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真是沒想到,被譽為千古傷寒第一方的它,原來這麼厲害!

真是沒想到,被譽為千古傷寒第一方的它,原來這麼厲害!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根據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第12條,這條啊,首先有爭議,是否是仲景原文,有人說是後人加的,這個說法吧,我個人覺得也有一定道理。因為從條文的文字看,注意這幾個字,嗇嗇、淅淅、翕翕,這其實是形容詞,而反觀傷寒其他條文,沒有類似的文筆,不過這是,或者不是,咱們管不管都行,學傷寒,緊扣臨床,無關的,不管,該摳的字眼兒要摳,沒必要摳的,別浪費精力,於臨床也無什麼實際意義,咱們不幹那個,這條文是不是出自仲景,或者說是不是後人在這條本身的基礎上加了些什麼,先放一邊,單看條文,還是很有意義的,這就夠了,管他是誰寫的,或者說是誰加的呢,只是有這個爭議,但是既然說到這裡了,我得給點出來讓大家知道。

太陽中風。你說說這四個字說出了什麼,結合前面的1到11條。

說道太陽中風,就要馬上反應過來,這是個有汗的太陽病,至於發熱,傷寒中風都會有,至於脈浮,也都會有,唯獨汗出與不出,是判斷傷寒和中風的關鍵點。之後看陽浮而陰弱,這個一般有兩種解釋,不外乎寸陽,尺陰,或者說是浮陽,沉陰,我個人傾向於後一種,就是說脈象整體是浮脈,但是如果沉取的話,會感覺到力量不夠,弱嘛。後面接著說了,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這裡,你要知道,這是表證,邪在哪裡?在表吧,癥狀上發熱啊,為啥,前面說過了,其實是人體自身的一種抗爭,再設法祛除表邪啊,因此脈象上來,則是浮脈,發熱,脈浮,都是人體在抗爭,對應的是——陽浮者熱自發。

接著說「陰弱者汗自出」。首先,脈象來講,浮對應表,也代表陽,沉代表里,也代表陰前面說了,陰弱指的是沉取脈象表現出來的一種無力感,陰弱,就是水不足了,而為什麼水不足了,接著它後面說了,汗自出,連著看就是——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簡單講吧,就是太陽中風啊,脈象輕輕按,就能感覺到,重按會感覺到跳動的無力,軟軟的弱弱的,分別對應了發熱,汗出兩證。其實反過來理解也行發熱,導致了脈象輕輕按,就能感覺到;汗出,導致了重按會感覺到跳動的無力,軟軟的弱弱的。

往後,「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形容詞都去掉,就是惡寒,惡風,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這按字面理解就成,主要說乾嘔,為什麼?這裡的乾嘔不是嘔吐,我在臨床上所看到的也都是輕度的乾嘔不是嘔吐。要與前面的有對比。至於鼻塞,這是表證,肺主皮毛,開竅於鼻,現在表不解,肺氣不宣就會出現鼻塞。我平時受外感,幾乎沒吃過葯,都是用一種方法,解決問題,第一條說的時候其實已經略提了一下,這裡再細說下,簡單講就是用乾淨的衛生紙,弄成細條,捅鼻子,讓鼻子癢,打噴嚏隨著噴嚏一個接一個的打,腦門,後腦勺,脖子,後背都會出汗,此法能宣肺氣,解表發汗,調動人體自身的潛能,來祛病,還能治療肺氣不宣的便秘,以及肺氣不宣導致的水腫,可以用之輔助治療,為什麼?理論還在內經,肺呢有個職能,叫做通調水道,原來曾用麻黃湯治療過一例水腫,取的也是此法,這裡涉及到一個方法,叫做提壺揭蓋,簡單講,就是茶壺蓋子上有個小洞,你用指頭按住(就是肺氣不宣了),水能倒出來嗎?(這裡類比排泄物,大小便)肯定不能了這個時候啊,你用任何別的方法,水都下不來,怎麼辦呢,指頭鬆開,讓上頭的氣通了(宣肺了)下面自然水就出來了,中醫和自然,生活息息相關,很多生活中的常用的方法,就是中醫治病的好辦法呢,只是平時日用而不知啊。

既然說到這兒了,就略談談中醫的治水吧,你觀察下,或者想想大自然的下雨,就知道怎麼治水了,天、地,天地之間,你可以看做是肺,脾,及膀胱,水谷精微在,在脾運化,上屬於肺,肺再散布到五臟六腑,濁水最後由膀胱排出,膀胱排水,這是種功能,以前說過,功能的東西,屬陽,所以,這個是靠一種叫做氣化的能力,來源於哪裡?腎陽,而腎陽是什麼,在大自然中,就是太陽,治水的根本,在於大晴天,你多聯繫生活大晴天,地面有水嘛~?而如果地面的路坑坑窪窪,一下雨之後,水就會積攢的比較多,太陽照曬,消的也慢,怎麼辦,大興土木唄,修路,這是啥,這叫補土,也就是健脾燥濕好了,路也修好了,太陽也夠了,積水還是排不動,咋回事,路地下的管線不行唄,排水管,排污管,這是啥——膀胱,五苓散是幹啥的,你去看看配伍,真武湯是幹啥的,你也去看看,苓桂術甘湯,苓桂術棗湯等,你也去看看,略說一個吧,苓桂術甘湯,桂,甘草,護心陽的,也就是要有陽光,術,就是修路的,要有土才能治水,路面平整,才不容易積水,這個方劑,還有茯苓,這個就是用到污水雨水管道的,利尿滲濕。

好了,先不多說了,回過來,先看本條的方子,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先從葯說起吧,談葯,就會談及藥材的藥性。從中醫的角度講,一個是氣,一個叫做味氣有四,味有五,在一起,叫做四氣五味,四氣是什麼?寒、熱、溫、涼。其實啊,應該是五氣,因為上頭說的這四氣,都是有個性的,都是相對的,既然是相對的,就得有個參照氣,也就是所謂的平氣,這個平字,你要注意,中醫治療,說到底,就是在追求個「平」字, 葯有平氣,還有你聽說過的,平脈辨證,什麼以平為期,陰陽調和,陰平陽秘等等其實都是在追求一個「平」字。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藥有各種藥性,人體有體質差異,這些都可以稱為偏性,葯有偏性,人體也有偏性,中醫治病就是以偏治偏用對了,正好藥物的偏性和人體的偏性抵消,人體內部平衡,則健康用錯了加重人體的某種偏性,有害就是兩邊一邊是1,一邊是2不平衡,怎麼樣平衡?多的那邊加一個藥性是-1的葯好了。左邊還是1右邊變成2+(-1)=1左右一致,病好了如果多的那邊用了1,正1那麼就變成一邊是1.一邊是3了加重病情了,如果多的一邊用了100,完了平衡徹底打亂,也就是所謂的獨陰不生,孤陽不長,非常危險了,一邊是1另一邊是102了。說的不嚴謹啊,不過主要是講這個意思。

但是現在一般說四氣,這裡延伸了下,主要想說,平,對於中醫的重要性,也是中醫的思維的一部分。而四氣,如果從陰陽角度看,也就兩種,寒涼是一種,屬於陰,溫熱是一種,屬於陽,而剛才說的平氣,就是介於此之間的第三種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對於任何方面都是如此。藥物雖然,可能每一種藥性都不一樣,但是歸納說也就三種,剛才說了,這裡反映出一個問題,也是中醫的一大特點,就是中醫啊,我們的國醫,最最擅長的就是歸納,化繁為簡,是用此法來識病治病的。這個思想,在傷寒雜病論中,你看吧,到處都是,傷寒雜病論這本書中所列的方、證。都是很概括的,有共性的,歸納的,從而形成的,比如說太陽中風,有核心癥狀,這麼說吧,如果你臨床中遇到了病人,他可能是這個病,也可能是另一種病,但是可能都有太陽中風的核心癥狀,你就可以用一個方子加減,統治,效果還會很好,這就是中醫所謂的異病同治。而這裡核心證的層面上,其實還是像,不是本質,核心證中對應的核心的病機才是這個方子的精髓。

比如說往後會說到五苓散,它是治療所謂的太陽腑證膀胱蓄水的方劑,學的時候也是一樣的,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是條文中列舉的癥狀,除了掌握其核心證之外,更重要的是從根源上掌握這個方子所對應的病機,之後才能靈活運用啊,就說這個方子吧,除了能治療太陽篇中相關條文說的證外,你可以再重點看看159條, 這條的最後,其實沒有列出方劑,但是你想想應該用什麼,其實就是五苓散,用它來利小便而實大便的。回過頭來再想想五苓散,核心的病機是什麼,之後這個方子才能真正掌握。

回過來,為什麼你能用一個方子統治呢?這就要歸功於我們的先輩,歸納,總結,化繁為簡,而精鍊的這些個核心的證,同時對應這些證,列出的一個個傳世的好方子,如果你學到一定程度,疾病雖然多,但是讓你歸類後,可能也沒幾類了,方子雖然多,可能常用的,也就那麼些了,你看吧,傷寒論其實沒多少個方子,113而已(還有一個方子遺失),但是,就這些有限的方子,不說囊括無限的病吧,也差不多了,這很了不起。學中藥的之前,一定要先弄懂四氣五味,之後學中藥才容易上手,才好學,而藥材,就是你手中的兵將,好醫生和庸醫的區別不在於好醫生可以用非同尋常的葯,不是的,葯就在那裡,關鍵是用藥的人會不會用,懂不懂葯,藥材的藥性就好像是他的性格,就好像是一個人,一位朋友,你去讀懂它,了解他,他才會和你做交心的朋友,才會助你。藥材本身無好壞之分,關鍵在於能否用對地方。

之後說說——味,酸苦甘辛咸。學這個之前,心中要感恩,要知道在,在古代,硬體很落後,而這些一味味的藥材的藥性,那可真是先輩們實打實的一個個親驗出來的啊,而藥性各異,其中不乏猛葯,為此,肯定也難免死傷,才有了今天我們能看到讀到現成兒的東西。內經有云:「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這裡又是一句高度歸納概括的話這句話要牢記,必須牢記。

這裡啊,也會有個參照物,姑且叫做參照味吧,也就是所謂的——淡,這裡提一下,一些滲濕的藥材,有些味就是淡的,一般還是說五味,而五味,其實是對應五行的辛金(肺),酸木(肝),甘土(脾),鹹水(腎),苦火(心)有了以上這些,再加上五色對應的五行五臟,白肺,黃土,黑水,綠木,紅火,以及氣味的厚薄,就能推斷藥性,比如說,黑豆,黃豆,綠豆,小紅豆(赤小豆),白扁豆你如果不知道他的藥性,就可以用你掌握的東西去推斷。

回過來,先說桂枝,這個葯,藥性,《神農本草經》里我記得是說,味,首先是辛的。而先頭說了,辛怎麼樣啊?散啥是散?說白了就是升騰發散,解表發汗。本經還說了,其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上氣咳逆,馬上後面的條文就會涉及,補中益氣,這反證了其補虛的一點,前面說過了,桂枝湯,是個補的方劑,患者本身體虛是本,外而傷風是標,可以理解成裡應外合而致病這裡再說桂枝的歸經,也就是藥物啊,它有歸屬的經絡,也就是說藥物進入人體後,會作用於哪兒,從經絡的角度說,這裡桂枝是入足太陽膀胱經以及肺經的前面再說第一條的時候就說了,太陽病的理解,經絡一說,要佔一部分的,歸經也是通過實踐慢慢總結出來的,同時和五味有關係的,而這裡也入肺經,因為其藥性辛溫,辛對應肺。

再往下,先看生薑,也是辛溫,能解表,止嘔,與桂枝和在一起,主要作用就是解表發汗之後看甘草,藥性是甘溫,甘入脾,這個是作用於中焦脾胃的而這裡你要注意,用的是炙甘草。原來說過中藥的炮製,看神農本草經中藥的炮製不離水火,怎麼通過看字知道是水還是火呢?炒,煅,炮,飛,焙,煮,洗,漂等等方法是不離水火的,或水,或火,或水火結合看偏旁,字裡面有火的,肯定炮製用火了,有水的,肯定用水了,這裡用炙,是在加強其溫性,之後的大棗,甘平。《本經》有這麼一句,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而這裡,桂枝湯對應的是什麼癥狀,惡風,自汗出,脈象是什麼,輕取浮,沉取弱,對應什麼,發熱,汗出,又對應什麼,前者需要解表,後者需要補津液,而前頭還說過,發汗要有汗源,還說過,衛氣源於胃氣,生薑兄弟,既能幫助桂枝辛散,又能聯合大棗,鼓動胃氣,而之後的白芍,它是酸的,酸對應什麼?收!而桂枝和生薑呢?散!

而我記得前頭還說過,太陽病如果發汗過了,會導致內部津液流失,一種可能會造成陽明裡熱(白虎加人蔘湯證),一種可能會漏風汗不止行成太陽少陰證(桂枝加附子湯)這裡的芍藥,起的作用之一就是一種反佐,制約桂姜的辛散,另一方面,酸甘能化陰,也就是酸甜生津液,這個方子的配伍相當嚴謹,暗合陰陽之道,一方面解表驅邪,一方面養護胃內津液,發汗,你注意了,看後面的煎法服用法的時候你會看到,是小汗,也不是讓汗大發的,這點要特別注意,如果大汗了,病是肯定好不了的,這屬於禁忌。簡單幾個字概括的話,辛散,酸收,甘緩。

接著說具體的方子,注意看,桂枝後面的,去皮, 首先,這是錯的,桂枝的辛味,全在於皮,怎麼能去掉, 這裡的去皮,我得理解是啊,不知道你見過沒有做成藥材飲片之前的桂枝? 張志聰對此有過看法「桂枝取稍光之枝,如有皮者去之,非桂枝上之皮也」,這是一種解釋,還有種解釋是把最外頭的粗皮去掉,這個大概知道就行,時代不同了,一些東西的叫法可能不同,有可能會有這種差別, 我個人認為,這裡原文可以改為-桂枝(取嫩尖)為妥,從臨床說,桂枝藥效最好的就是桂尖了,甘草為什麼炙,剛才說過了,桂枝去皮再啰嗦一點吧,從考證的角度講啊,在傷寒雜病論之前的,有本書,叫做五十二病方,這本書里的桂枝,後面全部沒寫去皮倆字,好了,這個不說了,考證的東西,不深究,大家知道怎麼回事兒就行了。

接著說煎藥服用方法,煎藥說幾點首先,文火煎,其次,不要煎太久,一般二十分鐘為益,煎一次,服藥後,半小時左右,喝熱粥以助藥力,這個為什麼喝,原來條文的時候其實已經說過了,我想你應該明白了之後,覆被取汗,同時避風寒,這裡說溫覆令一時許這個時,是時辰的意思,古代一時辰等於現在倆小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注意看這裡,傷寒論中明確提出來了,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臨床中確實如此,一定要特別注意!不能大汗,要微微出汗條文中的病瘥,其實是病好了的意思,喝一次好了,就不用喝了,如果沒好,繼續喝, 桂枝湯中啊,芍藥也好,大棗也好,服用的方法,一次喝三分之一,覆被取汗,要漐漐微似有汗,喝葯後要喝粥等等,說白了,都是在為了防止過汗,為了給發汗提供汗源,提供保障,記住三個字——「養汗源」。

往後條文說的,病情嚴重的,能服用到3劑,這裡面有個問題,在服用的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脈象以及癥狀反應,如果沒有傳經的跡象,繼續服用便是,如果有,則也不能盲目,周時,是24小時之意。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這個一定記住,不能亂吃,否則可能會出大問題,五辛一般是指大蒜啊,韭菜啊這些,為什麼不能吃這些,想一想,其實還是為了不要過於辛散,防止過汗而生變啊!!酪指的是甜的東西,之後再說說方子的劑量的問題,這個有爭議主要是那時候的兩,現在用是多少的問題我個人一般是那時候的一兩對應到現在的3g,足矣,臨床中也是這樣用的,效果也很好。

桂枝湯啊,這個是群方之首,為什麼,從剛才說的你看看,它是陰陽俱用,通過方劑的配伍,既有化陰(往後會學到芍藥甘草湯,這個是化陰的),又有化陽(往後的甘草乾薑湯,是化陽的)。藥材雖少,但是配伍巧妙精當,服藥方法與方劑作用相互呼應,配合,值得細細品味啊,至於桂枝湯的用途,我前麵條文說過一些,你看看,桂枝湯用處很大,可不單單治療個現代觀念里的傷風感冒啊,那也太太太小看它了,其實,通過上頭方劑的講解,也會發現,這個方子,發汗是小汗,更重要的其實是在補虛啊,包括服藥的方法,也是在陪護正氣,其實傷寒論很重住保護津液的,因為仲景知道,汗這個東西是怎麼來的,往後會細說而由於其巧妙的配伍,臨床上,陰陽俱虛,可以用其調理陰陽,營衛不和,可以用其調理營衛,而陰陽俱虛,營衛不和是可以衍生出來很多疾病的。因此,桂枝湯用處極廣 曾有一前輩,用桂枝湯原方三劑治好了一例肢體麻木多年不愈的患者,多方治療無效,他之所以用桂枝湯,是看到了這個患者平素常自汗出,惡風,再結合脈象,舌像而用了桂枝湯,桂枝湯,你記好,汗出,惡風,這是核心證,根源病機是體虛,營衛不和至於深刻的體會,還得經過實踐,往後慢慢會有機會的。

這裡再詳細說說桂枝這味葯。首先啊,在古代,不這麼叫,而是分幾類的,菌桂和牡桂,而且在南宋之前,桂枝和肉桂是沒分清楚的。宋元時期,才意識到桂之樹皮與嫩枝藥性上的差別,從而才分離出來,皮叫做肉桂。傳統認為以越南產為最佳,國內的話,廣西產的比較道地。至於古書中說的菌桂和牡桂,菌桂就是現在說的肉桂,牡桂就是現在說的桂枝。至於傷寒論中,有兩個地方是只說桂而不說桂枝的,一個是桂枝加桂湯,一個是理中丸去術加桂湯,有人認為這裡的桂應該是桂枝,也有人認為應該是肉桂,一直有爭論,我個人用的時候一般是用桂枝,也可以用肉桂,但是要久煎,不後下,實際的效果兩者差不多,對症的話都不錯。而內經有云,「味厚則泄,氣厚則發熱」,桂就屬於氣厚的,因此有溫熱的功效,再如熟地等藥材,味比較厚,因此有時候脾胃不好的服用之後就容易大便不成形,這裡略提一下。

接著說說桂枝的用途,其實看過傷寒論,可以總結幾點:調節營衛,通陽利水,下氣,補中,強心。這幾個用途,回頭結合方劑一起說。調節營衛大家都知道。通陽利水的話,五苓散也好,後世的一些方劑,也有用到的,膀胱氣化不利,可以少加些桂枝;下氣的話,對應奔豚;補中,強心這個,前者主要還是桂枝湯能調理中焦脾胃,強心可以配合參以及酸棗仁,一方面是給燈點火,一方面是加燈油,對應的癥狀可能是背冷,因為心陽不布散。

再看看桂枝的顏色,赤。味,辛。辛能散,赤入血。至於上頭說的這些用途,其實仔細看看傷寒論,都能看出來,比如說啊四逆散,兼悸,加桂枝,防己黃芪湯,上氣,加桂枝,等等。大家傷寒論和本經結合著看。

(本文為原創作品,作者授權發表。圖片來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本文作者為馬騰飛中醫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味被譽為傷寒第一方的主葯,沒想到卻有這麼好的效果!
這款手槍,被譽為「東方魯格」,但是性能極差,遭到很多人的嫌棄!
他是蟒蛇轉世,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然而真相卻是
他沒有文憑,卻被譽為三百年一遇的大師;他不是書家,字卻美得讓人心碎!
他沒有文憑,卻被譽為三百年一遇的大師;他不是書家,字卻美得讓人心醉!
有這樣一種花,它被譽為是「英雄之花」,不僅十分好看,且還有著清熱解毒的功效
他被譽為「天下第二」,很多人卻不知道這人是誰!
被譽為「帝王之木」而且還能鎮宅辟邪,一棵盆栽真有這麼厲害嗎
她被譽為「中國第一童星」,卻從小被罵到大,如今成這樣
它被譽為「天下第一果」,現在吃正是時候,可惜很多人都吃錯了!
她身上有幾千個小孔,被譽為最醜女人,最後卻找到真愛
這個官三代,富三代,連文憑沒有,卻被譽為幾百年難遇的大師!他背後的秘密,今天是時候說了……│原創
被譽為「補腎第一方」,古書皆有記載,每天喝一點做回真男人!
它被譽為「天下第一果」,現在吃正是時候,可惜很多人都吃錯了
她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詩詞,你最愛哪首?
這個官三代,富三代,連文憑沒有,卻被譽為幾百年難遇的大師!他背後的秘密,今天是時候說了……
這兩句詩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但這位詩人你還真不一定認識
大蒜被稱譽為「抗癌皇后」但是這樣吃,卻嚴重致癌,抓緊看!
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她的字寫的這麼好,難怪那麼多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