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主席:戰火硝煙中的詩人

毛主席:戰火硝煙中的詩人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一位創造和指揮了人民軍隊、戰無不勝的偉大軍事家,一位筆走龍蛇的書法家,又是一位文章大家。而且,戰爭的硝煙還將他錘鍊成了一位偉大的詩人。

毛主席:戰火硝煙中的詩人

閱讀中的毛澤東

毛澤東研究專家、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說過,提起毛澤東詩詞,用得最多的有兩個詞,一個是「史詩」,一個是「瑰麗」。

湖北省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何聯華說:截至目前,毛澤東詩詞的國內版本,包括漢文本、少數民族文本、外文本、對照本、手跡本、字帖本等,已達300多種;毛澤東詩詞被翻譯成英、法、俄、德、意、日、荷、西、葡、印尼、匈、捷、朝、越、泰、希臘、羅馬尼亞、阿拉伯、世界語等數十種語言文字在世界各地傳播。

毛澤東自己說過:「詩難,不易寫。經歷者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也。」可見,所經所歷對於毛澤東詩詞的產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1927年至1937年,是中國革命的重要階段,更是毛澤東人生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他完成了從一名文人共產黨員到革命領袖的重要轉變。這一階段,對於毛澤東來說,猶如鳳凰從烈火中新生。

這一時期,毛澤東所面對的是:第一,身邊四處是國民黨反動派強大的部隊,他隨時有被捕、被殺的危險;第二,中國共產黨內部高層對他的處理不斷:撤職、離開他心愛的軍隊靠邊站、被尖銳地批評;第三,在紅四軍內部也有反對的聲音,在第七、第八次黨代會上曾落選軍委書記。

可以說,這一時期是毛澤東生命中最為浪漫與悲壯的時期,但他如日中天的大事業同樣也是在這個時期所孕育的。因此,這一時期他的詩詞尤其多,詩情、詩意也最為豐富多彩,並且好看、好讀。

秋收起義作初篇

《西江月·秋收起義》寫於1927年秋收起義期間: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1927年6月中旬,毛澤東在武漢會見湖南工會、農協幹部,鼓勵他們回湖南,「山區的上山,濱湖的上船,拿起武器準備戰鬥」。6月24日,根據毛澤東的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毛澤東回湖南任臨時省委書記。毛澤東冒著白色恐怖的危險,在湘潭、衡山、長沙等地調查,對湖南工農武裝做出了種種安排。

「八七」會議以後,中國共產黨決定實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但是,如何根據實際情況來施行這個總方針,還有許許多多尚未得到解決的問題,黨對處理這些新問題十分缺乏經驗。

毛澤東很快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中央臨時政治局分工之前,中共黨的負責人瞿秋白向毛澤東徵求意見,想安排他到上海中央機關去工作。毛澤東回答:「我不願跟你們去住高樓大廈,我要上山結交綠林朋友。」

8月20日,毛澤東以湖南省委的名義寫信給中共中央,擁護共產國際關於在中國立即實行工農兵蘇維埃的意見。他還說:「以後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子了,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國民黨的旗子已經成軍閥的旗子;這一點我在那時還不大覺得到,到湖南幾天便可以斷定國民黨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必會再失敗。」

8月下旬,中共湖南省委會議討論中央對於秋收暴動計劃和土地綱領草案的批評意見。關於暴動範圍,毛澤東力主縮小區域,不贊成以長沙、衡陽、寶慶3處為中心的全省暴動。會議經過討論,同意毛澤東的主張。

8月30日,中共湖南省委在長沙召開省委常委會議,討論確定湖南秋收暴動的計劃。會議決定,同意毛澤東的主張,即首先集中力量在條件較好的地區平江、瀏陽、醴陵等縣和江西安源發起暴動,然後進攻長沙。省委還討論了秋收起義的宣傳問題,編寫了標語、傳單和歌謠,鼓動群眾的革命情緒。

毛澤東曾多次到湘東和安源等地進行調查研究,組織開展工農運動。那裡群眾基礎較好,特別是在這個區域保存著一批由中共掌握的革命武裝力量,成為起義的軍事骨幹。

起義部隊當時駐紮在湘贛邊界江西這邊。9月初,毛澤東部署了起義計劃:駐紮在江西安源的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2團,攻打萍鄉和醴陵;駐在江西修水的師部及第一團攻打平江;駐在江西銅鼓的第3團攻打瀏陽。得手之後,3路大軍圍攻長沙,長沙城內的地下黨力量並於16日舉行暴動,裡應外合。

部署完畢,毛澤東於9月6日離開駐紮在安源的第2團,趕往銅鼓的第3團。途中,毛澤東被清鄉團抓住,逃脫後趕到銅鼓已經是9月10日,起義已經於9月9日爆發了。

各團進攻很快受挫。9月14日,毛澤東果斷應變,決定放棄合圍攻打長沙的計劃,讓各團暫向江西的萍鄉轉移。他決心學習《水滸傳》里英雄好漢們的辦法,把願意跟他走的人帶進山裡。

早在「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就別具一格地談到其他與會者還沒有想到的話題:「我現在擔任土匪工作,土匪問題是非常大的問題,我們要搞土地革命,就要設法領導他們,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兄弟。搞湖南暴動,如果失敗了,也不要去廣東,而應該上山。」同年9月28日,瞿秋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說:「我黨有獨立意見的要算澤東。」

毛澤東說到做到,他真的上了井岡山,真的把袁文才、王佐兩股草莽隊伍當作了自己的兄弟,並領導了他們。毛澤東的部隊就這樣在山林里落了腳,並打出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秋收起義是毛澤東軍事鬥爭生涯的開端,那首《西江月·秋收起義》也反映了他剛剛投筆從戎時的激動與革命豪情。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暴動的農軍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井岡山上詩歌亮

《西江月·井岡山》寫於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人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隊伍,避開強大的敵人,於1927年10月間進入湘贛邊界的井岡山,正式開始了與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鬥爭。

這首詞寫得是1928年8月30日的黃洋界保衛戰的戰況。井岡山的五大哨口中,黃洋界哨口最險、最關鍵,若黃洋界失守,井岡山必然失守。那一天,湖南、江西兩省的國民黨軍隊各一部,乘紅軍主力遠在贛南欲歸未歸之際,重兵圍攻井岡山,於是黃洋界保衛戰打響。面對10倍於己之敵,紅軍憑險抵抗。上午8時左右,湘敵開始進攻,至傍晚,戰事膠著。此時,大井暴動隊隊長鄒文楷同5位紅軍戰士,從茨坪軍械處搬來南昌起義時留下而久置未用的一門迫擊炮和僅有的3發炮彈。第一、二發均未響,第三發打響並命中敵群。紅軍戰士又用松樹炮、土地雷打擊敵人,還在煤油桶里放鞭炮,敵人不辨虛實,以為毛澤東率紅軍主力返回井岡山,便乘夜色向酃縣方向潰逃。

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滿懷喜悅地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作。

毛澤東後來解釋說:「『旌旗』、『鼓角』都是指我軍。黃洋界很陡,陣地在山腰,指揮在山頭,敵人仰攻。山下並沒有都被敵人佔領,沒有嚴重到這個程度。『旌旗在望』,其實沒有飄揚的旗子,都是捲起的。」激烈的戰鬥,在毛澤東的筆下充滿了浪漫主義和樂觀主義的色彩。

20世紀30年代,魯迅讀到這首詞後,對馮雪峰說:「頗有山大王的氣概。」1933年底,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的馮雪峰從上海來到中央蘇區後,把魯迅的這個評價轉告給了毛澤東。他還說:「有一個日本人說全中國只有兩個半人懂得中國,魯迅是兩個中的一個,半個是毛澤東。」毛澤東聽後笑了起來,說:「這個日本人不簡單,認為魯迅懂得中國是對的。」

毛澤東帶隊伍上井岡山後,他的名字頻頻出現在國民黨的報刊上。有一天,魯迅問來訪的茅盾:「朱德、毛澤東你認識嗎?我只知道南昌暴動有朱德,其他的很不了解。」茅盾介紹了一番毛澤東後說:「毛澤東是共產黨里的大學問家,博聞強記,談笑風生。」魯迅聽後笑著說:「過去只聽說毛澤東是搞農民運動的,想不到還是個學者。」茅盾說:「在廣州的時候,他給我的印象是個白面書生,誰料得到現在竟指揮千軍萬馬!」

人生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不平凡的人生更是如此。這一年的6月22日,在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毛澤東的前委書記職務落選。但是,毛澤東毫不氣餒,離開紅軍的指揮位置後,他來到上杭、永定縣農村,一面治療瘧疾,一面做地方基層工作。

外界沒有了毛澤東的消息,國民黨報紙發了號外,稱毛澤東被擊斃于山中。莫斯科的共產國際,也為毛澤東發了訃告,說他因長期患肺結核在福建前線逝世。

民國元老、著名的南社領袖柳亞子,在大革命時期曾經和毛澤東共過事,他寫了一首悼念詩:「神烈峰頭墓草青,湖南赤幟正縱橫。人間毀譽原休問,並世支那兩列寧。」在詩末註明:兩列寧,孫中山先生和毛澤東同志。後來,知道死訊是誤傳,毛澤東正在蘇區把各項事業搞得紅紅火火,柳亞子又不禁高唱:「十萬大軍憑掌握,登壇旗鼓看毛郎。」

1929年的10月11日,是農曆年的九月九日重陽節。紅四軍決定在上杭召開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前委通知毛澤東參加。毛澤東拖著虛弱的身體,騎馬途經幾個鄉鎮,去上杭縣城。他看到深秋時節,閩西山坡上金燦燦的野菊花芳香競艷,汀江之水奔流不息,於是精神振奮,詩興盎然,吟成了一篇《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毛澤東一方面面臨落選,一方面患有嚴重的瘧疾,在逆境中反思著人生。他沒有頹廢,這首逆境中的詩詞,表現了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者,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只爭朝夕的精神,抒發了樂觀主義的情懷。

1930年2月中旬,毛澤東率領紅四軍挺進吉安。在前往廣昌的路上正逢大雪,毛澤東在馬背上吟成《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處?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粉碎「圍剿」有詩篇

1930年10月,蔣介石結束了中原軍閥大混戰後,急忙調集10萬兵力對中共中央革命根據地實行「圍剿」。國民黨軍隊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為前敵總指揮,兵分8個縱隊,採取「分兵合擊」戰術,殺向蘇區。這是毛澤東與蔣介石第一次交手。

12月上旬,毛澤東在黃陂主持召開中共紅1方面軍總前委擴大會議,他認為:「進剿」的10萬敵軍均非蔣介石嫡系,敵各路、各梯隊之間間隙距離較大,有利於紅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軍中,張輝瓚的第十八師和譚道源的第五十師為魯滌平嫡系部隊,是主力軍,消滅這兩個師,「圍剿」即可打破。會議決定紅1軍團正面迎擊敵人,紅3軍團迂迴敵後,地方準備擔架、糧食等。

毛澤東指揮紅軍實施大踏步戰略退卻、誘敵深入、後打殲滅戰的戰略戰術。毛澤東派出一支小部隊去引誘張輝瓚,要求「只許敗,不許勝」。

12月28日,國民黨軍先後攻佔萬安、泰和、東固、源頭、廣昌、建寧一線,東西相距800里。敵軍找不到紅軍主力決戰,又不斷遭到紅軍和地方赤衛隊、暴動隊襲擊,士氣不振,給養也發生困難。

29日,獲悉張輝瓚率第十八師師部和第五十二旅、五十三旅到達龍岡後,毛澤東在永豐縣的君埠同朱德簽發紅1方面軍攻擊龍岡張輝瓚部的命令。

30日凌晨,毛澤東同朱德進入黃竹嶺小別山指揮所,指揮紅軍乘霧對進入龍岡包圍圈內的敵軍發起總攻。激戰到傍晚,將敵軍全部殲滅,俘獲了包括張輝瓚在內的國民黨第十八師師部和兩個旅官兵9000餘人,繳獲頗豐。當日,魯滌平慌忙向蔣介石報告:「龍岡之役,十八師片甲不歸!」毛澤東後來回憶說:「一人一馬也沒讓逃掉。」

毛澤東乘勝揮師東進。1931年1月3日,紅軍趕到東韶,將譚道源半個師圍住並立即發起攻擊。經激戰,殲敵一個半旅,俘敵3000多人。隨後,各路國民黨軍紛紛逃跑。

首戰告負,蔣介石心有不甘,企圖再犯蘇區。2月上旬,國民黨政府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奉蔣介石之命令抵達南昌,兼任「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代行總司令職權,調集王金珏第五路軍、孫連仲第二十六路軍等,連同第一次「圍剿」失敗後,留在中央蘇區周圍的軍隊,總計18個師另3個旅,20萬兵力,準備對中共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二次「圍剿」。

3月17日,毛澤東同朱德簽發《為爭取第二期作戰勝利軍事上應準備的工作》訓令。總結第一次反「圍剿」作戰前後的缺點,要求吸取過去教訓,更好準備第二次反「圍剿」,對鼓動、會議、訓練、給養等四方面作出部署。

3月,中共中央致函各蘇區和紅軍領導人,任命毛澤東為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主席,朱德為紅軍總司令,各蘇區給中央的報告同時也送他們。

此際,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1931年4月1日,國民黨20萬大軍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方針,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寧東西800華里戰線上,分四路向中央革命根據地大舉進攻。

4月中旬,新成立的中共蘇區中央局擴大會議就反「圍剿」作戰從哪裡開始進行反覆討論。有些人主張先打蔣光鼐、蔡廷鍇的第十九路軍。毛澤東指出,在進攻的敵軍中,十九路軍比較強,過去未打過敗仗,打它沒有絕對把握,應先打弱敵王金珏第五路軍。會議採納了毛澤東的意見。

4月20日,毛澤東、朱德率紅一方面軍主力部隊在東固附近地區隱蔽集中,伺機殲敵。

5月13日,敵第五路軍分左、中、右3路,脫離富田堅固的陣地,開始向東固前進。

紅1方面軍主力在東固山區等待了25天,終於捕捉到了這一極好戰機,決定首先殲滅國民黨軍右路軍。5月14日,毛澤東同彭德懷到白雲山實地調查地形,他對彭德懷說,紅1軍團打正面,你的紅3軍團全部打包抄,敵人一定會垮下來。5月15日拂曉,紅軍各部按照命令神速行動。

為了爭取初戰勝利,5月15日晚,毛澤東趕到紅3軍,同軍長黃公略一起,找嚮導調查路線,在東固通向中洞大路南側,找到一條小路,改令紅3軍沿此路前進,包圍敵軍的右翼。這一改變,對消滅公秉藩起了重要作用。

16日近午時分,由小道秘密前進的紅3軍主力已進到中洞南側,處於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勢,待敵軍第二十八師的後尾全部離開中洞時,突然從山上猛攻下來。敵人遭遇突如其來的側面攻擊,頓時陷入混亂。右路紅四軍和擔任迂迴任務的紅3軍團也向敵發起進攻,進佔富田。這一仗,紅軍殲滅公秉藩第二十八師大部和王金珏的直屬第四十七師一部,俘敵4100餘人,繳獲山積,取得了大勝。

初戰告勝,紅軍按照預定計劃揮戈東進。

從5月16日至31日,15天內,紅軍從贛江之濱打到閩北山區,由西向東橫掃700里,連續打了5個大勝仗,殲敵3萬餘人,繳槍兩萬餘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二次「圍剿」。

為紀念此役,毛澤東寫下《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賦到滄桑句更工

1933年6月,毛澤東騎馬從瑞金沙洲壩趕到寧都,參加由博古主持的中共蘇區中央局會議。會上,毛澤東對自己受到的不公正批評提出申辯,但是遭到更嚴厲的批評,重返前線的願望成為泡影。會後,毛澤東心情沉重地牽著馬踏上歸途。此時,天空下起了雨。傍晚時分,雨過天晴。毛澤東在一個叫作大柏地的村鎮停了下來。突然,他的目光盯在了村旁一處農舍的牆壁上,有幾個子彈留下的坑凹。回憶起1929年2月9日,農曆年三十的晚上,他同朱德且戰且退,來到瑞金和寧都之間的大柏地。這裡是一條峽谷,兩邊的山被稱為關山,長滿參天大樹。第二天是新年初一,毛澤東和朱德利用山高林密的條件,在這裡布下口袋陣,引敵上鉤,消滅了追敵劉士毅部兩個團,取得了離開井岡山後的第一個大勝仗。之後,順勢北上,佔領寧都。想到這裡,毛澤東詩興大發: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毛澤東曾坦言:寫這首詞時「心境是鬱悶的」。

這首《菩薩蠻·大柏地》通過對大柏地美麗景色的描繪和當年戰鬥的回憶,指出革命戰爭的偉大意義,抒發著作者在人生、革命事業處於低谷時刻的革命樂觀主義及熱愛根據地的心情。

1933年5月,蔣介石調動100多萬軍隊、200多架飛機,對蘇區進行第五次大規模的「圍剿」。當時的中央由不懂戰爭的人掌握軍隊指揮權,剝奪了毛澤東發言權。1934年夏,中國革命處於危急之中,中央紅軍由30萬人降到了幾萬人,國統區的黨組織幾乎全部喪失。

1934年7月,毛澤東到會昌召集會議。

7月23日清晨,碧空如洗。毛澤東在中共粵贛省委書記劉曉和省軍區司令員何長工等人陪同下,踏著朝露,登上會昌城外的高峰嵐山嶺。晨曦初顯,毛澤東極目遠眺,回顧了中國革命10多年曲折發展,詩情迸發: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這首《清平樂·會昌》,毛澤東開始擬題為《登會昌山》,後改為《會昌》。1958年,毛澤東批註:1934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心境。

但是,這首詞里,我們看不到「鬱悶」的表示,有的只是「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自信和眼前「獨好」風景,以及「更加鬱鬱蔥蔥」的未來。此詩的主要意境是:雖然革命暫時處於低潮,但放眼開來,革命事業的將來像這嶺南群山一樣,依然是萬木蔥蘢,生機盎然。

凱歌再奏奪關隘

《憶秦娥·婁山關》作於1935年2月: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1935年1月,紅軍佔領遵義。黨中央在這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取消博古、李德等的戰爭指揮權,推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會後,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3人組成的軍事指揮小組。

遵義會議後,中央曾設想經川南渡江北上,在川西建立革命根據地。由於土城一仗失利,2月7日,毛澤東果斷放棄原計劃,改向川滇邊界的扎西集結。但是,此時國民黨滇軍、川軍及中央軍周渾元部迅速逼近扎西,中央政治局決定,立即循原路再攻遵義。

婁山關,位置在貴州省遵義市北大婁山最高峰上,是由貴州進入四川的要道,是防守遵義的天險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上面那首詞通過紅軍向婁山關進發、攻佔、越過的情況描寫,表現了戰勝困難的決心,抒發了勝利豪情。

毛澤東1964年1月27日解釋說:「雁叫」「霜晨」是寫得當時景象,雲貴地區就是這樣,昆明更是四季如春。遵義會議後,紅軍北上,準備過長江,但是遇到強大阻力。為了甩開敵軍,出敵不意,殺回馬槍,紅軍又回頭走,決心回遵義,結果第二次打下婁山關,重占遵義。過婁山關時太陽還沒有落山。

此役,殲敵30個團,俘敵近3000人,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取得的第一次戰果輝煌的大勝利。

1935年9月13日,黨中央率領中央紅軍1、3軍繼續北上。部隊翻越白雪覆蓋的千里岷山,在雨雪交加中,沿著白龍江源頭的險峻棧道,向甘南前進。9月16日,紅軍在行軍途中擊潰魯大昌部的一個團,逼近川甘邊界的交通要隘臘子口。臘子口是岷山第一險關,在臘子口的兩山之間,橫架著一座木橋,要通過臘子口,這座橋是唯一的通道。臘子口只有30米寬,過後便是甘南的開闊地帶。據紅一軍先頭部隊偵察報告,這裡有敵魯大昌部兩個營憑險扼守。毛澤東與紅1軍的領導研究部署後,決定迅速奪取臘子口,打開北進通道。16日下午4時,紅2師四團一個營首先接敵。由於地形不利,紅軍數次突擊未能成功。17日拂曉,紅軍以一個連在正面進攻,以兩個連從敵人陣地的左翼攀登陡壁懸崖,突襲守敵側背,前後夾擊,一舉奪取了臘子口天險。紅軍乘勝進擊,18日,先頭部隊跨越岷山,佔領甘肅南部宕昌縣的哈達鋪。

第二天,黨中央在哈達鋪關帝廟院內召集團以上幹部會議。毛澤東說:「目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我們就是要北上抗日;張國燾說我們是機會主義,究竟哪個是機會主義?我們首先要到陝北去,那裡有劉志丹的紅軍;我們的路線是正確的;現在我們北上支隊人數是少一些,但是目標也就小一些;大家用不著悲觀,我們現在比1929年初紅軍下井岡山時人數還多哩。」

9月28日,在甘肅通渭縣城的文廟街小學裡,毛澤東在全軍排以上幹部會議上朗誦了新作《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曾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於1981年宣布,他要來中國進行一次沿著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的跋涉。後來,布熱津斯基果然兌現了他的諾言,帶著他的全家來中國「長征」,當他到達大渡河渡口的懸崖邊,看到湍急的河流和兩岸險峻的懸崖時,為當年工農紅軍在十幾萬國民黨軍隊追堵中渡過這條大河的壯舉所震驚。他說:「對嶄露頭角的新中國而言,長征的意義絕不只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它的意義要深刻得多。他是國家統一精神的提示,它也是克服落後東西的必要因素。」

1936年9月29日,中央紅軍(陝甘支隊)向通渭前進,而後三路北上,經靜寧,越過西(安)蘭(州)公路,10月7日翻越六盤山,在寧夏境內的青石嘴消滅敵東北軍騎兵兩個連,突破敵人在平(涼)固(原)公路的封鎖線。

六盤山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最後一座高山,位於寧夏固原縣南部、甘肅東部,南北走向,長約240公里,主峰海拔2928米。山勢險峻,山路曲折險窄,因需經過盤道六重才能到達頂峰,故名六盤山。

過六盤山時,毛澤東寫下《長征謠》一首,後來,毛澤東將這首《長征謠》改為《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1935年10月19日,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到達陝甘蘇區邊緣的陝西省保安縣吳起鎮。

北國縱橫點江山

1936年1月26日,毛澤東率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總部,從瓦窯堡出發,開始東征。

經過3天緊張的行軍,於28日到達延長縣城。在這裡,毛澤東主持召開了紅軍抗日先鋒軍團以上幹部會議,會議具體確定了東征的路線,布置了兵力,並從政治思想到戰術技術、組織編製,都進行整頓訓練。1月28日,在臨鎮舉行東征誓師大會。

2月2日,農曆正月初十,毛澤東帶領東征軍總部機關,從延長縣城出發途經延川縣楊家圪台村向清澗方向前進。2月6日,抗日先鋒軍總部機關到達清澗縣袁家溝。當晚一場大雪,推遲了渡河時間,毛澤東在黃河邊散步,眺望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觸景生情,寫下了《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在毛澤東的革命生涯中,創作了很多偉大詩詞,我們研究、學習他的詩詞,最主要的是,學習他在字裡行間所體現的革命英雄主義、樂觀主義和浪漫情懷,學習他勇於實踐、勇於勝利的無畏精神,學習他謙虛謹慎、腳踏實地的樸實作風,學習他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優良品格。像偉人一樣,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從發展中學習發展,中國崛起的偉大事業,必將從勝利走向更大勝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精華 的精彩文章:

中國駐印軍的建立
回憶舒群叔叔的幾段往事
張伯駒與《游春圖》
許廣平在《魯迅全集》出版前後
「為人民服務」成為黨的宗旨內情

TAG:文史精華 |

您可能感興趣

二戰女兵老照片:炮火硝煙下的驕傲與美麗
拂去戰火硝煙請看二戰堡壘的凝重之美
戰火硝煙+性感姑娘:美國大兵的太平洋戰爭
中東戰火硝煙正濃,美國又打算在這裡開闢第二戰場?
《建軍大業》熱映 觀眾:重溫歷史,戰火硝煙下有溫情
戰火硝煙中他們「野蠻」生長,究竟童年在哪裡?
有的女人偏要赴湯蹈火,要給戰火硝煙增添一抹胭脂色
卡槽方寸間,流量戰火硝煙瀰漫
槍火硝煙之——九十高齡德國櫓子子彈狂飆
「每天都在彈火硝煙中」我軍拆彈部隊「每年銷毀過期彈藥上千噸」
戰火硝煙四起《小小空城計》今日IOS正式上線
走!帶你去南海感受實兵實彈訓練的炮火硝煙
戰火硝煙不斷,這個國家的人連錢都不要了,跑去鄰國當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