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淺述內丹修鍊

淺述內丹修鍊

淺述內丹修鍊



內丹學是道教核心內容;內丹修鍊是道教徒企望實現理想人格的必由途徑和精神支柱。但是,縱觀洋洋丹經道書,滿紙的龍虎鉛汞、嬰兒奼女、金烏玉兔、黃婆媒妁、漕溪河車……處處隱語廋詞,令學者如墜五里雲霧之中,難窺端倪,莫識奧義。我雖研讀丹經十多年,奈心性愚鈍、學疏才淺,至今仍躑躅於"內丹"門外。現不揣淺陋,冒昧行文,意在拋磚引玉。


1


德為道基

曾聞好多道友不甘於中、下乘功夫,志在上乘,其志可嘉。但卻不知"德為道基"。俗語云:"天上沒有無德之神仙"。沒有德性之人絕對修不好上乘功夫的。閔智亭會長在《道教儀範·略論道教徒的修養》中說:"欲達得 道 成仙的目的,須有一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台起於壘土 的依道過程,這個過程是由積 德"來行的。"這就要求修行之士平素要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為,或待人接物,則慎言謹行、殷親和善;或於教門出力,則身體力行、無怨無悔;或諷誦仙經,則虔誠禮懺、悔過消愆……《太上感應篇》中說:"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總之,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如此則無虧於人,無虧於物,自然心地朗朗,靈台無塵,一切聲色名利、愛欲牽纏、煩惱妄想等等諸多修道障礙無存身之地,而我先天祖性復現矣。反之,滿心的是非、利害、好惡、貪嗔等,心地怎能清凈?真性怎能顯現?真性不現,又如何見我命乎?


俗語云:"未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即是仙道之根,積"德"即是煉性之源。故"德為道基"。


2


鬧處煉性


大凡提及修行,人們心目中便有一個概念:"那就是遁入山林,遠離塵世,避開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物慾利誘,是是非非,就會無煩無惱,自然清靜"。可事實並非這樣,居住過深山的人都知道,剛入山時還覺得心境平靜,看書學習、誦經禮懺,參玄打坐都較投入,沒有外界的干擾,倒也顯得清靜自在。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深感寂寞,隨之無名火起,心情躁動,幹什麼都定不下心來。遂生下山之念。下得山來,又頓感心煩意亂,適應不了社會環境,於是自怨自艾、自暴自棄,怪己福德淺薄,無緣修道。甚者墮落,無惡不作,貽害社會,造無端孽障。


丹經云:"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人自受生以後,從父母那裡帶來的先天祖性隨之退位,而佔據其位的是後天識神,後天識神乃思慮之神,一切貪嗔痴愛由此而起。要返先天,就是識神死而元神活。《老子》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才是元神的家鄉,要返本還鄉,還須"怎麼來的,就得怎麼回去",絕無快捷方式可行。要不劉長生祖師當年明知自己色魔纏身,怎麼還往妓院里去煉?遁之深山,眼不見色不就無色魔了嗎?豈知淫根自受生時就種好了的。識神不滅,淫根難斷。既已受生做人並從紅塵中走來,人的心地上已沾滿了紅塵中的"污垢",如果不擦不洗,不但"污垢"不去,而且愈積愈多。而紅塵中的物慾利誘、聲色迷惑、是非牽纏等等恰好是除卻"污垢"的"洗滌劑","洗滌"的方法是"對境無心"。


"對境無心?"將此心擱在何處?《道德經》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俗語云"把心放在肚子里"。老子所說的"中"即指人的"天心",此"天心"就在人的肚子里,確切點說在下丹田,下丹田在臍下三寸﹙另說在臍下一寸三分﹚。至於"中"的具體位置我們暫且不去管它,時至自然神知。修行者不論待人接物、行住坐卧一切行為之中,惟以心神凝注下田,目光返照於此,如此久久,到得純任自然,神定氣住,自然精滿氣盈,一團祥和之氣在抱。斯時雖身處鬧地,而心中何天何地、何人何物之有?況聲色名利者乎?如此則真性安能不見其命者乎?


3


玄牝立基


靜極生動。動者,真氣動也;氣者,命也。非靜不動,不動則"真鉛"(真氣)不生。

古人打坐講究子午卯酉,按時打坐固然很好,但也不要執著於時。其坐法有多種,最常見的有單盤勢和雙盤勢,單盤勢,左腳搭於右大腿上,腳心朝上,兩手握固分別置於左右膝上,左手拳心向上,右手拳心朝下(也有兩手相迭抱貼臍輪的)。雙盤勢則左足搭在右大腿上,右足搭在左大腿上,手勢類同。不論哪種坐法都要求身直頭正、全身松而不懈。面向:朝向東、暮向西、午向南,永不朝北。坐定後雙目垂簾,赤龍(舌)搭三清﹙上齶﹚,塞兌﹙閉口﹚扣齒,以二目守兩眉間,未視眉間時,先須兩目視鼻端,如木匠之標線,總要不偏不倚,而後返照兩眉中間﹙印堂﹚,待眉間稍熱,即用意從眉間運兩道金光上至絕頂,由絕頂雙分左右,從耳後繞至喉間,下重樓,入下丹田。此段功用,大多丹經則無守眉心一節之說,而是直接迴光返照,意守丹田。此處先守眉心之法,不過是為了更好地收心、內視下田。目光照定下田,心守下田,古所謂"心目所在者"此也。當此時摒除萬緣,一念不起,最要者"不沾不脫、不即不離、勿忘勿助"。所謂"守者"即"知而不守"。"不可滯於有象,又不可浮於無根",執著有象,則難入妙境,浮於無根,則屬的"頑空"。能合虛無則不著象,神氣能入丹田,則非無根。只神神相照,息息常歸,任其一往一來,但以神氣凝注其間為主,不頃刻間,神氣打成一片,於是混混沌沌,入於無何有之鄉,渾然無物無我,何天何地景象,而又非昏聵也。此即儒哲所謂"坐忘"。《清靜經》所謂:"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即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之境。也即"無極"也。此時不可起一明覺心,否則,即落後天。


《大學》云:"知止而後有定"。夫知止者,知其心神所止之地也,知止則心有所依也。初坐時,任其無為,則流於枯寂,孤陰獨處,安生造化?是以學者,無為中尚知有為。譬如妙心澄澈,而有時念生,必從無為中尋其空洞洞天,光灼灼地而止之,即知止之"至善之地"也,則心自然定於此,而不外馳也,不但心定於此,息亦隨之定於此,百脈亦漸定於此,三元也漸凝於此,此即"不收心而心自收,不調息而息自調"。此乃入手最緊要,亦入手之妙訣也。


行功至虛寂靜篤,混混沌沌的無極時代,此時喻時則為亥末,喻日則為三十,喻月則為十月,喻卦則為重坤()。種種喻名無非說明極虛、極靜、極陰而已。斯時,忽然一動,動者,"真鉛"生也、"真機"現也、"端倪"露也、活子時也、"冬至"也、"一陽生"也、"玄關"現象也、"玄牝之門"開也、"天心"見也、"氣根"動也。名雖眾多,而實指腎水之中,伏藏受胎之初從父母那裡帶來的"真氣"動也。動氣處即儒曰:"至善之地"。老氏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之"中"。邵子詩曰:"忽聽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正此時也,以卦表示即地雷復()也。《易》曰:"誠性存存,道義之門。"既生此動,即曉"道義之門"。道曰:"玄牝"、儒曰:"密戶"、釋曰:"玄關"。機一動,神自覺。此時,炁也隨之外涌,我忙將元神移至此處,目光照定此處,陽氣便可得門而入。呼吸之息也隨之凝於此處。所謂"神返氣自回"。此一動一覺,只一呼一吸之間,息前不是,息後不是,的的確確,無念慮、無渣滓一個本來人在。此時即《道德經》所云:"有欲觀竅"。亦即黃元吉祖師所謂:"一眼覷定,一手拿定。"道曰:"真人潛深淵",儒曰:"退藏於密",釋曰:"背斗里藏身",皆指此凝神入氣穴之事。氣機初動,其氣甚微,不可妄自搬運,只以"神返氣自回"之法,將動氣攝歸氣穴。彼復靜,我復觀靜守,靜而又動,我又攝之歸穴。如此"常應常靜",直至火發之機到來,方可運行周天。


此段功夫雖謂行住坐卧不離"這個"﹙氣根﹚,但須不沾不脫、不即不離。沾則真氣滯而不活,離則神馳,神馳則火寒矣。故丹經云:"玉爐常使湯溫暖,金鼎莫教火微寒。"自此二氣相接,抱成一團,正所謂:"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


4


河車搬運


一陽初動,萬萬不可即行周天,究其何時搬運:譬如晦日為日月合璧,月受日光,次月初三日始現娥眉於庚,此時葯苗尚嫩,不可以用,正所謂"潛龍勿用"也。至初八日,"陽光"已半,在人身正當沐浴。至十五日月光已滿,陽氣十足,正採藥之時也。"二候采牟"者正此候也。越一日,謂之葯老,不可取也。此即《悟真篇》所云:葯遇癸時須急采,金逢望遠不堪嘗"之義。


真種產時,自有一番景象,如耳後生風、虛室生白、丹田發暖、光透簾幃、外腎勃舉,皆是此中消息。至此,我以法攝歸玄關,此武火也,少時機息,寂然而照,以待火發之機,吾之元神與之同行同止,而以"吸機"緩緩吹之,使之上升。但用"吸機"時稍加之意,"吸機"時丹田中息向下,而先天氣受其逼自尾閭上升,此也武火也。行至中間火熾,故有息火沐浴(卯沐浴)之事,然而息火者,非神離氣也,不過不用吸力耳,意也止引。片刻,有機復動,我復風吹火逼,迨升至絕頂,緩緩而下,此時當用"呼機","吸機"大可不用,及降至中間,稍為休息﹙酉沐浴﹚,而後方降入玄竅,又歸根矣。然升用"吸機"呼任其自然,呼也為沐浴。降﹙退陰符﹚用"呼機"時,吸任其自然,吸也為沐浴。周天火候有文火、有武火,亦有沐浴。


火起於真種入爐之後,陽火發生之時﹙子時起火者此也﹚。起火於虛危穴之間,由此切切催之,款款運之。順其生髮之機,以神而引,以息而吹,火受神息引吹,自然上升,有上行之機,則引上行,有定靜之機,則聽其定靜。總是動而後引,靜而後定,才合自然之道。"午退陰符"也順其降機而行。要者,不論進火,還是退符,元神仍凝玄關,稍分其神,以引升降之陽火、陰符。


行畢一周,葯歸本穴,復又靜矣,此時我仍靜觀寂照,俟其再動,動而復行搬運。終至葯無可采而止火。止火者,不行周天。但此時自有其景,即陽光三現,止火景也。若再行火必有傷丹之虞。至此精盡化為氣,火足丹成,馬陰藏相,正宜溫養。又有七日天機生焉,可采大葯(七日者,非定時也,此要看功夫純與不純)。

5


服食過關


止火之後,漏盡已證,內丹已成,當靜觀溫照。不靜觀則大葯不生,不溫照,則葯不出爐,故靜觀溫照為采大葯至要之訣。


大葯既已出爐,上衝下撞勢不可擋,故有兩腎湯煎、耳後生風、鼻搐身涌之效,此時更有一道白光自下丹田上至明堂。大葯過關,古有五龍捧聖之喻,五即土數,龍即真意,聖即大葯,概以真意而采之,捧過三關九竅,九竅者,每關有三竅,三關共九竅。到干頂而降下中田,正所謂:"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從此守中、下二田為一,只以中田為主,行養胎之功可也。


詳其運作,但以一意靜守,俟其動而後引,自然沖開尾閭,升至夾脊、玉枕,以至降及印堂等處其機不動,須待其機自動,動而引,一一通過,下重樓,點化陰質,時以中、下田化一境界,作十月溫養之基。唯過關時,上而鼻孔(上鵲橋防危險處),下而穀道(下鵲橋防危險處),均極危險。葯至尾閭不通而欲從穀道出時,即用"緊撮穀道內中提"之訣,或用饅頭狀的木器抵之。葯至印堂時,則用夾鼻牽牛之法(用木夾夾住鼻孔),脫過此險,大葯過關時也須以神主宰於中,以意引葯上升。丹經所謂:"兩相知之微意"。更須六根(眼耳鼻舌身心)緊閉,使無外馳之患。


大周天乃無為之天,小周天乃有為之天,此所以有大小之異也(概用息與不用息之別也)。


6


十月沐浴


大葯入中宮以後,仍以寂照為主,但此時之寂照,必寂而照,照而寂,不寂不照,不照不寂。寂照至極處,自有天然之火候,自然之運動,不須神馭,不須息吹。如天地之氣,自行運而不息也。唯寂照時,神雖居中田,而必合下田,化一虛空境界,始成一大圓鏡矣。若僅滯於中田,則二氣不能隨時發生,涵養我之元神,亦不合玄妙天機。故服食後,胎神大定,失於寂照,則二氣不暢旺,二氣不暢旺,則不能資養元神,是以寂照為養胎之本。


如此寂照,一日有一日之功效,直至十月胎圓,陽神已足,智慧叢生,六通俱見,一鏡獨明。哈哈! "有人問我修行事,遙指天邊月一輪",正此時也。唯大智若愚,慧而不用,否則壞其圓明。

古仙曰:"一年沐浴防危險。"危險者恐沐浴有所失宜,寂照恐有疏漏,沐浴失宜則氣息難盡滅;寂照疏漏,則昏沉不能盡絕。如此則元神不可脫胎矣。


7


脫胎出神


神全胎圓,即可脫胎,將陽神遷至泥丸,上、中、下三田化一虛空境界。只寂照之功稍偏於上田。以泥丸為存養之所,既至六葯紛飛,便可出神。出神之功,必須由近而遠,隨出隨收,由暫及久。出則存神輪﹙修行至此,自有神光照頂﹚中,入則存神上田。又須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無所空,始為真空。初出神,僅二三步即可收回,一定七日,而後再出,出而稍為遲留,即須收回,再定七日再出。以後一定十四日一出,或二十一日一出,或四十九日一出,或九十八日一出,定日愈久愈妙。期間在外時間漸漸加長,路程亦由近至遠,三年後,慧力乃定,神也堅固。三年乳哺之功畢矣。此時變化莫測,神通廣大。


但尚有九年面壁之功。亦有於斯時出遊人間,大行功德後再行九年面壁之功者。


8


煉神還虛


三年乳哺,存寂照之功,還虛者寂無可寂,照無可照。太虛即我,我即太虛,尤不可我之外存一太虛,仍歸於未生之前,無相無形之境,只昭昭一靈耳。至此,才謂功果圓滿,位列仙班,證無上妙道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內丹修鍊活子時和活午時的運用
九步還陽功
女丹修鍊要領淺說
渾元門丹道子午周天功法
玉葯和玉液等的關係

TAG:內丹 |

您可能感興趣

《論語》淺述‖為政第二
淺述泵頭基本質量要求
學道、修道、成道之淺述與邱祖樂道贊道詩詞
淺述佛造像發展歷史及市場收藏趨勢
美人在骨不在皮,淺述古典美人的特徵
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知——傅抱石藝術歷程淺述
用心感受秋天的美麗,淺述秋季風光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