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代「四王琴」簡述

明代「四王琴」簡述

中華琴學發展至明代,在制譜、度曲、著述等方面均達到空前的繁榮與發展。在流傳至今的三十餘部明代琴譜中,皇室宗親所制的琴學著述有六部之多。其中有明成祖救撰明內府寫本《大明永樂琴書集成》(一四〇八年);明太祖十六子寧獻王朱權輯錄《神奇秘譜》(一四二五年)琴譜與《新刊太一首大全集》;徽恭王朱厚爝《風宣玄品》(一五三九年);藩國保定王朱珵《五音琴譜》(一六一五年);以及潞閔王朱常淓的《古音正宗》(一六三四年)等,均為琴史上重要的琴譜輯錄。有別於前朝的是,明代皇室宗族在琴學著述的同時,常有監製或新琴之舉。如:寧王府獻王朱權、益王府益端王朱祐檳、潞王府潞閔王朱常淓,以及衡王府恭王朱佑楎、庄王朱厚燆、衡王系高唐端裕王朱厚煐等,他們被後世共稱為「寧、衡、益、潞四王琴」。清末民初琴學大家楊宗稠《琴學書》中言到:「明 寧、衡、益、潞四王皆能琴,潞琴最多,益次之,寧、衡最少。」


1


寧王琴

(一)飛瀑連珠


寧獻王朱權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年)受封寧王,號臞仙,又號涵虛子、丹丘先生,別寫「雲庵道人」等,曾至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就藩。永樂元年(一四〇三年),明成祖朱棣稱帝後,改封南昌。明英宗正統十三年(一四四八年)病逝,謚」獻」,稱」寧獻王」。朱權是著名的琴家、戲曲理論家,曾奉救編輯《通鑒博論》,撰有《寧國儀範》、《家訓》、《文譜》、《詩譜》、《史斷》、《通鑒博論》、《漢唐秘史》、《琴阮啟蒙》、《茶譜》、《瓊林雅韻》、《神隱》等著作。其中《太和正音譜》為戲劇史上重要的理論專著,《神奇秘譜》為中國琴學史中現存最早的琴曲輯錄之一。傳世」寧王琴」井不多見,載於《中國古琴珍萃》中的」飛瀑連珠」琴,為寧獻王朱權所制,被後世譽為明代第一曠世寶琴。

明代「四王琴」簡述


明「飛瀑連珠」琴 顧澤長藏


「飛瀑連珠」,連珠式,朱紅底漆微微顯透於面漆之上,呈栗殼色。肩起二徽近三徽間,金徽玉足,蛇腹兼有小流水、牛毛等斷紋,長方形龍池、鳳沼。龍池右側刻「飛瀑連珠」四字。龍池內納音正中陰刻「皇明宗室雲庵道人親造中和琴」,琴背銘文甚多,多為康熙年以後所刻。龍池上方刻有:康熙又壬寅年,余遇此琴於塵垢中。扣之聲鏗然,知為臞仙所制,乃良材,不禁慨然。竟以輕價得歸,重回修理。一彈再鼓之餘,恍如知己談心,亦生平一快事也。襄平李拙庵識。」龍池左側有雲:」此琴為臞仙所制,署名中和,考譜臞仙,有明宗室寧王也,舊為襄平李氏所藏。斷紋犁然,扣之其聲清越,因購得之。重加斧藻,蓋如獲稀世之寶雲。同治第一甲子長沙壽田陸長森識。」軫池下方刻有:」制琴臞仙,藏之李髯。名公巨手,斯愛斯傳。有明迄今,既五百年。而我得之,能扶夙緣。一彈再鼓,其聲憐然。曰中曰和,永矢勿諼。壽田氏銘於蓉城。」此琴後由瀋陽首樂學院琴家顧澤長先生收藏。


觀」飛瀑連珠」琴式,琴首、琴尾具有溫潤圓籠、堂皇富麗、圓融呼應的形制美感,有著唐、宋遺風之象,為明初具有代表性的琴器之一。就其形制而言,與歷代琴譜記載或平日所見」連珠式」形制特點有所不同,其琴項、琴腰處極為別緻。細作辨析發現,其琴項、琴腰間的形制是在」連珠」琴式連弧狀走勢特徵上,轉化形成類似文字元號中「花括弧」的「內、外弧變體連珠式」的走勢特點,形制上充滿了獨特的流線形美感,這在歷代存世」連珠琴式」中是不多見的。


2


衡王琴


世傳明代自衡恭王朱佑楎、庄王朱厚燆,及衡王系高唐端裕王朱厚煐等均有斫琴與藏琴雅好。《中國古琴珍萃》所載」清英」、民國楊宗稷《琴學叢書·藏琴錄》中所載「太古遺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一天秋」均屬衡王系琴。


(一)清英


衡恭王朱佑楎,為明憲宗朱見深第七子,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年),受封衡王;弘治十三年(一五〇〇年),就藩青州;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年)逝,謚「恭」。


《中國古琴珍萃》中載有「原為琴家張子謙先生珍藏,後轉山戴微收藏」的衡恭王朱佑楎所制」清英」,此琴為仲尼式,琴面朱紅漆色為主,牛毛斷,肩起三徽,淡黃色玉制徽、軫,花形玉質雁足,長方形龍池、鳳沼,龍池上方篆刻「清英」二字,龍池下方刻「清修主人」四字印,池內納音兩側腹款雲「嘉靖甲寅仲春,皇明衡國藩翁制」十二字。

明代「四王琴」簡述



「清英」琴

明代「四王琴」簡述


「清英」琴名

明代「四王琴」簡述



「清英」琴 印章


(二)太古遺音


衡庄王朱厚燆,明憲宗朱見深孫,衡恭王朱佑楎庶子,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封江華王;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改封世子;嘉靖十九年(一五四〇年)襲封衡王。隆慶六年(一五七二年)斃,謚「庄」,史稱衡庄王。


民國楊宗稷《琴學叢書·藏琴錄》中載,嘉靖乙卯(一五五五年)年間,在衡庄王朱厚燆親自監製下,由馮朝陽精心斫製成了一張琴,文曰宣和式「太古遺音」琴。此琴後為楊宗稷本人所得:


今春得衡王琴,極寬而扁,漆純黑,極堅,大蛇腹斷,池上刻「太古遺音」分書四字,池兩旁篆書云:「玄微兮其音清,精粹兮其音正,得純樸之雅,明仁厚之令。」池下印方兩寸許,「衡藩和齋佳制」六字,池內刻「嘉靖乙卯歲季夏,皇門衡國藩翁制」楷書兩行,其聲清正純厚,恰如其銘,一二弦如擊鎛鍾,於明琴中得未曾有。予銘於沼左側云:「四善具九德全,雖明制,材千年,不然何為金石聲,淵淵……天聞閣雲衡王琴,嘉靖乙卯馮朝陽斫,此琴年號適符,宜其精絕也。」


(三)一天秋


衡系高唐端裕王朱厚煐,字明甫(清代段松苓《益都先正詩叢鈔》雲其「字忠菴」),為明憲宗朱見深之孫,衡恭王朱佑楎四子,嘉靖九年(一五三〇年)十二月初十日冊封為高唐王。萬曆十一年(一五八三年)閏二月初一日斃,年七十,謚」端裕」。有《琴譜》一卷見於明代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中。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衡系高唐王琴「一天秋」,仲尼式,琴面呈深栗殼色,個別處顯現朱紅底漆色,蚌徽,岳山、雁足、冠角為紅木附件,肩起三徽,長方形龍池、鳳沼,龍池上方楷書「一天秋」三字,龍池內刻有腹款」萬曆二年仲春,高唐王忠菴藏」十二字。高唐王屬衡王系,故「一天秋」一般也被視為衡王琴。

明代「四王琴」簡述



明「一天秋」琴 重慶三峽博物館藏

明代「四王琴」簡述



「一天秋」琴軫和足


3


益王琴



目前所見的益王琴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韻磐」、故宮博物院藏「天風環佩」、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玉韻」等,琴腹款多署有「益藩世孫潢南道人」、「益藩潢南」、「益藩雅制」、」益國潢南道人」及「奉命按古式欽斫」或」命工雅制」、」潘口考古督制」、」奉命按式監製」等字樣。


(一)「韻馨」


(一)「韻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益王琴「韻磐」,為仲尼式,肩起二徽近三徽間,葛布底,瓦灰胎,大紅漆色,個別處顯露黑色原漆,隱透蛇腹斷,蚌徽,白玉軫及足,長方形龍池、鳳沼,龍池上方刻行書「韻磐」二字,龍池兩側有被後髹紅漆掩住的原刻銘文痕迹。龍池下方刻「益王之寶」與「存誠養德」兩方印,龍池內納音兩側刻有「大明隆慶四年歲次庚午季秋吉旦,益藩世孫潢南道人獲古桐材雅制」二十八字,鳳沼納音兩側刻有「洪都堪廷用奉命按古式口斫」十二字。

明代「四王琴」簡述



明「韻磬」琴 重慶三峽博物館藏

明代「四王琴」簡述



「韻磬」琴 銘文

明代「四王琴」簡述



「韻磬」琴 軫和足


(二)「天風環佩」


故宮博物院藏益王琴「天風環佩」(圖五),仲尼式,髹黑漆,牛毛斷,蚌徽,犀牛角雁足,肩起近三徽處,長方形龍池、鳳沼,龍池上方刻有行書「天風環佩」四字,龍池兩側刻有行書「韻協簫韶雛鳳朝鳴阿閣靜,聲鏗球壁幼猿夜嘯蜀山幽」二十二字,龍池下方刻有」益藩雅制」與」閑邪存誠」一圓一方兩大印,琴腹內刻有」大明萬曆陸年歲在戊寅仲春之吉,益藩潢南獲古桐梓命工雅制」,鳳沼內納一首兩側刻有「委官新安碧口,潘口考古督制」。

明代「四王琴」簡述



明 「天風環佩」琴 故宮博物館藏


(三)「玉韻」


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益王琴「玉韻」(圖六)為仲尼式,琴面深褐漆色,蚌徽,玉制珍、足,肩起二三徽間,長方形龍池、鳳沼,龍池上方刻有行書「玉韻」二字,龍池兩側刻有「圓潤靜芳鏗玉韻,翕純口絳契韶音」,龍池下方刻有「益藩雅制」與「存誠養德」一圓一方兩大印,龍池內納音兩側腹款刻有「大明萬曆七年歲次己卯孟冬之吉,益國潢南道人獲古桐材雅制」,鳳沼內納音兩側刻有」南昌琴士塗桂,奉命按式監製」十二字。


從以上例舉的三張存世益王藩主琴來看,均為仲尼琴式;多為玉珍、玉足或牛角足;均為蚌徽,均為行楷或行草;均由不同監斫琴士按照統一制式而完成。三張「益王琴」經過參照對比可以看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一五七〇年所制益王琴「韻磐」與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一五七九年所制益王琴「玉韻」,琴式較為瘦長,而故宮博物院所藏一五七八年所制益王琴「天風環佩」則略顯寬短。


明代諸王中,號為「潢南道人」的藩王有兩人,分別是益宣王朱詡鈏及益先王(益素王)朱慈炱。從以上所述這三張「益王琴」款識記述時間進行推算,其主人為益宣王朱詡鈏的可能性則更大些。

明代「四王琴」簡述



明 「玉韻」琴 天津博物館藏


4


潞王琴


潞王琴


目前所知,存世「潞王琴」均屬潞閔王朱常淓。潞閔王朱常淓,字「中和」,寫「敬」「,又稱「敬一道人」或「敬一主人」,為潞簡王朱詡謬第三子,太祖朱元璋十世孫,萬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年)襲封潞王,世稱」小潞王」,隆武帝追謚曰」閔王」。著有《古今宗藩懿行考》、琴書《古音正宗》傳於後世。


「潞王琴」的相關文獻記載較為多見。清初王士禎著《池北偶談·談藝九》云:「明潞藩敬一主人,風尚高雅,嘗造琴三千張。予猶見長安市上售其一,有隸書『中和』二字。」清代張道《臨安旬制紀》卷三《潞王佚事》云:「潞王好鼓琴,其所制前委兩角,材特精良。崇禎年,明帝嘗出宮中古琴賜之,後流落人間。」民國周慶雲著《琴史續》云:「常淓風尚高雅,善音律,制琴數百,編字列寫,當時民間不可得。西湖文君琴彥做其式,斫之遠不及也。」民國楊宗稷《琴學叢書·琴學隨筆二》又云:「潞王因得天啟癸亥西湖茂生甫李枝所斫之琴,為新安芝梁甫程畹所藏,音韻無有過於此者,遂命良工斫琴四百餘張,其音皆不如


此琴之美,因命名無極、太極、二儀、四象、八卦。無極琴背面並無圖書,字跡乃八寶鹿角灰漆所成,自太極至八卦皆有潞王之寶圖書一方,琴額不缺二角,下餘四百張皆缺二角,腹中皆有次第之寫,琴背有『中和』二字,敬一主人跋一段,潞國世傳圖書一方,總共四百十六張。」


現存」潞王琴」,以遼寧省博物館藏「中和琴」(圖七)最為華麗。該琴琴面髹以黑褐漆色八寶漆胎,嵌有各色珍寶奇石,通體珠光寶氣。肩起二徽近三徽間,正圓形龍池,正方形鳳沼,龍池上方刻有楷書「中和」二字,圓形龍池右側刻有「玉振金磐,追風繼雅,河山今非,清音古寫,襄平李廷棟坦園識」,龍池左側篆書刻有「李氏家藏」與 「拙庵真賞」上下一圓一方兩印。龍池下方刻有詩文一首: 「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敬一主人識。」詩文右側刻有篆書「敬一」、「主


人」上下一圓一方兩小印,下方刻「潞國世傳」寬邊大方印。龍池納音周邊環刻」大明崇禎戊寅歲季秋潞國制第捌寫」字樣。


所見其他館藏「潞王中和琴」還有:河南新鄉市博物館藏「大明崇禎甲戌歲潞國制陸拾肆號」,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大明崇禎丙子歲季秋潞國制壹百肆拾叄號」,國家博物館藏「大明崇禎辛巳孟夏潞國制貳百叄拾肆號」,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大明崇禎甲戌歲潞國制第叄拾號」與」大明崇禎乙亥歲潞國制壹百捌號」等。此外,還有部分私人藏「潞王中和琴」。


關於「中和琴」琴制,潞閔王朱常淓在其所著琴譜《古音正宗·皇明潞王敬一道人式·中和琴式論》中云:「是制也,額起八棱(圖八),以按八節;腰起四棱,以按四時;龍池上圓,鳳沼下方,以按天圓地方;琴尾作環雲,撫尾作雙星,以按景星慶雲,乃成天象,名曰中和。」


從歷史文獻以及遼寧省博物館藏」中和八號」等」潞王琴」來看,其琴器特徵主要為「額起八棱」的「中和」琴式,以「金、銀、錫、玉、珊瑚、寶石、鹿角」等八寶漆胎為主,胎質較為堅、厚,華貴而色彩斑斕,岳山承露為紫檀類製成,琴尾為鏤雕卷草花紋,琴背一側為兩如意捲雲紋,琴名為「中和」,有敬一主人「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的五、尚詩一首(圖九),並鐫刻「潞國世傳」大方印(圖十),各琴腹中均有大明崇禎某年某季潞國制某號琴等統一的文字描述。較之寧王、衡王、益王三王琴器,


「潞王中和琴」的存世量最多,具有統一琴式、統一制度、統一規格、施以重料、嚴整精緻等特點。明崇禎皇帝將潞王琴視作珍品,作為御賜之物賞於諸王。

明代「四王琴」簡述


明代「四王琴」簡述


明代「四王琴」簡述


明代「四王琴」簡述


明代「四王琴」簡述


明代「四王琴」簡述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道長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發稿給編緝小林,投稿郵箱:ybbud2008@126.com

明代「四王琴」簡述


明代「四王琴」簡述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裝置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大悲咒》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明代「四王琴」簡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道教女神
古人怎麼觀畫?談談手卷和冊頁

TAG:郭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