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的盡頭將有奇幻的光
1967年,詹姆斯·特瑞爾在帕薩迪那美術館舉辦了他的首次個展,展出作品有著此後大部分作品的雛形:白色的燈光打在暗房牆壁的拐角上,呈現出正方體的幻象。
圖為作品《淺空間》(詹姆斯·特瑞爾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16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詹姆斯·特瑞爾:在黑暗的盡頭將有奇幻的光》)
有時候在觀看某些東西的時候,我會有點急躁。當《蒙娜麗莎》在洛杉磯展出時,我只看了13秒。但是,你知道的,現在有一個慢食運動,或許我們也可以來個緩慢的藝術運動,花一個小時來欣賞作品。
——詹姆斯·特瑞爾
電視機里應該放這個
踏進黑暗的展室,眼前一片漆黑。一旁的保安提示:扶著右邊的牆走,不要打開手機。雙手扶牆摸索而行,指尖不時觸到前面的觀眾,又突然觸到了迎面的板壁,轉彎,很快又觸到了牆壁,再轉彎。漫長的通道好像沒有盡頭,有人在黑暗中叫喊,更多的人默默地向前移動。通道的盡頭是一個小小的空間,如果不是左右有兩盞落地燈在輔助照明,很難看清作品的面目,昏暗的光線中,牆上有著暗紅色的長方形,就像一塊靜穆的絨毯。這件名為《空間分割》的作品是用光製成的。
「恐懼引導我們的視覺,在黑暗的盡頭將有奇幻的光。」正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出的詹姆斯·特瑞爾回顧展,所有作品的媒介都是光。在龍美術館清水混凝土建築風格的迷宮中,如同置身幻境,有的作品燈光變化的時間長達兩個小時,幽暗、美麗,微妙的漸變如同呼吸。由於環境必須足夠黑暗,黑暗因此也成為展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詹姆斯·特瑞爾1943年生於洛杉磯,光是他最為重要的創作素材,光的變化就是他的辭彙。特瑞爾擅長通過極端抽象的幾何性光影,來展示光與空間的關係,用光在牆上描摹出一幅幅抽象畫,或生造出一個個光的立方。「我的作品是為了一個人、一個個體而創作。你可以說那個人就是我,但這並不是事實,這是一個理想中的觀賞者。有時候在觀看某些東西的時候,我會有點急躁。當《蒙娜麗莎》在洛杉磯展出時,我只看了13秒。但是,你知道的,現在有一個慢食運動,或許我們也可以來個緩慢的藝術運動,花一個小時來欣賞作品。」
在這場藝術家與觀眾互動的視覺遊戲中,詹姆斯·特瑞爾更傾向於把主動權交給觀眾,交給流逝的時間。他的作品始終在變化和運動,要求觀眾更長時間的投入和參與。在黑暗中全神貫注地觀看、聆聽,耐心等待光的微妙變化,是十分難得的觀展經驗。觀看者在作品前,可能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他們著迷於光的奇妙變化,充滿好奇地尋找隱蔽的光源,互相拍照或自拍,他們的身影又成了另一些觀眾鏡頭裡的獵物。
詹姆斯·特瑞爾的大部分作品是出世的,和意識形態無關,唯一與社會議題有關的作品是《電視裝置》。在一個小小的空間里,一張單人沙發,面對牆上掛著的一台電視,電視上播放的並不是日常節目,而是不斷變換的色彩和寂靜的光。在詹姆斯·特瑞爾看來,電視是一個壞東西,他給電視機植入了理想中電視應該有的內容。他的批評溫和而含蓄。
特瑞爾小時候在暗房內觀看藝術作品的幻燈片,發現自己對幻燈片的內容興趣了了,但對浮游在投影光線中的塵土顆粒有著強烈的興趣。1967年,詹姆斯·特瑞爾在帕薩迪那美術館舉辦了他的首次個展,展出作品有著此後大部分作品的雛形:白色的燈光打在暗房牆壁的拐角上,呈現出正方體的幻象。當時公眾的評價頗為不以為然:「那只是牆上的一道光而已。」如今,詹姆斯·特瑞爾已經在世界範圍內舉辦了超過160次個展,對光的巧妙運用和展現充分體現了藝術家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尚無人能出其右。「能夠讓觀眾如同重視黃金、白銀、繪畫或器物那般重視光,對我而言至關重要。」
作品《角落投影》(詹姆斯·特瑞爾供圖/圖)
坐井觀天之美
「真正讓我感興趣的是讓觀眾像藝術家本人一樣進行探索。我想將觀眾直接放置在情境之中,而非通過他人來觀看。」在這一創作理念的支配之下,詹姆斯·特瑞爾創作了一系列「Skyspaces(觀天空間)」作品。
1986年,詹姆斯·特瑞爾在紐約PS1現代藝術博物館向公眾展出了第一件「Skyspaces」作品《Meeting》,之後在世界各地,已經完成了89件「Skyspaces」的創作,其中就有在北京沙灘北街智珠寺創作的作品。
南方周末記者曾在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看到一件「Skyspaces」,只有置身其間時,才能明白其創意。這是一個空無一物的房間,一圈座椅環繞著四壁,四面牆壁呈錐面上升,天花板開一個長方形的天窗。仰頭看浮雲蒼狗,知白駒過隙,這一小片天空的光影在身邊的牆壁上緩緩移動,平和而又沉靜。充滿靈性的「Skyspaces」與東方的禪意不無暗合之處。
龍美術館展覽現場的視頻短片《向內迎光》呈現了詹姆斯·特瑞爾在英國約克郡雕塑公園的「Skyspace」。作為貴格會的終身教友,特瑞爾「Skyspaces」系列中的很多作品都是為教友的集會場所設計的。「Skyspaces」與貴格會的集會空間有異曲同工之妙,教徒們圍坐在天窗下仰望天空,作為靜修。特瑞爾希望走進觀天空間的人們安靜下來,放下紛亂的思緒,不被打擾地思考一些事情。
特瑞爾建議,日夜交替是最佳的觀看時段,看著天色漸暗或漸亮,體會時間的變化,和時間與空間融為一體:「我們看見光在天空中出現或消逝的軌跡,這種蘇醒或逝去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並參與的,所以它就是時間的一種標示。它不需要你擁有很多藝術知識去理解和體驗。」
「Skyspaces」是特瑞爾充滿誠意的邀請,也是完全開放的作品,觀眾可以在任何時候進入其中,去冥想,去聽風的聲音,想像雲拂過天空,獲得前所未有的感受。「我們會以為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天空全部的色彩,然而實際上是我們賦予了天空這些色彩。正因為如此,在Skyspace的房間里,我可以讓天空呈現任何你想要的顏色。」
1977年,36歲的特瑞爾買下位於亞利桑那州佩恩蒂德沙漠西方的一座死火山,在天文學家的協助下,把火山口改造成一座可用肉眼觀測天空的天文台。
特瑞爾從馬丘比丘、瑪雅金字塔等古代遺迹中獲得啟示,他將這件宏偉作品命名為《羅丹火山口》。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裡,特瑞爾如愚公移山一般,向這座火山運去超過130萬立方米的泥土,在火山口之中建造了多條隧道和裝置作品的空間。
四個地下房間通過隧道,從四個方向連接到中央橢圓形房間,白色的薄薄天頂就在火山口正中開出一片圓形天空。多個房間的天花板上都有橢圓形的開口。光仍然是《羅丹火山口》的重要元素,光線與天空,與原始的環境、荒涼的沙漠一起,讓人如同置身宇宙。展覽上有多幅《羅丹火山口》的照片,但是真正要欣賞這件作品的氣勢,只有親臨現場。這是一件無法在其他空間展出的地景作品,也可以說它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美術館,「光是我們的,天空是我們的,在此之前,我們皆為平等」。
《羅丹火山口》全部完工時,將包括21個觀測空間和6條隧道,目前這件堪稱史詩的作品仍在施工,詹姆斯·特瑞爾就是因為在工程中腿腳受傷,才未能參加上海回顧展的開幕式。(文/王寅)
※《駱駝祥子》手稿權屬背後的法與情
※撞見未來,探尋那片未知的風景——《撞見未來》閱讀札記
※丘吉爾夫人的提醒:暴躁的上司最惹人反感
※愛因斯坦被拒稿之後
※18國讀者眼裡的中國網路小說
TAG:南方周末 |
※宇宙是無窮的還是有盡頭的?宇宙的真理永遠在和我們捉迷藏!
※古玩,一條永遠充滿神奇而沒有盡頭的路
※黑稿和反黑稿,一場沒有盡頭的戰鬥
※黑:一切顏色的盡頭
※梵高之眼:他朝自己開了一槍,生命盡頭是漫長、漆黑的空鏡頭
※扭曲的奇幻世界,沒有天際沒有盡頭
※靈異漫畫《出不來》,漆黑的盡頭,有一扇門……
※永無盡頭的光芒
※奇蹟「彩虹的盡頭」,你有近距離看過彩虹兩端的樣子嗎,太神奇了
※美女攝影:沒有聯繫的感情就像沒有添柴的火堆,越燃越到了盡頭
※為了盡頭的空白
※有聲故事:慾望的盡頭
※隨波逐流的踐行,燈火盡頭的臉是否等的太久久到忘卻
※攝影-黑白的盡頭
※強推《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悲劇是黑洞,但盡頭有光
※人的盡頭,神的起頭
※宇宙的盡頭"在哪裡,留給我們的幾乎都是謎團
※每一條路的盡頭,都有好景緻
※在千島湖盡頭,有個酒店一打開門一切都是舊的,但它舊的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