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我從何而來,即往何處,是修行者,頓入空門的起點

我從何而來,即往何處,是修行者,頓入空門的起點


我從何來,即往何去,是許多修行者,頓入空門的起點。《楞嚴經》最後一句話:「生因識有,災從色除」,生命最初的來源,是一念無明,一有生命以後,就分陰阻,就是心與身。


心是什麼?是如來藏,小乘不了義而言:講四大皆空。大乘了義教來講,是心物一元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體兩用。身是什麼?我們整個的色身四大,是由一念的業力所構成。



我從何而來,即往何處,是修行者,頓入空門的起點


當我們清楚,我從一念無明的妄中來後,也明白回歸本性,要在任何時間常不起妄念,如果能「狂性頓歇」,「歇即菩提」就成功了,是歸路,如何能修證達到功效,為此佛為我們講經三藏十二部,說法四十九年,八萬四千法門,門門是回家之路。


怎麼叫作不起妄念?如果一個人沒有妄念,什麼念都不起,像石頭一樣,也並不是佛道。「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對於自然來的妄想,並不勉強用個方法加以息滅,比如對於自然來的思,想個方法滅除,也是妄念。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指的是惡念(自私自利)及貪瞋痴的念頭,一起來馬上提起關照,問你從何而來,回觀返照,真空妙有阿彌陀佛。如此這般,狂心歇、提起正念,即菩提。這樣對治妄念,即轉業力,也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寓意。能掌控住念頭,不隨念流轉。說來容易行之難,這就是修行人多成就的少之根本所在,每個法門都是易行道,其實易行難行是現實啊,因為無史劫的業根、習氣難除。


我從何而來,即往何處,是修行者,頓入空門的起點



修證之所以達不到功效,是因為轉不了業力所構成的色身,因此做不到無妄念。還有「往妄想境,不加了知」,這是最可怕的,就是對妄想境加以了知。我曾經和許多同修共修,念佛時在記自己起了幾個妄念,起了什麼妄念,這是很荒唐的。當妄念一起就怕,然後拚命想辦法除妄念,這些統統在了知的階段。其實那個明明了了知道的,也是個大妄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佛告訴我們: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自然而來的,會自然而去。這就是為什麼有「順其自然」、「恆順眾生」及「事不關已高高掛起」之說的道理所在。這兒的事不關己的「己」,指的「真空」,不是指自己的事、別人的事。當下的同修,在修習佛法時,別說除妄,走出文字相和言說相,都需要長時熏修,豈是一朝一夕之事。


最後佛告訴我們:「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假定我們到了無了知,明明了了都沒有了,寂滅了,「了無了知,不辦真實」,到了這樣境界就不必要自尋煩惱,不要再自問這個對不對?所以佛說:誰要說我講經說法,度眾是謗佛。就是這個理,達到了無我,無法之境界。



我從何而來,即往何處,是修行者,頓入空門的起點


還有一個重點:「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一切妄念都是幻想,當你知道是夢幻泡影,那個幻想,那些方法也是幻。因為做功夫才有,不做就沒有,所以是靠不住的。「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知道是妄念早跑了,這中間再不必加一點,不增不減,那個寂滅清凈就同覺性。


如果能達到如此這般,悟後正好起修,才算是真正修行。所以聽經明理,明心見性好修行,「不見本性,修法無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熱導思維 的精彩文章:

笑口常開彌勒佛,一見喜氣,二見福氣,從此沒煩惱!
今天別人都在過愚人節,佛弟子卻在念不妄語
看佛像識佛名,這些佛像你認識幾個?

TAG:熱導思維 |

您可能感興趣

頓入毗盧遮那海:唐密中可證得初地菩薩果位的月輪三摩地
施密特:巴頓入選國家隊實至名歸,明天防守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