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古代這些人賺的金錢最多,在社會的地位卻是最低

在古代這些人賺的金錢最多,在社會的地位卻是最低

在儒家重農主義者眼中,商人的社會地位是最低的。


農民和手工藝者生產糧食、製作手工藝品,商人卻不事生產,專以交換他人貨物而得利。


農民之所以值得稱頌,是因為他們構建了社會的經濟基礎,並用自己的勞動成果養活廣大民眾。

商人之所以社會地位低下,是因為他們的貿易行為不僅鼓勵無妄的浪費,還會讓農民偏離本業。


在中國,重農主義者向來都努力維繫著這種經濟上的自給自足。然而,金錢卻似乎妨礙了這種自足。



在古代這些人賺的金錢最多,在社會的地位卻是最低


(圖)耕織全圖


這種貶低商人的做法與社會現實是矛盾的。


事實上,儒家正統蔑視商人,恰恰是因為商業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著書立說之時,正是強大的商人開始挑戰既有的貴族秩序之際。因此,他對商業的輕蔑意在垂範未來,而非描述現實。


換句話說,商人社會地位低下,並不意味著他們就真的為農民和手工業者不恥。後者也僅在名義上比前者優越而已。

到帝制晚期,商人在國家專賣行業中起關鍵性作用時,即便普通商人,也被視為有價值的社會成員。


然而,農業方面揮之不去的偏見,仍會不時對政府的商業政策產生不利影響。


而文人們,當然也會繼續空談「士農工商」的舊秩序。


商人從街頭小販到巨賈,分類範圍頗廣。


中國人通常將其分為三類:一般的貿易者(坐賈)、掮客(牙商)和富裕的寄銷商(客商)。

10世紀後,與這種功能上的分類隨之而來的,還有貿易的發展。


此時,修建運河促進全國市場的建立,對外貿易擴大,人們開始使用紙幣和匯票,大城市也開始向舊的行政中心之外擴張。



在古代這些人賺的金錢最多,在社會的地位卻是最低


(圖)農耕文明


明朝,商業繼續發展。


14世紀晚期,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再次統一天下後,中國又一次擁有全國性的市場。


雖然高昂的運輸費依舊妨礙主要商品的跨區交易,但此時已經出現私營部門為運送奢侈品開闢新的貿易路線。


與此同時,諸如南北大運河(為運輸糧稅而建)之類的公共運輸路線,不僅會運輸糧稅,也會運輸私人貨物。


如果長江三角洲對山西原棉的需求量夠大,往往就會有私人提供適當的運輸工具。


再舉個例子:廣東的商人想以他們的鹽和鐵交換北方的金銀和布匹。結果,梅嶺一線的挖土工、搬運工、趕牲者、護衛者紛紛成立各自的團體,保護精心設計的驛站系統和翻越福建群山的運貨道路。


在明朝的統治下,運輸困難得到緩解只是商業持續發展的原因之一。代代相傳的土地和技藝對人們的束縛越來越弱,則是另一個原因。


明朝的皇帝們在北方建起越來越多的皇家莊園,無意中迫使很多農民進入城市,成為一股不大不小的勞動力。


此外,朝廷也會努力維持傳承祖業的工匠團體,來鼓勵能工巧匠的培養。這些團體的工人被迫貢獻出一部分勞動力,為皇室修建宮殿、製作絲織藝品、燒制當時聞名於世的瓷器。


晚明之際,朝廷放鬆了對這些木匠、泥瓦匠、織工和陶工的管制,讓他們得以藉助金錢,擺脫代代都為國家服務的狀況,成為私人手工業者。


世襲勞役產業的鬆動和市場從屬勞動力的解放,共同促成了賦稅方式從實物向貨幣的轉變。


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認為,賦與役都用現銀繳納的「一條鞭法」稅制改革,澆灌了16世紀晚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因為一旦可以用銀兩繳納賦稅,農民們就會種植更多經濟作物。


地主搬進城市,人們對手工藝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商人們也積累起了商業資本。



在古代這些人賺的金錢最多,在社會的地位卻是最低



(圖)明清時期天津興旺的運河漕運


然而,也有觀點認為,賦稅貨幣化與其說是商業化的原因,不如說是其結果。因此,1550年至1650年間發生的其他幾場社會經濟變遷,應該受到更多重視。


例如,16世紀晚期,中等規模的集貿中心大大增加。


像揚州和杭州這樣的大城市,宋朝時僅有百分之十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明朝時,中國經歷了另一波城市化浪潮。


介於大城市和鄉村之間的中型城市數量激增。定期交易的集鎮(市)發展成為永久性的城(鎮)。一個由鄉村、城市郊區和城市之間的交易市場組成的網路覆蓋了長江下游、開封和四川。


這些營銷中心鼓勵新的消費習慣,給數百萬從未經歷過大城市奢華生活的人,帶去了服飾潮流和戲曲娛樂活動。


地主也發現,這些新興的中型市鎮比鄉村更適合居住。


如果我們相信當時人的主觀印象,那就可以說,1550年至1650年間,土地所有權越來越集中,在有「一人據百人之屋,一戶佔百戶之田」之說的長江下游地區,更是如此。


士紳家庭利用他們享有的稅收優惠特權,積累了成千上萬畝分散的土地。來自這些土地的佃農租金,為富人們創造了搬入城市的條件。


維持蘇州宏偉的園林和繁榮的戲班花銷巨大,這更增加了上層階級對貨幣型租金,而非其他類型租金的需求。



在古代這些人賺的金錢最多,在社會的地位卻是最低



(圖)清·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局部)


明朝統治的最後一個世紀里,雖然中國的白銀出產量無法滿足貨幣流通需求,但與日本和菲律賓的海外貿易帶入了數以百萬計的白銀。如此大的貨幣流通量不僅幫助支付了多種已經成熟的經濟作物,還鼓勵了本地待售產品的多樣化。


比如:蘇州的鐵器和精美的刺繡,浙江的毛筆、亞麻製品和蒲席。


商人們把安徽的金屬工具運到東南沿海,用銷售獲得的利潤投資福建的假髮,將其賣到江南地區。


相應地,家庭手工業也日漸成熟起來。


比如,13世紀時,只有城市裡的工匠具備紡織精美錦緞的技藝,但到了16世紀,心靈手巧的農家孩子,也具備了相同的技藝。


棉織品成為一種常規的手工藝品。明末時,中國四分之三的地區都出產棉布。缺乏土地種植棉花的農民,便從城裡牙商那裡購買原料,幾乎完全依靠製造所得維持生活。


對一份宗譜的研究表明,許多這樣的織工,後來都購進了幾架織布機,再僱用幾個工人,直到能維持起一個作坊規模的織布廠為止。


絲織業也能維持農民家庭的生計。幾代之後,他們的後人可能會逐漸成為小紡織廠的業主、商人,最後成為在諸如南京一類的主要城市擁有數間絲綢店的巨賈。


然而,「資本主義萌芽」並未發展成工業革命。


棉紡織工藝儘管廣泛傳播,卻從未在技術上有所進步。中國沒能出現類似薩克森紡車或飛梭之類的發明,或許是原材料有限,而勞動力卻過剩的緣故。


這種情況下,人們也不會有什麼動力發明節省勞力的裝置,以生產出更多布匹。



在古代這些人賺的金錢最多,在社會的地位卻是最低



(圖)清·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局部)


此外,棉紡織業是家庭手工業最常見的形式,每個家庭都能根據需要生產出大部分布匹。


即便紡織業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長江下游地區,在紡織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依舊是個體農戶。


因此,整個棉紡織業的基礎,就是龐大的、由市場機制協調的附屬勞動力。


而此處的市場機制,完全取決於不直接參与生產的商人。


織布的各個環節(軋棉、紡紗、染色、織造)並非在一個作坊里完成,而是倚賴一系列擅於處理複雜事務的中盤商、批發採購員、牙商和零售商,從商業角度將各個技術原始、相對分散的個體作坊聯合起來完成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的需求比技術進步重要得多,所以熟練的經商手腕取代了有效管理。


此外,棉花批發商遠離生產第一線,所以基本不知道布匹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即便兼營批發的製造商,也因為中盤商的緣故,無法接觸到實際的棉花生產過程。


17世紀,蘇州有七十位主要經銷商以固定價格向勞工承包商購買布匹,而非自己僱用工匠織布。


如此一來,商人們滿足於按市場機制調整價格所帶來的豐厚利潤,根本沒有提升技術的意識。


因此,中國的商人或許能躋身世界一流商人的行列,卻永遠成不了大資本家。


摘自《中華帝國的衰落》魏斐德(著),中南博集天捲圖書授權合作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古裝劇中的「狼煙」跟狼糞沒有半毛錢關係,都誤解了
魏國為什麼能夠培養出那麼多牛人,卻都留不住他們?
古代童謠的殺傷力有多恐怖?堪比「核武器」嗎?
與諸葛亮同為託孤重臣的李嚴,為何要阻撓蜀漢的北伐?
西遊三界中唯一有「二心」之人,連觀音都無法分辨他

TAG:歷史品讀 |

您可能感興趣

在古代最為卑賤的一種職業,到了現代社會,收入頗高且人人都想當
沒有了房奴,才是這個社會最大的焦慮!
在古代,小妾的地位,可以看出當時社會是有多黑暗!
在華人社會裡,活得「最累」的始終是這些人!
舊社會的地主既有錢又有地,那麼他們是錢比較多,還是地比較多
這個金錢社會讓很多人的購買慾高漲,這會不會和看不看書有關係呢?
這是今年最好的演講:在這個看臉的社會,女人只要漂亮就夠了嗎?
這個職業的女人,在中國社會不被接受,但它才是女人最好的增值期
這個社會的有錢人,真沒你想的那麼多
是「好男人」絕種了,還是現代社會的優秀女人太多了?
為什麼戴玉石的這些人,都是社會中混的最差的?
一代女皇武則天有什麼過人之處?在當今社會,也很少有人能做得到
黑人在中國的「黃金時代」,不僅人數極多,而且備受全社會的歡迎
戴手串的那些人,都是社會中混的最爛的?
現代社會,三種人活得最累,有你嗎?
中國最早的「黑社會」老大,竟然是這個學派的創始人,難以想像
古代最慘的一群男人,比太監還低賤,家中無地位還被全社會鄙視
不止現代,其實古代也是一個看臉的社會
送過那些在打拚中的年輕人,或是要走向社會的年輕了的一些生活哲學
當代社會的單身漢穿越到古代,仍男多女少,卻都能有媳婦,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