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陽虛 陰虛 氣虛 血虛的癥狀及正確的進補方法

陽虛 陰虛 氣虛 血虛的癥狀及正確的進補方法


中醫理論認為,人的生命活動以陰陽臟腑氣血為依據,陰陽臟腑氣血平衡則能健康無恙,延年益壽。人體正氣分陰陽之氣,疾病的發生就是氣血陰陽失去平衡,出現陰陽偏盛或陰陽偏衰的結果。好多人為了健康盲目的進補?因為一些體制的不同,效果大補一樣。也有的人認為越是貴重的藥材越滋補,殊不知,自己的身體體制不一樣,進補的方法和藥材卻大不相同。


進補要分體質,不同的體質有不同補法哦。


氣虛體制

進補方略:進補時可選擇補氣健脾類食物和補藥。


癥狀:氣虛的人表平素氣短、懶言,容易疲乏,易出汗,容易感冒,有口淡,唇色少華,頭暈健忘等癥狀。食補:選擇糯米、花生、栗子、黃豆、白扁豆、蓮子、大棗、桂圓、蜂蜜、山藥、鰱魚、青魚、海參、鴿肉、鯽魚、泥鰍、鶴鶉、黃鰭、牛蛙、香菇等。


葯補:可以選擇人蔘、党參、黃芪、白朮、山藥、黃精、紫河車等。


血虛體制

補血養血癥狀:


血虛的人表現為面色蒼白無華或萎黃、唇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肌膚乾燥、肢端發麻等癥狀。


食補:


可以選擇黑木耳、菠菜、胡蘿蔔、豬肝、烏雞、甲魚、海參、牛筋、龍眼肉、芝麻等。葯補:可以選擇桑堪、桂圓、何首烏、黃精、熟地、當歸、白芍、阿膠、枸杞等。無論是陰虛、陽虛,還是氣虛、血虛,都可以通過食補調理。在冬季里,各種虛症在女性的身上癥狀明顯,吃對事物可以使手腳冰涼或月經不調的問題有所改善。


陽虛體制

進補方略:


多吃一些補陽的食物癥狀:陽虛的人形體白胖,平日精神不振,面色柔白,有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長等癥狀。


食補:可選用羊肉、豬肚、雞肉、帶魚、狗肉、黃鱔、蝦、刀豆、核桃、栗子、韭菜和茴香等,如韭菜炒鮮蝦仁、胡桃仁粥。這些食物可補五臟,強壯體質。


葯補:可以選擇鹿茸、杜仲、菟絲子、肉桂、熟地、人蔘、黃芪、當歸等。


陰虛體制

進補方略:


可選擇滋陰清熱,滋養肝腎的食物。癥狀:陰虛的人體形瘦長,面色潮紅、有烘熱感,手足心熱,眼睛乾澀,視物昏花,唇紅微干,易口噪咽干,喜冷飲,皮膚偏干,眩暈耳鳴,睡眠差,小便短澀,大便乾燥等癥狀。


食補:


食物可以選擇瘦豬肉、豬皮、鴨肉、海參、墨魚、甲魚、龜肉、海蜇、冬瓜、赤小豆、荸薺、芝麻、百合、柿子、雪梨、蘋果、蓮藕、牛奶、銀耳、黑木耳、燕窩、雞蛋、小麥等。

葯補:


可以選擇燕窩、冬蟲夏草、女貞子、沙參、麥冬、玉竹、百合、石斛、龜板、鱉甲。


生活習慣的改善:


除了在飲食方面需要注意,還要保持愉快,生活規律,不要熬夜,積極鍛煉,合理膳食,均衡營養,行經期忌食生冷等。心情愉快、性格開朗,不僅可以增進機體的免疫力,而且有利於身心健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質,就好比血型一樣,而具體的虛症體質又可分為四種:陽虛、陰虛、氣虛、血虛。


中醫上不僅講究虛症的分類,也講究補藥和中成藥對於不同體質的選擇。雖然食療法對人的身體無多大的害處,但是對症食療可以明顯改善各種虛症癥狀。


現代社會中,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和勞動強度很大,同時,眾多的應酬、煙酒嗜好、長期睡眠不足等,均可造成人體各項正常生理機能變化,抗病能力下降,從而使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這就非常需要適時進行全面整體的調理。



陽虛 陰虛 氣虛 血虛的癥狀及正確的進補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陰虛 的精彩文章:

陰虛的人吃什麼食物好
怎麼吃都不胖?別高興太早,小心是你血虛、陰虛了!
現代人普遍「陰虛」!
腎陽虛腎陰虛怎麼補?這種食品幫你忙,腎陰腎陽同時補
養生:怕熱喜冷的人,拿什麼拯救你的陰虛體質?

TAG:陰虛 |

您可能感興趣

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夏天用此法有效改善身體四虛!
腎陰虛和腎陽虛的癥狀
教你正確判斷陰虛和陽虛的方法
養身 | 一個滋補藥方,巧對氣虛、血虛、陰虛、陽虛!
腎虛分陰陽,這才是辨別陰虛和陽虛的正確方法
夏季艾灸能改善身體四虛 氣虛、血虛、陰虛、陽虛
什麼是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該如何調理?
夏季艾灸能改善身體四虛。氣虛、血虛、陰虛、陽虛!
補腎並不難,腎氣虛、腎陰虛、腎陽虛,補腎方大全
中醫養生:陰虛 陽虛 陰虛 氣虛 血虛等不同體質的特點與養生
如何調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可以選擇哪些中藥和中成藥?
詳細了解一下血虛、氣虛、陽虛、陰虛、根據體質養生才是王道
夏季艾灸能改善身體四虛(氣虛、血虛、陰虛、陽虛)
胃炎陽虛、肝陰虛肝鬱、血虛血瘀,陰虛心燥的舌照!
如何區別腎陽虛和腎陰虛
腎陽虛的癥狀及調理方法
陰虛發熱,陽虛怕冷,血虛發燥,氣虛無力
一招教你搞定腎陰虛和腎陽虛
腎陽虛、腎陰虛的癥狀及治療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