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一位法師的動人分享:當我踏入了寺院的山門……

一位法師的動人分享:當我踏入了寺院的山門……

一位法師的動人分享:當我踏入了寺院的山門……



當我踏入了寺院的山門……


文:果寧法師


一、我們何以不快樂

我們生活在兩個極其複雜的世界。


一個世界,是關於我們的外在,比如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地位、職業,我們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等。另一個世界是我們內心的精神世界,只屬於我們自己的世界。


從小到大,我們幾乎都被教育要用一生去探索和認識我們所處的外在世界。我們需要獲取,需要擁有,需要幸福快樂,需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與我們的意願背道而馳的是,很多人在充分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依然活得不快樂、不幸福;那是為什麼呢?


古人即有快樂之說,而幾千年後的現在,很多人追求快樂,卻不知道快樂的真正含義。所謂「快樂」,真正的意義在於「樂」字上。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我們所得到的人間之「樂」,都源於我們的感官刺激。


我們的眼睛看到美好的東西,耳朵聽到悅耳的聲音,舌頭嘗到美味的食物,我們追求感官的慾望。但這些刺激來得快,去得也快,轉瞬即逝。當我們滿足了一個慾望以後,新的慾望又升起,得到滿足的心情很快就會消失。因為我們的欲壑太大了,這樣患得患失,讓我們感到很痛苦,很不幸福。


其實真正的快樂是本來就具有的,是一種不需再求的安然狀態。當人們迷失自我原本安樂的心時,就產生了恐懼不安,有了欲壑,想求外面的東西來填補此壑而獲得片刻的滿足,然如挑雪填井,片刻即失,於此輪迴,俳徊在苦海中。所以佛說苦海眾生!


在佛教中,我們所擁有的外部世界,我們所追求的那些快樂,都被稱為無常。無常即為變數,而變數隨時都有可能消失。就像汶川地震一樣,很多人在一瞬間失去家園,失去自己辛辛苦苦所擁有的一切。這就是無常。


每個人都會感覺到萬物的無常,因此我們即使擁有了很多,內心還是會躁動不安。即使擁有讓人羨慕的工作、地位或者家庭,我們依然會覺得靈魂是躁動的、漂浮的,無法安住。因此,想要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就必須探索被無常困擾之外的那個世界——我們的內心。

一位法師的動人分享:當我踏入了寺院的山門……


二、走人心靈的山門


我們的心靈是無形的。為了認識我們無形的心靈,佛教創造了一個有形的道場。


幾乎每個人都曾因為各種原因進入過道場,但並非所有的人都明白道場的含義。因此,很多人只是路過,很多人只是求拜。事實上,道場是包容萬物的寶山,錯過它,就會錯過很多人生之道。進佛殿,其實是走進心靈的山門,重新認識迷失了的自己,回歸生命之初的心靈。


所謂「青燈古佛」的說法,源自那些古老的道場。而這些古殿多在崇山峻岭之中,以便佛教中人清靜修鍊。因此,佛殿又被稱為「山」;而禪教之門,被稱為「山門」。在中國的佛殿中,山門常被建成殿堂式建築,稱為「山門殿」或「三門殿」,是我們進入道場必須要經過的路徑。

一位法師的動人分享:當我踏入了寺院的山門……



佛教山門(網路圖)


三、心無所住的自我


根據佛教的道義,道場的山門有三重:無住、空和無相。無論我們先踏人的是現實中道場的哪個門,你的心靈所踏入的那個悟道之門首先叫做無住門。


《金剛經》有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現實中的我們,大多心有所住。有人一生為情所困,無法擺脫,連古人都感慨「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足見為情所困,很苦。

有人把自己的心住在財富中,被財富所累。在我們過於追求利益的社會中,許多人擁有財富,但是活得也不快樂,他們論為了財富的奴隸,被財富左右了人生。還有些人把自己一生的精力住在了權力上,拚命地獲取權力,但最後又被權所累。


無論是情、利還是權,我們就這樣把心完全安放在上面,從而忽略了自己和人生的真正意義。

一位法師的動人分享:當我踏入了寺院的山門……



關於心無所住,禪宗歷史中的六祖慧能大師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慧能大師曾經是一個樵夫,以砍柴為生,養活自己和老母親。有一天,他去賣柴之時,聽到一個書生正在誦念《金剛經》。當他誦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時,慧能大師突然感悟,立志要到湖北黃梅傳授《金剛經》的弘忍大師身邊求佛法。也正因這句話,中國禪宗歷史上出現了「南能北秀」這兩個禪宗法門,同時也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一次關於禪的理念之爭。


弘忍大師的大弟子神秀跟隨師父修行多年,對人生深有感悟,因此作了一個偈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表達了自己對禪的理解,對修行的感悟。但是慧能聽到這個偈句後,覺得它還沒有真正表達出人的本性和自己的本來面目,於是也作出一個偈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無形無我,才無所住。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靈,我們的自我,不要固定在一些外在的事物上。因為無所住,所以它並不是如同「樹」或者「台」這種深受束縛的事物,因此,它才不會被千擾,不會被塵污覆蓋。這正是對禪的頓悟。


而神秀的偈句意在修行,我們總會被一些俗事塵埃所困擾,不能做到「本來無一物」,從而讓心靈躁動迷失。因此我們就需要「時時勤拂拭」,排除那些不該屬於我們的「心靈之住」,將我們的心安放在當下,達到身心合一,保證心靈的純凈。

一位法師的動人分享:當我踏入了寺院的山門……


四、空而不空的釋懷


走過無住門,我們進入的第二個心靈之門,叫做空門。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空門的概念,在書中或者影視作品中,一個人灰心失望的時候,被情感所傷或者事業失敗的時候,往往會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因此,空門給人的印象往往是一種消極避世的逃避。事實上,佛教中所講的空門,叫做「空而不空」。


歷史上,文學家蘇東坡是個喜愛參禪之人,經常和朋友佛印禪師討論佛法,一次,身居官位的蘇東坡前去聽佛印禪師講佛法,可當他到達的時候,屋中座無虛席。於是佛印禪師問:「你來聽法,沒有座位,你要坐在哪裡?」


蘇東坡明白佛印禪師正與自己講禪語,於是說:「我有座位,我可以坐和尚的四大之身。」


佛印笑了:「東坡居士,如果你能回答我的問題,我就讓你坐我的這個四大之身,如果你回答不了,那麼就請你把官帶留下。」


蘇東坡表示同意。於是佛印禪師說:「佛門講身為四大,四大皆空時,你坐哪裡?」


蘇東坡無話可說。於是,他的腰帶至今還留在鎮江的金山寺內。

一位法師的動人分享:當我踏入了寺院的山門……


正如我們所熟知的,佛教中,有「四大」的說法,但很少有人知道「四大」的含義。事實上,佛門中所稱的四大,指人身體的組合。


第一大,稱為地大,是我們身體中堅硬的部分,包括骨骼、頭髮、肌肉、指甲等;第二大,稱為水大,是我們身體中的血液、分泌物、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水分等;第三大,稱為火大,是我們身體的溫度;第四大,稱為風大,是我們的呼吸。四大和合組成一個人,一旦分開,人體也就消亡了,一切歸於空。


廣而闊之,地、水、火、風、空這五大元素組成了世界的萬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樹木,無一不是由地、水、火、風組成的。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蓋,而我們所能感覺到的溫度的變化,便可以稱之為火。火使空氣產生流動和變化,這樣就形成了風。與此相對,地的下面是地下水,水之下是火,火之下是風。在佛教的世界觀中,正是因為地球中心是空的,才產生可以導致火山噴發的地下火和將火吹出來的風。由此可見,從地心到宇宙,地、水、火、風、空組成了萬物。而在佛教中,這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最終也都會歸於空。


同樣,萬物都有佛教中稱為「生住異滅」的規律。植物出生而存在,到了秋天慢慢變化,冬天死亡。人也有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從生到老病而死,生住異滅。即使礦物也有成住壞空的規律,有形成的階段,也有因年代久遠而被外物或自身所損耗消減,最後完全消失,歸於空無。

一位法師的動人分享:當我踏入了寺院的山門……



歷史上的金代禪師酷愛蘭花,因此庭院里栽種了幾百盆品種各異的蘭花,閑暇時他便悉心照料它們。


一天,金代禪師有事外出。一個弟子給蘭花澆水時,不慎將擺放蘭花的架子絆倒,整架的蘭花都打翻在地,一片狼藉。這個弟子知道禪師愛蘭如命,心中異常惶恐。等禪師回來時,弟子便去認錯,甘願接受禪師的任何處罰。


金代禪師並不生氣,反而心乎氣和地安慰弟子: 「我喜愛蘭花,因為可以用香花供佛,同時也能美化寺院環境。但我喜愛蘭花可不是為了生氣。世上萬物無常,不可執著於自己心愛的事物難以割捨啊!」


有無相生,陰陽互轉,是這個宇宙發展的基本規律。有來自於無,無中生出有,有又歸於無,這就是佛教的空觀。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正因如此,我們身邊的事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包括我們自身,都沒有不變的存在,總有一天都會歸於空,終究塵歸塵,土歸土。我們無法留住手中的水,又怎能抓住無常?任何東西都無法保留、無法長久,終究會消失。

因此,走過空門,我們就需要明白,既然四大皆空,我們就不必對身邊事物和我們自己太過執著,對自心內外的一切抱著享有而不是佔有的心態,這也就是「四大皆空」,不可執著的概念。

一位法師的動人分享:當我踏入了寺院的山門……



五、眾生無相的真實


佛教中的最後一個山門,叫做無相門。


無相,源自梵語「anbnitta」,有無形無相之意。《大寶積經》云: 「一切諸法本性皆空,一切諸法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以無相故,彼得清凈。若空無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


《金剛經》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很久以前,一座山廟裡住著一位老和尚和一個小徒弟。有一天,山上來了一位達官貴人,為廟中捐了很多財物,老和尚熱情地接待了他。


不久之後,山上來了一個書生,衣衫襤褸,面黃肌瘦,餓得幾乎暈倒。老和尚見此狀況,馬上叫小徒弟將他扶進廟裡,同時吩咐端上最好的茶,準備最好的齋飯。


小徒弟心中不解,為廟中捐了很多財物的達官貴人自然有資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齋飯,而如今,一個不知從哪兒來的「叫花子」,師父為何還如此厚待他?於是,書生住在廟中的時間裡,小徒弟從來都是冷言相對,並經常瞞著師傅,將餿掉的齋飯端給書生。

書生告辭後,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尊菩薩像,然後叫來小和尚,告訴他這是自己用千金請柬的菩薩。


於是,小徒弟每天認真地給菩薩上香,虔誠地念經。


一個月後,老和尚又將那泥菩薩削琢咸一隻猴子,放回原處。小徒弟發覺菩薩變成了一隻猴子,嚇了一跳, 當然也不再去上香了。老和尚問起此事,小和尚惶恐地回答:


「師父,那菩薩變成一隻猴子了!」


於是,老和尚拿過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薩塑像又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小徒弟的面前。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頭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經,不再理他。


老和尚的敲打終於使小徒弟頓悟。


其實,每個人的生命都不過是一團相同的泥巴而已,只是被塑造成了不同的表相。


相,恐怕是世界上最能影響我們的東西。我們往往執著干我們所認識到的那個「相」,慢慢迷失了自己,迷失於世界,迷失了那無形無相的道。

一位法師的動人分享:當我踏入了寺院的山門……


一個年幼的女孩曾經被老師在全班同學的面前嘲笑:


「你知道嗎?你是個醜八怪啊!你不信?回去照照鏡子吧,大家都是這麼說的!」


這句話在女孩的心裡存留了很久。即使她長大後事業有成,老師的那句話依然是她心中不可碰觸的陰影。只要拿起鏡子,她就會立刻想起:我仍然是個醜八怪,醜陋的小孩,不會有人理我,我不會有任何快樂。


多年以後,在敦煌小雷音寺的山門前,一個樣貌平和的居士告訴她,她面前的這個門叫做「無相門」。佛祖慈悲,憐憫眾生,進入此門者,再無相貌美醜、地位差異之分,佛祖面前,眾生一律平等。


於是在無相門前,女孩釋然,隨後潸然淚下。


所謂相,是指因緣合和所生之法。我們往往都有一個我相,看別人有一個人相、眾生相,看萬物也都有其相,正如被我們看作老闆的人是老闆相,做官的人覺得那是官相。


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相都不過是表相而已,只是暫時存在,隨時都可能變化消失。


做官的心術不正,轉眼就可能論為階下囚;面目醜陋的人,並不代表他不能快樂或成功。但我們往往過於執著於認識到的那個相,自卑於自己相貌的人,可能會鬱郁終日;做老闆的人在企業里十分強勢,在家中也執著於老闆這個相,依然過於強勢,那麼對於自己的親人來講,他就無法融進他們的心中。做官的人也是如此,如果到哪裡都頤指氣使,執著於官相,必然會讓人生厭。


事實上,我們不論處於怎樣的地位,我們的相只不過是我們所扮演的一個角色,並不是我們自己。


對角色太投入;就會迷失自我,陷入角色而不可自拔,直至痛苦不堪。佛教中的無相門,正是告訴我們:一切皆是表相,包括我們自己。放下我們所謂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才能看到真正的本相、本我,還原我們的本來面目。

那麼,因執著於我相而在山門前哭泣的女孩,是不是你呢?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終於等到你!唐代鄧峪佛塔流落台灣20年 今日回歸大陸
藕益大師寄母書:努力念佛 求出輪迴!
佛經的力量大得不得了 但要看你怎麼念!
不可不知!修任何一個法門 都需要緣分和堅持
夢參老和尚:佛弟子拿念珠 不是為了裝飾

TAG:騰訊佛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大婚當天,她在郊外醒來,衣衫襤褸,在眾人的鄙夷下,一步一個血印踏入皇城……
今天我告別家人,踏入了佛門:你沒見過的剃度全過程,神聖極了!
貓咪帶著同伴回家,踏入家家門那一刻,結果讓主人徹底傻眼
艾灸的雷區,你是否已經踏入?
德軍聖誕夜踏入小木屋,裡面的美國兵和女主人讓他們感動了一輩子
康熙稱讚他「清官第一」,踏入官場即與兒子分家
這個金屬圈,讓我一腳踏入時尚圈
一件封閉的手術室,在她踏入手術室後,她做了一個夢
一間封閉的手術室,在她踏入手術室後,她做了一個夢
又到一年退伍季 當戰友踏入安檢門的那一刻老兵的眼淚再也忍不住
一代賭王:晚年出入全球各大賭城,一原因唯獨不踏入澳門的場子
無法自拔!一起踏入日本紙醉金迷的世界……
來到這裡,彷彿踏入了世外桃源!
這一戰讓日本三百年不敢踏入中國半步,戰爭是由一位大家眼中的昏君領導的!
中國最有骨氣的城市,禁止一切日本人踏入,想入內必須磕頭謝罪
我的前半生:一部踏入觀眾內心的情感家庭劇
一位殘疾人的自白:我沒法看《二十二》,我們渴望踏入社會,可社會正在將我們鎖死
我軍這支王牌部隊到底有多牛?讓全球的僱傭兵都不敢踏入中國半步
小腿瘦不下來?是因為你踏入了這幾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