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手書、寸箋、函札…書信別名知多少

手書、寸箋、函札…書信別名知多少

什麼都在變快的今天,書信,這個最廉價的通訊工具,已然變成最奢侈的通訊方式。


曾經那些慢悠悠的日子,一封遙寄千里的書信,每每能帶給人極大的愉悅感與滿足感。


拋卻書信本身蘊藏的期盼和溫暖,單就它們那些美麗的別名,便足以打動你我。

手書、寸箋、函札…書信別名知多少



手書


手書是親手寫的信。相對含有重視、真實非假冒等意味在內,所以常區別於一般書信別稱。如《漢書·薛宣傳》:「馮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書相曉,欲君自圖進退。」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廣陵牛相公見寄》詩:「手禮八行詩一篇,無由相見但依然。」


手翰: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是以前狀,輒述鄙誠,眷惠手翰還答,益增欣悚。」


手啟:《三國演義》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親母,時常饋送物件,必具手啟。徐母亦作手啟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獲編·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眾咻不止,其勢且孤,乃盡出二給事先後托請諸手柬呈上覽。」


手筆:親手寫的或畫的東西叫手筆。因此親筆信也叫手筆。劉禹錫《上杜司徒啟》:「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筆一函。」

手記、手帖:親自寫的文章、書信之類稱「手帖」;親筆寫的筆記、日記、書信稱「手記」。如明代張居正《與薊鎮督撫書》:「昨偶因趙帥,以李自馨手帖見寄。」魯迅小說《傷逝》副題為「涓生手記」。


家信

手書、寸箋、函札…書信別名知多少



家信指家裡來的信或外出後寄給家裡的信。家信也稱「家書」、「家稟」、「家問」、「家報」、「鄉書」、「鄉信」、「竹報平安」、「錦字」、「錦書」、「錦文」、「錦中書」、「錦字書」、「黃犬音」、「大書」等等。

家書:宋趙抃(bian音變)《聞嶺外寇梗》詩:「家書萬倍金難得,遠夢干迴路不知。」


家問:《周書·晉盪公護傳》:「不期今日,得通家問,伏紙嗚咽,言不宣心。」


家報:李漁《蜃中樓·傳書》:「奴家還有一封家報,你可差個的當的差役,投到洞庭龍官。」


鄉書:孫道乾《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哭舍妹》:「鄉書甫啟讀末終,涕淚藉嫌素中。」

鄉信:指家鄉人或家人的來信,但多指後者。唐劉長卿《同諸公登樓》詩:「北望無鄉信,車游滯客行。」


竹報平安:唐代段成式《酉陽雜組續集·支植下》說:「衛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言北都(即太原)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即主管寺內事務的僧人)每日竹報平安。」後來,就以「竹報平安」代稱平安家信,也簡稱「竹報」。如宋人韓元吉《水調歌頭·席上次韻王德和》詞:「無客問生死,有竹報平安。」


黃犬音:典故出《晉書·陸機傳》。西晉文學家陸機是吳郡吳縣(今上海松江)人。養有一個很好的狗,取名黃耳,他曾在當時的首都洛陽羈留,很久沒有得到家信,十分惦念,一日他笑著對狗說:「我家絕無書信,你能送信不能?」黃耳搖尾作聲,表示可以。於是陸機寫信用竹簡裝,繫到狗頸上。狗向南尋路到家,取了回信又送回洛陽。後來就用「黃耳」或「黃犬」代指信使,用「黃犬音」借指家信。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折:「不用黃犬音,難傳紅葉詩。」


寸簡

手書、寸箋、函札…書信別名知多少



樓蘭古城出土的書簡


寸簡就是簡短的信,也稱為「寸箋」、「寸紙」、「寸楮」、「寸札」、「寸函」、「片札」。有時還用這些代稱,謙指自己發出的書信。


寸簡:夏曾佑《送汪毅白》詩:「千古心期憑寸簡,九州容易入斜曛。」「心期」指期望、心愿。「曛」(xun音熏)意為昏黑。


寸箋:魯迅《書信集·致高良富子》:「特上寸箋,以申謝悃。」悃(kun音捆),即真心誠意。


寸紙:秋瑾《念奴嬌·寄閨珵妹》詞:「別緒千絲,離恨萬縷,寸紙應難剖。」


寸楮:太平天國羅大綱《致英使書》:「今藉羽便,特修寸楮。」


寸札:清人吳下阿蒙《斷袖篇·琴書》:「倘得機緣,寸札相招。」


寸函: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晚間曾寄寸函,夜裡又做一篇。」


手書、寸箋、函札…書信別名知多少



任鴻雋家書


現代一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時更多的稱之為「書」。古代的「信」指信使,即送信的人,書才是信件。因此用「書」字組成的書信的別稱要比信字多得多。


書問:「問」字有音信、問候、告訴等含義。所以「書問」就是書信。如魯迅《致許壽裳》的信寫道:「在京各公,弟雖多舊識,但久不通書問,殊無可托也。」


書郵:宋代范成大詩云:「堆案書郵少,登門刺字稀。」


書呈:《水游傳》第二回:「寫了一封書呈,卻使高俅送去。」


書記:書記現代多指政黨或團體中各級組織負責人,但在古時多指從事公文、書信工作的人員或書信、文字等。宋代人曾鞏《福州回曾侍中狀》:「雖有心誠嚮往之勤,而無書記候問之禮。」


八行、八行書:古時信箋每頁多為八行,所以稱書信為「八行」或「八行書」。李漁《意中緣·悟詐》:「八行代我傳心事。」北齊人邢邰《齊韋道遜晚春宴》詩囚:「誰能幹里外,獨寄八行書。」


書筒:書筒本指藏書信的郵筒,被用來代指書信。如宋代人趙蕃《呈季承》詩云:「但恐衡陽無過雁,書筒不至費人思。」


書子:這是書信的口頭稱呼。如《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那日賈政的家人回家,呈上書子。」


青鳥書:青鳥是傳說中的神鳥。《山海經·西山經》中說,三危之山上住著三隻青鳥,它們的主要任務是為西王母取食和送信。《藝文類聚》引舊題班固《漢武故事》說:「七月七日,上(指漢武帝)於承華殿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 此西王母欲來也』。有頃,王母至,有兩青鳥如烏,俠侍王母旁。」後人就稱信使為「青鳥」或「青鳥使」,書信為「青鳥書」。如王實甫《四塊玉》套曲:「又不見青鳥書來,黃犬音乖。每日家病懨懨懶去傍妝台。」李商隱更有「青鳥殷勤為探看」的名句。


手書、寸箋、函札…書信別名知多少



嘉峪關魏晉壁畫墓群《驛使圖》中,信使手持信函


函本指封套,一封信叫一函,一套書也叫一函。後來就用函指書信。如晉代傅玄《傅於》:「(曹操)授曄(即劉曄)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至一夜數十耳。」


函片:也指信件。如孫中山《致王子匡函》:「得讀致蘅兄函片,敬悉一切。」


信函、函書、書函:這三個書信別稱一目了然,不用多說。


簡、札、牘

手書、寸箋、函札…書信別名知多少



河西簡牘遺墨局部


「簡」本指戰國至魏晉時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或木板。竹片叫簡,木板叫札或牘,統稱為簡。這些都用作書信的稱呼,後來書寫材料雖有變化,而這些稱呼卻沿用下來,如柳宗元《答貢士元公瑾論仕進書》:「辱致來簡,受賜無量。」


信簡:柯岩《奇異的書簡》:「因此我就養成了這種愛好:讀信。讀自己以及社會允許我讀的一切信簡。」


簡書、書簡:此二者泛指文書、信札。如蕭乾的《未帶地圖的女人》:「有從延安或從敵後寄來的文章,也有報告行蹤的作家書簡。


簡牘:如魯迅《致李秉中》信:「來信令我作書再催併介紹,今寫則寫矣,附上,但即令見面,恐其不得要領,仍又與未見無異,況我不善簡牘,不能做宛轉動聽之言哉!」


簡帖:蘇軾《與張元明書》:「適在院中得王郎簡帖如此,今封呈,切告輟忙一往。」


書札:如《三國志·蜀志·譙周傳》:「精研六經,尤善書札。」


信札:茅盾《三人行》中說:「他走到書桌邊,打開一個小巧的木匣子,中間滿貯著信札。」


函札:如朱自清《白采》中寫道:「但平伯因轉信的關係,卻和他常通函札。」


手書、寸箋、函札…書信別名知多少



民國牛角書柬印章


「柬」通「簡」,是信札、名帖的統稱。如書柬、請柬等。如元雜劇《百花集》:「昨日央王小二將著一柬寄與王郎。」


柬帖:泛指信札、帖子等。如《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一個後生像個遠方來的走到面前,對著陸氏叩了一個頭,口稱道: 鄭官人有書拜上娘子』,遞過一封柬帖來。」


函柬:即信件。如孫中山《答謝武漢各團體布告》中說:「尚有函柬相邀,而以時間迫促,末獲一一領教者,有負眾望,實在歉甚,尚希鑒諒為盼。」


手書、寸箋、函札…書信別名知多少



泥封,作為防止簡牘私拆的重要信物,出現在紙帛盛行前的秦漢時期


翰,本指山雞或鳥羽,因古人用羽毛為筆,所以代稱毛筆,進而引申為筆寫的書面文字,亦多指書信。如宋代人葉適《贈徐靈淵》詩:「今日觀來翰,如親見古人。」


書翰:書翰泛指文墨書札,後多用來指書信。


札翰:《魏書·夏侯道遷傳》:「道遷雖學不淵洽,而歷覽書史,閑習尺牘,札翰往還,甚有意理。」淵洽指廣博。


筒翰:唐代李吉甫《編次鄭欽悅辨大同古銘論》:「使至,忽辱簡翰,用浣襟懷。」辱,謙詞,在此句中作承蒙賜與講。浣,滌除、寬解意。


翰扎:宋人文瑩《玉壺清話》:「(李建中)善翰札,行筆尤工。」



素,與簡相似,都是書寫材料。素是白色的生絹,古人用它寫東西,所以它就成為書籍和信件的代稱。


素書:杜甫《暮秋遣興呈蘇渙侍御》詩:「久客多枉友朋書,素書—月凡一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中英對照丨吾不與祭,如不祭
楊震「四知」拒金:獨處時更要自律
吾不與祭,如不祭
中英對照—吾不與祭,如不祭
楊震「四知」拒金、獨處時更要自律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手書、寸箋、函札等書信別名知多少
手書、寸箋、函札…書信別名知多少文末有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