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為什麼要關心太空?
作者:陳中天 內容取材於《天文愛好者雜誌》
導語:我們敬畏,仰望我們所生活在的偉大星球,雖然和茫茫太空相比,它只能渺小如塵埃。所以我們不停地向外探索,努力地向其他星球靠近,想站在地球之外的地方看清我們自己。
然而宇宙浩瀚,我們孤獨地尋找著希望能遇上外星文明,我們想要的不止是在月球上留下一串紀念的腳印,僅此而已。
我們不想要就此放棄,我們要關心太空,默默積累,等待下一個科技的革命性爆發,讓我們能夠看清,再看清這浩瀚星空里的璀璨。
上個月的 23 日,NASA 宣布在距離地球 39 光年的地方,首次發現了有 7 個地球大小的行星圍繞一顆恆星運行的行星系統。
TRAPPIST-1行星系統的想像圖
更重要的是,其中 3 顆行星位於母恆星 TRAPPIST-1 的宜居帶內。這是首次在一個系統當中找到三顆宜居行星。在天文學家眼裡這是多麼振奮人心的發現,「為地外生命的探尋開闢全新方向」。
依舊有很多人不理解科學家們的興奮。
這些年,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作為人類,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太空?為何要這麼執著地探索地球以外的世界?
這主要是目前我們對地球以外宇宙空間的認知還是特別膚淺,儘管從科技發展的角度而言,最近100年以來人類宇宙探索的步伐已經大幅加快,但是就宇宙探索而言,今天的我們依舊才剛剛起步。
在 64 億公里外看見自己
2015 年,美國航天局宇航員 Kjell Lindgren 從環繞地球的遙遠的國際空間站里,用視頻直播宣布中國作家劉慈欣的作品《三體》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
劉慈欣說:敬畏頭頂的星空,並時常仰望。
太空探索事業的黃金時代源自冷戰中美蘇雙方的太空競賽。在雙方巨大的恐慌與渴望超越的興奮中,人類耗費巨資向太空開拓。
事情的發展卻我們看到了太空探索的另一種可能。
1968 年 12 月 24 日,阿波羅 8 號的三位宇航員在月球軌道中向地球進行了電視直播。在那場電視直播中,人類拍攝到了第一張「地出」照片
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太空,看到自己的星球升起。
在那場轟動世界的電視直播上,被數次提及的一個詞語是「我們」。
我們即地球人。這是只有站在地球之外,回頭看,才會深刻發現,原來在這個星球上紛爭不斷的人其實是一個整體。
當年 NASA 航太中心的科學副總監Ernst Stuhlinger博士後來說到:
在這幅照片第一次對外公布之後,號召人們警惕我們所面臨的各種嚴峻問題和挑戰的呼聲越來越高,例如城市生活、糧食生產、污染、饑荒、貧困、水資源管理和人口過度增長。這不能說是毫無關聯的。
進入太空,進入一個浩瀚而又荒涼的孤獨世界,人類更清楚看懂了自己。
數十年後,當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 voyager 1 )飛船,即將飛出太陽系。控制中心努力讓它調轉相機,最後看一眼它出發的地球。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寫下了這樣的話:
我們自欺欺人地認定人類在宇宙中的特權地位,這一切都被這個白光中的小點推翻了。
我們的星球是宇宙無邊的黑暗中一顆孤獨的塵埃。
據說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先生一直很喜歡天文學。而天文學是一種令人謙卑、塑造人格的科學。這一切自知自省,都是浩瀚宇宙賜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孤獨如何排遣
微信之父張小龍在一次飯否的更新中提到:
這麼多年了,我還在做通訊工具,這讓我相信一個宿命,每一個不善溝通的孩子都有強大的幫助別人溝通的內在力量。
而微信的啟動頁面,一直是一個孤獨的小人,面對巨大的地球。
原圖來自於1972年的最後一次阿波羅登月計劃。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都沒有飛船再次抵達如此「遙遠」的距離對地球進行拍照,幾乎所有從外太空拍攝的地球「全身照」都是拼貼組合而成的。
從 4 萬 5 千公里之外看過去,地球就像是一顆很小的藍色彈珠
上世紀 70 年代中期,旅行者號出發了。帶著見證人類文明的光碟,開始在茫茫宇宙中孤獨地尋找夥伴。
旅行者 1 號攜帶的記載人類數學,音樂文明的圓盤
直到現在,依然沒有任何確切證據證明外星文明的真實存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很可能是我們能接觸到唯一的文明了。
孤獨是每個航天人必須面對的情感。在壯麗星空中感受無盡的孤獨,這同樣是地球置身於無邊宇宙的困惑。
通過多次藉助行星的引力加速,旅行者 1 號與旅行者 2 號將自身甩出太陽系,這種機會平均177年才有一次。
旅行者 1 號結構圖
在旅行者號之前,NASA 已經向銀河系先後發射了先驅者 10 號和先驅者 11 號,它們承載了另外兩個方向的探索任務。他們帶著簡單記錄了人類身體構造,以及地球在太陽系中位置的小圓盤,如同漂流瓶一般,希望能夠被外星文明所拾獲。
人類向宇宙發出的第一個漂流瓶
目前四艘飛船大致位置
目前,先驅者 10 號以及先驅者 11 號已經失去聯絡,飛向銀河的未知深處。而旅行者 1 號與旅行者 2 號已經飛離太陽系,按照設定軌跡繼續前進。
於太空中找尋人性本能
一開始太空探索的成功釋放了人類無窮曼妙想像力。越來越多的科幻作品試圖描繪文明進程的偉大藍圖。
而現實上,天性樂觀的幻想家們承擔了這些年的無奈與失望。
40年前,人類對未來世界的可能充滿了信心。看著《星際迷航》長大的一代人大多都有一張關於幻想中的未來的發明清單,「外星殖民,力場,蟲洞跳躍、心靈傳輸台……」,想像著在荒蕪的火星興建生態圈城市,打造浮空立體交通,往返穿梭於太空。然而 40 年過去了,人類依舊束縛在地球,至多在月球上留下一串紀念的腳印。
PayPal 創始人彼得·蒂爾公開表明過對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失落:
我們想要一輛可以飛的汽車,得到的卻是 140 個位元組(twitter的推文長度 )。
封面人物:奧爾德林;文字:你承諾予我火星殖民,然而,最終我只是得到了 Facebook
這裡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隨著 20 世紀各國經濟的動蕩以及冷戰帷幕的落下,航天大國紛紛削減了航天預算。 1972 年 12 月,阿波羅十七號飛船最後一次登月。此後,雖然仍有空間站和太空梭的出現,有越來越多的人造衛星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效益,但人類探索的目光已經更多由星空轉向地面。
如果太空不能成為未來的家園,那地球也不將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但實際上,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
地球分別和開普勒 452B (左)、比鄰星 b(右)大小比較圖
2015 年,一顆與地球相似程度極高的類地行星——「地球大表哥」開普勒 452B 被觀測發現,一年後人類發現了另外一個「地球的孿生哥哥」比鄰星 b。
同年,經歷了五載奔波,朱諾號探測器終於抵達木星。
最近,備受媒體吹捧的馬斯克公布了詳細的火星移民方案。
載人火星登錄器想像圖
希望被重新點燃。而更為重要的是,在歷史上我們能找到熟悉的身影。
15世紀起,大西洋、新大陸相繼被發現,從此以後,人類有更大的熱情探索這片土地,無論是高聳的珠穆朗瑪峰,還是最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人類足跡幾乎遍布地球。
1903年,萊特兄弟第一次實現人類的動力飛行之夢,誰也沒料到,後來航空航天事業竟有如此巨大的發展。
萊特兄弟的飛行者1號
科技的革命性爆發從來都不是突如其來的,技術一直在默默積累。在迎來整個時代的大放光彩之前,流淌在人類血液里關於探索的本能正微微發光。正是憑著這點微光,我們能夠看探索黑洞里的未知,星空上的浩瀚。
作為人類,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太空?
或許,早在 1968 年的科幻神作已經給出了解釋:
征服可能會受挫,但好奇從未停歇!
※指甲也是皮膚?人皮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中指」到底擔負了怎樣的罵名?
※國產新航母下水在即,中國何時真正進入雙航母時代?
※盤點國內最受歡迎的十大犬種,第一名你能猜到嗎?
※杜甫真的那麼痴迷李白?李白對杜甫真的那麼渣渣?
TAG:知識百科 |
※作為吉珠人,有什麼是必須要去做的呢?
※作為醫生,您聽到的最扎心的問題是什麼?
※人不吃人,除卻倫理原因,關鍵是人肉作為食物,營養不足!
※面對婆媳關係不和,作為男人的你該怎麼做?
※作為一個身心靈健康的人,是否需要別人對自己負責?
※作為人體的凈化器,我們拿什麼保護腎臟?
※作為男人,應該如何調解婆媳關係不和呢?
※剖宮產觸目驚心的過程,作為男人看了什麼反應?
※作為一名貓奴你還想要有私人空間?沒門!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學會「狠心」
※情人節:作為錢幣愛好者,你應該更懂得「心形」的含義
※財經麻辣姐:作為人,什麼才是正確的「活法」?
※作為女人,能力和美貌哪個更重要?
※作為男人,最好不要觸碰女人的哪些禁忌?
※作為單身狗,你最驕傲的是什麼?
※沒錯,作為常人的你可能也有狐臭?
※作為男人,必須要知道的事情!
※作為白領的你,腎好嗎?
※人工智慧來了,作為人類應該恐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