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不是手藝
書法不是手藝
—易新生
現在,「書法家」這個概念正在逐漸發生變化。好像只要能拿起毛筆寫字的人,就可以稱為書法家了。寫得略為熟練的,就能以書法家的名義風行天下。時下書壇的確湧現出一批書法家,但缺乏大家,文化底蘊不足,或者說文化缺失是其主要原因,這是當下書法隊伍普遍存在的問題。
更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不少書寫者以書法家自居,誤把習慣當風格,不思進取,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地吃老本,書法水平不見絲毫長進。那源源不斷寫出的作品,給人的感覺常常好也好不到哪裡,差也差不到哪裡,書寫基本成為工匠式的、工藝式的,走向程式化,致使書法家越來越像一群手藝人。
平庸蹩腳、不考慮質量的書寫,那是一件再容易不過的事情。這樣的人能稱為書法家?所寫之字能叫做作品?我看值得考慮。觀眾對此的反應當然是失望。
成就一個書法家的內在因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除了技能之外,還有文化修養、才華、情懷等。
在技能方面,可以說是引起了廣大書寫者的普遍重視,但僅此還不夠,只練技術,誤以為書法藝術就是書寫的活兒,寫熟練了,書法風格就形成了,就可以依了「風格」寫下去,這是一種悲哀。殊不知,只強調書寫技藝而忽略其他的書寫者,往往容易滑入手藝人的行列,致使書法家蛻化為寫字匠。這種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最終只會銷聲匿跡。
書法本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必須以文化為基石。這對古人不成其為問題,因為古代書法家都是讀書人,學富五車,既善文又善書,文才和書法合二為一,像王羲之的《蘭亭序》、蘇軾的《寒食帖》等均文墨相映生輝。他們無不書寫自己的詩文,腹有詩書氣自華。時下的書法家疏於讀書,懶于思考,文化修養缺失,而熱衷於藝術「創新」,呈現出職業化傾向,致使書法藝術與學者、文人身份脫節,文墨相兼的複合型人才已寥若晨星,多數書法家淪為文抄公,向古人討生活,彷彿手裡有本唐詩、宋詞就可以成為書法家了。書法與文化漸行漸遠,這不僅是創作態度的問題,更是文化素養的問題。書法家沒文化,成何體統!如此下去,書法家能不淪為手藝人嗎?試想,當一群手藝人在書法舞台上大顯身手的時候,書法家的稱謂該由誰擔當?如何擔當?
讀書是醫治文化缺失的良方。書法家只有潛心讀書,減少浮躁,文化缺失的現狀才能有所改變,筆下才能呈現書卷氣,書法才能向文化回歸。蘇軾說「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強調文化修養的重要性。書法的高層次是寫學問,寫文化。一流書法家應該是思想家,自覺地將學術與藝術、研究與創作、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從兼容並蓄到厚積薄發。成功的書法家有這樣的共同之處,即必定都是文人,文採風流;必定具有獨立的審美觀,並最終將自己的審美理念轉化為風格,從而在歷史上站穩腳跟。手藝人能在歷史上立住腳嗎?答案應該很明確。好在時下有的人還是很明白,認為學習書法,年輕時拼的是技術,老來拼的是學養。
藝術創作需要才華,才華是成就書法家的前提,缺乏才華、沒有悟性之人哪能成為書法家?這是毋庸多言的。還有情懷,書法家如果與身邊的社會在精神上相安無事,泰山崩、黃河竭、長江決口均與其無關,他的情懷也就無由產生。才華與情懷有些關聯,具有天賦的性質,不會輕易自行消失,但才華只能藉助情懷來展示和發揮,失去了情懷的哺育,才華也會枯萎。一個書法家,如果漠視周邊生活狀況,心靈不斷地被世俗化,那他怎能以作品表達情懷呢?
驅使那些視書法為手藝的人繼續寫下去的動力何在呢?恐怕與無休止的名利追求相關。受商品大潮衝擊的影響,人們學習書法不是為了加強修養,陶冶情操,而是急功近利,從而使重技輕道、不願讀書的傾向越來越嚴重。為了維持書法家的身份,他們也許還得這樣不好不壞、不倫不類地書寫下去。
一個人名聲的大小與水平的高低不一定成正比。因為成名除了與水平相關外,還與機遇、地位、人脈等因素有關。書法家能博得一時之名的雖然不少,而在歷史上能夠寫下自己姓名的卻不多。大浪淘沙,歷史會作出無情的選擇,讓真正的書法家浮出水面,讓手藝人淹沒於時代大潮之下。
※唐卡與工筆畫技藝差異
※孔子之現代意義的三個層面
※霍開水畫作觀感~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
※筆墨才是中國畫發展的正脈
※千字文 原文 註解
TAG:聞是書畫 |
※書法丨手把手教你學顏體
※學書法,這些書法術語不可不知!
※書法、書法家其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蔡依林曬書法作品 不會跳舞的蛋糕師不是好書法家
※書法入門,手把手教你
※書法是文化,不是技術
※沒有感情的書法,不是好書法!
※書法是文化,不是技術!
※不懂書法史,好意思說自己學書法?
※館閣體不是丑書,但也不是好書法
※書法不僅一種玩法
※書法入門,高手手把手教你!
※學書法,不可不知中國書法史
※為何奸臣多是書法高手
※書法技法秘訣,無非就是這些?
※我說書法不是藝術,你們信嗎?
※寫字不等於書法
※「書譜」 一篇不得不看的書法論著
※弘一法師書法手札精選,當世無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