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二十戒,不懂你就虧大了!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口是人與外界溝通聯繫的通道,言語是一個人跟別人打交道最常用的工具,話說不好就會誤事甚至招致不利的結果。所以人活世上,會說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質;說話的禁忌,也不可不懂。
一、戒多言
《鬼谷子》中說:「言多必有數短之處。」話說多了一定會有失誤,所謂言多必失。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對別人的情況也往往不夠了解,所以說出的話難免不周全,而容易出現紕漏、冒犯別人甚至壞事。
所以話還是少說為妙,盡量在考慮周全時再開口,才能保證不出問題。尤其是對一些重要的人,在一些重要的場合和時刻。
二、戒輕言
唐末五代的貫休和尚曾說:「淺近輕浮莫與交。」一個言語輕率、說話不負責任的人,必然也是一個輕浮的人,輕浮的背後則是淺薄無賴。這樣的人,只會招致別人的鄙夷和厭惡。
要避免這種傾向,就要從慎言開始,情況了解了再開口,話說出來有負責任的意識,這樣說出的話才能擲地有聲、令人信服。
三、戒狂言
清代山陰金先生言:「為人行事勿猖狂,禍福淵潛各自當。」猖狂還是謙下,這是直接關係著個人的禍福的。人展現在他人面前的無非言與行,言語又最直接,所以說話切忌狂言。狂則惹眼,狂則招恨,很容易惹來禍事。
四、戒雜言
蘇軾說:「至言不繁。」最正確的道理,最精闢的話語,不多而意明;話不在多,只要清楚明白,至理名言大多言簡而意賅。話雜而亂之人,反映的其實是對事情不了解,腦袋裡想得不夠清楚,這樣的話讓人聽不明白更不敢相信,這樣的人也難以取得別人信任。
所以要養成說話之前認真思考和組織言語的習慣,訓練自己言簡意賅、簡潔明了說話的能力。多寫點東西並有意識地追求語言條理性,也能起到訓練的效果。
五、戒戲言
戲言本來指開玩笑和不當真的話。平常開開玩笑是沒有問題的,但玩笑如果開得過火,那就真的是戲言了。這背後都是一種沒有分寸、不知輕重,自私而不考慮別人,因而容易引發矛盾和衝突。所以說「君子無戲言」。
人要學著莊重,分寸和輕重是學來和練成的,是在不斷自我持重和考慮別人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教養。
六、戒直言
其實中國文化是推崇直言擔當的,但在生活中直言又的確常常不討喜,這就需要做好一個平衡——直腸更多地應該是一種內心持守的堅定原則,說話做事上則要講究一個迂迴的技巧。這是基於人性的不得已。
北宋歐陽修言:「諛言順意而易悅,直言逆耳而觸怒。」不顧後果地直言不諱,很容易惹惱別人,而造成不利後果。所以,說話要學會委婉和含蓄。
七、戒盡言
「盡言」就是說話不留餘地。而說話留有餘地,才能給自己留有餘地,否則很容易招致難堪的結局和別人的怨恨。比如在氣頭上對別人說狠話,事後往往難以挽回;再比如在答應別人的事上,不要言之鑿鑿地保證什麼,因為你不知道會不會發生變故或出現沒有預料到的情況。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話不可說死,事不可做絕」,《格言聯璧》中說:「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八、戒漏言
對於一些關係他人或組織秘密的事,切忌不可泄漏,這是操守和人品問題,也容易造成嚴重的後果。
在事情沒有確定時,也不可說確定的話,以免造成不好的影響,讓人覺得輕浮或刻薄。比如即使你對一件事的結果很有信心,結果出來之前也不要到處宣揚,萬一事不成呢?又比如你懷疑一個人,不確定或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也要藏在心裡,萬一冤枉人家了呢?
九、戒惡言
《增廣賢文》中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良言或者惡語,反映的是一個人的內心是良善還是凶戾。多說好話,就是行善;嘴邊惡語,無異作惡。
有些人則是性子激烈難以自制,本心不壞,但造成的同樣是惡的結果。這類人要學著自製,或者事先考慮到可能發生衝撞的情況,而避開正面接觸。
十、戒巧言
老子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人一定要警惕花言巧語的人。所謂「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花言巧語的人往往心懷目的,所有的誇獎讚美只是為了套近乎,表面答應得再好往往也不守信,暗地裡說你壞話或者黑你的人也往往是他。這種人,心地邪僻陰鷙。
很多人誤以為胡言巧語就是「會說話」,其實全錯了,真正的會說話只是言語周到得體,僅此而已。因此千萬要警惕自己出現這樣的傾向。
十一、戒矜言
矜就是自大、自以為是。老子言:「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自我誇耀的人抵消了功勞,妄自尊大的人不會長進。矜言之人,不是驕傲就是無知,無論哪種都既對自身成長不利,也會招致別人的厭惡。明末清初申涵光所以說:「自謙則人愈服,自誇則人必疑。」
自大的反面就是謙卑,「謙」是易經六十四卦中唯一全吉的卦,清代名臣張廷玉也說「盛滿易為災,謙沖恆受福」。謙下之人,心量必然大,學識人品往往高,自己受益,別人也會喜愛和信服,自然吉利,自然是福。
十二、戒讒言
言就是背後說壞話,挑撥離間或者惡意誹謗、貶低和侮辱別人。讒言之人,皆是小人。東漢哲學家王充說:「讒言傷善,青蠅污白。」
實事求是、節製表達的「壞話」不在此列,但也要少說,因為可能被當做把柄,或者讓人覺得心地不純。
十三、戒訐言
「訐言」就是攻人短處、揭人瘡疤的話。這種話不僅飽含戾氣和惡意、有損自身形象,而且招人痛恨、容易招來禍事,切忌不可說。
十四、戒輕諾之言
老子言「輕諾必寡信」,輕易許下諾言的人往往不能兌現承諾,輕薄的是自己,也讓別人不信任甚至怨恨。一個沒信用的人,是永遠吃不開的;守信,這是做人的基本。
所以做不到的事就不要答應,答應了就一定幫人辦好。沒有把握的事,答應別人之前也一定要跟人說明。
十五、戒強聒之言
所謂「聒噪」,一個嘮嘮叨叨的人,也是不招人待見的。如果實在忍不住,也要看對象,對不熟的人盡量少說或不說,對親近的人可以多說些,但也要有度。無論對誰,都要注意觀察別人是否不耐煩,不要惹人厭煩。
十六、戒譏諷之言
清代石成金說:「開口譏誚人,是輕薄第一件,不惟喪德,亦足喪身。」愛說譏諷別人的話,這種人是輕薄的,不僅德行有虧,人品有問題,而且很容易招來別人的怨恨和報復,因而陷於禍患。
十七、戒出位之言
不要說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話,否則很容易讓人覺得你妄自尊大或者暗藏野心,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猜忌。《論語》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說符合自己身份的話,是一種安分守己,也是一種得體,既安全又讓人覺得穩重。
十八、戒狎下之言
如果你是領導,要注意不要跟下屬說過分親密的話,因為不僅有傷你的權威,對管理工作造成不利影響;還可能使下屬多想,或者把精力用在和你套關係上、不認真工作,或者當著你面在其他員工面前不知輕重、讓你難堪。
十九、戒諂諛之言
諂諛就是吹捧奉承別人。《格言聯璧》中說:「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謙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諂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阿諛奉承者往往是別有目的,只對比自己地位高、能為自己謀取利益的人諂媚,而對不如自己的人就會傲慢,所以是小人。
還有一種情況:有的人是因為自卑才說過度誇獎別人的話,怕別人會輕視或者傷害自己,於是潛意識裡就想用取媚作交換。每個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這種人需要鍛煉的是自己的自信,大大方方地說話,不要一直淪陷在這種卑微里出不來。
二十、戒是非之言
《莊子》言:「不遣是非,以與世俗處。」當真是直抵本質——所謂是是非非;世間的一切矛盾、衝突、紛爭,無不源自是非,也無不是是非。不說議論是非的話,不做搬弄是非的事,才可安然行走世間。遠離是非,就是出世。
禪語云:「來說是非者,即是是非人。」不做是非人,才能更好地自處,與處人。
會說話,把話說好,這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智慧。佛家修行講「戒定慧」,「戒」正是直接關係言行舉止的法門;持戒,便是矯正,矯正中又能由外而內地涵養自己。因此,說話的修行,也要從戒開始。
※道醫:天筋藏於目 地筋隱於足
※傳統養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幾千年來為人類所利用的十要穴,不花錢,也治病!
※從道統層面聊聊道醫的傳承
※你身邊有小人嗎?太准了!
TAG:道醫 |
※說話五戒,不懂你就虧大了!
※說話20戒,不懂你就虧大了!
※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說話聊天的5個禁忌,誰不懂誰就虧了!
※不怕吵架,就怕不好好說話的星座,你中槍了嗎?
※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我爸和姑媽討飯長大的,卻二十年不說話,我爸死了沒想到她會這樣
※十二星座:不讓我說話,我就死
※再不說話,就要犯錯了!
※因為不要二胎,婆婆大罵我不孝,我闡述一個事實後,她不說話了
※你說想跑「六大滿貫」,李寧笑笑不說話,向你丟來一個大福利
※我是不是你最深愛的啥二哈,你為什麼不說話!
※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我們看書,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老婆頭一次見這樣的衛生間,愛不惜手,但圖二卻讓她臉紅不敢說話
※開!脫!了!才第一天,英歐就撕的頭破血流,還能好好說話不?
※我不說話,反正就是好看!想犯罪!
※我喜歡你,因為跟你說話一點都不累
※你這樣說話,誰都不想跟你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