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楊早:魯迅如何哄他家老太太

楊早:魯迅如何哄他家老太太

楊早:魯迅如何哄他家老太太



文 |楊早

母親的身體危機方過,家庭矛盾又漸漸顯現。三條,條條都是經典衝突:


(1)母親好得多了,但她又想吃不消化的東西,真是令人為難,好在還肯聽長子勸告;


(2)「她和我談的,大抵是二三十年前的和鄰居的事情,我不大有興味,但也只得聽之」;


(3)海嬰的相片在母親床頭,「逢人即獻出」,但「二老爺」即周作人孩子們的照片卻掛在墻上。賢如魯迅,也忍不住「頗不平」,不過母親解釋說這是一種「外交手段」,畢竟魯迅遠在上海,平日還要跟八道灣打交道,於是魯迅「便無芥蒂」了。

這三件事,第一件是老人的任性,堅持已與身體不適合的舊習慣,子女百計勸解,往往無效。魯迅算是在母親面前得寵的長子,所以肯聽一時,久亦不好說。


第二件幾乎是死結。誰都知道父母高年,子女應該多陪陪多聊聊,然而兩代之間、兩地之間可聊之事甚少,有時雙方都是硬找話題。


第三件,涉及父母在子女之間平衡情感的問題。偏見自然難免,特別考驗當事人智慧。這種時候,魯迅也一點不像偉大的思想家與文學家,照樣會為自己兒子在祖母心中的地位吃一杯醋。


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地方就在這裡。魯迅的一生中,啟蒙立場是一以貫之的,比如他自己承受著不幸的婚姻,會將之上升為「四千年的舊賬」,吃魚肝油保養身體,也要說成不是為了愛人,而是為了敵人,他無比憎惡「做戲的虛無黨」,但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寫下了《我要騙人》,雖然指向中日關係,而其中敘述的主要細節,是捐了一塊錢給一個「十二三歲」「因為冷,連鼻子尖也凍得通紅」的小學女生,並得了一句「你是好人」的稱讚。(查日記,應該是1935年11月10日「同廣平攜海嬰往卡爾登戲院觀《Angkor》,捐給童子軍募捐隊一元)


事過之後,「女孩子的滿足的表情的相貌,又在眼前出現,自己覺得做了好事情了,但心情又立刻不舒服起來,好像嚼了肥皂或者什麼一樣」,魯迅說,他知道這一塊錢到不了災民手裡,「連給水利局的老爺買一天的煙捲也不夠的」。但這一塊錢「實則不過買了這天真爛漫的孩子的歡喜罷了。我不愛看人們的失望的樣子」。

但是心裡真的很不舒服,覺得自己是在「恣意的騙人」。這是很魯迅的感慨,然而於本文而言,重點是這一句:


倘使我那八十歲的母親,問我天國是否真有,我大約是會毫不躊躕,答道真有的罷。


然而這一天的後來的心情卻不舒服。好像是又以為孩子和老人不同,騙她是不應該似的,想寫一封公開信,說明自己的本心,去消釋誤解,但又想到橫豎沒有發表之處,於是中止了,時候已是夜裡十二點鐘。


「孩子和老人不同」,誰說魯迅晚年放棄了進化論?面對祥林嫂答不出「人有沒有靈魂」的啟蒙者,捐了一塊錢哄孩子歡喜卻內心不舒服的求真者,換成在母親面前,就會毫不躊躕哄她,順著她。除了他們家老太太,魯迅還會為了別人放下身段當一個「世故老人」嗎?想不出。

楊早:魯迅如何哄他家老太太


1932年那次探母之後,魯迅雖然再未北上,但與七十多歲母親的通信變得相當頻密。收入《魯迅全集》的「致母親」書信現存47封,檢索日記,20年間,魯迅一共給母親寄過105次信,收信(不包括包裹)139次,而1932年11月北上探母之後,至1936年10月1 日魯迅最後一次收到母親信,四年間寄母親信70次,收母親信及包裹108次。可以說,魯迅與母親之間的主要通信,都發生在最後四年。


推想這種信件忽然增多的原因,跟海嬰的出生與漸次長大密不可分,母親對這個孫子極為疼愛,雖然她託人代寫的致魯迅信今已無存,但從回信與禮物可以推想,祖母總想儘可能多地知道孫兒的信息。因此魯迅這四年信中,幾乎每封信都有一半在報告海嬰的近況,同時附海嬰照片,還有海嬰口述,由許廣平筆錄的「信」,後來海嬰大一些,也讓他寫幾個字。


海嬰出生之後,魯迅與中外友人提到兒子的信,共有20封,而致母親的信中,提到海嬰(不包括「廣平海嬰同叩」這種問候語)共有53封。海嬰,無疑成了魯迅與母親間的重要話題。

另一樁為研究者津津樂道的,是魯迅替母親買通俗小說。這也是1932年之前不曾有過的。《魯迅全集》中,提及「張恨水」三個字,只有五處,全都在致母親的信中:


三日前曾買《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張恨水所作,分二包,由世界書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過,不知內容如何也。(340516致母親)


看來魯迅是直接付款讓賣家(世界書局)包郵的。


在北京時,曾有章衣萍的夫人吳曙天向魯迅母親推薦《吶喊》(魯迅自己從來不幹這事),並說其中《故鄉》一篇最好——在章太太想來,魯老太太也是小說中人物,自然會喜歡,因此也不說破「魯迅即您大兒子周樹人」這一層。魯老太太讀了,評價說:「沒啥好看,我們鄉間,也有這樣事情,這怎麼也可以算小說呢?」


魯瑞老太太的閱讀趣味明顯是大眾而非先鋒的。魯迅又曾對荊有麟說:「因為老太太要看書,我不得不到處收集小說,又因為老太太記性好,改頭換面的東西,她一看,就講出來,說與什麼書是相同的,使我曉得許多書的來源同改裝。」這就是通俗小說的骨灰級讀者了。


1934年魯迅仍為母親從上海代購張恨水作品,雖然自己也並不讀。這是不是跟陪父母看春晚差不多——你們坐在電視前,也在玩手機沒看春晚不是嗎?


三個月後,魯迅又在信中寫道:「張恨水們的小說,已託人去買去了,大約不出一禮拜之內,當可由書局直接寄上。」(340821致母親)已經進化到託人代購了。


書是兩天後,8月23日寄出的。八天後魯迅在信里再報告老太太:「小說已於前日買好,即托書店寄出,計程瞻廬作的二種,張恨水作的三種,想現在當已早到了。」其時京滬之間的通信,大約三至四日可達,此時確乎應該是「當已早到了」。


老太太很滿意,可是明顯像心疼兒子心疼錢的母親一樣,又擔心起這些小說的價格太貴來。因此魯迅在下一封信里安慰母親:「張恨水的小說,定價雖貴,但托熟人去買,可打對摺,其實是不貴的。即如此次所寄五種,一看好像要二十元,實則連郵費不過十元而已。」(340916致母親)五折包郵,當然不貴。據此我們或許可以推測,是否魯迅北上或信件里聽聞母親好讀流行小說而可惜銅鈿,所以主動承擔了幫母親買書的任務?這跟現在的兒女幫父母網購省錢,真是沒啥區別。


估計母親還是不太過意,魯迅一個月後還在安慰伊:「上海出版的有些小說,內行人去買,價錢就和門市不同,譬如張恨水的小說,在世界書店本店去買是對摺或六折,但販到別處,就要賣十足了。」(341020致母親)這也印證了我們的想法:北平並不是買不到這些書,從上海代買是魯迅的好意與孝心——他自己在北京時,也經常讓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的三弟代買《吶喊》等自己著作來送人,估計也是加上郵費還是便宜。


接下來魯迅又加了一句「不過書店生意,還是不好,這是因為大家都窮起來,看書的人也少了的緣故」。這話或許是就事論事,但也或許是魯迅在暗示自己的生活境遇。


【作者簡介】


楊早 |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文史學者。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西門媚:1987,來自超市的杏脯,有一種危險的氣息
西閃:擁有四大發明的中國人,為什麼錯過了玻璃?
許倬云:中國人的信仰和生死觀變化太大了
羅傑·克勞利:一場跨越七千年的權力遊戲之旅
郭爍:華人再次巨額捐款美國高校,說明了什麼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楊早:看看魯迅怎麼向母親吐槽家務事
楊早:孝子魯迅為母借債買房
楊早:凋敝的鄉村讓他心涼,從此魯迅再也沒有回過家鄉
楊早:中年魯迅如何緩解家庭危機
楊早:孝子魯迅的「歸鄉抑鬱症」
楊早:香港導演永遠拍不出陳凱歌張藝謀那樣的家國情懷
楊早:魯迅眼中,母親與朱安是一體的
楊早:魯迅是個現代意義上的「失敗兒子」
楊早:我們憑什麼討論別人的愛情里誰更渣
楊早:北大清華父母能給孩子的,理應比學區房更多
楊早:以非王小波的方式紀念王小波,太可悲了
楊早:班上那麼多人,他們怎麼單欺負你呢?
楊早:只有我知道傅園慧爆紅全球的秘密
楊早:徐志摩和陸小曼的七夕婚禮只是個浪漫傳說
楊早:讀書之路,豐富痛苦
楊早:來比一比華盛頓與孫中山的就職典禮
楊早:你們不要再黑中國好電影了好嗎?
楊早 小時候讀四書五經還是聖經可蘭經並不重要
楊早:《白鹿原》說出了秘密沒說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