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作為張氏家族的後代,值得我們看一下,了解一下我們張氏的由來

作為張氏家族的後代,值得我們看一下,了解一下我們張氏的由來

張姓起源

張姓是中國三大姓氏之一,在人口排列上穩居第三位,尤其在北方地區和東北地區中最有影響。當代張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6.79%,總人口大約在8500萬,是當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之一。

張的名義和圖騰

作為張氏家族的後代,值得我們看一下,了解一下我們張氏的由來

張的本義是「使弓弦」,把弦綳在弓上,將要開弓,與「弛」相對。張,在金文中是一幅弓上已經安置好了箭的形狀。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張,也是星名。張星屬於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有星六顆。其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稱為孤星,亦稱「天之弓"。是擅長製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張姓的起源與演變

張姓得姓可追溯到黃帝時代,已有5000年的歷史。《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提到張姓起源時說:「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揮是黃帝時代姬姓部落中一個氏族的重要首領,也是姬姓部落的一名星官。揮氏族以張星為氏族圖騰,張星屬於中國天文的二十八宿中的南方七宿(也稱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有星六顆,在長蛇座內,揮在觀察天象中發現其排列形狀似弓,稱為孤星,也稱「天之弓」。由此,揮發明了弓箭和網羅,大大提高了氏族獵捕禽獸的能力,在黃帝部落中的地位十分顯赫。揮氏族祀奉張星為氏族的圖騰,以孤星的弓箭狀圖形作為氏族的徽識和氏族名,由氏族名而得姓張。

外族基因的融入

張姓作為中國第三大姓,絕不會是單一血統遺傳下來的群體。在漢初,張姓中開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這些民族包括漢唐時期的匈奴、羯、高麗、鮮卑、回紇、契丹、突厥沙陀和蜀地巴人,還有金時女真人、宋時西夏党項人、元時蒙古人、清時滿洲人等。尤其在東北地區,近代的滿洲各族人大批改姓張,使北方地區的張姓人口更快速地增長,這些外族張姓多數很快被同化成為漢族。

歷史上張姓的分布和遷移

張姓氏族最早活動於「尹城青陽」,古地在今河南濮陽和河北清河一帶。之後張姓一直默默無聞,氏族的迂徙路線也不明,可能那時已悄悄遷入了山西。直至西周宣王時期,在陝西地區出現了張姓的蹤跡,西周青銅器皿上銘有張伯、張仲,他們是西周的貴族。張仲輔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興。

春秋時晉國是張姓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地區,河東「解邑張城」是張姓重要的聚集地和發祥地,古張城在今山西臨猗西的黃河東岸。張氏世代事晉,晉滅後事韓。張老、張侯(即解張)均是晉國的大夫,張老的後代韓國貴族張良成為漢朝開國第一功臣,解張也被一部分張姓後裔奉為先祖。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張姓人群主要活動于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

秦漢是張姓向四周發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時期,張姓在秦初就進入了「天府之國」四川,張姓族人多為三晉貴族的後裔,在反秦戰爭和隨後的楚漢之爭中,政治傾向明顯,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在這場戰爭中紛紛建功立業,封侯賜爵。張姓迅速蔓延到齊魯燕代,由關中闖入四川,西進甘肅縱深,奉旨出使西域,貫通絲綢通道,安定寧夏、守邊衛疆。張姓人群活動地區迅速發展到整個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區,其發展之迅猛是其他姓氏所不可比擬的,事實上是當時北方地區的第一大姓。同時,西漢留侯張良的後裔從陝西出發,徙河北人江蘇,渡過天塹長江,首次進入江南。西漢末,張姓已經到達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由於北方的戰亂和少數民族的大批進入中原,張姓隨其他的原華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同時繼續向有雄厚張氏基礎的西北發展。西晉末,張姓族人通過渤海灣首次涉足東北,渤海灣地區成為張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今天。唐宋時張姓開始向湖廣和雲貴地區移民,明朝永樂年間由廣東始入台灣地區。

宋朝時期,張姓大約有49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3%,排在王、李之後,為宋朝第三大姓。張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省。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兩省,大約佔張姓總人口的27.7%,其次分布於四川、河北、陝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肅、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國形成了華北、西北和中原地區張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張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佔全國張姓人口的36%,江蘇一躍成為張姓第一大省。南方張姓主要是在宋元明600年中發展的。從中可以看到,張姓的入口主要向東南地區遷移,而四川地區張姓人口主要向湖廣地區遷移。全國形成了南方贛浙蘇、北部晉魯冀豫陝兩大塊張姓入口聚集地區。

當代張姓的分布和圖騰

當代張姓的人口已達到近8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6.7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佔張姓總人口的27.5%,其次分布於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張姓總人口的10.1%,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

張姓分布很廣,但很不均衡。張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魯豫、冀晉蒙京津、陝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黑吉遼、川渝鄂皖蘇北部狹長地帶,張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最高可達10%,佔了國土面積的36%,居住了大約60%的張姓人口。在川渝鄂皖蘇大部、雲貴、贛浙閩台、湘北、粵東、桂西和新疆北部,比例一般達4.2%—7%,約佔國土面積的32%,居住了大約35%的張姓人口。

張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張姓的郡望多達26個,清河、范陽、太原、京兆、南陽、敦煌、安定、襄陽、洛陽、河東、始興、馮翊、吳郡、平原、河間、中山、魏郡、蜀郡、武威、犍為、沛郡、梁郡、汲郡、河內、高平、上谷。張姓的堂號也很多,主要有清河、百忍、金鑒、孝友、親睦、冠英、燕貽、敦睦、宗樂、敬誼、源流等,普遍使用的堂號為清河和百忍堂。

「百忍」堂號典出唐朝的張公藝,山東壽張(今屬東平)人,善於治家,九世同堂,在當時的世風中影響很大。唐高宗封祭泰山時到山東,特意上張公藝家,問其治家之本末。張公藝在紙上寫下一百個「忍」字呈獻在高宗面前,高宗很是驚喜和佩服,嘉獎張公藝一百匹綢緞。

楹聯重要的張姓楹聯有以下五副:

輪奐善頌;孝友傳芳。

紫光燭劍;黃石受書。

簪纓七葉;金鑒千秋。

西銘為理學之宗;南軒負公輔之望。

鯤島累遷昭祀典;清河長出尚高風。

家訓格言 張姓家訓的先祖首推東漢名將張奐。張奐還是一位著名文學家,他少年時就胸懷大志,要「立功邊疆」,及為將帥,功勛卓著。他教子極嚴,即使在臨終前仍留下遺訓:「奢非晉文,儉非王孫,推情從意,庶無咎吝。,』張奐諸子皆恪守父訓,很有出息。其中尤以張芝最出名,史稱他「少持高操,以名臣子勤學,文為儒宗,武為表將,好稱張有道」。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張姓歷代名人1741名,佔總名人數的3.8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位。張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4.95%,排在第三位。張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5.34%,排在第二位;張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5.58%,排存第二位。

張姓是一個值得榮耀的大姓,從戰國時遊說六國連橫事秦的張儀開始,歷代張姓人才層出不窮,事功成就,出人頭地。漢初輔佐劉邦得天下的大臣張良,出使西域的張騫,科學家張衡,醫學家張仲景,書法家張芝,異姓諸侯趙王張耳,經學家張禹;東漢五斗米道始祖張道陵,黃巾軍首領張角;三國蜀國大將張飛,魏國名將張遼;十六國前涼國主張茂;西晉大臣張華,文學家張翰;南朝梁時名畫家張僧繇;唐朝名相張說、張九齡,名將張巡,詩人張繼、張籍,畫家張萱,書法家張旭;北宋哲學家張載,詩人張耒;南宋大臣張浚;金國醫學家張子和;元朝詩人張翥;明朝政治家張居正,文學家張溥,醫學家張景岳,書畫家張瑞圖,橫掃中原、西北、四川的大西國主張獻忠;清朝的「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洋務派名臣張之洞,北洋軍閥張勳、張作霖,著名姓氏學者張澍;近代國民黨元老張群,民主革命家張瀾,實業家張謇,教育家張伯苓,畫家張大千,抗日名將張自忠;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將張雲逸,法學家張友漁,著名內科醫學家張孝驁,動物學家張致一,植物學家張肇騫。

張姓血型

張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33.1%,A型佔28.7%,B型佔29.2%,AB型佔9%。

作為張氏家族的後代,值得我們看一下,了解一下我們張氏的由來

百度百科

作為張氏家族的後代,值得我們看一下,了解一下我們張氏的由來

5圖

張氏族譜

張氏族譜,記載張氏家族的內部資料,一般由本族長者或事業有成者發起、闔族齊心方能編修成功。族譜主要分為家族淵流、家規祖訓、人丁生卒葬歿等篇章,單列的人物傳記主要記載在科技、教育、文化、商貿等等方面取得成績的族中子弟。

張氏族譜主要宣揚愛國主義、耕讀傳家、內外和諧、明辨是非等精神,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山東泰安市岱嶽區馬庄鎮張家臨汶明初永樂年間自山西洪洞縣老鸛窩遷徙而來。家譜輩: 大元尚立建 學玉傳繼廣 兆憲慶文【繁】祥 崇善經世久 任道延壽長。 在世輩分是: 學玉傳繼廣 兆憲慶文

  • 中文名

    張氏族譜

  • 外文名

    zhang shi zu pu

  • 代數

    88代

  • 宗祖

    張典

  • 始祖

    張旦

河北

聽語音

衡水市故城縣鹽廠村 張氏字輩:玉華寶守新、孝訪忠良賢。支祖:張學顏

《武安市儒山村張姓家譜》:始祖張從政明初從山西洪洞縣石獅口遷徙而至。從十九世始,字輩為,連桂慶秋光 中庭滿世香 瀛高多子步 新喜煥倫常。

邢台市南宮市垂楊鎮范家寨村張氏字輩:始祖張林(排行老五)從山西洪洞縣(老槐樹)遷徙而至。現字輩為宏潤天昌澤 修德萬世程 志嘉建偉業 忠義士書博(寓意前程錦繡)。

四川

聽語音

湘蜀張氏:朝鶴忠龍秀,輔遂臣必發,福顯永良才,時大友之天,錫爵文明起,賜祿華映先,千年宏聖道,萬世富崇原,家聲綿祖澤,懿德復仙元。(註:「朝鶴忠龍秀」清朝曾用「朝學忠秀夢」,湖南洞口山門水口張氏遷蜀後裔,廣泛分布於什邡、廣漢、旌陽區、彭州、金堂、郫縣、彭山區等地,南軒後裔)

蜀湘張氏:國正天心順,中邦頌治興(或萬芳慶治平),居家安質實,素履守貞誠,裕後垂芳范,光前有懿行,賢良綿世澤,金鑒復鳴盛。居廣漢、中江、武勝、宜賓、瀘州、邵陽等地。(本套字輩為湖南洞口石背張氏老字輩,南軒後裔)

廣安張氏:維佑世朝文,洪遠百代榮,紹宗開明順,福祿永康平

廣安悅來鎮廖家溝張氏,入川始祖:張希旦。字輩:時希國定正,士大化世隆,才鴻宜高選,上邦聲名達,純武貽謀遠,祖功宗德長。(湖南湘潭、祁陽等地遷入,南軒後裔)

四川崇州市三江鎮皂角村紅廟子張氏:奉天君令,應運子開。福善光德,壽嗣永忠。先祖自清初「湖廣填四川"來蜀。

安岳縣 永清張氏:仕維正萬文,世孝(代)在朝廷(名),忠臣仁義本,忠德顯明倫

岳池縣張氏

前20字:子才鸞起金 經應鼎樞人 學成先聖道 世代遠傳名

後20字:作述崇文治 循良著德馨 敦宗邦國重 錫福顯朝廷

岳池坪灘鎮芭蕉灣村張家壩:盛邦化日長,實學秀成良,明道思先德,宏運克有光

青川縣茶壩鄉興龍村張氏字輩:文藝家升遠,才德陽邦國。

川東北張氏字輩:廷延著立際占亨應國瑞啟仁文光前代裕後昆尊遠益世常興

廣安張氏字輩:文廷天遇時 尚正世有之,九錫顯其昌,繼承在嗣光,克紹純宗祖,永大可呈祥。(湖南寧遠 遷入)

渠縣兔鄉群康村張氏字輩:越朝有先顯禺萬,大印正文元明善,福壽光華照乾輝,永遠克昌可紹清。渠縣縣誌可查。支祖:張越。

顧縣鎮張氏字輩:文應光宗國,士正天心順,官清大學永

武勝縣飛龍鎮黃連壩張氏字輩:(前二十代)汝如思志祖,本仕文添才,永遠承光烈,世守繼鼎台。(後三十代)先朝賢哲聖,輔國表奇功,廣德兆民化,弘儒萬代宗,清雲(明良)慶會合,泰運復開通。(清初由湖南邵陽遷入,入川始祖張才睿,南軒後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歌友會 的精彩文章:

TAG:娛樂歌友會 |

您可能感興趣

張氏四姐妹:中國最後的名門閨秀,誰娶了他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他是張傑,她是謝娜,他們是張氏夫婦
張氏帥府博物館,一段歷史,值得好好回憶!
富人需要怎樣的保姆?張氏四姐妹家裡那樣的
歷史上唯一的張氏王朝
成都擔擔麵、牛肉甩面等原汁原味的成都小吃,來張氏寬窄巷就能一飽口福!
參觀瀋陽張氏帥府探歷史真相,張學良說趙四小姐不是他的最愛
張惠以柔克剛制住朱溫納兄之妻為妾,張氏臨終前對朱溫說的四個字
張氏中醫館正式開診,今後三天看病全免費
張氏姓氏來源
張氏冷漠又添新成員
從明星夫妻的牽手方式看恩愛程度,張智霖獨創「張氏牽手」很獨特
張氏帥府為何如此吸引人駐足
實拍張氏帥府:濃縮在青樓里的東北近代史
現代武林:親身經歷的太極江湖張氏父子登場
張氏紅燒肉的燒法
《唐襄陽張氏墓誌十種》 書法欣賞 一
楊維楨草書《張氏通波阡表》,筆法清勁遒爽,極具個性
張氏大帥府——東北近代史的見證與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