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祭侄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為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書於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紙本,行書 縱28.2厘米 橫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鈴有「趙氏子昴氏」、「大雅」、「鮮於」、「樞」、「鮮於樞伯幾父」、「鮮於」等印。曾經宋宣和內府、元張晏、鮮於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府等收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顏真卿為楊國忠排擠,出為平原(今山東德州)太守。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在范陽(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亂開始。一時河北諸郡迅速瓦解,惟顏真卿的平原郡高舉義旗,起兵討叛,被推為義軍首領。時顏真卿的從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派其第三子顏季明與真卿聯繫,聯合反叛。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設計殺死安祿山黨羽、鎮守土門(今河北井涇)要塞的李欽湊,奪回土門。一時形勢好轉。顏杲卿派長子顏泉明押送俘虜到長安報捷群請求救兵。不料路經太原時為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截留。王想冒功,擁兵不救。安祿山聞河北有變,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顏杲卿孤軍奮戰,苦戰三日,糧盡矢絕,城破被俘。顏季明等被殺頭,顏氏家族死者三十餘人。顏杲卿被押解至洛陽,英勇不屈,先被斷一足,凌遲處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顏杲卿才被朝廷追贈太子太保,溢「忠節」。顏真卿時任蒲州太守,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即派杲卿長於顏泉明到常山、洛陽尋找季明、杲卿遺骸。只得到季明頭部和杲卿部分屍骨,為了暫時安葬這些屍骨,顏真卿寫下了這篇祭侄文草稿。

因為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顧不得筆墨的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至為寶貴。

《祭侄稿》作為顏書著名的「三稿(另二稿《爭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諸代從刻本中,歷代效仿者不絕,褒讚不斷。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50歲時書。計25行,共230字。

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其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此稿厚重處渾樸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

二、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剛烈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之意趣。行與行之間,則左衝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至十八行「嗚呼哀哉」,前三字連綿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達極點。從第十九行至篇末,彷彿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彷彿置身於情感旋風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

三、渴澀生動的墨法。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回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張敬晏題跋云:「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於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為歷代書家公認。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釋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閑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原文: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

注釋:「維」:語助詞,常用於句首,有時也用在句中。「乾元」:為唐肅宗李亨年號,「元年」,相當公元758年。「歲次戊戌」:歲次也叫年次。古代以歲星(木星)紀年。古人將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恆星為標誌。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歲星(木星)所值的星次與其干支稱為歲次。該年的干支為戊戌。

譯文:時在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農曆是戊戌年。

原文: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注釋:古人不僅以干支紀年,也以干支紀月和紀日。紀月法從丙寅開始,60個月(五年)為一周期。紀日亦以甲子為第一日,60日為一周期。「朔」:月亮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地面看不到月亮時稱朔,一般以農曆初一為朔,十五稱望。又朔又有初、始等義。這裡可解為初三日。

譯文:農曆九月為庚午,三日壬申

原文: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

注釋:顏真卿兄弟姐妹共十人,真卿排行第七。但其同祖兄弟有十五人,他排行第十三。「銀青」:指銀質印章和青色綬帶。秦漢時期凡吏秩比在二千石以上者,皆可佩銀印青綬。「光祿大夫」:原為郎中令的屬官。漢武帝以後無固定職守,為散宮,相當於顧問。唐宋時期光祿大夫加銀章青綬者為從三品文階官。原帖「光祿大夫」之「大」字漏寫,為筆誤。

譯文:(顏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帶銀印章和青綬帶的光祿大夫。

原文:使持節、蒲外諸軍事、蒲州刺史。

注釋:「使持節」:為刺史的加銜。加此銜後有誅殺中級以下官吏之權。「使持節」為持節中的最高一級,次為「持節」,再次為「假節」。「刺史」:隋唐時期刺史為一州之行政長官。刺史本兼軍民兩政。然漢代以後管軍之職權實際已廢,故唐代管軍事要另加街,顏真卿任薄州刺史後,加州防禦使之銜,以示兼管諸軍事。故其州刺史的全稱就是「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之」。其他州刺史情況也大致如此。

譯文:加使持節、蒲州諸軍事之蒲州刺史。

原文: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

注釋:「輕車都尉」本為漢代特別兵種將領的稱號。唐宋時為勛官。自上柱國至武騎尉共設十二轉,第八轉為「上輕車都尉」。七轉為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下還有騎都尉等。「開國侯」為爵名。唐代將爵位分作九等,「開國縣侯」為第六等。候前多冠以縣名,但食邑不一定由該縣供給。顏真卿的丹陽縣開國候的名銜也為他出任蒲州時所賜。

譯文:授勛上輕率都尉和晉爵為丹陽縣開國候的顏真卿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原文:以清酌庶羞家於亡任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

注釋:「請酌庶羞』:酌,指酒,也指斟酒。請酌,指菲薄、便宜的酒類。羞,通饈,食物。庶羞,指普通的食物。「贊善大夫」:大夫,古代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隋唐以後以大夫為

高級階官稱號。「贊善」為讚美之詞。顏季明為顏杲卿第三子,曾擔任乃父和顏真卿之間的聯絡工作,後被安祿兇殺害。已見前面說明。乾元元年,他被朝廷追贈贊善大夫。

譯文:現在以清薄的酒類和家常的食物來祭掃贊善大夫顏季明侄兒的亡靈。詞曰:

原文: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

注釋:「惟」:語助詞,用在句首。「挺」:特出、出眾。「宗廟瑚璉」:宗廟中盛黍稷的祭器,夏代稱瑚,殷代稱璉。這裡指顏季明已成為顏氏宗廟中的重要角色。「階庭蘭玉」:以芝蘭(香

草)玉樹(仙樹)比喻人們的優秀子弟。《世說新語?言語》載:謝安問諸子侄曰:「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謝玄答道;「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出於階庭耳。」

譯文:惟有你(季明)生下來就很出眾,平素已表現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廟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長於我們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樹,常使我們感到十分欣慰。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原文:方期戩穀,河圖逆賊閑釁,稱兵犯順。

注釋:「戩穀」:指福、祿。戩,指福。谷,為糧食的總稱。古代官俸以穀物計算,故可代祿位「閑」,同間。「稱要犯順」:以逆犯順,指起兵作亂。

譯文:正期望(季明)能夠得到幸福和作個好官,誰想到逆賊(安祿山)乘機挑釁、起兵造反。

原文: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

譯文:你的父親(顏杲卿)竭誠儘力,在常山擔任太守。我(顏真卿)那時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擔任太守之職。

原文: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蹩。

注釋:「俾」:使也。「歸止」;止,助詞。《詩.齊風?南山》:「既回歸止.曷又懷止。」「爰千土門」:爰,乃,於是。土門,今河北井涇,時為戰略要地。「蹩」:促、迫。局促不安。

譯文:仁兄(杲卿)出於對我的愛護,讓你給我傳話(即擔任聯絡)。你既已回到常山,於是土門被奪回。土門打開以後,凶逆(安祿山)的威風大受挫折。

原文: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復。

注釋:「賊臣不救」:如前所述.指顏杲卿收復土門以後,曾派泉明到長安報喜並求救兵,被太原尹王承生劫留,擁兵不救。「孤城圍逼」三句:指安祿山回兵常山,顏杲卿孤立無援,終於城破被

俘。顏季明和顏氏家族以及顏杲卿等先後被殺。造成「復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悲慘結局。

譯文:賊臣(王承業)擁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圍攻陷氏父親(顏杲卿)和兒子(顏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後被殺。好像一個鳥巢被從樹上打落.鳥卵自然也都會摔碎,那裡還會有完卵存在!

原文:天下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

注釋:「荼毒」:荼指苦菜,毒藥毒蟲。按:此兩句似乎在隱喻朝廷的成敗和用人不當。「遘」;遭遇。「嗚呼哀哉」:對死者的嘆詞。嗚呼,表示嘆息。哀:悲痛。哉:語助詞,表示感嘆。初見《左傳.哀公十六年》。孔丘卒條。

譯文:天啊!面對這樣的慘禍,難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誰製造了這場災難?念及你(季明)遭遇這樣的殘害(被殺後只留頭部,身體遺失).就是一百個軀體哪能贖回你的真身?嗚呼哀哉!

原文:我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

注釋:「河關」:河流和關隘。此指蒲州,時顏真卿調任蒲州刺史。他在《蒲州刺史謝上表》中說:「此州之地,堯舜所都。表裡山河,古稱天險」可見該地自古就是重要關口。「比」;親近。「櫬」:原指梧桐樹,多用於製作棺材,此處指棺木。首櫬:指盛裝季明首級的棺木「茲」:此。原文「陷」字誤書,應為「至」 字。

譯文:我承受是上的恩澤,派往河關(蒲州)為牧。親人泉明,再至常山,帶開盛裝你首級的棺木,一同回來。

原文:撫念摧切,震悼心顏!

譯文:撫恤、思念之情摧絕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靈震顫,容顏變色。

原文:方俟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

注釋:「幽宅」:陰間的住宅.指墳墓。

譯文:請等待一個遙遠的日子,選擇一塊好的墓地。你的靈魂如果有知的話,請不要埋怨在這裡長久作客。

原文:嗚呼哀哉!尚饗。

注釋:「尚饗」;饗,通享。又指以酒食款待。此處指祭祀時希望死者能享用這些祭品。

譯文:嗚呼哀哉!請享用這些祭品吧!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著錄集評

《廣川書跋》 宋 董逌

峻拔一角,潛虛半股,此於書法其體裁當如此矣。至於分若抵背,含如並目,以側映斜,以科附曲,然後成書,而有人於此蓋盡之也。魯公於書,其過人處正在法度備存而端勁庄持,望之知為盛德君子。嘗問懷素折釵股何如屋漏水,曰老賊盡之矣。前人於其隱處亦自矜持,不以告人,其造微者,然後得之。此二體又在八法六體之處,乃知書一枝,而其法之重至此。公祭兄子文殆兼存此體者也。

《跋》 宋 陳深

公字畫雄秀,奄有魏晉而自成一家。前輩雲,書法至此極矣。

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蘇文忠謂:「見公與定襄五書草數紙,比公他書尤為奇特。」信夫。如公忠賢,使不善書,千載而下,世固愛重,況超逸若是,尤以寶之。

《跋》 元 張晏

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於此也。觀於此帖,真行草兼備三法。前宋名重當時。

《跋》 元 鮮於樞

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余家法書第一。

《跋》 元 陳繹曾

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爾既事」字右轉,至「言」字左轉,而上復侵「恐」字,「有」旁繞「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適與褙紙縫合。自「爾既至澤」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跡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饗」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爛然,使人動心駭目,有不可形容之妙,與《禊敘藁》哀樂雖異,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碟之間,「嗟」字左足上搶處隱然見轉折勢,「摧」字如泰山壓底柱鄣,末「哉」字如輕雲之卷日,「饗」字蹙衄如驚龍之入蟄,吁,神矣。

《跋》 明 文徵明

元章獨稱《座位帖》,蓋嘗屢見,而《祭侄》則聞而未睹,今《寶章錄》可考,宜其並稱《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論顏書惟取其楷法遒勁,而米氏獨稱其行草,為劇致。山谷亦云,奇偉秀拔,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回視歐、虞、褚、薛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魯公蕭然出於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哉。蓋亦取其行書之妙也。況此二帖皆一時藁草,未嘗用意,故天真爛漫出於尋常畦徑之外。米氏所謂忠義憤發,頓挫郁屈,意不在字者也。

《書法雅言》 明 項穆

行草如《爭座》、《祭侄帖》,又舒和遒勁,豐麗超動,上擬逸少,下追伯施。

《跋》 清 王頊齡

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片紙隻字,是為傳世之寶。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鬱結,豈止筆精黑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初月樓論書隨筆》 清 吳德旋

慎伯謂平原《祭侄稿》更勝《座位帖》,論亦有理,《座位帖》尚帶矜怒之氣,《祭侄稿》有柔思焉,藏憤激於悲痛之中,所謂言哀已嘆者也。

《祭侄文稿》小評 今人 郭子緒

書法創作,抒情是第一難事。《祭侄稿》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於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進行創作的典範。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都開歷史之先河,是書法創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體現出大膽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和無以倫比的藝術家的魄力和胸懷。作品中所含蘊的情感力度強烈地震撼了每個觀賞者的心,以至於無暇顧及形式構成的表面效果。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結構。

以情感人,是人人通曉的藝術訣竅,書法創作尤以情真思深為極致,撼動讀者心靈的妙筆必繫於真情,神高韻遠的境界必成於深思。所謂藝術價值的創造,即是指在一般形式中包含了普通結構所無法包含的獨立存在。它既是物質的存在,又是人格的存在。體現在書法創作中,往往是其它東西所不能替代的一次性獲得。《祭侄稿》正是這樣的作品。它是特殊感情支配下的唯一形式存在。在這裡起決定作用的是真摯的感情和激越的情緒,它好像劃破夜空的一道閃電,一閃即逝,不可復得。

人世間事,唯有真情能感人,文藝更是如此。羅馬時代郞迦納斯在他的古典文藝理論名著《論崇高》中提出崇高風格的五個來源時也曾強調了這一點,他說:「第一而且最重要的是莊嚴偉大的思想,第二就是強烈而激動的情感。」並說:「激情對創作和風格的重大作用,足以使整個結構堂皇卓越。」

書法創作,正是以情感主運筆墨,一切基於心性的驅使,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深刻的意蘊是融情入書的結果,「情不真則物不能依而變,情不深則物不能引之起」(劉永濟《詞論》)。唯至情、至才、極思,「情方得以暢宣,物方得以具露。」尤其觸物類情而發於不自覺者,更能創造出生動感人和新奇美妙的作品。故至上之佳作,必繫於深情,筆雖簡而意工,貌或丑而情真,其感人的程度決定於作品中所蘊涵的情感力度。

《祭侄稿》是由真摯感情澆灌出來的傑作,是心靈的奏鳴曲,是哀極憤極的心聲,是血和淚凝聚成的不朽巨制。在「忘情」狀態下的無意識的表現手法使作品產生出無比優美的藝術效果。「醉翁之意不在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不是在寫字,而是在述說心中的悲憤,他不是在搞藝術創作,而是深情地自言自語地傾吐,話說完了,作品也寫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永遠也不可能重複的傑作就這樣產生出來。這正是創作成功的秘訣,也是經過長期探索而在這非常的一瞬間產生創變突破的實例。

其線的質性遒勁而舒和,與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無間,此尤為難能可貴。在書法技巧中這是最難的技巧。在中國書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為遒勁,且和潤。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風」,也唯此作品能當之。元代鮮於樞評此作為天下第二行書。「天下第一行書」已被王羲之《蘭亭序》率先佔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其實,《祭侄稿》當為天下第一行書。《祭侄稿》是無法之法,直抒胸臆,無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範,而《蘭亭序》雖也無上高美,但畢竟是人工美多於天然美。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顏真卿及其《祭侄文稿》

施政

在中國書法史上構築著兩座摩天大廈,那就是晉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顏真卿。他們在書法藝術領域上取得的成就與貢獻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可謂昂首雲外,目空千古。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世稱顏平原,顏魯公等,出生於陝西省長安縣敦化村(西安市郊)一個世家望族。北齊顏師古的七世孫。他為官忠介耿直,剛正不阿,一生為國家的統一、安定而不懈地與權奸楊國忠,盧杞等人針鋒相對,在「安史之亂」中與安祿山,李希烈等叛亂分子進行頑強不屈地鬥爭,最終以身殉國。其政治,書名「照若明」(歐陽修語),歷代傳頌,仰之彌高。

顏真卿小時學書很勤奮、「幼時貧、乏紙筆,以黃土埽牆習書」《書林紀事》,師法王羲之、歐陽詢、褚遂良、張旭等人,尤得力於壯朝碑刻,一掃初唐惟晉人書馬首是瞻的習氣,開創並形成自己獨有的風貌——博大精深、奇偉秀拔、雍容大度而不失閑雅清趣。後人評之為有盛唐氣象。蘇東坡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君子之於學,百工之於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書至顏魯公,畫至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傳世的顏真卿作品中,楷書佔了一大半,概因唐代寫碑甚多(楷體),翰札(行草)不易保存。後人所稱「顏筋柳骨」指的就是顏真卿之楷書特色也。其楷書代表作有端莊嚴謹的《多寶塔》,字間櫛比而不失清遠的《東方朔畫贊》,有凝重方正,多期滿格的「麻姑仙壇記》,筋力豐滿,剛勁圓潤的《顏勤禮碑》,行書作品有《劉中使貼》、《文殊貼》、《江淮貼》、《魯公三稿》等最為著名,其中三稿之一的《祭侄稿》被後人尊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稿》全稱為《祭侄季明文稿》(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是顏真卿為悼念從史顏杲卿的幼子季明的祭文草稿。「安史之亂」時,在常山郡的杲卿父子與在平原郡的真卿同舉義旗,並肩作戰,不幸常山城破,父子皆取義成仁。當士兵將季明頭骨(僅存)從常山帶回時,顏真卿懷著懷其悲痛的心情,寫下了此篇文稿。文中寫道:「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守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真可謂哀思鬱勃,痛心疾首。對叛軍的仇恨,對侄兒的讚美與懷念全付諸筆端,任筆為體,全以神行。文中多處塗改增刪,不但沒有削弱作品的整體氣息,相反地這些黑團墨塊與字裡行間的一些空白形成了鮮明的黑白對比,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加之書寫速度急緩變化,有時因不及蘸墨而仍揮寫不止,形成了墨色由濃濕到枯淡的變化,更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而這些全出乎天然。料想魯公當時作書,斷然不會以之為藝術佳構而作。然顏真卿深厚的書法功力,在這看似粗頭亂服,不衫不履,塗改增刪中表現無遺!宋陣深評之「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誠乃是無意於佳乃佳爾!

《祭侄文稿》全文不足二百三十個字,然卻字字珠鹼,章法渾然天成。較之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毫不遜色,可謂各有千秋。兩者都是即席而作,但心境卻有天壤之別。然在藝術造諧上都達到了極致。觀乎《祭侄稿》,滿紙雲煙,筆觸厚實,凝重,頓挫鬱勃,絕然沒有《蘭亭序》的洒脫飄逸的用筆、妍美流便的結體。可以想見當時真卿憤筆疾書,血淚交迸,情不能自禁的神情,滿腔的忠義與悲憤化作筆下或粗或細或濃或淡的縷縷線條,這線條猶如一個個攝人心魂的音符,匯合成章,猶如一曲洪亮高亢的悲愴交響樂!宋人陳鐸曾詳細地分析《祭侄稿》書寫過程,認為:「文稿前十二行『甚遒婉』從『自爾』後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筆法用語)矣!』自『移牧』至『尚饗』末五行,沉痛切骨,與禊敘《蘭亭》哀樂雖異,其致一也」!真可謂入『木三分,非深諳筆法,墨道者不能言此也!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草體十九種筆法口訣歌
草書散談以及符號手抄圖解
兩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以及譯文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文徵明行書《跋朱熹書文稿》,真精彩!
天下第二行書:唐 顏真卿 行書《祭侄文稿》書法碑帖
宋 趙佶 行書《蔡行敕卷》並譯文
唐顏真卿行書《春田詩帖》
顏真卿經典行書《三表帖》
文徵明行書《陋室銘》
書法妙品:鮮於樞行書《張彥享行狀稿卷》
剛勁圓熟、風神洒脫:唐 顏真卿 行書《祭伯文稿》書法欣賞
顏真卿珍貴行書——《三表帖》
鮮於樞 行書《張彥享行狀稿卷》紙本
文徵明書法欣賞:行書《雜詠詩卷》
文徵明行書欣賞《詩卷》
文徵明行書《滕王閣序》,才子佳作,行書精品
元代趙孟頫行書《文賦》及釋文
明朝方孝孺行書冊頁《詩稿》選刊
沈尹默行書真跡《金磷叟詩》
文徵明行書《致妻札》、《致春潛函》、《跋朱熹書文稿》
王文治行書《金纖纖墓志銘》
文徵明行書書法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