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再一代雄主、千古一帝背後的那些事兒
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為唐朝第二位君主,唐高祖李淵之次子,出生於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以為名。李世民年幼時即熟讀兵法,十二歲時已能用《孫子兵法》之謀略方術與父親討論爭戰布陣之法。他繼承了李家尚武的傳統,自小就經常出入校場,精通射箭與騎術,武藝精熟。他力氣過人,所用的長弓為一般人的兩倍,所射之箭更是少有的四羽長箭,房玄齡曾評價其為「弓貫六鈞,箭穿七札」。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響應父命,毅然參加了雲定興的勤王衛隊。次年,隋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於雁門關(今山西代縣),李世民向雲定興提出了「多設旌旗,虛張聲勢」的戰術,使得突厥不敢貿然進攻。在之後的突圍中,他更是一馬當先,一桿長槊橫掃敵陣,如入無人之境,因而得到隋煬帝的賞識,嶄露頭角,可謂是少年英雄。這正是——初試鋒芒雁門關。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父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 這時隋政已衰,天下大亂,李世民便廣交英雄豪傑,積極招兵買馬,準備舉兵反隋,奪取天下。他的密友、晉陽縣令劉文靜因受瓦崗軍首領李密株連,被捕入獄。李世民以探視為名,與他在獄中秘密定下了召募兵士、西入關中、創立帝業的起兵計劃,並通過隋晉陽宮副監裴寂將這個計劃轉告給了李淵。李淵起初猶豫不決,李世民為促成父親下定決心,利用李淵好色的弱點,巧施妙計,終於迫使李淵下定了起兵的決心。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分統左、右兩軍,並肩作戰。一路上,李世民不但率兵衝鋒在前,更在李淵信心動搖之際,以言辭相激,堅定了李淵的決心。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李世民率軍攻克長安,唐朝正式建立,李世民以功被拜為京兆尹、尚書令、天策府大將軍,進封秦王。李世民實為唐王朝之開國皇帝。 武德元年(618)三月,盤踞金城(今甘肅蘭州)的薛舉、薛仁杲父子率部進犯關中,年僅二十二歲的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討,在淺水原一役中,李世民出奇制勝,以少勝多,一舉將薛舉擊敗,正是——聚殲強敵淺水原。從此,李世民開始了他四年的平叛生涯。 武德二年(619)十月,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人劉武周叛亂,率眾南下,相繼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將,幾乎佔領河東全境,關中震動,唐高祖甚至準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危難關頭,李世民主動請纓,親自率兵三萬,東渡黃河,以「堅壁挫敵」的戰術,成功遏制住了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的勢頭。接著,他又利用宋金剛孤軍深入、糧草不濟,不得不退兵之機,親率精銳之軍一路掩殺,一晝夜間追擊二百里,八戰八捷,殲滅了宋金剛全軍,並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和尋相等,這,正是——堅壁挫敵柏壁戰。接著,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於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解了唐朝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唐王朝舉國之兵挺進中原,以勢如破竹之威,相繼收復了河南的多數郡縣,將盤踞在河南的隋朝殘餘勢力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孤城之中。就在大功將成之時,河北軍閥竇建德忽率十萬大軍前來救援王世充。面對進退兩難、將要腹背受敵的嚴峻形勢,李世民力排眾議,果斷地採取圍城打援的作戰策略,親率三千精兵,趕在竇建德之前,搶佔了其必經的要害之處——虎牢關。在頂住了竇建德的狂攻之後,李世民趁其中午人困馬乏之際,親自披掛,一馬當先,率尉遲敬德、程咬金、秦瓊等驍將,帶領三千精騎全力殺出,一路上「卷旗入陣」,直搗竇建德的中軍大營,大破其十萬大軍,生擒了竇建德,從而迫降了王世充,一舉平定了隋末以來兩個勢力最強的領袖,此正為——排山倒海虎牢關。 李世民在平定唐初的四方叛亂中,他出眾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領袖氣度盡展無餘,在唐王朝內樹立了極高的威望,在使高祖就帝位繼承人的問題大傷腦筋的同時,也引起了高祖的疑忌。同時,在征戰的過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戰、謀略過人的部下,如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李靖、房玄齡、杜如晦等,並掌握了唐朝的大部分軍隊。這樣就讓他在與太子李建成的皇城勢力的對抗中,旗鼓相當,使得兩人的帝位繼承人之爭漸入白熱化。同時,由於他的威望與日俱增,也使李淵對他的猜忌漸深,多次默許李建成和李元吉對他進行排擠和打擊。 武德九年,李建成和李元吉在之前一連串的陷害、孤立、謀殺李世民的計劃未能得逞後,又想趁突厥進犯之際,將秦王府的精兵驍將盡皆調出,削弱李世民的實力,以便日後剷除。六月三日晚,掌管曆法的太史官夜觀天象後,發現當晚金星多次划過西方天際,向李淵奏道:「太白經秦分,秦王將得天下。」此言引起了李淵的極大不滿。於是,他召李世民入宮,讓他看了這道奏表。李世民早已得內應密報,知道李建成將對自己下殺手。此刻看完奏表後,立刻明白了李淵的用意,也清楚了自己此時命懸一線的形勢。於是,他當即放聲大哭,一面為自己辯解,指出兄弟們欲加害自己之心,同時,又在李淵面前密奏了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之事。原本李淵看到一向堅毅勇猛的兒子竟委屈得大哭,就已十分不忍;再聽此言,更是異常震怒,稱第二日早朝時要親問此事。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成功收買了皇城北門玄武門的守衛常何——這個原李建成的手下後,秘密安排尉遲敬德、秦瓊、程咬金、段志玄等將率秦王府中的八百親兵埋伏於門外密林處。然後,他親領長孫無忌、張公瑾、候君集、獨孤彥雲、劉師立、陸沖、公孫武達、鄭仁泰、杜君綽九人潛於玄武門內,專等前來上朝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建成和李元吉毫不知情,讓自己的兩千兵將侯於玄武門外後,放心的進入門中。待兩人進入後,李世民突然出現,責問兩人為何對自己步步緊逼。兩人立時大驚失色,奪路而逃。慌亂中,李元吉向世民連發三箭。世民躲過前兩箭後,抓住第三箭回射,一箭將李建成射落與馬下,李元吉見勢不妙,落荒而逃。玄武門外,太子和齊王的兵將發覺不對,瘋狂攻打城門。天生神力的張公瑾以一己之力,硬是將玄武門牢牢關上,擋住了盡千人的攻門。而尉遲敬德等人也隨後趕到,殺了齊王李元吉後,打退了這波兇猛的進攻,並由尉遲敬德進宮,迫使李淵寫下詔書,將全國軍隊交由李世民掌管,並封其為太子,將一切軍國大事盡皆交由他來處理。兩個月後,李淵宣布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改年號為貞觀,是為唐太宗。 就在玄武門之變後不久,突厥頡利可汗乘唐朝內亂初定之際,在李世民稱帝僅二十天之時,傾全國之力,率二十萬鐵騎大舉入侵。李世民遣尉遲敬德出戰,大敗突厥。未幾,頡利又再度入侵,直逼渭水便橋,並遣使臣到長安示威。李世民一面果斷的扣下了使者,一面調兵遣將,並親率六騎來到便橋,與頡利隔河相會,怒斥頡利背棄盟約。頡利見李世民竟敢親自前來,義正嚴詞之下,毫無懼意,因而驚疑不定,不敢妄然進兵。這時唐朝各路大軍亦陸續到達。頡利見唐軍軍容鼎盛,以為無隙可乘,於是與李世民議和,隨即北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便橋會盟」。 貞觀元年(627),李世民在論功行賞時,將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列為第一,並任為宰相,執掌朝政,這就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驍將尉遲敬德的不滿。他們自恃戰功顯赫,資深位高,口出怨言,擾亂慶功秩序,甚至還揮拳打傷前來勸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於是,諸將爭功,大吵大鬧。對此,李世民聲色俱厲地對李神通說:「叔父雖在義旗初起之時,有首倡之功,但後來卻在同竇建德和劉黑闥的兩次作戰中,一次全軍覆沒,一次望風逃竄。玄齡、如晦運籌帷幄,安定社稷,論功行賞,理當第一。你雖是我的叔父,國家貴戚,但卻決不能以私恩濫與功勛之臣同賞!」接著,他又對尉遲敬德說:「我以前在讀《漢書》時,看到漢高祖時的有功將領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對高祖心懷不滿,因而想引以為鑒,有意保護功臣,不使其子孫斷絕。但你卻經常居功自傲,觸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漢初大將韓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殺,家破人亡,並非是漢高祖的過失。國家大事,只有賞罰兩種。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愛,免得將來後悔。」李神通和尉遲敬德聽了這番警告以後,當即表示悔過自新,這場爭功風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著,李世民又將原太子李建成的屬官王珪和魏徵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讓其參與朝政。 李世民利用休戰時期,休養生息,恢復經濟,增強國力,親自訓練將士,提高軍事素質,加緊準備消滅突厥。貞觀二年(628),乘突厥內亂,李世民派遣柴紹率軍消滅了依附突厥的梁師都;同時,又積極撫慰突厥北面的薛延陀部,冊封其俟斤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以孤立頡利,對突厥構成南北威脅。貞觀三年,李世民遣兵部尚書李靖、并州都督李勣等率兵分道進擊突厥。四年二月,大破突厥於陰山,俘獲頡利。隨後,將突厥降眾十餘萬人安置於幽州(今北京城西南)至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一帶,設置都督府,任命其酋長統領。同時,將大批突厥貴族遷至長安,封賜官爵,官至五品以上者達數百人,基本上消除了自北朝以來突厥對中原北方邊境的威脅。 平定東突厥後,唐王朝聲威遠波,北方諸族盡皆歸附唐朝,並尊李世民為「天可汗」。 不久,李世民致力於開拓西部地區。貞觀九年,李世民派遣大將軍李靖率兵擊敗吐谷渾,扶助親唐政權,之後又以弘化公主和親。貞觀十四年,針對高昌國屢次侵擾歸附唐朝的西域各國,李世民派遣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消滅高昌,建安西都護府,並置庭州。之後,與吐蕃和親,以文成公主嫁與贊普松贊干布。貞觀十八年,以安西都護郭孝恪率兵滅焉耆。貞觀二十二年,又派遣崑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等率軍攻滅龜茲,從而確立了唐王朝對西域的統治。 在平定邊境的同時,李世民勵精圖治,為百廢待興的唐王朝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針對多年戰亂,民生凋敝的狀況,他效仿『文景之治』,輕徭薄賦,開荒修渠,鼓勵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唐朝的農業生產蒸蒸日上,國力漸興。與此同時,李世民積極倡導節儉的作風,並以身作則,生活上力求簡樸,屏除了歷代帝王驕奢的習慣。在他的帶動下,貞觀年間,節儉的風氣在大臣們之間十分風行,如房玄齡、高士廉、魏徵等均以簡樸著稱。政治上,世民任人唯賢,大膽任用前朝舊臣和仇人舊部,視其能委以重任;同時,他求賢若渴,對有才華的新人也積極啟用,使身邊聚集了一大批賢臣能士。不僅如此,李世民還能廣開言路,積極納諫,從善如流,兼聽眾人之言。他多次鼓勵大臣們積極進諫,評議朝廷功過,使得進諫之風盛行,如魏徵、高士廉、封德黎、馬周等敢於進諫的能臣不斷湧現,不僅及時糾正了李世民的過失,也為朝廷營造了清明的政治風氣。貞觀中期,李世民針對官員機構日益臃腫的弊病,果斷的採用考核制,評定官員的能力,大膽的裁汰官員,一舉解決了自唐高祖以來官署龐大冗雜的弊病。這一系列的措施,為唐王朝的興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世民在位後期,薛延陀汗國勢力逐漸強盛,多次南攻歸附唐朝的突厥部落。李世民連續遣將其擊敗。貞觀二十年,李世民命英國公李勣率兵至郁督軍山(今蒙古國杭愛山東支)北,平薛延陀。至此,「北荒悉平」。鐵勒諸部均請求內附,李世民詔置六都督府七州,以各部酋長為都督、刺史。之後,又於漠北開拓驛路,稱為「參天可汗道」,從而密切了唐朝與北方部族的往來。 李世民晚年,不顧眾人的反對,發動了對高麗的戰爭,親征遼東,不勝退兵。貞觀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病卒,享年五十三歲。 李世民雄才大略,智勇兼備,是中國古代難得的軍事家。他精於戰法,善於運用騎兵,長於從心理上瓦解對手,常能出奇制勝。每次作戰,李世民總是身先士卒,再加上他統軍馭將,懂得恩威並用,因而三軍將士無不敬服。他對降將和少數民族將領,能竭誠相待,視其才幹,委以重任。在位期間,李世民選賢任能,兼聽納諫,從善如流,文治武功均有極高的建樹。同時,李世民在文學藝術上也有頗深的造詣。十幾年的戎馬生涯使得李世民專心研讀的機會不多,因而建唐以後,他先是在秦王府中建立弘文館,稱帝之後又在宮中建立弘文殿,廣攬天下才俊之士,虛心請教,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在明清之人編寫的《全唐詩》和《全唐文》中,都記載了他的許多詩文;他親自作詞譜曲的《秦王破陣樂》也頗負盛名;幾十年來,他痴迷於王羲之的書法,苦心鑽研其書法真諦,由他臨摹的王羲之的書法幾可亂真,並且,他還獨創出自己的書法流派:「飛白」,是初唐著名的書法家,可謂是文武兼能的賢君。在他統治期間,唐王朝政治清明,民風淳厚,經濟繁榮,國力昌盛,威震宇內。同時,大唐王朝海納四方,開放包容的國風更是享譽各國,在中華五千年歷史中,寫下了無比絢麗的詩篇。因而,後世敬稱唐太宗李世民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揭秘漢武帝、衛青、霍去病之間的那些事
※侯君集叛亂疑案,造成李世民終生不登凌煙閣
※「岳家軍」五大將
※曾國藩成功與湘軍的崛起
※古代十大酷刑殘酷指數排行
TAG:歷史騎兵 |
※好色的代價:一代雄主娶兒媳,竟被兒子割鼻而死
※他本一代雄主,下令滅佛,何以被一個太監殺了?
※他是統一北方的一代雄主,最終竟然慘死於太監之手
※中國歷史上被餓死的三位君王,都是一代雄主
※一代雄主朱棣一生的最大敗筆:交趾走向了獨立
※他本一代雄主,下令滅佛,何以被一個太監殺了
※雙面人性:荒嬉胡鬧的「豹房皇帝」也有爭當雄主的另一面
※唐朝最被抹黑的帝王是誰?明明是一代雄主,卻被描繪成窩囊廢!
※一代大漠雄主,匈奴冒頓單于為何要娶年老色衰的呂后
※王氣所在,必生難遇之雄主:中國古代「千古一帝」的出生地
※原來這不是一曲「英雄主義的讚歌」,而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嚴重事故
※一代雄主的他竟是這樣教育子女的,值得後人好好學習
※深度揭秘一代雄主趙匡胤陳橋兵變背後隱藏的秘密
※皇太極貴為一代雄主,為何要娶倆寡婦還讓側妃改嫁?
※他是明朝第一奇人,被稱為黑衣宰相,助一代雄主成就曠世大業,卻只想當和尚,這才是真正的高人!
※一代雄主拓地千里,為何被史書冤枉成了分裂國家?
※一代雄主明成祖竟患有羊角瘋|文史宴
※一代雄主漢武大帝對自己的子女皇后都能下殺手,唯獨對她恨不起心
※「父親」是一種浪漫的英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