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教理-第二篇 從入世到出世

教理-第二篇 從入世到出世

佛心慧語


微信號:XinXueCiHang


皈依正信三寶,遠離附佛外道,


聽聞正法,親近善士,依教奉行,持戒精進。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三皈依


皈依佛,兩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不墮地獄。

皈依法,不墮惡鬼。


皈依僧,不墮旁生。


皈依佛竟,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終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終不皈依外道徒眾。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1


人間佛教的建立

第二篇從入世到出世

教理-第二篇 從入世到出世



壹?前言


佛法分世間法、出世間法,一般把世間法稱做俗諦,把出世間法稱做真諦。佛教雖然重視世間法,但是更重視出世間法。不過,人生在世,是不能離開世間法的,就是佛法也不能離開世間法,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所以對於世間、出世間法,我們應該抱著「先入世、後出世」的態度,惟有把世間的問題解決了,才能出世;惟有先入世的人,才能出世,才能昇華。


另一方面,要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佛陀成道以後,不捨世間眾生,仍然到處說法,把菩提的歡喜散播給大眾,不求獨樂,但求眾樂,這就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所以,學佛應該要先入世後出世,然後再從出世而入世;要具備出世的般若智慧之後,再積極從事入世的度眾工作。


貳?入世的生活


人既然不能離開世間而生存,也不能沒有入世的生活。一般人的生活,大部份是過著:


1.以物質為主的生活,因為物質佔了我們生活的主要部份。


2.以感情為主的生活,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所以佛說「眾生」為有情。

3.以人群為主的生活,因為人不能離群而獨居。


4.以根身為主的生活,因為一般人都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快樂。


人雖然過著物質的生活、感情的生活、群居的生活、根身為主的生活,但是物質是有限的,不能滿足我們無限的慾望,所以我們要有合理的經濟生活;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遠令我們滿意,所以我們要有淨化的感情生恬;人群是利益衝突的,不能常久和平相處,所以我們要有六和的處世生活;根身是無常的,因緣會招感聚合離散,所以我們要有法樂的信仰生活。


一、合理的經濟生活


八正道中的「正命」告訴我們:身為佛教徒,必須從事正當的職業,過正當的生活,用正當的方法取得錢財。


所謂正命就是合理的經濟生活;反之,經營不正當的事業生活,就是邪命的生活。譬如開酒家,逼迫別人從事色情行業;開賭場、販賣人口、毒品、槍械,或者算命、卜卦、看相等。在《佛遺教經》中,佛陀曾指示佛教徒不應該仰觀星宿,推算命運,因為這些都是不合乎因緣法則,不合乎正命的經濟生活,都是佛法所不允許的。


有了正當的職業,正當的生活後,如果錢財有盈餘時,佛法指示我們有幾種的處理方式:


第一、要供養父母師長。(約佔全收入的十分之二)


第二、要讓妻子兒女衣食無缺。(約佔十分之四)


第三、要擴展正當的事業。(約佔十分之二)

第四、要有一些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約佔十分之一)


第五、要布施、救濟,以造福人群,廣結善緣。(約佔十分之一)


這就是佛教處理財富的方法。


二、淨化的感情生活


平常一般人只對自己喜歡的人好,遇到和自己有緣的人,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身心生命都交給他;自己討厭的人,不但不肯多付出一絲關心,甚至還要打擊、傷害他。一個學佛的人,要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怨親平等」的精神,對待眾生要能從「有緣」的感情做到「無緣」的感情;甚至別人對我不好,只要有意義、有價值,應該平等施予歡喜,施予關懷,不必計較得失利害。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大慈悲精神,昇華感情,與眾生同體,這就是淨化的感情生活。


三、六和的處世生活


佛教稱出家人為「僧伽」,就是「僧團」的意思,又叫「和合僧」。因為僧團是本著「六和敬」的精神,在追求智慧與行事度眾方面都能和諧相處。


「六和敬」可以做為我們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


1.見和同解:這是思想的統一。在佛教裡,大家對佛法有共同的認識,以佛法為行事的最高標準,每一個人能夠捐棄個人的成見、執著,建立相同的共識。見和同解運用在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對於國家的律法制度、行事政策要能認同,在思想見解上要能統一,以免意見分歧,背離軌道。


2.利合同均:這是經濟的均衡。僧團中如果有施主財施供養,不可私自獨享,要交由僧團集中處理,大眾共有。利和同均運用在社會上,讓有錢的人幫助窮困的人,有力量的人扶助弱小的人,建立一個安穩均富的社會。

3.戒和同修:這是法制的平等。僧團遵守著共同的戒律,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遵守國家的法律,不擁有特權,在法律規章之前,人人平等,養成奉公守法的習慣,公平合理的生活。


4.意和同悅:這是心意的開展。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培養開闊的心胸和心意的和諧,不要比較人我得失,不要計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悅,就是人間淨土。


5.口和無諍:這是語言的親切。人與人相處之所以會有不悅、誤會等事情發生,大都是從言語上引起的,因此,說話懇摯,語氣委婉,大家就能夠和平相處。


6.身和同住:這是相處的和樂。大家有緣相聚一處,應該互相幫助,互相尊敬,能夠平等的相處、生活,就能獲得和諧、快樂。


四、法樂的信仰生活


佛經上譬喻說,世人愚痴,貪圖五欲六塵之樂,殊不知「五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五欲於人,既然有這麼大的禍患,在五欲世間生活,如何才能不被五欲所染?《維摩經》說:「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真正的快樂不在欲樂,而在法樂,唯有從信仰中尋找快樂,才能得到佛法的喜悅,真理的快樂。


佛法的快樂不是以感官去感受的人間快樂,而是一種雖然不看不聽也陶然自在,發諸內心的寧靜之樂。如參禪者有禪悅,誦經者有法樂,拜佛者有法喜的智慧之樂。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是簡樸勤勞,超然物外的宗教生活,他們所嚮往的是內在生命的顯發,精神上解脫自在的般若之樂。如果我們能體會這種法樂,則不但不會「身為形役,心為物役」,反而能把身心安住在佛法中,而獲得自在、安樂。


參?出世的思想


所謂「出世」,就是超過和勝出一般世間的意思。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們離開人間,到另外的地方過生活而不問世事;也不是要死了以後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為了自己了生脫死,不管世間的苦痛與困難,真正的「出世」是思想上的出世。出世的思想要有如下的認識:

一、要有人生無常的警覺


世間上每一個人都有好生惡死的觀念。其實,人生一期的生命,數十寒暑,石火電光,剎那即過;人間的滄海桑田,桑田滄海,無常變幻。普賢警眾偈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能夠對世間興起無常之感,能夠有人生苦短的警覺,精進不放逸,努力修行,這就是有出世的思想了。


二、要有遠離物質的看法


世間上每一個人都喜愛金錢物質,甚至有人臨死之際,金錢物質也不肯給人,他以為來生還可享用,所以貪戀、聚集,最後一棺長蓋,一壞黃土抱恨而歸。


金錢物質本來是給人用的,但是有人不會使用金錢物質,反而被金錢物質奴役了。蘇東坡說:「物質有窮,慾望無盡。」我們如果不能對物質存有遠離的看法,終身就會做物質的奴隸。如果有出世的思想,就能超然物外,對金錢做最有意義的運用。


三、要有淡化情愛的觀念


經云:「愛不重不生娑婆,願不切不生極樂。」眾生因為有愛,才有生死,才有是非;因為有愛,才有你我,才有煩惱。佛教並不是要人人都捨棄情愛,而是要人以智化情,因為愛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便無法增長一分。有了出世思想的人,就能以般若智慧化導情愛,得到佛法的受用,反而能享受人間的真愛。


四、要有不滿自己的要求


一般人都是對別人不滿,絕少對自己不滿。其實,自己充滿我貪、我瞋、我痴、我愛、我執、我怨、我私、我妒等,怎麼還能對自己滿意呢?


對自己滿意,這是道業進步的障礙。人生到處都是缺陷,到處充滿了考驗,能夠對自己不滿,道德人格才會有所增進,這才是積極的出世的思想。

肆?結語


佛教雖然有入世與出世之分,但是它的精神仍然著重在入世,因為佛教的本質具有人間性、生活性。「出世」並不是要我們離開世間,而是一樣在世間過著與常人一樣的衣、食、住、行的生活,只是在思想、境界上更超越。能夠「以退為進,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眾為我」;對世間的一切能夠不貪不求,不計較、不執著。然後把這種出世的思想、無邊深廣的悲智,運用在救度眾生的事業上,使每一個人能發出離心,了生死,使世界到處充滿著佛法的真理與和平。


因此,對於真正能萌發出離俗世的菩提道心的人,在他心裡,入世、出世其實都只是當下一念而已!


...................................................................................


一、舉例說明什麼是合理的經濟生活。


二、出世思想的內容是什麼?


三、六和的處世生活對我們有什麼利益?


四、舉例說明如何淨化感情生活?


五、什麼是法樂的信仰生活?


六、出世的真義是什麼?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教理-第二篇 從入世到出世


教理-第二篇 從入世到出世



迴向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教理-第二篇 從入世到出世



平台自營微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凈慧長老:學佛修行須具備三個根本要求 缺一不可
如孝法師:應不應該相信「命中注定」
令人震驚的真相!戒殺吃素是為挽回天災人禍第一妙法
「活佛」是活著的佛嗎?

TAG:佛心慧語平台 |

您可能感興趣

教理-第二篇 解脫自在
教理-第二篇 空間
教理-第二篇 發心立願
教理-第二篇 三十二相、八十種
《論語評釋》(中華書局2016年8月第一版)連載二十六(為政第二篇第十章)
《論語評釋》(中華書局2016年8月第一版)連載十九(為政第二篇第三章)
藏醫與中醫理論第二篇
讓你見識中國的那些世界第一 第二篇
盤點這些年入坑的國貨彩妝產品第二篇
12星座穿越到古代會是什麼身份,第二篇
12星座最佳cp, 你的是誰? 第二篇
2018年1月新番大匯總第二篇!有你的必看番么?
小白成長到銷售高的經歷第二篇
10則不知名冷笑話,百分之99的人看到倒數第二篇就冷到不行
中國古代傳承千年的養生經典摘要第二篇
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淨土-極樂、琉璃淨土
這是我今年第二篇讀書筆記
《金銀花開》連載43:第二篇—路工
12星座:你這輩子拿哪個星座最沒辦法?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