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尚往來:老上海文人的禮物饋贈
日常生活中為了表達心意或友好,人們常互贈禮物,《禮記·曲禮上》載「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現代的禮物多種多樣,而歷史上的文人雅士送禮,則通常選擇別緻之物以顯與眾不同。民國時期滬上文人之間的送禮就顯得別具心裁。
【文人風雅:書籍、相片與字畫】
在今人眼中,文人士大夫儼然一孔乙己式老學究的代名詞。然據西洋理論,這是一個靠著對語言文字的傳承與闡釋之技能,掌握所謂文化資本的群體。因此,文人與書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相互間饋贈書籍,尤其是將自己所寫、所編譯之書贈予對方,就成為文人間示好的重要途徑。
魯迅就曾多次贈送自己編寫的書籍給友人以表感謝:「我現並無什麼東西出版,只有一本《思想,山水,人物》,當於日內並《小約翰》譯本一同寄上。」丁玲回憶,「魯迅先生曾向我要《水》的單行本,不止一本,而是要了十幾本。他也送過我幾本他自己的書。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給我的書都包得整整齊齊,比中藥鋪的藥包還四四方方,有稜有角」。1920年代末,郁達夫與葉靈鳳在上海交往甚密,相互間也時常送書。在葉的回憶里,通過互贈書籍,兩人發現彼此都喜歡王爾德的作品,為日後相互間的切磋奠定了基礎。
熱戀中的文人也會以向心上人贈送書籍的方式表示愛意。1932年夏,沈從文到蘇州九如巷三號張家門堂里去看張兆和時,送張一大包書籍,其中有兩部英譯精裝本俄國小說,以及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的作品集。另外又買了一對十分精緻漂亮的書夾,上面飾有一對有趣的長嘴鳥。朱生豪的妻子回憶朱,「從戀愛到婚後,從來不曾給我買過一件東西,除了書還是書。即便是書,也都是他看舊了的」。在朱看來,「買一本新書送人,實在是遠不及把自己看過的舊書,上面畫著自己的手跡的送人,來得更為多情」。
雖然照相技術在19世紀40年代就傳入上海,但真正普及卻是在清末民初。彼時的上海,到照相館或請攝影師到家中、聚會場所拍照,已是大多數社會成員能做的事。互贈自己較為滿意或有特定涵義的照片,並題字贈言,成為當時文人間寓情感的一種方式。邵洵美夫人盛佩玉回憶,「有位郎靜山有一陣常來,他拍照的技術很高,後來他到黃山拍攝了許多照片,他拿它技術處理後印成山水照如古山水畫,送我兩張十寸大的」。柳亞子在致家人的信中提到,「謝謝你送我的照片——落日」。兒子柳無垢的照片讓他開懷不已:「銀小姊帶來的信和照片已收到了……垢先生手裡拿著麵包,桌上放滿了照片,嘴裡吃著葡萄乾,何其樂也!」
後輩拜訪前輩時,前輩也贈送照片並親筆題字,表示對後輩的提攜與友好之意。姜亮夫1934年1月「拜餘杭先生於滬同福里,賜像片。上款書『亮夫弟惠存』,下款『章炳麟贈』」。當照片的主人不幸因故過世時,照片更引起接受者的緬懷。何家槐在徐志摩去北平前向其索要照片以留紀念,這張照片也因徐的遇難而引起何內心的悲痛。
具有繪畫與書法技藝的文人還時常將所繪所寫的作品贈給有雅興與欣賞愛好的知己。胡適任中國公學校長時,「學生要他寫字……他進屋後就伸胳膊、挽袖子,揮毫落紙如雲煙,還要一面和人寒暄,大有手揮五弦、目送飛鴻之勢」。鄭逸梅1930年代滬居時,「畫家趙子云居新閘路仁濟里,鄰舍有空屋,乃介紹我夫婦遷入。時鄭曼陀、謝之光從子云學畫,我乃得相識,此後頗多往還,曼陀且繪一仕女冊頁見貽」。1932年,魯迅為柳亞子書條幅《自嘲》,即聞名於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七律一首。
【裝飾擺設品與生活日用品】
此外,有共同志趣、關係較親密並有進一步加深來往意向的同事、朋友間多以蘊涵不同格調與意義的裝飾擺設品作為禮物。楊潮送給夏衍「一對英國芙蓉,送了之後又把養這種鳥的知識傳授給我,怕我聽過忘記,邊講邊寫,累得我惶恐不安」。葉聖陶因贈送給弘一法師自己的散文選集,而收到對方禮尚往來的幾個製作考究、圖案典雅的陶瓷碟子。鍾敬文送給趙景深「一隻福建的小漆盒,正面漆有人和山水的團,這漆盒我至今還保存著,每一動用,就想起我們的小品文作家」。林達祖回憶,邵洵美的祖父邵友濂「有特製的印有『邵小村(友濂字小村)藏墨』字樣的墨,洵美嘗贈我一錠,我一直把它視為珍貴的古玩」。對於有品茶、喝咖啡等嗜好的文人而言,送上一套精美的茶盅蓋碗兒器具無疑令接受者感激不已。1930年的一天,丁玲和胡也頻登門拜訪時與戴望舒等人在上海創辦水沫書店的施蟄存,送給對方一套精美的咖啡飲具。
對於家人、親戚或至交,文人通常選擇較為實用的生活日用品作為禮物。禮物不需十分貴重,但富有針對性,這既是不見外的表現,又能令接受者感到雪中送炭。魯迅就多次收到友人贈送的副食品與生活用品,「有鱗來,贈板鴨二隻」。魯迅對人情世故也頗為體察,他送友人的禮物往往能解他們燃眉之急。「有一次,魯迅懷裡揣著幾個燒餅,走進了葉紫的亭子間。葉紫肩背蒂麗,一手抱著天定,還在伏案沉吟……魯迅先生的突然到來,使他激動不已。尤其是魯迅將懷裡還冒著熱氣的燒餅分送到兩個孩子的小手上時,真是感激涕零,一時說不出話來」。
擋風遮寒的衣服有時也會被作為禮物贈送。1927年初郁達夫滬居期間得知妻子孫荃從北京寄來一件皮袍,「心裡真十分的感激荃君」。鄒韜奮在上海求學時期,經濟條件極為貧困。他的同窗好友劉威閣送給他一件棉袍以及10元錢,令當時捉襟見肘的鄒畢生感動。
【送禮場合與習俗】
特定的儀式場合也是贈送禮物的最佳時機。「逢婚喪喜慶,親友間例須送禮,稱送人情」。送上親筆寫就的賀詞條幅尤為文人喜好。1929年施蟄存在上海松江舉辦婚禮,馮雪峰、姚蓬子、丁玲、胡也頻、沈從文、徐霞村、劉吶鷗、戴望舒等人都應邀前來。沈送上了一幅賀詞:「這是一個鵝黃灑金箋的橫幅,文雲『多福多壽多男女』。分四行寫,每行二大字,下署『丁玲、胡也頻、沈從文賀』。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從文的毛筆書法。」
新年也是禮物饋贈的重要場合。陳存仁新年之際「到租界上去拜年,拜的都是幾位老師,所以還要預備許多禮物」。小說《新年的上午》中,富家千金素小姐睡眼惺忪地醒來後,家中僕人「已經得了她祖母的暗示,取了那一疊信封的賀年片,送到素小姐的床上……那些賀年片的形式、花樣、顏色、文字,各各不同」。這既表明互贈賀年卡在當時作為一種時尚行為,開始在中等階層的青年人中逐漸流行,也暗示出追求者通常會在節日以此向意中人暗送秋波。
長輩通常會在晚輩生日之際贈送食物、書籍等生日禮物。1936年魯迅的侄子周曄10歲的生日,據周回憶,魯迅「在我生日前,就贈送我禮物。他的日記中,1935年12月27日記著:『曄兒十歲,贈以衣料及餅乾』」。1929年11月,郁達夫與王映霞的次子出世,魯迅與許廣平贈送了一件絨線衫和一條圍巾以示祝賀。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地方習俗中有借送禮而聚斂錢財的「打秋風」行為。「上海話叫做『敲竹杠』」。羅蓀1932年9月到上海時,恰逢中秋節。旅館招待了一堆禮物:一隻金華火腿,兩盒中秋月餅,一簍水果等四色禮品,令羅感到唐突和不知所措。幸好得內行指點,才知是「打秋風」,「我付了兩塊銀元,那一堆『厚禮』就全部收回了」。
柳亞子
禮物饋贈你來我往,長而久之,雙方都不勝其煩。柳亞子在致家人的信中就曾提及對結婚隨禮湊份子之事的頭疼。有知識分子針對當時泛濫的送禮之舉撰文,認為不應將友誼繫於禮物之上,意在糾偏。儘管如此,知識分子並不主張杜絕與取締禮物與送禮行為,而是對禮品選擇、送禮對象、以及送禮場合等提出看法,賦予禮物以特定含義。1930年代初期,日本侵華,民間反日情緒高漲。有感於當時日貨遍地,文人知識分子既對鶯歌燕舞之奢靡消費持批評態度,又大力呼籲人們用國貨作為送給親友的禮物。
(作者系文史學者)
- END -
※郁達夫婚變始末
※一個虞洽卿,半部民國史
※蔡廷鍇在南昌起義前後
※袁世凱與清廷角逐北洋新軍控制權
※萬里之初
TAG:水煮百年 |
※海賊王路飛團隊曾收到的禮物,都是各國饋贈、答謝的高級禮物!
※神秘天外來客,來自宇宙的饋贈隕石
※山東聖人之地的饋贈 這個中秋送你一份健康大禮
※國家工作人員過節期間接受他人饋贈是禮尚往來還是受賄?
※感激海洋的饋贈
※饋贈送刀|逐漸消失的古代禮儀
※世界上最殊勝的饋贈
※直擊 隨手「饋贈」大自然的「禮物」,被垃圾所傷害的「海洋精靈」
※遊客海邊發現大量名牌鞋子,免費撿,當地人稱是大海的饋贈
※國慶中秋雙節將至,饋贈親友孝敬老人必選有機嶗山綠茶
※大海的饋贈——絢麗多彩的寶螺
※秋的饋贈!雨後的它們披上了晶瑩的外衣
※大自然的饋贈之物,盤點世界上那些美麗的石頭
※高砂芙蓉葵,好友饋贈的夏秋小清新
※大海的饋贈,曾經的進貢給皇帝專用,是男人的「天然保健品」
※河西走廊天之山饋贈的珍品—噶巴石
※叫花雞:板酥肉嫩,是家宴野餐,饋贈親友之上品!
※大英博物館的起源:藏品來來自貴族的饋贈,而非戰爭與掠奪
※女性的子宮——上天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