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聞一多:風流真名士,相遇已成過去,到了該分手的時候

聞一多:風流真名士,相遇已成過去,到了該分手的時候

聞一多:風流真名士,相遇已成過去,到了該分手的時候



1899年11月24日,聞一多誕辰


1899年11月24日,聞一多誕生。聞一多是中國傑出的民主戰士、詩人、學者,湖北浠水人,1944年加入中國民盟,著有《聞一多全集》《紅燭》《死水》《唐詩雜論》等。1946年7月15日,在主持完李公朴的追悼會後,被國民黨特務殺害,年僅47歲。


聞一多:風流真名士

聞一多:風流真名士,相遇已成過去,到了該分手的時候



摘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絕代風流:西南聯大生活錄》 劉宜慶


余世存的《非常道》中,記載了一則關於聞一多先生的逸事,很是有趣。


聞一多先生上課很別緻。據學生回憶,先生上課時身穿一件黑色長袍,昂然闊步進入教室,先掏出煙盒向學生笑著問:「哪位吸煙?」學生們笑而不接,他就自己點上一支。在電燈光下,煙霧繚繞,然後,他拖長聲音說上一句:「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得謂真名士!」這才開始講《楚辭》。


另,據汪曾祺回憶,聞一多在西南聯大講《楚辭》時,每次上課之前總會頗為動情地邊敲桌子邊和著「節拍」唱道「熟讀《離騷》,痛飲酒,方為真名士」。這時,他還會點燃一支煙,學生有吸煙的也可上前「借火」。正是這種「別開生面」的授課方式,過了幾十年學生仍記憶猶新,老師的真性情和「名士風度」與古典文學的美與意境相得益彰,學生中人才輩出。也只有民國一段時間堪與魏晉相媲美。


於是,「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稱真名士」便成了聞一多的名言。其中有誤會。此句源自《世說新語》。《世說新語》任誕篇記載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我們經常說,「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好像酒和詩是名士的催生劑。其實,這句話又被我們誤讀了一千餘年。東晉王孝伯這話是反諷,他的前半句是「名士不必須有奇才」,換句話說,就是所謂名士,都是炒作出來的,往往都是自我標榜,未必有真才實學。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說:「此言不必須奇才,但讀《離騷》,皆所以自飾其短也。」


——放在今日,依然適用。


不少人,尤其是學習古典文學的人,自己能喝點酒,囫圇半片的看過《離騷》,喝點小酒後就開始謅此句,貌似「真名士」,實則非也。

聞先生性格強烈堅毅。日寇南侵,清華、北大、南開合成臨時大學,在長沙少駐,後改為西南聯合大學,將往雲南。一部分師生組成步行團,聞先生參加步行,萬里長征,他把鬍子留了起來,聲言:抗戰不勝,誓不剃鬚。他的鬍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謂「山羊鬍子」,而上髭濃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張聞先生的木刻像,回頭側身,口銜煙斗,用熾熱而又嚴冷的目光審視著現實,很能表達聞先生的內心世界。


聯大到雲南後,先在蒙自呆了一年。聞先生還在專心治學,把自己整天關在圖書館裡。圖書館在樓上。那時不少教授愛起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齋名叫「賢於博弈齋」,魏建功先生的書齋叫「學無不暇」,有一位教授戲贈聞先生一個齋主的名稱:「何妨一下樓主人」。因為聞先生總不下樓。


西南聯大校舍安排停當,學校即遷至昆明。


我在讀西南聯大時,聞先生先後開過三門課:楚辭、唐詩、古代神話。


楚辭班人不多。聞先生點燃煙斗,我們能抽煙的也點著了煙(聞先生的課可以抽煙的),聞先生打開筆記,開講:「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聞先生的筆記本很大,長一尺有半,寬近一尺,是寫在特製的毛邊紙稿紙上的。字是正楷,字體略長,一筆不苟。他寫字有一特點,是愛用禿筆。別人用過的廢筆,他都收起來,禿筆寫篆楷蠅頭小字,真是一個功夫。我跟聞先生讀一年楚辭,真讀懂的只有兩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也許還可加上幾句:「成禮兮會鼓,傳葩兮代舞,春蘭兮秋菊,長毋絕兮終古。」


聞先生教古代神話,非常「叫座」。不單是中文系的、文學院的學生來聽講,連理學院、工學院的同學也來聽。工學院在拓東路,文學院在大西門,聽一堂課得穿過整整一座昆明城。聞先生講課「圖文並茂」。他用整張的毛邊紙墨畫出伏羲、女媧的各種畫像,用按釘釘在黑板上,口講指畫,有聲有色,條理嚴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揚,引人入勝。聞先生是一個好演員。伏羲女媧,本來是相當枯燥的課題,但聽聞先生講課讓人感到一種美,思想的美,邏輯的美,才華的美。聽這樣的課,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夠像聞先生那樣講唐詩的,並世無第二人。他也講初唐四傑、大曆十才子、《河嶽英靈集》,但是講得最多,也講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詩和後期印象派的畫聯繫起來。講李賀,同時講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點畫派),說點畫看起來只是不同顏色的點,這些點似乎不相連屬,但凝視之,則可感覺到點與點之間的內在聯繫。這樣講唐詩,必須本人既是詩人,也是畫家,有誰能辦到?聞先生講唐詩的妙悟,應該記錄下來。我是個大大咧咧的人,上課從不記筆記。聽說比我高一班的同學鄭臨川記錄了,而且整理成一本《聞一多論唐詩》,出版了,這是大好事。


我頗具歪才,善能胡謅,聞先生很欣賞我。我曾替一個比我低一班的同學代筆寫了一篇關於李賀的讀書報告——西南聯大一般課程都不考試,只於學期終了時交一篇讀書報告即可給學分。聞先生看了這篇讀書報告後,對那位同學說:「你的報告寫得很好,比汪曾祺寫的還好!」其實我寫李賀,只寫了一點:別人的詩都是畫在白底子上的畫,李賀的詩是畫在黑底子上的畫,故顏色特別濃烈。這也是西南聯大許多教授對學生鑒別的標準: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歡人云亦云,只抄書,無創見。


聞一多先生在西南聯大開設了"詩經"、"楚辭"、"周易"、"爾雅"等近10門課。"詩經"和"唐詩"最受學生歡迎。他講課極為生動,介紹詩歌的時代背景如述自己的親身經歷,介紹詩人生平如講自己熟識朋友的趣事逸聞,分析內容形式又如詩人在談自己的創作體會。


聞一多講唐詩是聯大叫座的課。如果說朱自清沉靜似水,聞一多則熱烈如火。他原來就是詩人,對唐詩的理解,其見解和感受有別於其他學者。聞一多最讚賞五言絕句,認為五言絕句是唐詩中的精品,二十個字就是二十個仙人,容不得一個濫竽充數。汪曾祺說:"能夠像聞一多先生那樣講唐詩的,並世無第二人。因為聞先生既是詩人,又是畫家,而且對西方美術十分了解,因此能將詩與畫聯繫起來講解,給學生開闢了一個新境界。"他講唐詩,不蹈襲前人一語。講晚唐詩和後期印象派的畫一起講,特別講到"點畫派"。中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講唐詩的,聞一多當為第一人。

1939年5月25日,聞一多講《詩經·採薇》,他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是千古名句,寫出士兵戰時的痛苦,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他講時還摸著抗戰開始時留下的鬍子,流露出無限的感慨。


聞一多講《古代神話與傳說》吸引了工學院的學生,他們穿過昆明城,從拓東路趕來聽,昆中北院大教室里里外外都是人。他把自己在整張毛邊紙上手繪的伏羲女媧圖釘在黑板上,相當繁瑣的考證,講得有聲有色,非常吸引人。


聞一多西南聯大的學生李凌後來回憶,聞一多講《楚辭》有一個特點,他往往等天黑下來的黃昏,在教室之外,點個香爐,拿個煙斗,然後開始念《楚辭》的名句。《楚辭》很複雜,但句子很優雅。每逢講一些悲痛的詞句時,學過戲劇的聞一多總能朗誦得特別感人。而且因為聞一多每次講課都有新的內容,所以很多人趕著來旁聽,儘管這樣沒有學分。


聞一多特別欣賞初唐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曾把這首詩評價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首詩有濃厚的唯美傾向,卻帶有幾分人生幻滅、虛無頹唐的意味。讓我們看到他作為民主鬥士金剛怒目的另外一面。何兆武認為:"聞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貫之的,本質上還是個詩人,對美有特別的感受,而且從始到終是一包熱情,一生未曾改變過。"


唐詩中有這樣空靈唯美的詩意,有人生幻滅的虛無感,更重要的是,唐詩中的人間疾苦更能引起聞一多的感觸。聞一多經常跟李凌和他的同學們說起這樣的事情,說完以後就講唐詩,講杜甫的三吏三別。他憤怒地說:"為什麼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國的事還是這樣悲慘,比那時候還不如?"李凌和他們同學還因此有這樣一個作業"給蔣委員長的一封公開信",令李凌記憶深刻。


聯大中文系讀書報告不重抄書,而重有無獨創性的見解。有的可以說是怪論。有一個學生交了一篇關於李賀詩歌的閱讀報告(汪曾祺代作)給聞一多,說別人的詩都是在白底子上畫畫,李賀的詩是在黑底子上畫畫,所以顏色特別濃烈,大為聞一多激賞。


聞一多的課程之所以吸引人,一方面是其學識淵博,見解獨到,分析精闢;另一方面則是他的人格魅力,疾惡如仇,詩人和鬥士的雙重身份,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年輕學子。聞一多在思想轉變之前,還有濃厚的名士派頭。他在清華大學講楚辭一開頭總是"痛飲酒,熟讀《離騷》,方稱名士"。他上課,抽煙。上他的課的學生,也抽。


聞一多:相遇已成過去,到了該分手的時候

聞一多:風流真名士,相遇已成過去,到了該分手的時候



聞一多:風流真名士,相遇已成過去,到了該分手的時候








相遇已成過去


文/聞一多


雙眼滿含歡悅,心情猶在激動,


但相遇已成過去,到了該分手的時候。


溫婉的微笑,將變成苦笑,


還是在愛抽芽時,就掐死苗頭。


命運是一把無規律的梭子,


趁悲傷還未織就,改變還未晚。


讓我們永為素絲的經緯線,


永遠皎潔,不受俗愛的污染。

分手吧,我們的相逢已成過去,


任心靈忍受多大的饑渴和懊悔。


你友情的微笑對我已屬夢中的非分,


更不敢企求叫你深情的微喟。


將來有一天,也許我們會重逢,


你的風姿更豐盈,而我卻依然憔悴。


我也可毫無愧色地爽快陳說:


「我們的緣很短,但也有過一回。」


我們一度相逢,來自西東,


我全身的血液、精神,如潮洶湧。

但只那一度相逢,旋即分道,


留下我的心永在長夜裡怔忡。


【注釋】


《相遇已成過去》,1925年寫於美國紐約,原詩是聞一多用英文寫就,無題。許芥昱先生翻譯此詩,並加上現在這個題目,載於1981年5月的《詩刊》。全詩共五節,詩人以平淡、雋永的筆調描繪了自己的情感歷程,緊緊扣住讀者的情緒,雖然語言樸素恬淡,但卻意蘊深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開眼界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圓是360度?震驚世界的解釋
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看這100句
契約精神
古代歷史上最不可理喻的15件荒唐事!
活500年都不一定見過,太過震撼!

TAG:讀史開眼界 |

您可能感興趣

相遇了,就珍惜;錯過了,別嘆息
愛情到底給了你多少時間,去相遇和分離,去選擇和後悔?
和前妻離婚有7年了,再次相遇時,我驚訝的對她說,你過的真好
和談了8年的男朋友分手,時隔兩年再相遇,這輩子都不會走出來了
有人相遇十天,閃婚了過的很好;有人在一起十年,最終還是分開了
相遇了,就好好在一起
相遇了,就好好在一起!
相遇了,是緣,散了,也是緣,只是淺了!
過兒和姑姑20年後再相遇,一個黑不成樣子,一個丑得不像話
相遇和錯過,都是一種緣
網路相遇,不過隔了一秒的距離
與母親分離30年,再相遇時,我也成為了有錢的富翁
放不下對她的愛,怕和她再次相遇,怕再見的時候她牽的是別人的手
那天,我遇到多肉-一個呆萌的相遇
世界再大,距離再遠,該相遇的兩個人還是會相遇
一生中有許多相遇,最快樂的相遇是認識你,一生中有許多過錯,最疼心的過錯是失去你。
人生的每一場相遇,都是緣分,沒有對錯
當8個男人遇到一窩汪.這可能是最美好的相遇了
緣分是相遇時的美好,卻也是別離後的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