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大魚島寫生 宣紙 水墨設色 69.5×45.5cm 1972年

編者按:「在我國社會和藝術處在大變革的時代,盧沉是一位積極的參與者。他的水墨畫論述,也充滿了求索真理的勇氣和推進藝術革新的熱情。」多年以來,盧沉以一名美術教育家的身份備受推崇,他門下弟子眾多且風格迥異。他生前出版的唯一文集《盧沉論水墨畫》,由其講稿、隨筆和學生們的聽課筆記摘錄彙編而成,在美術界影響廣泛。同時,盧沉的藝術家身份倒容易被忽視。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一位極具造型能力的水墨畫家,盧沉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不斷反思與探索,從《機車大夫》到《清明》等一系列水墨構成的創作再到寫意人物畫,他的腳步從未停歇。3月23日,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盧沉藝術研究展,以再版《盧沉論水墨畫》為引,以「尋道求變」為名,呈現盧沉不同時期作品風格的變遷。


拿著毛筆就要考慮怎麼用筆的問題


盧沉1935生於蘇州,1951年就讀蘇州美專學習西洋繪畫,195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師從葉淺予、李可染和蔣兆和等中國畫大家,繼承與發展了「徐蔣體系」的寫實人物畫,因成績優秀畢業後留中央美院附中任教,兩年後調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從事水墨人物畫的教學工作。此間他以紮實的素描基礎與造型能力,很快從同輩中脫穎而出。1964年,他創作寫實人物畫《機車大夫》,充分顯示了畫家結構畫面、塑造形象和駕馭筆墨的能力,發表後獲得了廣泛好評,其經典性與時代性奠定了盧沉先生的藝術地位。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機車大夫 135×269cm 1964 宣紙 水墨設色


20世紀70年代初,盧沉先生被下放到磁縣農場勞動。這一時期創作了多幅水墨人物寫生作品。雖為寫生作品,但他強調怎樣把寫生轉為創作,提出寫生要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單純地描寫對象,要根據自己的感受來改變對象。他在《盧沉論水墨畫》中寫道:「你拿著毛筆一下子就要考慮到怎麼用筆的問題,這個線怎麼勾,勾成什麼樣的線,勾成方的還是圓的,粗的還是細的,有彈性的還是直的,根據你的考慮,根據你的感受,根據你的藝術理想,你的畫面的要求,要有選擇,這裡面都有很多創造成分,不能完全照著對象去畫。」這時期他的寫生人物作品多成為當時寫實水墨人物寫生的典範之作。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1980年 盧沉和周思聰在遼源煤礦寫生


在文革下放期間,盧沉堅持研習書法。雖然是以素描為基本功,盧沉非常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吸收,而且一直堅持對筆墨線條的探研。他一再強調,「以線造型是我們的傳統,我們要堅持以線造型。」關於線與用筆的問題,盧沉在水墨論中「線與用筆」部分有非常詳細的闡釋:


從以線造型、書法入畫,到講究筆墨是中國畫發展的主線,由於這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國畫,離開了這些特點就不是中國畫。


以線造型這是我們的傳統。以線為主,體面就要減弱。中國畫的處理主觀成分是很多的。


一張畫中,只有線是統帥,是首要的,象建築中的的鋼架。沒有線,再好的墨色、顏色都是零散的、松垮的。要有完全用線畫的本事。

線是骨架,是基礎。如果線立不住,再上水墨就更軟弱無力了。


用筆要以中鋒為主,線要遒勁,要毛,要沉著,不能草率。


清龔半千談到用筆,曾說:線忌草,忌梗,要遒勁。草即軟;梗即枯硬;遒勁是內在的,象崩著的弓。箭還沒有放出去,有內在的力。要把筆作為神經的一部分去鍛煉。


畫線要象用犁耕田一樣。追求毛、澀,沉著入紙。線和紙的關係象是有許多腳抓著紙,一種澀、沙的感覺,每一根線從頭到尾力量都要貫穿,這樣即使形不準也是一條具體的線 。用筆過光,感覺浮在紙上。李可染先生的用筆,即使用焦墨畫樹,由於毛、澀,也感到有一種松靈的空氣感,所以畫線是兩邊毛,與紙僅僅咬在一起。

講究線本身的味道很重要,否則用不用毛筆就沒有必要了。


----《線與用筆》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江上漁者 宣紙?水墨設色 33.5×34.5cm 1996年


「書法入畫」是盧沉走進傳統的一條門徑。他從很早就開始研習書法,後來把書法作為日課,一直未曾間斷。不止一位學生回憶去盧先生家看到的場景為「案頭上、畫板上都是書法作品」。據學生回憶,盧沉臨碑帖、智永的千字文、徐渭草書,以草書入畫較多。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月光如水照緇衣 宣紙?水墨設色 140×172cm 1978年


盧沉早期作品側重於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以人物畫基本功的堅實、深厚而聞名遐邇,先後創作了《月光與水照緇衣》(1978年)、《草原夜月》(與周思聰合作,1984年)、《塞上競技圖》(1985年)等作品。


中國畫要具有現代感 構成是途徑


20世紀80年代中期,盧沉已享有大名。但他不滿足業已取得的成就:「至今為止,我只有失敗的記錄,失敗的經驗使我不敢輕信。即使能到古稀之年,也只有十幾年可供奮鬥,『書生老去,功名未就』,難免有些憂慮。」盧沉明確表示同意「國畫要現代化」的趨向,並提出首先改變觀念,打破舊框框,「要把中國民間的與外國現代繪畫相結合」,在造型、構圖、色彩上拓展中國畫的主張。


盧沉開始致力於西方現代藝術的研究,主張融合中西藝術之長、在現代的基礎上創造,走水墨現代化之路,嘗試把西方現代藝術的意識和中國畫的筆墨意趣溝通。1987年,盧沉在學院舉辦水墨構成班,並聘請周思聰一起共同進行教學。那時,他專門拜訪吳冠中和崔子范先生,向他們請教繪畫構成原理,並與人討論保羅.克利。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摔跤手 80年代 105×100cm 宣紙水墨設色


在《關鍵是思路的突破--中國畫的創新問題》一文中,盧沉剖白了自己想要創新的心:試看當代凡有突出成就、獨樹一幟的中國畫家,如徐悲鴻、林風眠、蔣兆和、李可染、關良、葉淺予等老前輩,有幾人未受西方藝術的熏陶,未得益於西方藝術的營養。相反,哪些單一、唯傳統是重的畫家,雖然功力很深,但並沒有多大建樹。「雜交優勢」不僅僅是生物進化的規律,同樣也體現在中外藝術發展史中。


創新中如何看待西方藝術,這也是當前國畫界爭論的焦點之一。我並不反對潘天壽先生提出的「中西畫要拉開距離」的主張,但是我不同意中西分家,河水不犯井水的狹隘觀點。...傳統古老的中國畫,需要新的營養,新的血液來促進新陳代謝。「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贊成土洋結合,努力吸收西方現代藝術的成就,在東西方藝術大交流中使中國畫現代化,創作新的民族風格。


當代西方一些進步的革命的藝術家,如里維拉、西蓋羅斯、萬徒勒里、庫圖佐、富熱隆,運用現代藝術手法創作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傑作,事實證明,這條路是行得通的。我相信,中國畫人物畫,如能突破單一的創作方法的框框,吸收現代派在表現形式技巧上的有益經驗,定能引起革命性的變化,發出前人所夢想不到的異彩。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破墨成象(像)34×34cm 1986年


我很羨慕一些思路敏捷善於吸收的青年,他們沒有什麼思想負擔,腦子裡的舊框框比較少,敢想敢幹,畫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東西。他們是中國畫現代化的當然主力。相對來說,我們這一輩中年畫家,多少已經定型,就原有的基礎,原有的思路,想變也變不到哪兒。過去的已無法挽回,未來又難以預料,唯一可行的是,抓住現在,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該補的補,該學的學,該闖的闖!


為了符合時代的需要,我願意做一個小學生,從頭學起,另起爐灶,重新開始!


盧沉多次表示,中國畫的藝術語言要具有現代感,賦予其構成的意味是必要的途徑。他開始探求用筆線和墨的塊面組合來造成有構成感的畫面,他認為用這種方法創作的中國畫,既不同於傳統的文人畫的樣式,也有異於中西融合體的中國畫。何為構成?盧沉在水墨論中這樣介紹:


現代藝術早已進入構成時代,從塞尚到勞森伯格、形形色色的流派,儘管造型觀念不同,藝術主張各不相同,但都十分注意畫面的構成美。


中國傳統藝術,向來注意構成,自從文人畫星期,高唱水墨為上,打破了工筆重彩一統天下的局面,在不求形似、強調聊寫心中逸氣的藝術觀支配下,非常重視形式法則、筆墨效應的研究。凡大師都有很強的構成意識。從石濤、八大、陳老蓮、金冬心、羅兩峰到黃賓虹、齊白石。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無題 59×48.5cm 1989年


1989年創作的《無題》,畫面由墨線與色塊疊合組成。盧沉在上面題了一大段文字並使之組合為一個灰色塊:「線是線,面是面,重疊而又互相獨立,如壁書,如兒童塗鴉。十年辛苦求索,東奔西突,年過五十仍似困獸斗。看似容易,而來之不易。1989年9月13日的頓悟之後第一幅,盧沉於塵樓面壁居夜深人靜時候草此,誌喜從此跳出苦海,進入聖地。」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清明 水墨設色 133×133cm 1990


頓悟之後,盧沉接連著創作了第二幅、第三幅甚至更多。而讓他最為看重的是1990年創作的《清明》,被視為構成法的代表作。在這件作品中,他充分發揮了空間調度的自由,以持傘的老人為中心,畫面上平置著不同遠近、大小,不同角度、不同透視效果的各種人物和現代交通工具,表現了清明時節城市裡的各種不同情境和各種不同人物的心象。整幅畫以淡墨為基調,勾染、拓印並施,內在的憂鬱情思深沉得扣人心魂。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風雨近重陽 盧沉 136×136 宣紙水墨設色


盧沉認為,創新的關鍵是思路的突破。在他看來,中國畫的人物畫要創新,至少在認識上要突破兩個框框的束縛:一個是「人物畫只能寫實,不能變形」,另一個是「創作方法只能是現實主義的」。《清明》所代表的,正是對舊有的情節性寫實模式的突破。類似的作品還有《風雨近重陽》(1992)。這兩幅作品被視為盧沉現代水墨人物畫探索的高峰。


遺憾的是,盧沉沿著這條思路精心製作的作品不多。盧沉曾坦率地說:「這幾年,我自己想得多,畫得少。畫了幾張體現新思路的畫,想變,變不好,有許多生硬、不協調之處。好心的同志勸我不要趕時髦、急於求變,風格是自然形成的。這意見原則上是對的,但是我不願意重複過去。我是這樣想的,寧可四不像,不能老一套。有新的追求,即使畫不好,也比用老辦法熟練地畫幾筆更合我的心意。現在我的畫,許多人不喜歡,我自己也不滿意。但是,作為新的思路,我依然很頑固地在探索。」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十字路口 宣紙·水墨設色 136×136cm 1998


口頭是革命派,骨子裡還是傳統的


進入90年代以後,盧沉傾心於水墨寫意人物畫的藝術探索。1995年,郎紹君在出版的《盧沉水墨人物畫集?序》中概括其水墨人物特點:一、多取材於古今人的休閑生活;二,追求幽默感;三,有力有韻的筆墨(尤其筆線);四,詩(文)、書、畫一體。在郎紹君看來,這些都反映出畫家對傳統繪畫的留戀和傾斜。「在理性上,他重視各類新探索;在趣味上,他留戀筆墨形式,而無論理想還是趣味,都遠離了寫實性描繪。」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東坡先生行吟圖 宣紙·水墨設色 69×46cm 1989年


1994年被視為盧沉創作的一個節點。自此之後的10年,盧沉創作了一系列以古代文人和現代市民生活為題材的水墨小品,集詩、書、畫於一體,以傳統勾勒為主,十分講究筆墨品格和趣味。田黎明曾在文章《讀盧沉先生小品畫有感》中回憶:「記得先生畫室牆上掛滿了探索試驗的小品,以書法為主體的小品,以構成塊面為主體的小品...從以人為中心到以畫面結構為中心的探索,造型與筆法向著魏碑與二王的相互滲透等。」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鳴禽圖 34×34cm 1992


更重要的是,盧沉藉助小品畫的興起對造型、筆墨進行反覆的錘鍊與探索,常對同一主題的創作進行不同風格的嘗試:「平時我畫些小品,畫喝酒的,畫遛鳥的,比較傳統,比較注意筆墨趣味,主要是應對客觀要求。我不希望自己定型,不要程序化,但是有一定程序,而這種程序是在不斷變化。現在有一種情況我認為是有一些問題的。比如找到了一種方法,我用點,或者我用短線,或者我用什麼絕招……就這麼畫下去了再也不變。用方法畫畫,不動感情,成了一個公式化套路,閉著眼睛都能畫了,不需要動腦子,不需要感情投入,看十張畫和看一張畫差不多,這個我覺得是不對頭的。」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官園鳥市 宣紙?水墨設色 35.5×34cm 1991年


所以,在盧沉看來,這些同類題材的作品並不是簡單的複製。盧沉的理想狀態是「用一百張隨意勾畫的小線描打開一個新的思路,建立一個新的通道,朝自由、偶發、即興、隨意的領域猛進。就這樣畫,隨心所欲,不論東西,乘興畫去,盡興而止,必有迥異常態的畫面。」

盧沉和他的水墨論為中國水墨「尋道求變」



2001年盧沉先生在平西府畫室內


「口頭是革命派,骨子裡還是傳統的。」盧沉這樣評價自己。在盧沉生命最後的幾年裡,他仍在思考素描、構成與筆墨的問題。只是在大量描寫北京市民日常幽閑生活的小品中,構成的因素越來越減弱,筆墨的成分越來越加重。2002年左右,他把平西府寓所中的畫室收拾得乾乾淨淨,並對人說要準備畫些大的創作。可是在他正要大展藝術宏圖時,2004年,病魔奪走了他的生命。


--- END ---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梅清 黃山圖冊
《集王聖教序》是如何誕生的
看齊白石印章中的詩情畫意
他生平唯一的書法,獻給了歌妓

TAG:月雅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水墨中國
解析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皴法
水墨美女!中國風水墨藝術!
水彩畫中透出的中國水墨意境
何瑞樂/馬敬:西方寫實主義與中國水墨傳統的交響——范治斌水墨作品管窺
劉國松水墨藝術展:蒼穹之間 水墨之韻
「水墨」中國 品圖
中國水墨畫的起源
來龜峰領略純正中國韻味 古樸唯美的水墨山水形如自然
中國水墨畫里的「端午」
「國畫精賞」明 · 李流芳 水墨山水圖冊
中國經典水墨:古詩古韻,水墨江南
水墨的韻律——陳世中水墨畫賞析
石濤 水墨山水畫 精選
中國水墨專場
中國水墨在文化建構中何為?
雲山猶向水墨尋——鄧偉華的人物山水情懷
日本的墨畫 源自中國水墨山水畫 最後放上唐伯虎的畫作為對比
溫潤如水 水墨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