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家教傳千載: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禮無以立
春秋時的一抹陽光透過檜柏灑向曲阜闕里的庭院,孔夫子立於院中,緩緩對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歷史就此定格,一幅垂世千古的「庭訓」由此誕生,令後人回味無窮。
公元前479年,孔子與世長辭後,他的倫理教誨與質直言行便被其後裔代代相承。
秦時的孔鮒,飽讀詩書,當無道的「焚書」來臨時,睿智地做出「魯壁藏書」的舉動,毅然捨棄家業,投入到抗暴的義舉之中,踐行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祖訓;東漢的孔融四歲讓梨自不必說,他與兄長孔褒因冒險收容被宦官陷害的張儉,與母親上演「一門爭死」的義烈壯舉,實現了「君子喻於義」的叮囑。
當歷史跨入明代,孔氏家族早已遍布全國,大宗小宗,不計其數。要想管理好這一龐大族群,實屬不易。六十四代衍聖公孔尚賢肩負起了這一重任。富貴似煙雲,道義須永恆。孔尚賢秉承先祖「克己復禮」的精神,認真反思己過,決心為家族立規定矩,約束族人的不當行為。萬曆十一年,孔尚賢主持制定了孔氏家族歷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族規《孔氏祖訓箴規》。
《箴規》開宗明義:「……我祖宣聖,萬世師表,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子孫蕃庶,難以悉舉。故或執經而遊學,或登科而筮仕,散處四方,所在不乏。各以祖訓是式,今將先祖箴規昭告族人……」
《箴規》共計十條,涵括了各階層族人為人處世的生活準則,強調「崇儒重道,好禮尚德」等孔門傳統,要求子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克己秉公」「讀書明理」「勿嗜利忘義」。
細雨潤物無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箴規》塑造了族人溫潤儒雅、質樸正直的君子品格,也塑造了族人崇德尚勤、廉潔禮讓的風尚。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山東發生災荒,瘟疫肆虐,六十五代孫孔胤植奏請免除糧稅,並出錢物救濟災民,先後救活「數千人」。
六十七代孫孔毓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為一代良吏。他在任四川龍安知府期間,「因俗為治,弊去其太甚,邊民安之」。升湖廣上荊南道,築堤捍江,民稱之「孔公堤」。升廣西總督,核實常平倉,春耕借糧於民,秋收還倉,豐年加息,歉年免息,荒年次年還本。
正是由於歷代孔氏後人秉承祖訓、好禮尚德,雍正在召見孔子七十代孫孔廣棨時說道:「至聖先師後裔當存聖賢之心,行聖賢之事,一切秉禮守義,以驕奢為戒。」
禮樂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孔子的詩禮庭訓、孔氏的祖訓箴規從未隨時間而走遠,它早已熔鑄在孔氏族人的內心深處,並且不斷地泛化開去,最終融入千萬齊魯人家、匯流到我們民族的血液里,成為我們的一種品性,規範著我們的言行。
「大哉孔子」,誠如斯言。
節選自《中國家規》,中國方正出版社授權發布,版權歸出版社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一諾千金:好朋友就可以借錢不還嗎?
※成語解讀:有一種自擾名曰「杞人憂天」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古語,別再用錯了!
※陳來:變化氣質 是修養程度的檢驗
※史上最豪華婚禮——光緒婚禮全過程超詳細解讀
TAG:騰訊儒學 |
※《論語》解讀: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禮,無以立」——雲南師範大學舉辦第七期傳統禮儀專題講座
※12月9日 拜手稽首:不學禮,無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