主,曾鎮壓東北抗日軍民,最後差點被美軍炸死
※二戰期間,日本軍犬殘害數萬軍民,中國土狗就地反擊狂虐日本軍犬
※軍民聯合抗日,狼牙山下村民寧願慘死,也堅決不說抗日部隊的下落
※舉國送英靈:這位抗日名將戰死後,十萬軍民恭送,日軍停止轟炸
※軍民一家親,小孩頂著烈日為過往解放軍敬禮
※日軍進村燒殺搶掠,為何抗日軍民不在水中和食物中下毒?原因簡單
※靖康之恥那一年,北宋軍民過了一個最「冷」的冬至
※一名日本隨軍記者拍攝的日軍殺害中國軍民的場景
※「七·七」一夜打下了敵7個據點!瓊崖地區軍民大破日偽「掃蕩」
※他是日本空軍「四大天王」之一,被擊落後遭中國軍民亂棍打死
※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解放區軍民對日全面反攻二
※在太平洋上的殘害中國軍民的日本戰犯 遭逮捕後軍民買酒慶祝
※日軍喪盡天良,撤離前想要屠殺島上居民,卻被島上軍民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