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開國後為啥要刪繁就簡整頓文風?
朱元璋開國後為啥要刪繁就簡整頓文風?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貧苦農民出身的草根,小時候就沒錢讀書。當了和尚以後,才有機會「立志勤學」。有了權力和地位後,在眾多儒生的影響下,朱元璋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學問益進;做了皇帝以後,朱元璋更加喜歡文墨,他認為寫文章要「質實」,主張文章應該寫的明白清楚,要「通道術,達時務」,說白了,就是文章要刪繁就簡,適應政治的需要。
據明太祖寶訓《務實》記載: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正月),朱元璋尚未稱帝時,就曾對中書省的官員說:「古人祝頌其君,皆寓警戒之意,適觀群下所進箋文,頌美之詞過多,規戒之言未見,殊非古者君臣相告以誠之道。今後箋文只令文意平實,勿以虛詞為美也。」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朱元璋對翰林侍讀學士詹同說:「古人為文章,或以明道德,或以通當世之務。如《典》、《漠》之言,皆明白易知,無深怪險僻之語。至如諸葛孔明《出師表》,亦何嘗雕刻為文?而誠意溢出,至今使人誦之,自然忠義感激。近世文士,不究道德之本,不達當世之務,立辭雖艱深而意實淺近,即使過於相如、楊雄,何裨實用?自今翰林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務者,無事浮藻。」這是朱元璋關於整頓文風的第一道明令。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閏三月,朱元璋審定翰林所撰武臣誥文有「佐朕武功,遂寧天下」之句,提筆改為「輔朕戎行,克奮忠勇」,並對大臣們說:「此言大過……自今措詞,務在平實,毋事誇張。」朱元璋再次強調了關於文風要「務在平實」的主張。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九月,朱元璋頒布《文書式》:「詔禁四六文詞」,從制度上採取了措施,。並諭各部官員:「……朕常厭其(指唐宋文風)雕琢,殊異古體,且使事務為浮文所蔽。其自今凡告諭臣下之詞,務從簡古,以革弊習。爾中書(省)宜播告中外臣民,凡表、箋、奏疏,毋用四六對偶,悉從典雅。」不但發布禁令,而且還頒布了樣板以供效仿,這比前期單純的禁令更進了一步。
明初受元朝的影響,文犢主義盛行,案犢繁冗。朱元璋早就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十二月,頒建言格式。時刑部主事茹太素上書論時務五事,累萬徐言。上令中書郎王敏誦而聽之,虛文多而實事少,次夕於宮中復令人誦之再三,采其切要可行者四,才五百徐言。因哨然曰:「為君難,為臣不易。聯所以求直言者,欲其切於事情而有益於天下國家,彼浮詞者徒亂聽耳。」於是,命令中書行其言之善者,且為定式,頒示中外,使言者直陳得失,無事繁文。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又命令廷臣討論研究,制定了《案犢減繁式》。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又親自起草頒布了「御制行移減繁體式一冊」。這些法令、條例的頒布,對於克服繁文之害,沉重打擊文犢主義,提高行政辦事效率,進一步深化文風整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朱元璋嚴禁在公文中冗文浮言,格之以禁令,導之以模式,並且以政府的命令大力推行貫徹,開創了公文的一代新風,使公文更加趨於簡明通俗。明代公文制度的改革和進步,是與朱元璋對公文制度整頓是分不開的。
清代(包括太平天國)的公文制度,是對明代公文制度的全面繼承並有所發展。自「中華民國」之後,雖然傳統的公文處理方法在西方政治制度的影響下,在新文化的衝擊下有所變化,但是明代公文制度其中的一些公文思想、原則、手段,尤其是對公文工作嚴格、規範的精神,對於我們今天進一步健全公文制度、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加強公文管理,仍有很強的現實借鑒意義。
(本篇完)
※為關羽進行刮骨療毒手術的是華佗還是另有其人?
※亂世英雄:後趙石勒為啥瞧不起曹氏與司馬氏父子?
※猴形宰相:迎合皇帝,溜須上司的奸佞之臣
※朱雲折檻:忠臣不畏死,為了講真話他連宮殿大殿的檻欄都弄斷了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