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再論文明產生的標誌

再論文明產生的標誌

給文明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很難。現代講的文明一詞最早是由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提出來的,是衝破中世紀神學思想的需要產生的。為了界定和研究的方便,一般把文明產生的標誌描述為金屬工具的出現、文字的產生、城市的出現、國家的產生。

再論文明產生的標誌

世界文明最早產生的地區

把這些看似分離的標準歸納一下,可以分為經濟基礎(金屬工具)和上層建築(文字、城市、國家)方面。

文明的產生是一個過程,在上述文明產生標誌出現之前,人類已經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發生著日新月異的改變,這些標準只是這個發展過程中某個階段出現的產物,它們不能把文明發展的過程割裂開來——之前不文明而此後才文明。

與其糾結於一個無法得到認可的名詞解釋,不如把眼光離它遠一些,跳出來感受人類發展的歷史,把文明當作一個人類發展史的形容詞去看待。我認為,應該拋開所謂的文明產生標誌去解讀文明一詞,即文明是人類擺脫原始自然世界的努力過程和結果,是人類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和程度。

再論文明產生的標誌

古印度哈拉帕文明城市遺址

誠如德國社會學家諾貝特埃利亞斯在《文明的進程》所說,文明所涉及的是各個領域完全不同的東西:技術水準、禮儀規範、宗教思想、風俗習慣及科學知識的發展等等;它既可以指居住狀況或男女共同生活方式,也可以指法律懲處或食品烹調;仔細觀察的話,幾乎每一事件都是以「文明」或「不文明」的方式進行的。所以,要用幾句話囊括「文明」所有的含義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麼問題來了,如此說來,作為過程的文明無法定義,那怎樣來圈定涉及到文明一詞的研究範圍呢?定義雖難,但對學術研究的意義不能抹殺。或者說,既然無法定義,那上面提到的那幾個標準從何而來呢?能在很大範圍內得到某種認同,肯定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我看來是這樣的:代表了生產力水平的金屬工具的出現,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物質生活的大變革,從而在此基礎之上的整個社會風貌為之一大變,這些標準更準確地講,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第一波影響最為巨大的事物和由此引發巨變的事件。

再論文明產生的標誌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農具

以金屬生產工具為核心要素的生產力的革新進步,首先體現在農業產量的提高,人類除了吃飽肚子外開始有了剩餘的糧食,解放了一部分勞動力出來,從事手工業、商業、藝術、管理等工作,這些人可以為農業工具製造、糧食遠距離交換、農時記錄備查、在更大範圍內合理分配信息和勞動力提供建議甚至指導、為了保證生產生活的有序進行而規避一些諸如擾亂秩序、傷風敗俗、戰爭破壞等必須而更為細緻和專業的工作。甚至有一部分人擔負起了對外戰爭的常務工作,一方面可以保衛家園和正常生產生活,另一方面還會搶奪更多的勞動力來保障勞動生產者的數量。

這些工作開先河之後,隨著不斷的專業化發展,使整個人類聚居的團體規模越來越大。要養活這更多的人口和維持規模的運轉,就需要更專業的隊伍和機構,即統治者和伴隨而來的國家機器。

有人會說,人們為什麼甘願受國家機器的控制,養活那些看似遊手好閒的統治者,為什麼不反抗?或者乾脆退回到原來那種狀態,大家精誠團結不分高低。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既然已經出現了這樣的進步,就不可能再退回去。

比如一個人在整個社會還處於石器時代的時候,只要自己打磨幾個石器工具就可以種植那些剛剛由野外自然生產通過「轉基因」成為有意識地栽種和收割的作物,畢竟產量很少,耕種的勞動量也不大,全家人也不指望著這點食物過冬。但金屬工具出現後,可以大大提高耕種的效率,隨著墾荒變得更容易,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也隨之大大增加,雖然由採集食物的身份變成一個農民,不像以前那麼有時間或者自由,但更加穩定的回報使人們寧願放棄之前那種朝不保夕、必須隨著季節和自然食物的增減來回遷徙、還有可能食不果腹的生活,付出和得到進行一番加減運算後,農民選擇了繼續以新的身份生活。

再論文明產生的標誌

刀耕火種的印尼伊里安查亞省的巴布亞人部落

再論文明產生的標誌

原始人狩獵猛獁象

而此時早已經從社會中分離出來的多產階級(產業在人類最初的時光都應該是有的,統治階級多一些,被統治階級少一些),也從另一方面固定化了這種社會運轉模式。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會利用手中的權力來迫使所在的群體組織起一種大規模的組織機器,如部落首領在越來越頻繁的對外戰爭中,由於對於戰爭經驗的掌握或與生俱來的戰爭才能,讓帶領打仗這件事成為他專業的技能和領域,別的部落成員很少能夠勝任,於是逐漸成為固定的軍事首領。戰爭帶來的勞動力、財物、土地等都是拿回部落進行分配的,但具體打贏某一場仗到底得了多少東西,下面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首領完全可以多拿多要一些,很容易成為戰爭的更大受益者。在剩餘產品出現導致私有制產生的背景下,這樣的私人佔有不會也無法被否定和剝奪。

社會中各種工作是有重要性的區分的。當時作為軍事首領的工作無疑應該更為重要,整個群體從自身的安全考慮、軍事首領從自己獲得和保有利益的權力安全考慮,都會促成對戰爭的重要性的共識達成。而要想保持戰爭的勝利,必須要加強軍事技能的鍛煉,後來乾脆有一批人重心放在這上面,農田裡的活兒做的少了,或者他們把戰爭中得來的土地租給無地或少地的同胞去種。古代雅典城邦,就有不事稼檣的「十將軍」(主要負責軍事和城邦管理工作,無薪俸,窮人做不了)。斯巴達則是全體城邦男性公民都不種地,而是讓他們征服的一個被稱為「希洛人」的部落完成這件事,同時為了保證希洛人永世不得翻身,採取了嚴酷的管理方式。斯巴達的例子更明顯地說明了多產階級怎樣利用強制機器完成社會基本秩序的維持,這是一種典型的最初的國家建立的模式。

再論文明產生的標誌

佔地29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

城市的出現是國家產生的前發展階段。國家的產生,通常被作為文明出現最重要的標誌。

至於文字,是人類群體發展到國家的階段必然會出現的。文字的發展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經歷很漫長的時期。剛開始,或許只是小範圍內的人們之間訂立契約、達成共識、標識私有關係的一些符號,這個符號在範圍外的人可能看不懂。但隨著群體組織和規模的擴大,甚至到了國家出現的程度,那這種小範圍內的符號共識就不能夠勝任了。這時候就要規範性地造一些「符號」,這種「符號」系統要有一些基本的特徵:規範性、統一性、易識別性、會意性。這需要一個漫長和艱苦的過程,一旦形成,可以在突破原來的小範圍束縛,在更大的群體和範圍內傳播,此時這些「符號」就可以稱為文字了。

再論文明產生的標誌

納西族祭司東巴同時負有傳承東巴文的職責

當然文字的傳播功能開始並不是在很多人掌握識別的情況下開展的,文字的傳播和能識別人數的多寡沒有必然聯繫。像傳承至今的中國納西族的東巴文、水族的水書,都是由民族內極少數的人掌握的,民族的歷史靠著這些人和文字傳承下來。文字里記錄的農業經驗、歷史事件、科學知識也是由這批人負責口傳心授給大多數的,這是一部分「授之以魚」的工作,同時,他們還會再挑選一批年輕人專門學習、掌握對這些文字識別、記錄和傳承的技能,這是另一部分「授之以漁」的工作。這樣文字既保持在一群特定群體的手裡,保證傳承,又可以通過權威式的口傳心授在更大範圍內下達,保證傳播。當然,這部分掌握文字知識的人,肯定也是一種更容易脫離一線生產的多產階級,他們是最早的「知識就是力量」的體現者,靠的不是打贏戰爭的技能,而是掌握知識的技能。在古代社會,這批人一般都是祭司擔任,記錄生產規律、指導農業生產、書寫祭文主持祭祀、美化權威等等,忠於實際的同時也偶爾玩玩文字遊戲。

再論文明產生的標誌

印加文明聖地馬丘比丘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作為文明產生標準的金屬工具、文字、城市、國家,是一個系統。我們理解文明的重點不是這幾個標準是否缺一不可,而是這些標準一攬子地放在一起,它們之間的遞進性和必然聯繫性,從而體現出文明的實質內涵:文明是人類擺脫自然生存狀態的能力和程度。不是先有這些標準才產生文明,其實是在考古發現和歷史研究中,當察覺到某一階段,人類的文明發展到一定能力和程度,較之前有了一個大幅提升後,對這些提升後的文明狀態觀察和總結後提出來的一個說法。

再論文明產生的標誌

用於生產記錄的印加結繩

有些早期文明,並不完全具備這四個標準,如瑪雅文明沒有發現金屬工具、印加文明沒有發現文字,因為它們所體現出來的文明創造能力和程度,使我們不能不把它看作是一種文明,就是這個道理。

以此而論,中國良渚文化亦可稱為文明,是可以定下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動號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的著名城堡
看看古代文人如何創立門派——古代書院教育
蘇格拉底的獨門絕技—自殺式辯論術
當女皇遇到女王—小威和莎娃不得不說的恩怨情仇
古羅馬的童年——城邦時代

TAG:行動號 |

您可能感興趣

再論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對策殘卷的性質
附論文:《論尋月》與《再論尋月》1
肝臟—人體的後勤總管:再論肝臟的生理功能
再論地藏二咒之重要性
修行:佛道問答3《明心見性、再論福報與法報》
項羽身死之地的再論證
再論藝術的覺醒和基礎的危機
關於「新水墨」諸議再論
建旭專欄 再論心外無物
再論沙盒遊戲:《我的世界》的成功與其獨特性
再論中國畫妙諦
誰人英雄無再論,今朝來數十猛將!
再論寶黛:既然情深,何懼緣淺?
再論儒家「義利之辨」
再論空間:物質與空間的關係
再論「韓國總統朴槿惠被邪教控制」不可信
張釗維:再論給少兒看什麼
藝術評論家天渝:再論當代大隱王學治創立的「海外水墨印象派」
再論海賊王:紅髮臉上的三道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