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個中國人,被日本供奉了幾百年,日本人看到他的畫像都怕的要死

一個中國人,被日本供奉了幾百年,日本人看到他的畫像都怕的要死

在日本歷史上,有一位明朝的中國人,對日本歷史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他將中國傳統理學帶到了日本,為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思想的土壤。他,便是被日本尊為「勝國賓師」的朱舜水。一個中國人,被日本供奉了幾百年,日本人看到他的畫像都怕的要死

朱舜水

朱舜水,明末抗清志士,江南碩儒,他身上有著典型的中國文人氣質。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是在朱舜水37歲時,有自稱是朱熹後裔的人來找他,說你是我們家族的,認祖歸宗吧。朱舜水查閱家譜後發現基本相符,但是卻獨獨有一世不清楚,便毅然決然地拒絕了。然而,在當時,朱熹可是神聖一般的存在,這樣的好事情,是別人幾輩子都求不來,朱舜水卻就這樣拒絕了。對此,他這樣說道,「人貴自立,不必攀附紫陽也」。其心境與意志,非一般人能達。一個中國人,被日本供奉了幾百年,日本人看到他的畫像都怕的要死

朱舜水

清順治二年三月,滿清入關,武力南下,「十日不封刀」,製造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案。六月,清軍下剃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情緒激憤的各地人民紛紛起而抗清。

在國難當頭時刻,朱舜水與南明浙江兵部侍郎王繩結為知己,以舟山為基地,開始謀劃反清大計。後來,在江南一帶,與張煌言、鄭成功等人共同組織兵力抗擊滿清。兵敗後逃亡日本並留居下來。

定居在日本後的朱舜水,開始大力宣揚中華儒家文化,特別是理學,逐漸形成「江戶學派」。而正是這「江戶學派」,在日本慢慢發展了起來,為日本後期明治維新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一個中國人,被日本供奉了幾百年,日本人看到他的畫像都怕的要死

朱舜水

除了理學,朱舜水還為日本帶去了許多珍貴的東西。例如,朱舜水還把明朝的典庫制度,多種工藝、石橋、房子的設計方案,以及明代衣冠的製作、祭器、量具等介紹到了日本,大大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

在日本期間,他還寫了《諸侯王廟圖說》《學宮圖說》等書,介紹中國文化,闡述自己的思想。現在日本的湯島聖堂,這座東京最大的孔廟,便是根據朱舜水《學宮圖說》造的。而聖堂裡面供奉的孔子像,也是朱舜水從舟山帶去日本的三尊孔子像中的一尊。此外,根據朱舜水的設計,德川光國還曾經造了中國式的園林「後樂園」,並在朱舜水70壽辰時當作禮物贈送給了朱舜水。如今的「後樂園」,保存尚好,成為了日本三大古典名園之一。一個中國人,被日本供奉了幾百年,日本人看到他的畫像都怕的要死

朱舜水

基於朱舜水對日本發展的影響,留寓日本期間,被水戶藩主德川光國聘為了賓師,尊以師禮。但是因其年長,不便直稱其名,便希望起一名號。原名為朱之瑜的朱舜水想了想,說,就叫「舜水」吧,家鄉有一條河便叫做「舜水」,以此名示不忘故國之意……

康熙二十二年,朱舜水於日本大阪病逝世,享年83歲,被葬在了歷代水戶藩主的墓地瑞龍山,而且至今朱舜水墓區尚有專人保護。

還有這樣一個鄉間傳說:餘姚抗戰時期,日軍侵佔餘姚縣城後,上百個日本士兵在縣城民居搜查至朱氏家屬,見牆上掛有朱舜水遺像,嚇得立馬就走,再也不在這條小巷搜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者日記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看不慣軍閥混戰,寧餓死不為日本人當官
日本戰敗後美國提出三個要求,日本猶豫再三最後只要求保住一個人
明朝發明的一個制度,清朝用了幾百年,甚至在民國的時候還有人用
清朝油水最大的神秘機構,五十年竟沒有一例貪腐,歸功一個英國人
太平天國的五大冷門知識,十個人裡邊會有八個表示從來沒聽說過

TAG:史者日記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在最初不叫日本,而這個名字是中國一個女人給取的
日本在最初不叫日本,這個名字是中國一個女人給取的
日本在最初不叫日本,而這個名字是中國一個女人取的
日本人說,一個中國人兩次打敗日本陸軍,我們卻淡忘了他名字!
這兩個無辜的中國人被日本警察關押了3個月,只得到一句:抓錯了
「日本」這個名字,竟然是中國一個女人給起的,奇怪
他是「賣國賊",但說了一句話,點到了日本人的死穴
這個人是日本「瓷娃娃」,卻偷走了所有中國人的心
日本又出了一個千年一見的美少女,為什麼要說又呢?
看完這兩個日本的最新設計,我整個人都懵逼了
日本人自己都笑瘋了的照片,最後一個太有才了
征服日本需要多少人?三千人。一個中國人、一個美國人做到了
日本人最可怕的三個地方,看完後所有人都驚嘆
從前有一個人在日本吃了泡麵之後
日本幾萬年難得一見的美女都在這裡啦!
天啊,日本的鄉下竟然這麼美!怪不得國人都要去日本
一個人到白頭,你敢和日本人比嗎
那些年我們一起聽過的歌,居然都是日本的
去日本一定要知道這些,千萬不要犯了日本人的大忌!
幾十個日本人曾為中國服務多年,死後一半人葬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