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掉有錢的張士誠後,朱元璋曾想在江蘇屠城,後改賦稅增加十倍!
張士誠是朱元璋人生中最大的對手。當朱元璋幹掉張士誠後,心中怨恨倍生,曾經想過屠城。經過大臣們奉勸後,雖然放棄了屠城的想法,但是下令,江蘇一代賦稅增加十倍!
張士誠為啥干不過朱元璋呢?主要還是自身短勢,安與富貴。
最有錢的私鹽販子張士誠
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人可能很難想像,從兩千多年前的漢武帝時代開始,食鹽這種基本民生用品就一直壟斷在國家手裡,由官府所專賣。由此,有效地培養起了一個專門從事食鹽走私的行業。 泰州白駒場鹽丁張士誠就是在這種制度之下培養出來的一個私鹽販子。
泰州白駒場的治下在今天江蘇大豐。公元1353年,即元至正十三年,張士誠32歲。史書記載說,他「頗輕財好施,得群輩心」。(《明史》卷35,張士誠傳)意思是,此人並不拿錢當回事,時常仗義疏財,因此相當得眾人心。
在官修正史《明史》中,也清楚記載了他在販私鹽時,遭受官吏與富豪欺凌侮辱的情形。 這一年正月,他與自己的幾個弟弟和販運私鹽的一幫同伴,號稱「十八兄弟」,殺掉當地為非作歹的官吏與富豪,起兵造反。
從時間上看,他比朱元璋投奔造反軍還晚了一年,但其起點卻比朱元璋高出許多。原因可能是在充滿風險與變數的販運私鹽生涯中,張士誠早已建立起了自己的人馬班底與組織網路。因此,他不像朱元璋那樣,以投奔別人的造反部隊當一個小兵開始,而是出手便自立門戶,自成一派。
這些私鹽販子精明強悍,相互間結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因此,戰鬥力頗為可觀。
一代私鹽販子佔據江南富庶地
當年五月,張士誠在攻破泰州、興化等地之後,佔領高郵,稱周王,從而聲威大震。結果,引來元帝國宰相脫脫親率重軍征剿。
這位脫脫宰相號稱能文能武。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官修正史——堂皇二十四史中的《遼史》、《金史》和卷帙最為龐大繁雜的《宋史》,都是由此人主持修撰的。 這場高郵大戰昏天黑地地打了三個月,外城已被攻破,內城危在旦夕,張士誠彈盡糧絕,正在走投無路之際,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事件發生了。
脫脫宰相在前線領兵浴血奮戰,即將大功告成。誰知,京城中有一位權貴很想要這個宰相權位,於是在皇帝面前控告脫脫。大意是說:天下盜賊蜂擁而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宰相不稱職導致了人民的怨恨。只要罷免脫脫的宰相職位,天下自然就太平無事了。此時,皇帝以為叛亂真的已經平息,也有些擔心脫脫功勞太大,不好安置。聽了這個指控,正合寡意。於是立即下詔,指控脫脫師老糜財,下令罷職流放。皇帝的詔書中用語極為嚴厲,曰:若膽敢抗命,即時處死。
結果,事情變得完全無法收拾,詔書下達到高郵前線時,數十萬大軍無不忿恨,哭聲震天,一時間潰不成軍,風流雲散,其中大批士兵投奔紅巾軍。(《元史》卷138,脫脫傳)張士誠雖然僥倖,但以高郵彈丸之地,能夠與號稱百萬的國家正規軍周旋、對抗三個多月,也足見其頑強兇悍了。
此後,續上了一口氣的張士誠,在很短的時間裡,便狂飆般席捲了東南沿海一帶,今天江蘇、浙江、上海的很大一部分最富庶地區盡入張士誠手中。在當時,這裡便號稱東南膏腴之地,以「天下賦稅盡出其半」而傲視宇內。也就是說,當時中國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半出於此地,很有可能是那時候全世界最富裕的地方。
朱元璋曾經想過屠城!
從龐雜的史料中判斷,張士誠生性遲重卻精明能幹,沉默寡言而頑強機詐,重然諾,講義氣,而且對人慷慨大度,十分寬厚。(《明史》卷35,張士誠傳)按照中國古代人甚至現代人的標準,這是一些很優秀的品質。這種品質可能是幫助他團結了一大批同志和戰友,從而打下這片基業的重要因素。
張士誠將大本營設置在蘇州,建立起了割據一方的政權之後,對於與自己一同起事的老弟兄相當夠朋友講義氣。他使他們每個人都成了手握重兵或重權的高官大吏。同時,他對文人士大夫極其友善,對百姓也輕徭薄賦。同時,他還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因此,贏得治下人民相當廣泛的支持。
這一點,曾經使朱元璋極為惱火,以至於當了皇帝後還抱怨說:「當初張士誠竊據江東,那兒的老百姓至今還稱呼他為張王。我為天子,那幫傢伙反而只叫我為老頭兒。」(呂毖《明朝小史》卷1洪武紀,「老頭兒」)因此,打下蘇松地區後,朱元璋曾經有過「屠其民」的念頭,就是要殺光蘇州、松江一帶的居民。後來,勉強改為向該地區徵收比以前高出十餘倍,最高達三十三倍的重稅,以示懲戒。這是明代為什麼蘇松地區賦稅特重的原因,也為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埋下了特別意味深長的伏筆。此是後話。(鄭克晟《明清史探實》,35—40頁,明代重賦出於政治原因說)
江湖義氣讓他成為階下囚
既然如此,張士誠又是如何敗在朱元璋手下的呢?其中,必定有比江湖義氣更為重要的東西在發生作用。
有一種說法認為,張士誠是個有名的孝子,他的母親也是一位享有廣泛賢良名聲的老太太。後來,朱元璋攻打蘇州之前,曾經專門下令給前敵總指揮徐達,讓他嚴格約束部下,不許驚動老太太在蘇州的墳墓。(《明太祖實錄》卷16)到了公元1964年6月,蘇州要擴建一所小學,發現這位老太太的墓仍然完整無損,表明朱元璋的命令得到了很好的執行。據說,這位老太太對張士誠家教極嚴,致使張士誠稱王之後,有一段時間,「自奉甚儉」,就是說不近女色,不鋪張奢侈,表現得很有氣象。
對此,張士誠感覺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與他一同起事的那些老弟兄們的心情,卻顯得相當痛苦,以前做私鹽販子時,要受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們的窩囊氣,如今,把腦袋掖在褲腰帶上,踏著多少人的屍體打下了這片錦繡江山,弟兄們也都當上了大官——不是大臣,就是大將,可是卻不能痛痛快快地享受榮華富貴醇酒婦人。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既然如此,要這江山和權力幹什麼用?
此時,如果張士誠告訴他們:「天下還沒有拿到手,大敵當前,任重道遠,弟兄們還需努力。」他們可能還會再拼一把。可惜,張士誠自己並沒有這種打算。這位私鹽販子出身的好漢畢竟目光短淺了些。他對佔據了中國最為繁華富裕的魚米之鄉極感滿足,並沒有爭奪天下的雄心壯志。他很想保境安民,不願再冒什麼太大的風險。他甚至沒弄明白,值此天下大亂之際,虎狼遍地,自己已然處身於不是吃人,就是被吃的境地,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者,此之謂也。他不知道,狼顧虎視之下,想單獨保住自己的一方基業,從而長享富貴是沒有可能的。
然而,張士誠可能還真就是這麼想的,他的所有「基本國策」都是圍繞著這種胸無大志的想法展開的。這種遠大志向與戰略眼光的缺失,甚至根本稱不上是一種戰略的戰略,可能是張士誠屢屢錯失良機,並最終栽在朱元璋手中的重要原因。須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朱元璋的形勢與實力都曾經遠遠不如這位張士誠。
很難說,是江湖義氣妨礙了張士誠的戰略眼光與心胸,還是本來就缺少雄才大略,從而使他的江湖義氣被推到極致,達到了一種名副其實濫用的程度。換個角度或許也可以說,如果當初起兵時他還有一些雄心的話,那麼,如今在這溫柔富貴鄉里,也消磨得只剩下一些已經無用、反而有害的江湖義氣了——儘管這份義氣曾經幫助他達到了今日的輝煌。
※緬甸人為何大多數姓吳,為什麼緬甸領導人都姓吳?
※鰲拜為何要殺湯若望,但是為啥沒殺了呢?
※軍統沈醉曾要毒死老大毛人鳳,沒想到早已死去的戴笠救了毛人鳳!
※大清第一任太子,為啥被努爾哈赤賜死?
※張學良的不抵抗連累好多人,「中國奧運之父」王正廷曾因此下崗!
TAG:全球咨訊 |
※朱元璋統一全國為何還痛恨這個地方,對其增加三倍賦稅
※明朝末年的財政破產和賦稅加派
※這地方是明初賦稅最重的地區,之所以重賦,卻是因為老婦人這番話
※一個省擔全國一半的賦稅,出一半的中央官員,滿清卻撤銷了它!
※天下第一塔耗費明朝一年八分之一賦稅 卻被太平天國炸毀!
※漢帝國「雖遠必誅」的底氣:控制基層,徵收賦稅!
※發現新世界,天下第一塔耗費明朝一年八分之一賦稅 卻被太平天國炸毀!
※古代皇帝用大量賦稅給后妃買脂粉,花銷堪比軍費開支
※明朝農民為什麼要造反?用全國七分之三的耕地承擔幾乎所有的賦稅
※騎士背聯盟最高賦稅場場被吊打!球迷:他不走,騎士永無翻身之日
※此省佔中國賦稅的三分之一,一分為二後現差距懸殊!
※漢帝國強大的根源:控制基層,徵收賦稅
※非洲這暴君為稱帝虧空國庫還預收賦稅,用人肉喂野獸自己也愛吃
※這個皇帝用全國賦稅三分之一建造陵墓 陪葬品比秦始皇陵還多
※傳統中國賦稅的橫徵暴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