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元氣論

道家元氣論

道家元氣論



「元氣」,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元,通「原」,「始也」(《說文》),指天地萬物之本原。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元氣學說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世界觀,其產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於戰因時期宋釒開尹文的「精氣說」(即「氣一元論」),發展干東漢末年王充的「元氣自然論」及北宋張載所倡之「元氣本體論」。元氣學說以元氣作為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以元氣的運動變化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變化、消亡等現象。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並對門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元氣學說作為一種自然觀,是對整個物質世界的總體認識。因為人的生命活動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故元氣學說在對人地萬物的生成和各種自然現象作唯物主義解釋的同時,還對人類生命的起源以及有關生理現象提出了樸素的見解。基於元氣學說的對人類生命的認識,即是「元氣論」。元氣論對中醫學、氣功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人身元氣又你「原氣」、「真氣」,是存在於體內惟動生命活動的本原物質。《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此即指元氣而言,故元氣廣義義簡稱為「氣」。《靈樞·刺節真邪》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允身者也」,此氣源於先天而養於後天,但狹義又專指稟受父母的先天之氣。在古典氣功文獻中,常把此「氣」字寫作「炁」,以示與後天之「氣」的區別。


元氣論認為,元氣是人的生命與天地自然統一的物質基礎,「大人生廠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元氣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游》);生命活動過程,即是元氣的消長變化及升降出入運動。「人之生此由乎氣」(景岳全書》),「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


由此可見,元氣的盛衰聚散及運行正常與否,直接關係著人的生老病死。元氣充足、運行正常。是人體健康的保障;元氣不足或氣機失調,則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於氣」、「元氣虛為致病之本」之說。因此防病治病也應以調護元氣為本,善養生者更應正視護養此氣。故張介賓說:「蓋天地萬物皆由氣化,氣存數亦存,氣盡數亦盡,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氣不可不寶,能寶其氣,則延年之道也」(《類經·運氣類》)。


元氣藏之於腎而化生元精,繫於命門而為腎間動氣,其變化為用,一分為二而為元陰、元陽,實為性命之本、造化之機。元氣雖藏之於下,而其用則布護周身,臟腑之機能全賴此氣之運轉,故徐靈胎說:「五臟有五臟之真精,此元氣之分體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經所謂丹田,《難經》所謂命門,《內經》所謂七節之勞有小心。陰陽闔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此中一線未絕,則生氣一線末亡,皆賴此也」(《醫學源流論》)。元氣之所行,與任督二脈關係至密。元氣根之於腎而行於任督,故李時珍說: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奇經八脈考》)。元氣雖化生於先天父母之精,但必須有賴於後天水谷精氣的充養,所以與脾胃又密切相關,故李東垣說:「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論》):「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內外傷辨惑論》)。

氣功學中所言元氣,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於受胎之先,先天細細蘊蘊,生於無形,又謂「原始祖炁」,是推動胎兒內呼吸(潛氣內轉)的循環動力;在人出生後,即「炁落丹田」,成為啟動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原動力,並司理後天呼吸之氣、水谷之氣、營衛之氣、臟腑之氣、經脈之氣等。氣功學中所指先天之「傑」是潛藏的內氣,而後天之「氣」則著重指形於呼吸之氣(外呼吸),故《入葯鏡》註:「藏則為惹,形則為氣」。在人體,先天之「炁」與後天之「氣」密不可分。出生後「炁落丹田」,為「呼吸之根」,人在進行呼吸活動時,「先天元始祖炁未嘗不充溢其中。非後天之氣,無以見先天一炁之流行;非先天之炁,無以為後天一氣之主宰」(《入葯鏡》注)。內丹水中要求氣貫丹田,即以後天之「氣」接引先天之「炁」,發動任、督循環,以達到所謂「再立胎息」的效果。《入葯鏡》聽說:「先天惹,後天氣,得之者,常如醉。」即指氣功狀態中二氣混合,呼吸綿綿,任督循環,身心酣暢的自我體驗。古代先賢通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氣功鍛煉可以充實元氣、調理氣機,以達治病強身之目的,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恬恢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養生家們並以「元氣論」為理論基礎,在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一整套行氣、養氣的方法和本式,以培補元氣、調暢氣機,有力地推動了氣功學的發展。


元氣論是中國古代傳統的生命觀,對中醫學、氣功學理論體系的確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其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元氣的實質百到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仍是一個尚未完全揭曉的謎。近年來有人對元氣進行了一系列探討和研究,如有人從控制論的角度,認為元氣與信息同樣具有傳遞、保存、交換的共同特徵,人體通過元氣的調控作用,以維持內環境及內外環境間的陰陽平衡:有人從「場」論角度,認為元氣是一種「動態的生物場」,這種「場」非常活躍,雖看不見、摸不到,但其可產生感覺,能聯繫調節機體內外環境,以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協調;有人從能量的角度,提出「電子激發能假說」,認為激發態分子可通過共振轉移,將激發能傳給別的分子,這一過程就是所謂「行氣」。還有人認為,氣是一種微粒流,其直徑小於60±2微米,某些還帶行正負電荷;輻射場攝影能提供內氣的指標,說明內氣存在於生命之中,並隨著生命條件的轉化而改變,電量輝光即是內氣存在的表現。儘管日前對元氣的研究還比較粗疏,很多問題尚有待深入,但實踐證明,進一步探討元氣的實質,不僅是傳統的中醫學、氣功學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對揭開人類生命的奧秘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修證中身體變化的過程
上座如何調息
道家修鍊秘穴之陰硚穴論
九大入靜層次
如何咽津納氣?

TAG:內丹 |

您可能感興趣

道家元神論
道家元精論
道家文化之道家和道学
道家與葯膳
文学与道家:把道家与道教分别开证明您还真是「外行」人
道家處世之道
道家流傳千年的道家養腎法
道家理論體系
道家之道,儒家之道,佛家之道
樓宇烈:儒家養正氣,道家修真氣,佛家化怨氣
儒家養正氣,道家修大氣,佛家化怨氣
「道學」涵括道家與道教
道家經典名言名句,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服氣辟穀功法
道家說「緣」
道家的宇宙生成觀:「道」起源論和「元氣」起源論
道家服氣法兩種
現代道家論:不老的道者
道家琴探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