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談論死亡,其實是讓孩子更熱愛生命
孩子遇到的情況,有家裡的親人故去的,有同學發生意外的,也有家裡的寵物離去的,或者,看書和電影的情節中出現死亡的……就算沒有這些,相信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難題:爸爸媽媽,你們會死嗎?
我的女兒,在三歲大小的時候,也問過我這個問題。我和所有的家長一樣,也覺得無從說起。
但是,我也不想迴避。
就大致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說,每個人都會死去的,生物也都一樣,要不,從古至今,地球上的恐龍、猛獁象、劍齒虎,還有我們人類,早就擠不下了。而且,你早上起來,要問爸爸媽媽好,爺爺奶奶好,太爺爺太奶奶好,太太爺爺和太太奶奶好,太太太爺爺和太太太奶奶好……
那麼,死去的人呢,都到天堂上去了吧。爸爸媽媽也會死去,就先到天堂上等著你。而且呀,你一個人在地球上也不孤單,爸爸媽媽都會在上面看到你呢。
說到這兒,我就覺得可以停止了,因為我並無任何依據,僅憑著對西方宗教的一些印象,想盡量把死亡描述的不那麼可怕和可悲,不讓孩子有心理的陰影而已。
後來呢,我真的有意地找來一些相關的書籍來閱讀,《聖經》、《古蘭經》、《無常經》、《西藏生死書》、《神曲》、《相約星期二》、《最好的告別》、還有兒童圖書《爺爺變成了幽靈》、《天藍色的彼岸》、《活了100萬次的貓》、《我永遠愛你》、《祝你生日快樂》、《獾的禮物》等等。
可是,看了這麼多書,我反而更加困惑了,一是關於死亡並沒有公認的所謂真理存在;二是對於兒童如何理解死亡,大多是情感上的慰藉。這還是不能解決如何理解死亡,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的問題。
那麼,究竟父母該不該向自己的孩子談論死亡呢,又該如何談論死亡呢?
其實,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對死亡和生命的認識,就是家長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如果你自己想清楚了,也就知道該如何講給孩子聽了。
之所以很長時間,我沒有去回復這類的問題,的確是自己沒有想清楚。死亡,對於我來說,是一個還沒有形成鮮明態度的問題。
後來,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死亡,不僅是我,古往今來的很多人,都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那是人類還不能清晰地去描述的最重要的領域。
但是,並不是因為我們還不了解,就去恐懼它,躲避它,恰恰相反,這類沒有標準答案的話題,是很適合和孩子一起平靜而客觀地去交流和探討的。
想到了這一點,我也就徹底釋然了。
於是,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思考了究竟什麼是死亡,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它們。也就有了下面的這些文字。
一、我們要坦然地去面對死亡,這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情。
我們都害怕死亡,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生命是美好的,死亡是生命的終結。一個充滿生機的生命就此停止,當然是令人恐懼和悲傷的;而從生命到死亡的過程,基本上都是痛苦的,表現出來也會是醜陋和可怕的。
於是,當孩子問道,「爸爸媽媽,你們會死嗎,我也會死嗎」的時候,家長往往會在心裡嘀咕:會,當然會。不會那不成神仙了。每個人都會死亡,這是事實,咱們不能騙孩子。
但是,同時也會考慮:孩子這麼小,心理承受能力肯定很弱。告訴孩子自己會死,孩子也會死,而且自己會死在孩子前面。這,未免太殘酷了些。或許,隨著孩子年齡漸長,他自己會明白的吧。
更不用說,在中國的文化里,雖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但其實中國人大多都信一些鬼神,所以一直都很避諱談論死亡,尤其是和孩子談論死亡,「不吉利」,「惹晦氣」。
正如魯迅曾經寫道,孩子滿月的時候,有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於是得到了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在現實生活中,這樣不通人情世故的人,自然是要挨打的。
但是,很多的父母,把這個忌諱的時間和範圍都擴大了,就算孩子已經很大了,上學了,會思考了,提出死亡的問題了,也不和孩子討論這個話題。很多的時候,就採取「含混」和「拖延」的方法,來嗯嗯啊啊地應付過去。
說實話,我自己就很討厭死亡。
生命的終結,往往伴隨著病患、折磨、痛楚、無助,還有葬禮上的悲傷、淚水、勞累、喧鬧。我當然也不希望我的孩子過早地接觸到這些。
但是,一次在法國巴黎的經歷,讓我有了不同的想法。那次,我們去巴黎旅行,就住在蒙帕納斯公墓旁邊,一個修道院改建的小酒店裡。每天早晨,我們都要穿過這個公墓,步行到地鐵站。
可是,我們卻真的沒有感到可怕,也絲毫沒有覺得不吉利!
這個墓園裡,乾淨肅穆,布滿綠樹鮮花。除了普通市民之外,還有莫泊桑、波特萊爾、薩特和波伏娃、杜拉斯等我們很熟悉的人長眠於此。墓園的工作人員還給了我們一張簡易的地圖,方便我們去尋訪。
這以後,我特意去找來很多西方葬禮的書籍和電影來看。我發現,原來生命的終結,也可以不是尊嚴盡失,撕心裂肺,悲痛欲絕,哭天搶地的。對離去的人,也可以是靜靜地追憶,甚至可以善意地調侃。
這樣的對離去的人的追思方式,這樣的環境和氛圍的墓地,其實,是可以讓孩子接觸的。
無獨有偶,我後來專門地去詢問了一些在歐美國家生活的華人朋友,他們告訴我,那裡的家長的確會特意帶著孩子們一起去墓地。
而老師也會讓小學生給自己寫墓志銘的,去醫院參觀殯儀館,看動物的解剖,去老人院做義工,「這其實就是一種死亡教育」。
而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大多西方國家都開始重視對孩子的死亡教育,一般是從幼兒園就開始了。令人吃驚的是,接受死亡教育的孩子,雖然會表現出害怕,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幼小的孩子都能夠保持適度的平靜,並不會大哭,或是表示受到特別的驚嚇,而且積极參加討論。
而且,在他們後來的歲月里,不僅自己的生活更加樂觀,而且樂於幫助他人,參加社會活動,做義工投入的時間也比較多。能夠用學到的知識開導別人,自己遇事時,也顯得理性和豁達。這項教育能讓他們終身受益。
這讓我過了心理的第一關,就是我們可以坦然和孩子談論死亡,而且,是很有必要的。
二、死亡是一種自然的變化,我們還不能完全地解釋。
很多人大概都聽過這個故事:
佛陀的時代,有一位婦人失去了獨子,非常悲傷,去尋求佛陀的安慰。佛陀說,你去村子裡,找一家沒有死過人的,討一把芥菜籽回來。結果呢,那婦人空手而歸:一把芥菜籽倒是不難找,但無法尋得一家沒有死過人的。
我聽到這個故事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到:死亡,其實就是一個變化而已。
這個變化,人會有,動物會有,植物會有,甚至地球會有,宇宙也會有。但是,這個變化,其實我們都遠遠還沒有搞清楚。
我覺得這是一個好事,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我們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人類的文明發展到今天,我們的智慧還不足以全面地知道所有關於生命變化的秘密。我們人類其實還很幼稚,對於人的身體和心靈,了解的還很少很少。
這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因為這就是實情。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會有人可以那麼堅定地認為,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已經有了顛撲不破的真理,可以告訴你這就是對的,那就是錯的。
在生命這個問題上,我覺得,我們應該在孩子面前講真話,承認人類的弱小和無知。
我們可以對孩子說,死亡是生命必然要經歷的一個變化,至於這個變化究竟會發生什麼,是到了另一個地方,還是再會回到這裡;是保持了靈魂,還是徹底地轉化為其他形式;是每個人都一樣,還是人人都不同;是保留生命的記憶,還是重新開始……我們都無法明確地知道。
我們甚至可以說,人類的進步,正是建立在不斷地去尋找這個未知的過程中。
死亡是生命中不可預測的事情。我們都知道會遇到這個變化,但是,我們誰也無法預測到這個變化究竟什麼時候來。
有的時候,它會在生命減弱的時候,也就是老年的時候來;有的時候,它會在生命的壯碩的時候,青年和中年的時候來;甚至,有的時候,它會在生命剛剛開始的時候來,就是童年的時候。而且,它來臨的形式,也是我們所無法預測到的。有的時候,是來自自身的變化,有的時候,卻完全是來自外界的變化。
也就是說,我們其實並不能「真正地」、「明確地」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哪個時候,以什麼形式終結。
正因為生命的無可掌控,我們反而無須畏懼。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反正無論我們做出怎樣的努力,短時間內都無法知道死亡之後究竟會發生什麼,也無法長生不老,那麼,我們就不要為此害怕,活著瞎想。
那麼,我們應該做什麼呢?很簡單,就是無論我們的生命有多長,我們都讓它過得有質量。
這個時候,我就有了新的認識:就是我們和孩子討論死亡,其實是在和孩子討論如何度過自己的生命。
三、怎樣度過有限的生命,珍愛我們的生命。
我們可以和孩子做一個簡單的邏輯題。
已知:我們無法知曉生命的長度。
問題:如何延長我們的生命?
討論:如果在現有的生命中,我們不去浪費生命,不就相當於延長了生命嗎?換句話說,生命的意義,是不是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度過的質量?
那麼,對於孩子,怎樣讓他們度過有質量的人生呢?
我覺得首先要讓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寶貴和美好。
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甚至是一塊石頭和一顆砂礫,其實都是生命的一種體現。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體會,一棵小草,從種子到發芽的過程,從小苗到長滿枝葉的過程,到開花散葉,繁殖生命的過程,到落葉枯枝的過程。
在這個生命的周期里,有傷病,有乾旱,有蟲子……任何一個生命,都不容易。但是,這就是正常的生命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那麼,孩子就會發現,其實生命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不都是鮮花美景的。
我們要讓孩子感知到,熱愛生命,就是熱愛生命的每一個狀態。幼小時的稚嫩,青春時的甜澀,年輕時的力量,中年時的智慧,老年時的從容,甚至,臨終前的「悲欣交集」,這都是生命之奇妙,生命之美。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生命呢?如果我們養不好一株花,就扔到垃圾桶里,再去買一棵;如果我們要搬家了,就把寵物扔到街上,到新的地方再買一隻。你覺得,我們的孩子會尊重生命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家裡,父母不尊重一花一草,一物一人,那麼,我們的孩子也就對生命變得漠然和冷酷。
其次,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痛苦是生命的體現。
很多家長特別害怕自己的孩子「受苦」,恨不得把孩子的一生都包裹在巨大的安全氣囊里,哪兒都傷不到。
但是,正如任何生命的成長,其實都是伴隨著痛苦一樣,人的生命的體現,其實本身就是痛苦的。
這個痛苦,在孩子長身體的時候,會是骨骼的發育;這個痛苦,在心靈上,會是不斷地堅強;這個痛苦,在人生上,會是不斷地磨礪。
我們帶著孩子去運動,打球跑步游泳,疲憊酸痛之後是不是會有一種舒暢的感覺;我們看著孩子學習,苦思冥想犯難,終於攻克之後是不是會有一種成就感。
生命的張力所體現的,不正是在每一個類似的痛苦時刻嗎?我們如果屏蔽了孩子受苦的機會,其實是剝奪了孩子享受生命的權利。
現在有很多孩子,一遇到些許的挫折,不及格啦,玩遊戲啦,失戀啦,批評啦,就產生自殺的極端做法。其實,就是缺少這樣的一課,如果他們能夠明白痛苦其實就是生命之根本,那麼無論遭受到多麼大的困難,都可以扛得過去的。
神奇的是,當扛過去之後,會特別懷念當初讓你痛苦不堪的那段經歷——幾乎所有人在情感上都懷念沒有在一起的初戀,在事業有成之後懷念創業的熱忱,在功成名就之後懷念艱苦的奮鬥。
這麼說吧,沒有體驗,沒有過程,沒有對比,哪裡來的什麼成功,來的什麼幸福,來的什麼滿足?!
最後,我們要幫孩子尋求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
我經常對小丸子說,如果讓我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無論給我多少錢也不會做一輩子,更不願長生不老。
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們活著,就是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不能如此,那我們為什麼活著呢,生命的價值該如何體現呢?
我知道,肯定會有人說啦,生命中哪有那麼好的事情,肯定要浪費一些了,肯定要屈服一些了。的確,我也承認,這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但是,至少,我們不應該就此徹底投降,不應該以此為借口,去放棄對生命價值的追求。
其實,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真正地活過。死亡不過是一秒鐘的事情,但是,為了這一秒鐘的恐懼,我們不敢去大膽地度過生命中的那幾十億秒,那簡直就太可笑了。
我也知道,有很多家長會以「穩定」、「保障」、「安全」來要求孩子的職業和生活。我也知道,很多家長並不期望孩子將來能夠做出多大的成就,只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好。
是的,這是我們對生命的最底線的理解。但是,我更想說的是,如果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的束縛,而失去了體現生命精彩的機會,那豈不是也是對孩子不公平的嗎?換句話來說,不是白白來世上走了一遭?
作為家長,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也都有自己成長的軌跡。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
這,就是把這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給予他的最好的禮物。
當孩子主動問你關於死亡的問題的時候,不要逃避,更不應該欺騙。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幫助孩子正確地理解死亡和生命。
家長要坦誠地向孩子分享你所知道的關於死亡的知識,不要給孩子唯一的答案,把多方面的信息給到他,鼓勵孩子自己思考。
幫助孩子了解死亡和生命的知識,培養孩子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接受生命中的挫折,享受生命中的困難,要樂觀積極向上。
我們其實給不了孩子一個完全的「生命保險」,要培養孩子自己去尋找屬於他自己的生命價值,他自己找尋到的,才最幸福。
※認識錯誤,是孩子學會道歉的開始!你家孩子會道歉嗎?
※你的孩子犯錯誤,應該怎樣對待呢?
※孩子成長有爸爸的參與,肯定是一加一大於二
※語言啟蒙擺脫「不要不要」開始學說正確的動詞!
※好爸爸不是天生的,五大溝通密碼破解「豬隊友」不會帶娃難題
TAG:親親寶貝網 |
※當孩子生病時,最需要照顧的人其實是孩子媽
※其實,你才是孩子最愛的玩具
※親子故事:眼看著自己的親生孩子受苦,我卻不能相認
※孩子和他們愛吃的
※抱著孩子打電話,孩子不慎墜亡,父母悲痛欲絕
※乖孩子們的人生苦惱
※你覺得愛問的孩子好討厭,其實他們才是未來的弄潮兒
※只有和處女生的孩子才是自己的孩子?
※孩子患腦膜炎父母聽信偏方治療,最終不幸致孩子死亡
※鄰居熱心幫忙照看孩子,卻差點導致孩子窒息身亡
※你很愛孩子,孩子卻不是那麼愛你?快用上洪荒之力吧
※這孩子可能是英國最受寵愛的孩子之一
※小孩感冒身亡,「兇手」就是爸媽!別讓自己的無知害了孩子!
※警惕!別讓抗生素殺了你的孩子!而幫凶就是無知的父母們!
※這些孩子因強暴而出生,他們的母親忍受痛苦將其養大
※打工妹生下孩子後才知自己懷孕,卻不知孩子父親是誰
※如果真的拋棄狗狗,他們失去的就是自己孩子的生命!
※這些可愛的孩子身患癌症,依然笑對人生
※想哭,決定流掉肚子里陌生人孩子,只因父母以死相逼
※對孩子,就是得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