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郭子緒‖也談技巧錘鍊

郭子緒‖也談技巧錘鍊

「筆實墨沉」,需做到:濃不枯滯,老辣稚拙,遒勁渾厚。最怕的是「滯」「板」「呆」「死」。「澀」非「滯」,一涉滯機,則無可救藥~~

郭子緒‖也談技巧錘鍊



技巧,是完成作品的重要手段。忽略了技巧藝術就不能成立。只有具備了藝術家的精湛技巧,藝術才能伴隨作者深厚的思想素養、藝術修養和高尚情操進入博大精深的境界。


筆實墨沉筆實墨沉,是一種必須率先追求的筆墨技巧。其關鍵在於運筆過程中全力以赴,運通身之氣力發於筆端,打得緊、不飄滑,從而得到筆力充實、老辣稚拙、深沉厚重的線條美感。

發全力於毫端的「斬釘截鐵」,亦即沉著痛快地用筆,其效果是筆力遒拔、畫若鐵石。此在於重,在於速。


這正是「疾」與「澀」的完美體現,也是最難達到的用筆技巧。


澀之中,有味、有韻、有境界。


然而,雖至澀之筆,只要有真氣灌注其間,即可使之疏宕而又不失凝重。戴文節公熙《習苦齋畫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何子貞出楮(清代一種用楮樹皮製造的紙,紙質粗糙且澀)索畫,楮甚澀。澀楮澀墨,澀墨澀筆,澀筆澀思。


思不澀不奧,筆不澀不斂,墨不澀不惜……萬事澀勝滑……」這裡說的是澀紙、澀筆、澀墨、澀思的效果和價值。

郭子緒‖也談技巧錘鍊



其「澀思」,就是創作之前的殫精竭慮的構想過程,也就是嚴格的推敲和醞釀;「澀墨」,即是「惜墨如金」的表現;「澀紙」,是與「滑」的紙面效果對應而言,紙不澀則澀筆、澀墨難以出現。而「澀筆」,正是指「力度」,唯有「力」,筆才能澀,其筆愈澀,字愈拗,韻味愈深長,意趣愈高古,境界愈幽奧,然而澀筆、澀墨、澀思,一經渾化,則又融化不澀,其效果是凝重而又疏宕,如此方堪稱佳妙。


「 疾 」 與 「 澀 」 , 「 重 」 與「速」,都是相互矛盾的,重則難於速,速則難於重,必須深加鍛煉,才能逐漸掌握,要過這一關,亦實為不易。


古人名作,「其秀在骨,其厚在神」。

筆不實、不勁,則無骨;墨不沉、不凝,則不厚。用筆之道,關鍵在於藏鋒、沉著,如此則朴、則古、則厚、則蒼、則潤。


如何才能達到「筆實墨沉」?


緊指、重運,發全力於毫端。然而無氣則無力,所以首先在於運氣,其「筆實墨沉」正是將大氣真力注入毫端的結果。《鐵橋三》中老僧教鐵橋三用棍時說:「外棍能夠衰竭,只有將氣注入棍中,才能使人棍合一,駕馭自如。」道理說得十分透徹。


書法作品中有了「力」的表現,才生動而有味,這是動人心弦的藝術魅力產生的根基,所謂「撼動讀者心靈的妙筆」無非是「力」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筆實墨沉」,需做到:濃不枯滯,老辣稚拙,遒勁渾厚。最怕的是「滯」「板」「呆」「死」。「澀」非「滯」,一涉滯機,則無可救藥。

郭子緒‖也談技巧錘鍊



古人云「如印印泥」,正是筆實墨沉所達到的效果。其作品往往因此而呈現出或高古凝重,或樸拙蒼鬱,或沖淡深沉,或靜穆淵深的不凡氣象。


其實,「筆實墨沉」和「筆靈墨活」,有時是無法嚴格分割的,這只是相對而言,顏真卿《祭侄文稿》、王羲之《得示帖》、懷素《苦筍帖》、王獻之《鴨頭丸帖》、黃山谷《李太白憶舊遊詩卷》等,都是兩種筆墨效果兼而有之的。


筆靈墨活筆靈墨活是極其超脫自然的表現技巧,是「隨心所欲」「妙造自然」的美妙境界,是在自由王國里自由飛翔,作品亦蘊涵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笪重光《書筏》云:「活潑不呆者其致豁,流通不滯者其機圓。機致相生,變化乃出。」書貴自然,「自然者上品之上」。

郭子緒‖也談技巧錘鍊



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妙效果是由大膽、潑辣、活潑、生動的運筆產生出來的,是在「至樂」「適意」的審美理想支配下,在遊戲式的享受中產生出來的。其具體表現為天真、自然、超逸,沒有絲毫「人為」的痕迹,此乃書中最高之趣。覽之若中秋之月、山中之泉、花間之朝露晶瑩剔透,清明高遠。 「筆靈墨活」具體表現出的效果是沉澀、流暢、含蓄、自然。失去沉澀的流暢,不是流暢,只有在沉澀基礎上的流暢才能產生含蓄蘊藉、生動自然的美妙效果,象徵意蘊才能豐富而充實,為此就要有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創作心態和操縱自如的過硬本領。


力實氣空從來論書者,均言「力由氣至」,「有氣則有力,無氣則無力」,這當然是對的。那麼,「力實氣空」又應怎樣理解呢?

郭子緒‖也談技巧錘鍊



所謂力實氣空,指的是在運筆過程中不鼓努為力,平心靜氣而為之,亦即「隨意點墨,天機淡然」的一種不露聲色的隨意、自然、天真的表現。此全在運用腕力的抽拔,促令筆沉,點畫之內益見其血濃骨老,情工神古,一篇之中愈見其深邃、凝練、靈和、恬靜。此類作品,初看似平淡無奇,然而,愈看愈妙,愈看愈有味,此樸質高韻,書藝之極者,是返璞歸真的境界,恰似那「開落在幽谷里的花」和那「無名之璞」。


劉熙載說:「書要力實而氣空,然求空必於其實,未有不透紙而能離紙者也。」 (《書概》)所以,這正是千錘百鍊之後的技巧超越,觀之似不經意,但充實、沉靜,力遒而韻雅,氣韻穆穆,即朴即古,其味至醇如佳釀,攬其至理至趣,尤發人深省。


書法之道,貴在真率,以筆墨之自然合天地之自然,難在「以至松之筆寫虛靈之神」,望之蓬蓬然。然而,功夫至此,也確為不易。古人云:「自然者,學問之化境,而力學者,又自然之根基。」所以,沒有深厚的基本功和豐富充實的學養做根基,是不可能達到這極其自由自在的「隨意點墨,天機泊然」的神化境界的。唐岱嘗言:「火候到則呼吸靈,任意所至而筆在法中,任筆所至而法隨意轉。」如此才能達到「風行水面,自然成文,信手拈來,頭頭是道」(清唐岱《繪事發微》)的境地,這正是「無法之法乃為至法」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天馬行空、自由馳騁的優美而神奇的境界。

由此可知,在筆墨技巧表現上,其刻意追求的功夫並非真功夫,而無意追求,如輕煙掠過,不留痕迹,方是真功夫。這正是「渾化無痕」「脫化無跡」「虛空粉碎」的境界—化境,古今中外,有幾人達此境界?天池山人悟得個中三昧。


「 屋 漏 痕 」 「 錐 畫 沙 」 「 印 印泥」「折釵股」「蟲蝕木」,書法藝術實踐中各種技巧的運用,都是為了表現點畫,亦即線條中的美感。其所謂線條中的美感這個概念,誠然是具有豐富的內容的,諸如力感的表現,以及點畫本身所含蘊的形象、勢態、情采、神韻、氣息等等。「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蟲蝕木」就是前人從生活和自然中悟出來的幾種形象化說法。

郭子緒‖也談技巧錘鍊



沈尹默先生在《書法論叢》中解釋內擫法和外拓法時,曾對「錐畫沙」和「屋漏痕」做了清晰的闡述,茲錄如下,以增進大家的認識和理解。他說:


「前人曾說右軍屬『一拓直下』,用形象化的說法,就是『錐畫沙』。我們曉得右軍是最反對筆毫在畫中『直過』,直過就是毫無起伏地平拖著過去。因此,我們就應該對於『一拓直下』之『拓』字,有深切的理解,知道這個『拓』法,不是一滑即過,而是取澀勢的。右軍也是從蔡邕得筆訣的,『橫鱗、豎勒之規』,是所必守,以『如錐畫沙』的形容來配合著『鱗』『勒』二字的含義來看,就很明白,『錐畫沙』是怎樣一種行動,你想在平平的沙面上,用錐尖去劃一下,若果是輕輕地划過去,恐怕最易移動的沙子,當錐尖離開時,它就會滾回小而淺的槽里,把它填滿,還有什麼筆跡可以形成?當下錐時必然是要深入沙里一些,而且必須不斷地微微動蕩著划下去,使一畫兩旁線上的沙粒穩定下來,才有線條可以看出。這樣的線條,兩邊是有進出的,不平勻的,所以包世臣說書家名跡,點畫往往不光而毛,這就說明前人所以用『錐畫沙』形容行筆之妙,而大家都認為是恰當的,非以腕運筆,就不能成此妙用。」他接著說:「凡欲在紙上立定規模者,都須經過這番苦練功夫。」「但因過於內斂,就比較謹嚴些,也比較含蓄些,於自然物象之奇,顯現得不夠,遂發展為外拓。」通過這一段論述,我們即可以清楚地認識和理解「如錐畫沙」的含義了,亦即心主腕運,筆急而意緩,行筆過程中用力取澀勢,微微動蕩著前進,其跡(點畫)謹嚴、含蓄、不光而毛。

郭子緒‖也談技巧錘鍊



「如屋漏痕」,沈尹默先生在這裡也作了充分的說明,他說:「外拓用筆,多半是在情馳神怡之際,興象萬端,奔赴筆下,翰墨淋漓,便成此趣,尤於行草為宜。知此便明白大令之法,傳播久遠之故。……外拓法的形象化說法,是可以用『屋漏痕』來形容的。懷素見壁間坼裂痕,悟到行筆之妙,顏真卿謂『何如屋漏痕』,這覺得更為自然,更切合些,故懷素大為驚嘆,以為妙喻。雨水滲入壁間,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來,其流動不是徑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動蕩著垂直流行,留其痕於壁上,始得圓而成畫,放縱意多,收斂意少。所以書家取之,以其與腕運行筆相通,使人容易領悟。前人往往說,書法中絕,就是指此等處有時不為世人所注意,其實是不知腕運之故。……若不解運腕,那就一切皆無從做到。」通過這段論述,我們終於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屋漏痕」的筆意形象和狀態了,亦即「情馳神怡之際」,也就是靈感到來,「不能自已」的情況下,縱情揮灑所產生的翰墨淋漓、絢麗多彩的筆墨效果,其跡或如張懷瓘《書議》所說:「情馳神縱,超逸優遊……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可謂「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 「屋漏痕」,從用筆的角度來說,是筆意中最高的意,筆法中最高的法,筆勢中最強的勢,運筆技巧中最難的技巧。可是,一經掌握,用筆之秘立破。


這一點,古人早有定論,「書法以用筆為上」即解屋漏、運腕之秘,何患乎不能登堂入室哉!

然而,屋漏易識,腕運難辨,此中消息甚微。

郭子緒‖也談技巧錘鍊



以技巧論,點畫之中無非是要達到筆力遒拔,且別具其逸宕之氣。沒有腕提千斤的力量,就不可能達到筆力遒拔;沒有雄強豪邁的氣度和揮灑自如的精湛技巧,就不能產生豪縱逸宕的效果。此全在筆力的雄沉和精熟的運腕技巧。腕非虛,則筆不靈;筆不靈,則畫非是,而藏鋒、沉著更是重要。


又如「印印泥」,褚遂良曾對張彥遠說:「用筆當須如印印泥。」其意思是,運筆須下筆有力,達到力透紙背,亦即藏鋒和用力深入之意,其跡則沉凝渾厚,不尖不弱。王澍《論書剩語》云:「勁如鐵、軟如棉,須知不是兩語。圓中規,方中矩,須知不是兩筆。


使盡氣力,至於沉勁入骨,筆乃能和。


和則不剛不柔,變化斯出,故知和者,沉著之至,非軟緩之謂;變化者,和適之至,非縱逸之謂。」劉熙載《藝概》中也有一段記載:永禪師書,東坡評以「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澹」。 這都是說,寫字要用盡氣力,寫到沉著剛勁入骨的程度,而骨氣深穩,筆畫才能和暢,於是不剛不柔,亦剛亦柔,豐富的變化才顯現出來,可見,舒和是高度的沉勁,蕭散、疏澹是精能之至的結果。


如 「 折 釵 股 」 之 「 釵 」 本 作「叉」,金屬製成,古時女人用以插髮髻。金釵彎曲,形容筆畫轉折處圓融有力而不露痕迹。朱和羹《臨池心解》說:「字畫輕捷處,第一要輕捷,不著筆墨痕,如羚羊掛角……然便捷須精熟,轉折須暗過,方知折釵股之妙。」此中所說的「暗過」,即指筆畫的轉折處,只有提按的變化,不做折頓的處理的圓轉直下所產生的圓融效果,這恰是「折釵股」的含義。


如「蟲蝕木」也是對線條效果的形象化比喻,即是說:好像蟲子蝕木所形成的那種有著粗細、深淺、曲折、虛實、隱顯的豐富而微妙變化的點畫效果。在這種自然形態的啟發下,書家運用提按、輕重、緩急等表現技巧達到栩栩如生的表現。但,「蟲蝕木」終不如「屋漏痕」「萬歲枯藤」等更為自然、美妙和生動。


打開2017最新版書藝公社APP

http://a.app.qq.com/o/simple.jsp?pkgname=com.appbyme.app204770


發現更多精彩!


與120000+會員、10000+書壇精英共同交流!

郭子緒‖也談技巧錘鍊 點擊播放 GIF/25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藝公社 的精彩文章:

一日之跡‖不設樊籬,恐風月被他拘束
梅墨生‖我看書法標準
無上菩提‖邵俊傑心經、普正心佛教人物專場

TAG:書藝公社 |

您可能感興趣

郭子緒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央文史館、中國書法館收藏
郭子緒:《祭侄稿》當為「天下第一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