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醫日一方——老中醫告訴你脾陰虛怎麼調理

醫日一方——老中醫告訴你脾陰虛怎麼調理

醫日一方——老中醫告訴你脾陰虛怎麼調理

脾陰虛的癥狀

脾陰虛是指脾的陰液不足,並由此引發的諸多病理狀態。其常見的癥狀有飲食不化,食後腹脹,大便乾結,口乾口渴,口唇乾紅,皮膚乾燥,面色皎白,肌肉消瘦,四肢乏力,手足煩熱,舌淡紅少苔或無苔等。

臨床上單獨脾陰虛較為少見,多與其他病症合并出現。如脾陰虛與胃陰虛互相兼見,因脾胃同位於中焦,二者協同,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任務,所以脾胃有病往往互相影響。

此外,脾陰虛也常與脾氣虛同時出現,因氣陰互根互化,陰虛不足就勢必會影響到氣的化生。

醫日一方——老中醫告訴你脾陰虛怎麼調理

脾陰虛的病因病機

脾為後天之本,人體各部位的濡養都有賴於脾氣的散精輸布。如果脾的陰液不足,燥熱內生,便會出現皮膚乾燥、顴紅、口渴、心煩、消瘦、便秘等身體徵象。脾是主要負責運輸工作的,脾陰既虧,運化飲食物的功能減退,所以會導致不思飲食、飲食不化或食後腹脹等癥狀。脾也是主管肌肉的,由於脾陰不足,導致消化、營養不良,無法濡養肢體,便會出現四肢無力、肌肉萎縮。脾還是氣血生化的根源,脾陰不足,氣血不能上榮於顏面,所以會使人的臉色皎白。

醫日一方——老中醫告訴你脾陰虛怎麼調理

導致脾陰虛的原因:

1、飲食不節。脾陰虛多由飲食不節造成,如恣食辛辣、香燥食品,或酗酒等,皆可導致火氣傷中,耗傷脾陰。

2、憂思過度。由於人的思慮的情志活動主要是通過脾來表達的,所以過度的憂思會暗傷精血,從而損及脾陰。

3、四肢過勞。過於勞累會消灼陰津,使虛火妄動,損及脾陰。

4、吐瀉或熱病、久病也會傷及脾陰。

5、誤用或過用溫燥剛烈之品而劫傷脾陰。

6、因腎水虧乏,不能滋養脾臟,而導致脾陰不足。

醫日一方——老中醫告訴你脾陰虛怎麼調理

脾陰虛的調理

對於脾陰虛的調理,中醫講究「甘淡滋脾」,也就是說適宜甘潤養陰。在藥物上,宜選擇那些溫而不燥、涼而不寒、淡而不利的藥品,如黃精、玉竹、天花粉、沙參、麥冬、葛根等。在飲食上,可選用蓮子、山藥、白扁豆、紫米、粳米、大棗、豬肚、薏苡仁等性味平和之物。

如脾陰虛、脾 氣虛同時出現的脾氣陰兩虛者,可選用參苓白朮散、資生丸、六神散、滋陰健脾丸等;如脾胃陰虛患者,宜用沙參麥冬湯、益胃湯等方。

醫日一方——老中醫告訴你脾陰虛怎麼調理

飲食調理法

1、豬油蜜膏

配方組成:豬油、蜂蜜各100 克,党參、白朮、玉竹各300克。

製作方法:將党參、白朮、玉竹放鍋中加水適量,煎沸30分鐘取煎液,反覆取煎液3 次,再將其液熬濃縮為稠糊狀。豬油、蜂蜜分別用小火煎煮至沸,晾溫,與稠糊狀藥液混合調勻即可用之。

用法用量:每次食用1 湯匙,每日2 次。

功效主治:補氣養血,滋陰潤燥。適用於脾氣虛弱之痿證兼有口乾、舌紅、便秘等脾陰虛證者。

2、山藥扁豆粳米粥

配方組成:山藥30克,白扁豆15克,粳米50克,白糖少許;

製作方法:將山藥切成片。將洗凈的粳米、白扁豆放入鍋內, 加清水適量,先以大火燒沸,再以小火煨煮,至八成熟時,加入山藥片、白糖,繼續煮至米爛成粥即可。

用法用量:空腹食用。可做正餐早、晚食用。

功效主治:補益脾胃。適用於脾胃氣陰不足所致乏力倦怠、氣短少言 、飲食無味、口乾欲飲等症。

3、菠菜粥

配方組成: 鮮菠菜、粳米各100 克。

製作方法:先將菠菜洗凈,放滾水中燙半熟,取出切碎。將粳米加水煮成粥,將菠菜放入,拌勻,煮沸即成。

用法用量:可做早、晚正餐食用。

功效主治: 健脾調中,潤腸通便。適用於脾陰虛所致便秘者服用。

醫日一方——老中醫告訴你脾陰虛怎麼調理

日常護理小貼士

1、不可過度焦慮憂思,學會自我減壓。

2、工作、學習、勞動不要過於勞累,以免損耗陰精。

3、在飲食上可多吃些山藥、大棗等健脾食物,盡量少吃辛辣、刺激或熱性食品。

4、戒煙限酒。煙、酒都屬於燥熱之品,易傷陰液。

5、保持心情開朗。

6、有了疾病及時治療,不能拖延,以免久病耗傷臟陰。其他臟器陰虛了,也必然會累及脾陰。

如想獲取更多的古法養生保健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易醫道堂(或srrygw)。

醫日一方——老中醫告訴你脾陰虛怎麼調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醫道堂 的精彩文章:

醫日一動——老中醫告訴你秀髮柔順的秘密
醫日一動——甩掉唇膏,讓你的雙唇更美艷動人
醫日一動——別等到尿失禁時才想起我
醫日一方——心陰虛及補陰調理方

TAG:易醫道堂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醫日常養生方法!晨起別喝這些水
她撿到患病女嬰,多年來輾轉求醫日夜照顧:不放棄,憑她叫我聲媽
中醫日常經絡養生
3月17日是「中國國醫日」,為何有這個節日?你怎樣看待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