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該不該打學生?
北京國子監
「天地君親師」,表達的是中國民眾敬天法地、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在。
村童鬧學圖 蘇綉
學生貪玩是件天經地義的事,但「教不嚴,師之惰」,當老師同樣是有責任的,怎樣才是從嚴履責呢?古代最常見的,就是老師打學生,所謂「嚴師出高徒」、「板子頭上出狀元」。
古代教學情形
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有個故事:有個貢士請了老師,這個老師喜歡打孩子。孩子的母親很心痛,便讓婢女前去求情。效果不太好,她便親自去求情,結果老師大怒,拿著木板「界方」追了出來。孩子母親趕緊跑,這位老師硬是追上了,「自後橫擊臀股,鏗然作皮肉聲」。
村童鬧學圖 仇英
你看,學生不聽話,連學生家長都打了。
太學
《笑笑錄》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有個大戶人家老年得子,孩子被寵壞了,所以上學後經常挨打。挨打不能還手,熊孩子不幹了,要自殺。這下家長嚇壞了,趕緊給老師送禮,希望老師下次打孩子時,讓孩子能還手,消消氣。
古代女子教育情形
學生挨打,為什麼不能還手呢?《呂氏春秋·尊師》:「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師生尊卑有別,「師道尊嚴」是有制度保障的。《舊唐書》載:唐睿宗時國子監的學生群毆老師,唐睿宗得知後,「令所由杖殺無理者」。老師打學生天經地義,學生打老師大逆不道,毆打老師的學生可以處死。
古代打學生的戒尺
老師為什麼要打學生呢?不是老師「耍大牌」,也不是老師脾氣壞——老師也有老師的難處:如果教學成績不好,績效考核時要受到處罰,聲譽倒是次要的。
北京國子監
古代對教師的考核,一定都不比現在簡單。現在是一個學期,差不多半年,古代則是月考。如果三個月學生無長進,教師就要被 「罰米」。較之於唐、宋,明代就更嚴格,對教官和教師的考核除了「考滿」、「考察」,還另有「學官考課法」,「以九年之內科舉取中生員名數為則,定擬升降」。古代考個秀才都非常難,《明會典》規定:府學教授有9名學生在鄉試中舉,州學學正有6名學生中舉,縣學教諭有3名學生中舉,方定「稱職」。
北京國子監
明朝的教學目標相當具體,指標細緻:學生三月無長進,教師「罰米」;學年末「歲考」,府學12人、州學8人、縣學6人以上無長進,府、州、縣地方官及教師要被「罰俸」、「訓導」;「歲考」中府學24人、州學16人、縣學12人以上無長進,取消教師資格,府、州、縣官員要處以「笞刑」。
晚清笞刑
笞刑,就是以竹、木板責打背部、臀部或腿部。教學質量不好,官員還要挨板子,這身體吃不消,面子也受不了。不過,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明南京國子監祭酒黃佐《南雍記》載:永樂七年(1409年)六月,北京國子監學生唐謙等想出來做官,吏部為此安排一場專門考試。教官門一看,唐謙等人「不通經書」,這教學質量有問題!司業趙季通是分管教學業務的,應該對教學質量負責。放在現在,最多就是「工作失職」,但撂在明朝則是「刑事犯罪」。明成祖朱棣將此事通報全國,並規定:「凡弟子員再試不知文理者,並罪其師,發煙瘴地面安置。」
孔廟大殿黎元洪題詞
「發煙瘴地面安置」,不就是俗稱的「充軍發配」嗎?發配的地點是「煙瘴地面」,命大的也許還能活著回來。學生將老師害得這麼慘,平時老師揍學生,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桐屋鬧學圖 華喦
※地級市與縣級市爭名字,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十歲的孩子,能得出怎樣的人生感悟?
※「福州」真的有「福」么?
※算命先生怎麼就算得那麼准呢?
※飯桌上的權力鬥爭
TAG:閑情偶記 |
※老師該不該打學生,是要明哲保身還是該打就打?
※不被學生「霸凌」的老師不是好老師
※做老師,被學生罵了該怎麼處里
※老師你太美艷,學生都不敢看
※學生闖禍老師不但不叫家長還反過來安慰學生,原因是
※孩子在學校被老師打了,作為家長該怎麼辦?
※北大老師致中小學生家長:奧數,孩子該不該學?
※家長該不該吐槽老師?
※職場里,你不是學生,老闆也不是老師
※好學生不報師範,好師範大學不當老師?
※兒童哲學〡老師,我為什麼要上學?
※老師酒後打女學生,毆打女生僅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就夠了嗎
※只因老師沒收學生手機,家長將老師耳膜打穿
※老師體罰學生當然不對,但家長不管孩子就對么?
※放暑假了,劍橋大學的學生太沒學生樣了,老師們也不管管
※當學生「批評」老師成習慣,老師不再「體罰」學生也就成自然!
※老師們都是被學生耽誤的段子手啊!
※老師歧視瘸腿學生,當眾為難他,不料後來竟讓老師狠狠打臉
※老師為何最反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