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攝影與非專業攝影的差異在哪裡?
樓主這個話題,其實非常複雜。主要是因為,其實每個攝影專業人的走向都不同。
攝影專業與非專業的差別,如果僅僅以單張不加藝術處理的照片來看,我個人的看法是,其實是已經不能橫向比較了。
比什麼呢?攝影只是拍一張照片而已。談不上什麼專業不專業。在設備越來越精細、自動化的時代,「專業攝影師」這個職業都顯得很可疑。
「不就是鏡頭比較好嗎?」
「不就是抓拍得夠恰當嗎?」
「不就是隨便 PS 一下嗎?」
「不就是拍得誰都看不懂嗎?」
……
既然都是拍一張照片,而且既然設備都是自動的,那麼拍照者的區別,算得上什麼區別呢?
實際上,攝影發展到 21 世紀,已經出現了極大的分化。只是這些分化實在太快了,而且有些支流實在太細小,在喧囂的信息洪流中,並不引人注目。
同時,專業作者的作品,也都有自己的展示上的要求,比如說,如何評價森山大道的這些照片? -王晶的回答 - 知乎中已經介紹了,他的作品是不能單獨摘出兩張來,然後放在網頁上來看的。
這種具有專業作者特質的作品,才是與非專業愛好者的深層次差異。
我個人認為,進入 21 世紀之後,我們必須要總結、發展出新的標準,即,作者攝影的評價標準。
什麼是作者性
正如音樂、繪畫、電影、文學存在作者一樣,攝影也存在作者,存在作者的具體追求、方法與他獨有的作者性。
舉例而言:下面這幅晚間的紅樹,是蒙德里安在 1908 年的作品。此時,他還在印象派的影響之下。
而到了 1911 年,蒙德里安的繪畫《灰樹》就變成了下面這個樣子,顯然能夠看出立體主義 cubism 的影響。
到了 1920 年代,蒙德里安開竅了。畫出來了後來最著名的一些作品。比如說 1930 年,下面這幅是他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紅藍黃》。
每個作者,無論是繪畫作者、文學作者、電影作者,都有自己的一生。每個人都會在藝術的道路上尋找到自己的分岔。
蒙德里安中後期高度的抽象能力,向著美術的根本元素:色彩構成、線面構成進發,進而得出的這些成就,構成了屬於蒙德里安的藝術作者性。
在攝影上,同樣存在作者性。
比如說,上次答的題目如何評價森山大道的這些照片? - 攝影 - 知乎,裡面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即:實際上,攝影僅僅是一個方法,一個工具;具體的走向、成就,要按照攝影作者所完整呈現出的作品來看。
比如說,森山大道的作者性:強烈的刺痛感,戰後的慌亂與焦躁感,強大張力的黑白灰運用:
這些作品中,激烈、顫動的灰,以及畫面對都市的強烈表現,都構成了森山最早期的作者性。
而後期,也就是最近的森山先生呢?這是幾年前出版的一部作品,請看。
只隨便摘出來幾張。這本畫冊是由兩人合著。其中,森山先生的部分,讓人看完以後感到:「原來森山先生也有如此放鬆的時候,但是這個放鬆還真的不輕鬆」的感覺。
作者性的發掘
每個深入發掘攝影的藝術價值的作者,都應該有其特有的作者性。
所以,今天我打算講講 2015 年的一件事。
2015 年,日本著名攝影家北野謙與其多年合作的暗房師肖日保先生在三影堂的暗房製作了一批 1.42X1.78 米的體量,以二十甚至三十張底片在相紙上疊加曝光的作品。我以助手身份參與了全程工作。
插播簡歷:
北野謙(Ken Kitano)1968 年出生於東京都,1991 年畢業於日本大學生產工學部。1993 年舉辦首次個人展「溶游城市」,1996 年參與「Young Portfolio」集體展,2006 年個展「Our Face」,集體展「今日攝影」(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以及在北京的首次海外個展「Our Face」(北京市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2007 年獲得日本攝影協會新人獎,2011 年第 14 回岡本太郎現代藝術獎特別獎。
攝影看似只是拍一張照片,實際上分有 N 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藝術創作的可能性。
比如說,樓中有知乎 er 提出的「前期準備工作好」,或者「拍攝意識好」,或者「抓拍技巧好」,不一而足。
北野謙先生的作品,網上有不少小圖,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收藏的《Flow and Fusion》
涌動的都市人群,特有的輕度與中度夾雜的灰用法,北野謙先生的作品,也是具有高度作者性的作品。
在他的自述里,北野謙先生說:「舉起相機,感到慢門拍攝這種方法很自然地朝我走來。」(大意)
北野謙先生對時間的感受方式、尺度,都與我們平常人不同。所以,慢門拍攝這種方法,就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他的作者性。
在北野謙先生的作品中,有一套《我們的面孔》系列。是以大量的人物疊加,在暗房中不斷疊加曝光而成。
(日本藝伎們的面孔,北野謙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每疊加一次人物,上一個人物肖像的特點就被覆蓋了一點;而當整個最終作品疊加了二十、乃至三十人的肖像後,人的個性突然消失了,出現了新的、共性的人。
這種藝術效果的達成,均是來自北野謙先生獨特的對時間、人的個性的看法。這樣的作品,不僅稱得上藝術作品,而且是非常高超、獨特的作者才能做到的。
作者的技術
其實這些原本是打算用作 3 月 19 日的 live《如何脫離攝影的初級階段》的內容的。不過看到這道題目,一時忍不住先答了。
沒關係,live 內容我就到時再找新材料講……
實際上,每個作者,都可能會在探尋自己的作者性的過程當中,發展出自己獨有的技術。
比如說,文初的蒙德里安發現了線條與色彩的基本使用方法,並且拓展出了他的一系列作品;森山先生對灰的隨意發揮與使用(做過暗房的人都知道有多難),是別人怎樣都學不到的;而北野謙先生的疊加曝光,實在是難到崩潰。
下面就是 2015 年,我作為助手為北野謙先生工作時的圖文記錄。
這是北京三影堂暗房中的設備,一台合并了 8 個 250 瓦燈泡的落地式 10x10 放大機,就是我們在這十天當中最重要的工具。
牆面上是一張 1.42x1.78 米的大型自製尺板。表面以黑布遮掩,黑布下就是 Ilford 產 1.42 米 x30 米的相紙。裝紙工作極其困難繁瑣,我們需要先將大型紙張裁切成合適的尺寸,然後三個人跪倒在地,膜拜尺板一樣,仔細地將紙的邊緣貼在尺板上。
《我們的面孔》系列,這張是台灣cosplay少女的合影,以多張底片疊加,展現出 coser 們整體混合出來的面目,也是北野謙代表作之一。
這是一個 Peak I 型顆粒對焦鏡,以暗房為手段做藝術創作的人都知道它好。
(工作所用的大型相紙。)
這次的工作是把一些作品放成巨幅作品。作品放大看起來只是尺寸大了些,但是它要付出的努力是成幾何數級般上升的。
這次所使用的三影堂的暗房,使用的是 10x10 放大機,功率達到了 2000w,是一般小型 135 放大機的 20 倍。
如此巨大的功率、超大的放大倍率(135 底片放 1.7 米高),那麼,平時影響很微小的因素,如藥液溫度 0.1 度的差別、電流的穩定性,不同的反差濾鏡系統,都在這一尺度下被極大放大了。
看見牆上那個東西了嗎…那就是尺板。底片疊加時,需要以 7 張不同底片上人物的眼睛為準。
覆蓋的白紙上,有隱約的鉛筆痕迹——那就是不同底片上人物眼睛的定位點。
黑色綢布下面就會裝上相紙,並在每次重新曝光相紙前,執行 眼睛定位 - 撕開黑布—曝光—補充曝光—蓋上黑布,更換底片,對準新底片上人物眼睛在白紙上的定位點—對焦—撕開黑綢布—曝光 這一過程。
開始前的緊張準備工作。實際上,一切曝光數據都是從不斷的估算、試驗中來的。只是在北野謙的放大方法和作品體量下,這一過程變得極為煎熬。
北野謙定好時間後,暗房師開始打試條,第一個試條打出來了。剛才提到記錄曝光數據很可能然並卵—第一個試條全白了啊。
一口氣加上三倍曝光時間,第二個試條打出來了。
不停地繼續打。第一組試條非常重要,因為它直接關係到下一張完整的照片是否能夠達到合適的白灰黑。高光,陰影,都要在試條中出現。如果畫面不對,就調整參數再來。結果暗房師肖日保就把所有底片的試條先打了一遍。
接下來的曝光過程中手機不允許開機。所以無法拍照。實際上工作量也不允許拍照。剛剛提到的從裝片到曝光的繁瑣過程,我們重複了 7 遍。整個相紙曝光時間超過了 70 分鐘。
而第一天的工作,由於藥液溫度過高(實際上,只比一般溫度高了 1-2 度),導致第一天的顯影失敗。三個人一天的工作就此宣告結束。
直到第二天,再次重複進行第一天的全部工作,唯獨這次顯影液溫度低了 2 度……
成功了。
北野先生這些照片疊加的做法,實際上打破了人們對時間尺度的認知,把瞬間疊加,但如果僅僅疊加時空切片,也不一定有意義。北野先生疊加時模糊掉的是個人特徵,但是「人」做為一個整體,逐漸浮現出來。一時一地的「人」浮現了出來,這是高明的地方,是一顆藝術家之心的完整表現。在疊影中,人和人的不同逐漸模糊,而相同逐漸顯現,它明確地告訴人們,一些屬於人的普遍性。
這就是發自本心的創作。所以他在書的後記里,會說他一開始就是用慢門拍,不是他選擇了這個方式,而是這個方式很自然地走向了他。這就是專屬於北野謙先生的,作者的根源。創作者要首先找到自己的根源,而這個根源往往並非出自攝影上。
作者性的成就
回到題主的問題:攝影專業與非專業的差異。
單純從「術」的層面上去研究北野先生到底做了多少次曝光,如何控制曝光等等,其實都沒什麼意義。
從上面這個例子里,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專業與非專業的差異。比如說,作品尺寸的大小,以及相應的對技術條件的要求,等等,都不是一般愛好者可以達到的工作要求。
而更深層的差異,實際上來自作者性的差異。
在非專業的攝影人士看來,按完快門,或者 PS 完,那麼一張照片就結束了。
但對於真正以攝影藝術為追求的人來說,一切才剛開始啊。
攝影的技術層面,其實就已經有許多分岔的、可以發展的藝了。就像我們都知道蒙德里安畫的是線條和色彩,但我們同樣使用線條與色彩,是無法「成為蒙德里安一樣的大藝術家」的;就像我們也都用慢門,但並不能做出北野謙先生的作品。
每個作者,都需要在藝術的路徑上,以獨有的方式去追求。而且這個追求,往往是一生結束後,才能評價和蓋棺論定的。
instagram上有百萬級別的用戶。但是這些照片混雜在一起時,幾乎無法區分出什麼作者性上的差別。
而每個藝術作者的作者性的最終成就,才是體現藝術成就的地方。
所以說,要評論攝影專業與非專業的差距,其實技術上的差距倒還是小事。作者如何運用「術」,如何達成作者的藝術,才是深層的問題,深層的差異。
結語
攝影已有的歷史、走向,實際上遠遠超出了目前中文網路上所包含的量。互聯網給人一種「可以免費接觸到所有知識」的假象,尤其在攝影上,人們往往以為只需看到一張照片,就算已經征服了它。
但是專業作者們的藝術,沒有那麼簡單啊。
要不然,我們為什麼還是一直在重新回顧攝影大家的作品呢?如果攝影僅僅是拍張 ins 上發一發的照片,那麼為什麼那些大家的作品,實在無法復現呢?
攝影在歐洲、美國已有兩百年歷史,在日本,大眾攝影的普及也已經有了幾十年歷史。
而我們中國的大眾,接受攝影,其實才只有短短三十年而已。這期間,攝影的藝術幾經進化,到今天,進入了數字攝影時代。因此,互聯網上討論的內容,還多是 JPG vs RAW,PS vs 不 PS 之爭。
其實那些全沒什麼好爭論的。
在攝影已經全自動化的今天,一個作者的藝術與技術深度,才是攝影專業與非專業的真正區別。
客官,這篇文章有意思嗎?
好玩!下載App接著看 (????) ?
再逛逛吧 ˊ_>ˋ
※川菜的「家常味」是一種怎樣的味道?
※看不下去《發條橙》,真的不是你的錯
※有些熱鬧的「共享經濟」,恐怕只是一個美好的童話
※關於鐵鏽味和陽光味,你原本以為的很可能是錯的
※那個自大的夜郎國,滅亡在了一罐蜀枸醬和一個吃貨手裡
TAG:知乎日報 |
※專業風景攝影,構圖分為哪幾種呢?不懂的趕緊學
※鋼琴家玩攝影,卻比很多專業攝影師拍得還好
※孤獨的剪影!與眾不同的攝影作品
※你與專業攝影師的差別是一雙「攝影眼」 而不是一部昂貴的相機
※驚艷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技巧,不懂你就虧了!
※從入門到專業,攝影愛好者的進階選擇
※L專業線美妝產品攝影
※專業靜物攝影,你也行!
※攝影,鍾工攝影作品
※專業攝影師總結的5大經典實用攝影構圖大法,還不趕快收藏!
※手機攝影和修圖:脫離專業器材的好照片
※那些精彩的攝影作品!影像的魔力
※商業攝影的實用主義!
※乾貨:幾種夜色攝影技巧,你離專業攝影師只差一步
※攝影構圖有哪些技巧和標準?
※攝影是用光的藝術
※同樣是拍鳥,這些攝影師絕對是專業的!
※攝影與攝影史中的性別意識
※如何把日常景物拍出新鮮感?專業攝影師是這樣做的
※攝影技術誕生日,手機界的攝影專家都帶來了哪些好玩的攝影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