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流散的應國銅器
應國青銅器欣賞
鴨形盉
乍伯簋(柞伯簋,西周)
應公諸器簡介
在傳世的應國銅器中,有11件年代屬於西周早期的應公銅器,因每篇銘文中的作器者都是應公,陳夢家先生《西周銅器斷代》稱之為應公諸器。這批銅器大致可分為六個品種,計有鼎5件、簋2件、壺1件、尊1件、卣1件、觶1件。若以其具體用途劃分,則可分為炊食器(鼎)、盛食器(簋)、酒器(壺、尊、卣、觶)等三類。其中銅鼎計有應公方鼎2件、16字應公鼎2件、雙弦紋應公鼎1件。現依次將這批銅器介紹如下:
1、應公方鼎甲、乙兩件。《殷周金文集成》第四冊第180頁收錄銘文兩篇,均署名「應公方鼎」。此兩篇銘文內容、行款相同,字體稍有差異。推測這兩件方形銅鼎可能成對,即形制、紋樣、大小基本相同,正如河南鹿邑長子口大墓所出同一形制的銅鼎大都成組的情況一樣。
圖1
應公方鼎甲。為平湖韓氏舊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有猗文閣拓本(圖1)。該鼎口部呈圓角長方形,平折沿,方唇,立耳,腹下部稍微向外傾垂,近平底,四柱足。口沿下飾一周四組以雲雷紋襯地的兩兩相對的鳳鳥紋。器內壁有豎款二列6字銘文:「應公作寶尊彝」。
圖2
應公方鼎乙。原器為頤和園舊藏,現藏故宮博物院(圖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其拓本。銘文與應公方鼎甲的內容、字數、行款相同,為「應公作寶尊彝」。
2、鑄16字銘應公鼎甲、乙兩件。《殷周金文集成》第四冊第12頁收錄銘文兩篇,均署名應公鼎。此兩篇銘文內容、行款相同,字體稍有差異。推測這兩件銅鼎可能是形制、紋樣、大小基本相同的成對或成組的銅鼎。
圖3
圖3銘文
16字應公鼎甲(圖3)。原器為長山袁理堂舊藏,現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賽克勒博物館收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有拓本。鼎內壁有銘文豎款三列16字,自右至左為「應公作寶尊彝,曰:『俺以乃弟用夙夕享』。」
圖4
16字應公鼎乙。原器為瞿世英舊藏,今下落不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其拓本(圖4)。鼎內壁有銘文豎款四列16字,自右至左為「應公作寶尊彝,曰:『俺以乃弟用夙夕享』。」
圖5
圖5銘文
3、雙弦紋應公鼎1件。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圖5)。圓口微斂,立耳,斜折沿,方唇。腹略外鼓,其下部三等分,呈鬲形空足分襠式。鬲形空足下接三柱足。口沿下飾兩道凸弦紋。通體呈青黑色,基本無銹。通高18厘米,重1.75公斤。內壁有銘文豎款二列5字:「應公作旅彝」。
4、應公簋甲、乙兩件。據其早年摹繪圖形可以看出,它們的形制相近,紋樣差別較大,銘文內容、行款相同,字體稍有差異。《殷周金文集成》第六冊第177頁收錄此兩件銅簋的兩篇銘文,均署名應公簋。從銘文字體可以看出,這兩篇銘文當出於同一人之手。
應公簋甲。器為清宮舊藏,今下落不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有拓本。圓形敞口,卷沿,方唇,腹下垂,一對獸首雙耳下各附一象鼻形垂珥,近平底,圈足較高。口沿下飾一周兩組以一獸面紋為中心左右相互對稱的,以雲雷紋襯地的作相向而立之形的卧虎紋。器內底部鑄有銘文豎款二列5字,自右至左為「應公作旅彝」。
圖6
應公簋乙。原器為清宮舊藏,後為潘祖蔭收藏,現藏故宮博物院(圖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有拓本。圓形敞口,卷沿,方唇,腹下垂,一對獸首雙耳下各附一象鼻形垂珥,近平底,圈足下口外張。口沿下飾兩周弦紋。器內底部有銘文豎款二列5字,自右至左為「應公作旅彝」。
圖7
5、應公壺1件。原器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圖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有拓本。該器失去提梁,連蓋通高27.1厘米,口徑12.3厘米,腹徑48.3厘米,腹深19.4厘米;重2790克。其銘文著錄於多種金文文獻。多數文獻稱之為壺,《集成》署名應公卣。據一般慣例,凡圓形口者皆應稱為壺,故此器當稱為應公壺。上有圓形深子口蓋,蓋面隆起,頂部有喇叭形握手。器身圓口,方唇,細長頸,腹下垂,圜底,高圈足。蓋面與頸部各飾兩周弦紋。頸部兩側各有一羊首形耳,其中一耳與連接雙耳的提梁殘缺不存。耳部後經修復。蓋內與器底皆有銘文豎款二列6字,其行款相同,唯字體稍異,二者皆為「應公作寶尊彝」。
圖8
6、獸面紋應公觶1件(圖8)。清末道光年間為山東濰縣陳介祺收藏,1962年山東師範學院購于山東省文物總店,現藏於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文物陳列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有拓本。器表面呈赤黑色,銹跡很少。口部、腹部和足部各有一處破損,均經二次澆鑄修復,致使部分紋飾模糊不清。通高16.4厘米,口部長徑12厘米、短徑10厘米。橢圓形敞口,束頸,腹下垂,橢圓形圈足。腹部飾一周兩組以細雲雷紋襯地的凸目獸面紋。腹內壁有銘文豎款二列6字,自左至右為「應公作寶尊彝」。
圖9
7、有鋬應公觶1件(圖9)。原器為吳式芬舊藏,後經火焚,稍有殘裂,經修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有銘文拓本。圓形敞口,束頸,腹下垂,頸與腹間設一半環形鋬手,平底,高圈足。頸部飾一周連續的菱形與三角形雲雷紋帶,鋬手頂部飾一浮雕式牛首紋,圈足飾兩周凸弦紋。器內底部有豎款銘文「應公」二字。
8、應公卣1件。原器下落不明。據其線描圖形可以看出,器上有提梁。有蓋,蓋面隆起,蓋頂有喇叭形握手。器身深子口,束頸較短,頸部有一對環形鈕套接上方的提梁,垂腹,近平底,圈足。蓋面與器頸部各飾一周獸面紋,提梁兩端各飾一羊首,提樑上有裝飾紋樣,圈足上飾兩周凸弦紋。蓋內與器底所鑄銘文相同,但款式與行數不同。蓋銘為豎款二列5字:「應公作寶彝」;器銘改為豎款單行5字,亦為「應公作寶彝」。
應公諸器與周初應國
1993年,應國首任國君應公(或稱為應叔)的墓葬在平頂山應國墓地被發現,這是一座帶有微弧形長梯形墓道的大型積石墓。根據其出土器物判定,這座墓葬的年代為西周早期。學者們推測,以上所介紹的這批早年傳世的西周早期應公銅器就出自這座大型墓中。該墓早在宋代已經被盜,因為考古工作者在盜洞里發現了宋代瓷瓶。
在應國傳世銅器中,有一件應叔方鼎,銘文為「應叔作寶尊齍」。其實物雖然不知下落,亦未見其圖形,但因其自名為齍,就必然是西周早期的直角四足銅方鼎。據文獻記載,應國是周武王庶子應叔所受封之地,初封於周成王時期。據近年來學者的研究成果,應國原本是在商代應國的舊地重新分封,其地在今山西長子縣,大約在西周康王時期才遷到今河南平頂山一帶。顯而易見,應叔方鼎銘文中的應叔,正是最早被分封的應國第一代國君。從其銘文字體與內容綜合觀察,應叔方鼎的年代應在周成王時期,當是應國還在山西長子縣時鑄造的器物。
應叔因初封在山西境內,位於殷王都安陽西邊,所以當成王、周公平定武庚、管叔、蔡叔「三監」之亂後,遂將監督殷遺民的使命賦予位置較近的應國,因而應叔又稱為應監;這就是江西余干縣所出應監甗所反映的歷史真相。當成王、周公東征踐奄(奄是商朝舊都,周公翦滅奄國是對殷商勢力的重大打擊)歸來,分化瓦解了殷遺民的勢力,連同殷王朝舊都一起,將邶、鄘、衛合并分封給衛康叔之後,應叔作為應監的這一使命才算結束,得以繼續稱為應侯。大概由於應侯在做應監時的特殊貢獻,才成為周王室內舉足輕重的大臣。《詩經·大雅·下武》:「媚茲一人,應侯順德」的誇獎之辭說明,或許正是由於應侯為周王朝立有大功,才被晉陞為卿士,最終成為周王室內的「三公」之一,而稱為應公。
※收藏價值玉石的步驟
※每種版別的古錢幣市場分析
※什麼樣的等級的和田玉,值什麼價?
※精品推薦余省 花鳥掛軸
※乾隆盛讚的薄胎玉器
TAG:董收藏 |
※藏身海外的中國名寶·青銅器
※中國買家巨資競拍青銅器和宋畫或迴流歸國
※流落日本的中國青銅器
※水酒盡歡 | (三)戰國中山國青銅器——酒器、水器
※海外遺珍——日本泉屋博古館的中國青銅器
※海外遺珠:坂本五郎的青銅器收藏
※古玩收藏門:中國之美青銅器
※中國青銅器的發展史!
※青銅器——古典音樂
※國之重器一青銅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寶-青銅器賞析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
※湖南省博物館 戰國青銅器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青銅器,都是寶貝
※青銅器——意外揭開千年古國之謎!
※國家之寶: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中的青銅器
※六件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國寶級青銅器文物
※中國青銅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禮器
※濟寧市博物館藏薛國故城出土文物——部分青銅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