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從一百件文物中看到世界史

從一百件文物中看到世界史


設想一個遙遠的未來。人的全部文明早已消失,如今這顆星球上終於又一次演化出了智慧生命。這個新物種的歷史上第一次,有一位考古學家跪在地上輕輕拂去面前的砂土。在他眼前的,是一件人類創造的文物。


你希望他看到的是什麼?


當他們將所有的殘片匯聚起來,有沒有可能復原出人類文明的面貌?有沒有可能不僅知曉一時一地的場景,更知道不同的人類文化是沿著怎樣的路線來到這裡,發生過怎樣的交流和衝突,共享著怎樣的主題?有沒有可能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向上,展示出人類的全景,懂得人之所以為人的感受?


如果這是可能的,我們應該給他們留下什麼呢?



從一百件文物中看到世界史


圖片來源:britishmuseum.org


我們已經習慣了把文物放進博物館,也常常使用文物講述歷史故事和階段。但是這樣的故事都是有明確地區、時代和主題的,幾乎沒有人嘗試過去講述全部人類的全部歷史。想來也是,如此多的時空下發生過如此多的故事,而一個展覽所能呈現的多不過幾十上百件文物,不要說面面俱到了,掛一漏萬都實現不了吧。


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不去把文物當成單獨的物件,而是當成線索,讓所有這些線索在相互比較和連絡中交織起來,那就不一樣了。這就是大英博物館這個「100件文物的歷史」系列試圖做的事情——如今,這個巡展來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


其實,「100 件文物的歷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系列,一開始並不是一場展覽。2010 年,在大英博物館現任館長尼爾·麥克格雷戈的牽頭下,整個博物館傾館之力,選出了館內涵蓋人類 200 萬年曆史的、最具有代表性的 100 件物品,形成了這個「100件」的概念:並不是最珍貴、最精品或者最輝煌的文物,不是類似於「一天逛完XXX博物館」這樣的遊客指南,而是能夠代表和展現整個人類世界史的物件。配合這個概念的,是一本書以及 BBC Radio 4 的100 集播客節目,即使在大英博物館從未真正進行過這場展覽的情況下(所有物品都散佈於館內),也被許多人所熟知。


而 2016 年,大英博物館將這個概念,做成了一場能夠搬運到全世界的巡展,經過了日本、澳大利亞、阿聯酋等國家,現在到了中國。自然,大英博物館是不會把整個博物館的精品全部用於外展的,所以在巡展的時候,會用一些便於攜帶、不會在長途運輸過程中出問題、且能夠在成本內投保的物品來替代。這次有 43 件是原展品,而其餘的是用原物品所在文明的相似物品、或者同時代其它文明的物品來替代的。所以,巡展到中國的這 100 件,並不是多麼不得了的寶貝。但「100件文物的歷史」的策展的概念是一以貫之的,那就是它們的「代表性」,將不同地區、不同時代、反映不同主題的文物歸納進一個整的展覽中。


換句話說,與其說這是一場給你看文物的展覽,不如說是大英博物館用這些文物,寫了一本講世界史的書。


那麼,100 件夠嗎?為什麼是這 100 件?展品又是怎麼選出來的?怎樣才算是大英博物館的「精品」?或許看展之前,你會因為這些問題而有所期待;看展回來之後,很多人也會冒出這個疑問。那麼,大英博物館的這個「把世界打包」的展覽,應該怎麼看才能知其奧妙?



歷史書里沒告訴你的



什麼樣的文物是最符合展覽精神的呢?在我看來,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也是這個系列展覽的「原版」文物之一,就是羅塞塔石碑了——因為各種限制,它也是最不可能帶出巡展的。大英博物館進門左拐,穿過通透的大廳進入狹長的 4 號展廳,展出埃及塑像和石碑的正中央,通常也被人群和相機團團圍住的那塊灰黑色的石碑就是了。


從一百件文物中看到世界史



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這塊花崗岩石碑的樣貌並不驚人,彷彿和其它刻有神秘文字的石碑並無二致,頂部和底部也有殘缺。在柔和的底光下,被些微侵蝕的表面還能分辨出三種不同的文字,它們分別是最上面的古埃及象形文(即聖書體,裡面有很多鳥那個),中間的埃及草書,和最下面的古希臘文。


這上面書寫的內容其實很普通,是當時掌管埃及地區的希臘王朝托勒密五世就位周年的紀念碑,上面刻著一項有關稅收的法令。這塊石碑反映了當時(公元前 200 年左右)埃及地區政治和社會權力結構:聖書體是獻給神靈的,說明了宗教和祭司在當時至高無上的地位;埃及草書是流傳於平民間、書寫在紙莎草上的文章,是統治的對象;而希臘文則是統治者官方使用的語言。



從一百件文物中看到世界史



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然而比這個故事更有趣的,是石碑在理解古人類文明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那就是「解碼」。象形文字聖書體在埃及文明終結之後便失傳,但是下面對照的希臘文給了全世界的學者們重要的線索。19 世紀初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看出了國王「托勒密」的名字,隨後法國學者商博良發現這些文字不僅表意,同時也表音,他也完成了全部的破譯工作。


一塊普通的石碑背後的故事,以及它象徵的意義,使這塊石碑得以成為代表大英博物館的標誌,從 1802 年至今只因為戰爭中斷過一次展覽。撞擊彗星的探測器「羅塞塔」號因此而被命名,而在大英博物館的紀念品店裡,最暢銷的紀念品,莫過於以各種形式複製羅塞塔石碑相關的不規則形狀物——壓紙石,USB 盤,鑰匙鏈,或者刻印在杯子、傘和包上的文字。


從一百件文物中看到世界史



羅塞塔手機殼 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Shop


這就是一件濃縮了歷史意義的文物。在那箇舊帝國將傾、新帝國在衝突和妥協中立足的時代,這塊石碑得以誕生、並在 1500 後解開關於那個時代的秘密。圍在羅塞塔旁的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塊殘缺是石碑,更是歷史在石碑中的模樣,還有我們「理解歷史」的歷史。我們也因此與這個物品建立了聯繫,感受物品將「過去」以有形的方式傳遞到我們眼前。


而隨著這次臨展漂洋過海過來的物品,也以這種方式敘述著歷史。圍繞這些物品的故事,不僅為物品們立傳,同時也描摹著社會的縮影。


它們有的可以很抓眼球——我最喜歡的物品之一,是第六單元里的「劉易斯棋子」(Lewis Chessman)。這些棋子們一眼看上去的表情都有點一言難盡,有懵逼的,有「捂臉」的,有淡定的。而它搶眼的樣子背後,也是一段歷史書上不曾記載的內容。它們在蘇格蘭北邊遙遠的劉易斯島被找到,在 12 世紀左右屬於挪威王國的領地。而棋子也反映了當時中世紀北歐的社會關係:教皇代替了印度遊戲里的戰象,而女王在那時是聖母瑪利亞的模樣,而車是傳說中維京戰士的樣子。



從一百件文物中看到世界史



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P·S,如果這個棋子對你胃口,還有另外一個霍克森胡椒瓶的樣子也非常百爪撓心……)

另外一件可以和羅塞塔的精神有些相通文物,則是「大洪水石板」。後人通過解碼的方式,讀懂了楔形文字里記載的故事,這個大洪水的描述,與聖經中的諾亞方舟的故事相仿,宗教傳播的路徑也因此明了起來。



從一百件文物中看到世界史



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一個物件背後的乾坤是歷史的吉光片羽,而所有物品的故事像馬賽克一樣拼起來,又有著各自相互聯繫、相互呼應的脈絡。這種書寫世界史的方式,看下來讓人頗有感慨。不得不說,在國博展出的這一批文物,不管是稀有度還是價值,都還配不上稱作大英博物館的「絕對精品」。但閱讀物品的方式,卻依舊能讓人收穫頗豐。



如何收集世界?



收集這些物品,如同收集我們人類自己的命運。其間是讓人眩目的多樣化。原來這個世界的面貌,不止是歷史書上的那一面相。這個展覽想要帶來的,除了大英博物館的文物本身,就是「世界史」的視角——這個世界的不同時間線,是怎麼平行,又如何交融的。


展覽大致按照時間順序安排,每一個大的時間段由 10 – 15 個文物概括出一個主題,反映了人類文明大體的進程,和這個進程下世界各個角落不同的模樣。(「原版」則是 5 個一組,一共 20 個主題,分得更細一些。)然而你也不必嚴格地按照展覽順序走,任何一個物品、一個時代、或者一個主題,都可以形成獨特的故事線。


在同一個時間線下,世界上不同地點都發生著什麼?和羅塞塔幾乎同時代的,有美洲的水獺煙斗,中美洲球賽的腰帶,在這個年代裡的政權,和神靈、祭祀與儀式分不開,而那些一度失落的文明,也能由儀式中的物品,被勾勒出大體的模樣;而阿拉伯銅手、鳩摩羅笈多一世金幣和薩珊王朝的狩獵盤同處一個歷史時空下,帝國開始成型,宗教與征服成為了文明的主旋律。



從一百件文物中看到世界史


薩珊王朝狩獵盤,國王隻身與猛獸搏鬥,象徵著對混亂無序的征服。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或者,你也可以縱向追尋人類探索世界的痕迹:從星象盤,丟勒的犀牛,顯微鏡,再到小獵犬號上的時鐘。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從觀星,到觀察和描繪自然,再到看到我們未知的世界。



從一百件文物中看到世界史



丟勒筆下的犀牛,是他根據文字記錄想像出來摹繪的。當時人們眼中的「獨角獸」,也大略如此。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給我們的世界史觀,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的世界曾經是什麼樣子的,又為什麼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實際上,強調「世界」,而非某個民族、某個文明,也是大英博物館從大英帝國時代一直到現在的精神主線。在過去,許多藏品的獲取並無現在意義上的合法性,令許多人(不僅僅是中國人)耿耿於懷的搶奪背後,是無法被抹煞的殖民行徑。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還能以世界帝國、文明之光自居,而現在的大英博物館,則在這個議題上更小心,更強調「普世性」和歷史多位面、開放性的敘述。


因此這個展覽,反映的不僅僅是「人類文明的輝煌成就」(文明成就沒有輝煌與否的區分),也不再是某個地方、某個文明的成果展示的金字塔。館長麥克格雷戈一手領導了這個系列展覽的策劃,他希望展覽能夠「涵蓋人類文明儘可能多的方面」,並保持價值的中立,展示普遍的人性,讓儘可能多的人產生共鳴。



從一百件文物中看到世界史


神奈川衝浪里


擺在博物館中物品的「審美」,也不僅僅是美學價值或者稀有所帶來的價值,還有其被詮釋的價值。比如日本的浮世繪版畫(在國博展覽中被替換成了葛飾北齋的漫畫),自然具有美學意義;但在那樣一個年代,它在傳播上的意義,也十分重要:一碗麵條的錢就能買幅畫,這大大促進了世俗流行文化的複製和傳播。即使是信用卡、仿冒球衣這樣擺在博物館裡富有爭議的物品,也有其值得敘述的一面。



去不了國博,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



最佳答案當然是大英博物館啦。在大英博物館書店顯著部位,擺著一本書,和這個展覽同名: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博物館免票(土豪們可以酌情捐贈),這本企鵝出版社的書僅售 9.99 英鎊(還挺厚的),拿著它,就可以在博物館開展「尋寶」了,尋寶的過程,也彷彿一場時間旅行。(不過,因為巡展的原因,大約只有一半不到的藏品還在本館裡。)



從一百件文物中看到世界史



圖片來源:BookLovers of Bath


如果不能去大英博物館,也可以讀讀這本書(已有中文版),或者去 BBC Radio 4 聽關於這些物品的播客,一集 15 分鐘。大英博物館的官網上,有關於這 100 件藏品的頁面,每一件都有超清晰大圖和詳細的講解。



從一百件文物中看到世界史


大英博物館官網


對於博物館來說,所謂的「Blockbuster exhibition」成為了最新的趨勢,就像賣座的電影大片一樣,能夠有一個吸引人的主題或者一段故事,吸引進更廣泛的觀眾;這個系列展覽,更是跳出了物品的展覽本身,成為了一種新的敘述方式,也被許多博物館所效仿。


而對於參觀者而言,這種敘述方式,你在任何博物館都可以嘗試,可以說是看懂一個博物館、一段歷史的最簡單、最親民的辦法——圍繞一個主題,用物品展示其中的精華,講述和它相關的故事,再把一段段故事串聯起來。如果你對博物館感興趣,但時常愁「看不懂、不知道博物館展出的是什麼」,或者「不知道為什麼博物館要展出這些東西」,那麼這個展覽是一個非常好的入門。每個人都可以與物品建立自己的敘事、聯繫和思考,「100 件」這樣開放性的敘事,或許能給你別樣的啟發和靈感。(編輯:En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連物理學家都不喜歡多重宇宙
我服了!原來醫生真的會一邊做手術一邊胡B聊!
要不要來一口?這可是世界上最貴的雞肉
海鸚:沿著你的軌跡飛,有利於我們下更好的蛋!
章魚:改變自己,從RNA開始

TAG:果殼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從人類簡史中看到的藝術史變遷
动物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貓眼裡看到的世界與人類看到的世界相比!
動物圈內世界之最看到最後一張我吐
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能看到其中一頁
九張照片帶你看到世界史上無奇不有
當世界萬物被放大,當你可以看到微觀世界
10大全世界遊客一看到都會超傻眼的終極古怪食物!
路過文物修復室 看到一個身中劇毒的馬頭
動物看到的世界什麼顏色?
用微攝影技術看到的別樣世界
美國藝術家讓你看到上帝眼中的世界!美得一塌糊塗!
全球最漂亮的十顆樹,看到第一顆我就愛上這個世界了
全世界最龐大的十個動物,有一個看到就會毛骨悚然
這位世界影壇巨星與周總理長聊後,從此看到中國影片及表演就流淚
美國一公園內出現罕見「火瀑布」,攝影師稱十一年來只看到兩三次
飛機機翼掠過的美麗世界,這個視角看到的世界簡直美翻了
看到這個文章第一個想到的人,這就是愛情
嬰兒一歲前看到的世界:從黑白到彩色,從模糊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