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成功與湘軍的崛起

曾國藩成功與湘軍的崛起

曾國藩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於湖南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農為主,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

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28歲便考中了進士。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極深。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稱。 持家教子有方(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軍事思想值得稱道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各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心,士卒無生之氣」。選擇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豐富並值得今人借鑒的是其戰略戰術。 成功之道

1、修身立志,儲才養望,奠定做大事業的基礎。

修即修身。他的修身功課為誠、敬、靜、謹、恆。誠為誠實、誠懇,為人表裡一致,內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於眾。敬為敬畏,在內則為心有所畏懼。畏什麼呢?畏道畏法畏輿情。在外則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靜,指的是心、氣、神、體都處於安靜放鬆的狀態。謹,主要指言語上的謹慎,不打誑語,不作妄言。恆,指的有恆心,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立即立志。就在嚴格修身的同時,曾氏立下了澄清宇內之志。所謂「澄清宇內」,便是經邦治國、安定天下。這是儒家信徒的最大志向了。

儲即儲備才幹。翰林院清閑,給了他讀書的好機會。他充分利用這個好機會,發奮苦讀先輩大家之作,如諸子、二十三史及韓、歐、李、杜等人的文集,亦讀如兵書、荒政、水利等方面實學書籍。以此完善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為辦事而儲備真才實學。

養即培養聲望,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提高知名度。他通過做詩文和不斷上疏來實現養望目的。曾國藩通過修、立、儲、養的努力,在人格、才幹、聲望三個方面,為日後的絕大事業作好了充分的準備,所以才有後來唐鑒的竭力推薦,湖南官場的渴望和三湘士紳的歸附。

2、抓住機遇,做大做強,讓事業蓬勃發展

曾國藩則不一樣。他一到長沙做團練大臣,便上奏請求在省城建一大團,將湘鄉1000人馬調進省城,分為三個營,將這三個營派遣到各地鎮壓匪亂,維持秩序。這個大團雖不是正規軍,但它一天到晚練兵打仗,住在營房,實際上已經是軍隊,湘軍便這麼出來了。這是做大做強的第一步。與綠營發生衝突後,曾氏乾脆跑到衡陽去訓練,把團練擴大為十營5000人,又練水師。

3、打脫牙齒和血吞,屢敗屢戰,贏來最後的勝利。

湘軍的做大做強,有一個千難萬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苦多樂少、敗多勝少。從衡陽出師到武漢的打下,這七八個月里,曾氏經歷過兵敗投水自殺、湘軍潰逃四散、湖南軍政兩界的譏諷、長沙城閉門不納等等羞辱,直到武漢打下,才一洗滿面羞慚。經過一段短暫的勝利,曾氏來到江西後,很快又處於戰事膠著狀態。從咸豐五年到咸豐十年的五六年里,曾氏在江西、安徽一帶的軍事行動一直在低迷中徘徊不定。這期間,曾氏遭遇到江西官場的排斥、湖南官場的指責、朝廷的不信任、友軍的不配合,他再一次投水自殺未遂,又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弄得他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從朝廷到地方都不能容的異類,以至得了嚴重的神經官能症,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不到50歲,連一寸大小的字都看不清,隨時都有死去的可能。

面對著這一切,曾氏都忍了。他拿湖南鄉間的一句俗話來安慰、激勵自己:「好漢打脫牙齒和血吞」。和血吞牙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不示人以弱,不求人憐恤,一切痛苦自己擔當。二是將仇恨吞到肚子里,讓它生根發芽,變成復仇的動力。有野史上說:幕僚給朝廷擬奏摺說湘軍「屢戰屢敗」。曾氏將「戰」「敗」兩字易了一個位置,變為「屢敗屢戰」。這一字之易,體現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精神氣慨:決不屈服,決不退縮,倒下了再爬起來,前人死了,後人再繼續。這是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精神的最生動的體現。

4、儘可能地減少人為的阻力和障礙,全力以赴於大目標。

曾氏為消除人為的障礙和阻力,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努力:

(一)啟用滿人做湘軍的統帥。。為了消除朝廷的懷疑,減少人為設置的障礙,他用滿人掛名為湘軍首領,將這個滿人從一個參將越級提拔為提督。後來打下南京時,論功請賞,他又把滿人官文排在第一。

(二)尊重友軍,尊重與自己地位相當的官員,以收協同作戰的功效。當時與湘軍共同作戰的部隊,有胡林冀指揮的湖北綠營,袁甲三、張沛指揮的安徽綠營,都興阿的八旗兵等。曾氏都盡量與他們保持友好的關係。特別是對於胡林翼,他既是湘軍中的重要領導人,又是湖北省綠營的統帥,他本人是靠曾氏發跡的,但曾氏對他特別尊重,胡也因此與曾關係十分融洽,不僅與他隨時協商軍事部署,源源不斷地提供餉銀,還為曾氏的復出,為曾氏謀求地方實職一再上奏朝廷。

(三)嚴格要求家人安分守己,以求後院安靜,不添亂子不添麻煩。

5、交錯使用儒法道三家學說,依時而變左右逢源

各家都取為我所用。曾氏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即儒、法、道。曾氏精通這三家學說,並適時而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讓曾氏獲取了成功,更大的意義是有了這一環,曾氏就成為傳統中國文化的最後一個集大成者,甚至可以說,曾氏本人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他給予人的啟迪性和昭示性就將不衰不竭,常省常新。

6、成功後不居功,謙退自抑,淡化光環,縮小靶的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亡、走狗烹。曾氏對這種種人性和社會性,看得透徹,透徹到洞若觀火的地步。他多次對家人說,自古以來,建立大功又得善終的人不多。

同治三年,,終於打下南京,取得對太平天國作戰的決定性勝利,朝廷給予封侯之享的同時,,曾氏則在儘力淡化自己頭上的光環,。他主要做了下面五個方面的工作:(1)把功勞歸之於先帝、太后和朝廷,歸之於協同作戰的友軍,自己則做事不多;(2)動員牢騷滿腹的九弟辭職回家養病;(3)大量裁減湘軍,90%裁掉;(4)大撤厘金局;(5)修復江南試院,收買士人,堵住他們的口。就這樣,曾氏及其所代表的湘軍集團,較為平安地度過了表面風光內里危機四伏的政治險灘。

7、制定正確的戰略決策,是統帥的最大要務

於「自古平江南之賊,必據上游之勢,建瓴而下,乃能成功」的分析,曾氏提出,克金陵復甦常,必須得「以上制下之勢」,具體地說,先收復長江,南北兩岸的安慶、和州、池州、蕪湖,將軍隊一步步逼近金陵,切斷太平軍與上游的聯繫,這對於清軍來說就叫做「據上游之勢」,對於太平軍來說,即失去了有利之勢。按這個計劃,曾氏分三路向下游推進,收復長江兩岸的城池,最後將金陵與長江上游的聯繫完全切斷,金陵糧餉的來路基本就沒有了。

8、識才用才,是領袖成事的第一秘訣。

曾氏的成功之道中極重要的一條,還在於他有傑出的識才用才的本事。時人說他善於衡人,尤擅長相士。曾氏用人的原則是德為主,才為輔,先看德行操守,次看學識,再看才具。他對人才廣收慎用,因量器使。識別後,將他們一一合理使用。在識與用之間,他還善於培養人材。他的教育之點立足在褒獎,也就是多用獎勵,少用苛責,他有兩句名言「揚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在十多年的戰爭歲月里,曾氏依仗著千萬人才成就了大事業,同時,他也通過這些戰事培養了一批卓越人才。

9、慎選替手,使事業後繼有人

曾氏很重視尋找一個全面的替手,經過多年的培養觀察,他最後將李鴻章選為自己的接班人。曾氏與李的關係有幾個階段:結識—雕琢—磨鍊—寄予大任—視為接班人。事實證明,正是李鴻章將曾氏的事業推向前進。李對曾氏十分推崇,他與人談話,口口聲聲稱曾為老師,且稱他所做的事都是老師所開創的。李鴻章執掌晚清軍事、外交大權30年,權傾天下,炙手可熱,曾國藩在死後很長時間裡一直保持著高大的形象,與李鴻章的地位和推崇是分不開的。

一束伍練技,講求兵制

曾國藩認為清軍之所以一敗再敗,毫無抵抗能力,問題主要在其軍事制度上:首先,兵權分散,指揮不靈;其次,薪餉過低,訓練廢弛;再次,官氣太重,應戰能力不足;調遣方法不當,導致軍心渙散,敗不相救。正是出於這些認識,曾國藩十分注重湘軍的軍事制度建設。他效仿明朝戚繼光編練戚家軍的「束伍練技」成法,為湘軍量身定製了一套軍事制度。

(一)招募遣撤制度。清軍實行的是世兵制,父子相承,世代為業,因而軍中老少皆有難以保證軍隊的質量。湘軍則有嚴格的募勇裁勇制度,所招勇丁還須取具保結,並將其姓名、籍貫、手指印及親屬情況等登記造冊,以便查驗。如果勇丁征戰日久,而力窮氣憊,盡顯疲態,就必須遣撤舊勇,另行招募,使壁壘一新。

(二)組織體制。組織體制是軍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兵種構成、營制餉章和領導機構等方面。湘軍有陸軍、水師和馬隊三個兵種。其中陸軍的營制餉章最著名,影響也最大。它包括一營之制、營官親兵之制、一哨之制、長夫之制、薪水口糧之制、小口糧及恤賞之制幾部分。應該說這種編製比清軍更合理。

(三)訓練制度。曾國藩認為,「不練之兵斷不可用」,因此他對湘軍的訓練非常重視,切實講求。他把訓練分為訓和練兩部分,強調「練者其名,訓者其實」,訓比練更重要。

對於前者,他通過親自訓話等各種形式,在湘軍中營造一個和諧的大家庭氣氛,要求官兵之間要像父兄、子弟一般親如一家,上下齊心。對此,近代著名軍事家蔡鍔非常讚賞,他認為「軍人以軍營為第二家庭」,曾國藩「帶兵如父兄之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於後者,曾國藩則有具體的制度規定,所以湘軍成為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

(四)後勤制度。與清軍由國家辦後勤不同,湘軍必須自籌糧餉,自辦後勤,因而曾國藩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

以上不難看出,湘軍兵制是曾國藩針對清軍兵制的缺陷、湘軍作為勇營的特性以及與太平軍作戰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實用性、針對性很強,而且也比較完備、合乎時宜,所以它能夠使湘軍在內戰中越戰越勇,以偏師最終成為勁旅。

三、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

除了戰略合宜外,湘軍領導層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制定靈活的戰術。

(一)臨事不懼,好謀而成。這是曾國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曾國藩一生不僅謹慎行事,而且善於探究事物的規律,他說:「用兵以審勢為第一要義」而審勢「第一先貴審力,審力知己知彼的切實功夫。」這裡強調的「切實工夫」就是整個部隊的綜合素質,戰爭的勝負取決於交戰雙方綜合素質的高低。而將士又是決定部隊綜合素質高低的關鍵因素。因此,最終撲滅了太平天國的燎原之火,維護了風雨飄搖的清廷統治。

(二)以殲敵為上。針對太平軍兵力佔優又能攻善守的特點,湘軍領導層達成了一個共識,即不攻堅,不念戰,以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為目標。

湘軍領導層不僅戰術打法多種多樣,而且他們的應變能力也很強,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戰術。因為他們的戰術素養較高,用兵又不拘成法,善於審時度勢、揚長避短,不斷改進作戰方法,因而他們能夠在戰場上逐步確定優勢,最終取得勝利。

曾國藩對其幕僚的敬重和愛戴,紛紛尊之為師,而且也吸引了大量士人的投效,歸之者如流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騎兵 的精彩文章:

古代十大酷刑殘酷指數排行
「西遊記之母」的傳奇人生
太平天國陳玉成與李秀成之間的那些不得不說的事兒
淺談霍去病的三大征
豆萁相煎-血濺清廷九子奪嫡

TAG:歷史騎兵 |

您可能感興趣

跟曾國藩學創業,從團練到湘軍
說一說曾國藩的湘軍
從曾國藩到袁世凱:救命稻草曾國藩
魏源、曾國藩、黃興和近代中國軍事變革
湘軍第一悍將,慘案的主角,曾國藩永遠的痛,被陳玉成全殲其部
曾國藩在晚清大變局中,怎樣煉成帝國餘暉里最成功的逆襲者
湘軍消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如果在南方稱帝能否成功?
太平天國的李秀成勸曾國藩當皇帝,曾國藩寫了一行字
安慶之戰:決定湘軍成敗的一戰,曾國藩用最笨的辦法打贏了
曾國藩-治國軍事才能
曾國藩的中國式領導力:如何將烏合之眾打造成一支精兵?
說好和曾國藩一起擴充湘軍,此人卻擺了曾國藩一刀
太平天國的飛將軍,讓曾國藩寢食難安,最後因衝動和敵軍單挑身亡
成功並不神秘,王陽明和曾國藩 總結成功三要素!
胡林翼希望曾國藩與其一起幫助左宗棠反清,湘軍鐵三角
簡述曾國藩的湘軍軍制及其優劣,高仿版的「戚家軍」
曾國藩在打敗太平天國之後,將洪秀全剁成肉醬
曾國藩三夢劉墉
此人是湘軍嫡系元老,曾國藩的第一心腹,若不戰死必成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