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選擇它是因為它高效和通俗,它本身不會說話,自然也不會說謊。」展覽《永遠 朝天門》的策展人之一戴伶女士說道。作為「渝中城市發展三部曲」影像文獻展的終篇,《永遠 朝天門》不同於2015年的《再見 十八梯》中對重慶民俗文化的搜集和集體記憶的追尋,也不同於2016年的《你好 化龍橋》中對工業模式的考察,「朝天門是重慶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原點,作為三部曲的終篇,是站在十八梯的『人』和化龍橋的『事』肩膀上的重慶精神的『魂』。」

展覽中不僅有來自法國尼埃普斯攝影博物館、瑞士攝影基金會、英國布里斯託大學中國歷史照片研究中心、瑪格南圖片社等珍貴的檔案照片,也有從普通的重慶市民的中徵集來的家庭合影。影像忠實地記錄下了重慶這座城市的變遷過程和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的生活狀態,也為觀眾們提供一次重新認識重慶這座城市的機會。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約翰·湯姆遜作品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約翰·湯姆遜作品


RAC=瑞象館

戴伶=戴


RAC: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您參與策划了此次展覽?以及您和聯合策展人段煜婷合作的感受。


戴:經過了六年的軍旅生活後我回到了重慶,應該說我的職業生涯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渝中區,作為一名渝中人、一名公務員,35年來,我親自參與和目睹了渝中區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和變化。在城市向新的歷程中,我的身份是危舊房改造的指揮長,我的中心工作,任務就是改造和拆除危舊,但這些只是手段、是過程,目的終究是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整整十年的時間裡,我一直想盡一切辦法,這兒能留點什麼,那兒能留點什麼,既然所有的抹去是不得已的,那麼能留多少就留多少吧。那些都是再不可複製的城市記憶,所以不能講契機吧,拆、建、留互為矛盾體,只能是盡量以多元的方式實現最終結果的最優化吧。


正因為「拆」的過程想到「留」,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影像。2010年,我與《重慶時報》合作,完成了《十八梯人十八個夢想》主題報道,開始了在重慶民眾心裡最有情懷、最民俗的十八梯拍攝、收集影像的工作。我們團隊年輕攝影師王遠凌憑藉一組《十八梯》,在2011年連州國際攝影年展新攝影大獎!有了王遠凌的《十八梯》,段煜婷老師開始關注重慶、關注渝中,到最後參與其中。通過她,我們與連州建立了通道,《你好 化龍橋》被整場搬上了2016年連州國際攝影年展舞台。在實現文化傳承和保護上她給予了我們很多幫助,她了解渝中區,了解我們的工作,她是最好的策展人。藝術也好,影像也好,都是地方政府與百姓更貼近的一種溝通方式,邀段煜婷老師作為《永遠 朝天門》的聯合策展人成了必然,只有她能夠把我們的想法、期望,以她更為靈活的設計語言,通過展覽述說,並以高效、趣味性的通道傳遞給更多的人。


講到分工,其實也沒這麼嚴格,過程中大到思路,小到布展,她既尊重我們的想法,又嚴格要求。我以我們的工作方式和思維習慣,將保留和收集的東西交給她,她去把這些東西拾掇拾掇,更清晰地、系統地、廣泛的地交給大家。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是一個非常嚴謹,很專業,又很隨和的策展專家。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羅貝特?陶維新作品

RAC:《永遠 朝天門》作為「渝中城市發展三部曲」的第三屆與前兩屆相比最重要的不同在哪裡?


戴:就展覽本身目的而言,並無不同,都是挖掘重慶的來路,探究去路。只是因為地域原因所自身附帶的影響力不同,十八梯是很純粹的重慶味道和民俗文化、化龍橋是工業記憶和時代主流生產方式,而朝天門是重慶的精神地標,碼頭城市文化符號,所以參與的人更多、歷史上留下來的東西更多,因而影響力更大而已。但是對我們自身而言,三個展覽的成分並無輕重之分。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圖片由重慶新大正物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RAC:此次展覽專註於重慶這座城市的發展歷程,您認為對於非重慶市民或者是全國的觀眾的意義是什麼?


戴:用影像的方式來做文獻收集,其實是我們自己開創的方式。最開始的時候心裡也打鼓,沒有前車之鑒(段老師稱《你好 化龍橋》是影像創新里程碑)。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的豐厚歷史寶藏,以史為鑒,以民為祉,這個方式,但願對其他區域會有一定的幫助和啟發吧。重慶的歷史,其實很多重慶的本地人都不盡了解,但是其實每個對城市有感情的人都會有濃厚的情結和興趣,只是缺乏渠道吧,我們做的算是一個渠道吧,多宏大的意義不敢講,老一點的人喚起記憶,年輕一點的學習歷史吧。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圖片由馬格南圖片社提供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圖片由美國國家地理提供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納達夫·坎德作品


RAC:展覽中的照片很多出自國外攝影師之手,您認為中外攝影師捕捉重慶的城市發展的視角有何不同?


戴:視覺學術層面的問題按照分工來講還是交給段煜婷老師回答吧,我們選取了很多外國攝影師的作品,是因為19世紀70年代中國沒有相機,也就更沒有攝影師,所以收集他們的作品,在我的層面是為了追溯儘可能早的重慶歷史。另一方面,就像企業家從國外買文物回國內一樣,我們也是希望將那些流落在世界各地的地方早期的影像資料收歸回來。

RAC:您自己對於重慶這座城市發展變遷的感受是怎樣的?展覽中有沒有哪些圖片喚起了您對變遷中的城市的記憶?


戴:整個展覽有非常清晰的時間和空間兩條線索,從開埠、抗戰、新生和直轄,重慶的來去之路歷歷在目,不光是我,總會有一些影像,會讓每一個走進展場的人看到自己留念的過去,或者與想像中截然不同的曾經。我相信每一個能夠抱著真誠和敬畏之心走完這場展覽的人,一定會有心靈的洗滌和震動,這種新的共鳴足夠感染這些有心之人以新的姿態投身城市建設中。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主辦方面向市民眾籌而來的朝天門老照片


RAC:您希望通過此次展覽帶給觀眾什麼樣的體驗?


戴:三場展覽,如果都看完,重慶的來路,起碼會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帶著這種了解去建設,會更靠譜。


RAC:觀眾的反應怎麼樣?和您的預期有什麼樣的不同嗎?

戴:《永遠 朝天門》展期中,我每天都會有新的感動。有的老者,一家人帶著他,被攙扶著,一張照片一張照片地看,在展場足足要待兩、三個小時,有的觀眾,進了展場就在裡面待上一天,發幾十條朋友圈抒發自己的各種感受,也有專家學者到展五、六次為了深入了解這個展覽,有的人每天都來,帶不同的人來,帶外地,外國的朋友來,你能夠感受到他對於這座城市的驕傲。我經常會守在展場的大門處,那裡有一個人流數量統計的儀器,三千,四千,每增加一個人,其實也是增加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自我認可,說實話,他們是我前進的每一步最原始的動力。


本周推送目錄


周五:


閱讀日本攝影論——伊藤俊治《寫真都市》


影集 | 新西部


影像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戴伶訪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瑞象館 的精彩文章:

鳥頭:作為裝置藝術的攝影
花冠與荊棘:對當下攝影學術譯介問題的幾點思考
圖像在指控:證據、檔案還是藝術?(上)
施瀚濤:重溫《上海祭憶1980s》
作為大眾藝術的攝影藝術

TAG:瑞象館 |

您可能感興趣

那一抹方巾,卻是承載了文化與記憶
有時候一張看起來普通的照片,背後卻承載著常人不能承受之重
用影像承載記憶,用鏡頭保護未來
四輪承載的是肉體,兩輪承載的是靈魂
誰能承載小楷這種極致的美?
這樣的土狗承載著很多八零後的記憶,照片你絕對看著眼熟
非洲旅遊時看到非洲的各種交通工具,承載超乎想像,嚇得不敢坐!
用影像承載記憶 用鏡頭保護未來
每一個不起眼的裝修背後,都有一群承載著責任的名匠人
佩恩六道所承載的宗教奧義,只有他才是火影忍者真正的神
也許可以承載你心目中詩和遠方的,就是它
正允,我願意是一片大大的蓮葉,承載你那晶瑩小巧的露滴
瓷器承載輝煌歷史,外銷瓷更是社會形態縮影
每個老物件都承載著一段記憶
一枚小小的書籤,能夠承載些什麼?
部隊這些東西承載著你多少記憶呢 是不是還一直留著 還在用著
暖萌漫畫《茶壺》每一個老物件都承載著一個難以忘卻的記憶
有時候,一張普通的照片背後,卻承載著常人不能承受之重……
香港,承載了太多我們對港片的記憶,一部電影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