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詩:發生在春天裡的閑情 剪之不斷 欲說還休
馮 延 巳
鵲 踏 枝
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語音播報,點擊收聽!
就好像清冷孤高之於冬天,悲涼凄冷之於秋天,相思、閑愁、惆悵是春天裡的主色調。是「紅豆生南國」里的紅豆,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里的春水,是「丁香空結雨中愁」里的丁香,是花開時對東風的惱怒,是花落時留春不住的感傷,是年年歲歲物是人非的無奈與哀愁。
馮延巳這首《鵲踏枝》,流露出的正是這一類的寂寞哀愁。然而比這些能說得出來源的哀愁更加朦朧。至於是何處來的「閑情」,作者沒有明說,這是馮延巳寫愁的最大特點,他詞中的愁苦具有一種超越時空和具體情事的特質,寫來迷茫朦朧,含而不露。這種愁苦有可能有傷春的情緒在裡面,也有可能是因為愛情中的失落,也許是對家國命運或個人前途的憂患。更有可能只是一種山之有木、木之有枝一般與生俱來的失落與無奈,想要擺脫,卻終究無果。
作者說「誰道」,是原以為可以做到,然而一切只是徒勞的掙扎。春天本是繁花似錦陽光明媚,但那些深埋於內心的閑愁,卻也如春天裡的植物一般肆意生長。彷彿這個世界的鮮妍明媚都與自己無關,自己排遣的方式也只是看花對酒,容顏消瘦。
「柳」諧音「留」,因此中國古代歷來都有折柳贈人的傳統。而柳樹的意向,向來更是與相思中的哀傷、纏綿糾葛在一起的。《詩經》里就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已成千古名句,但論其中的風情,似乎還不如李商隱的「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一句中描寫這種依依不斷的情感更為動人。而馮延巳這首詞中的柳,象徵的正是內心那份惆悵,它們與河畔離離不斷的草木一般,青青一片,欲舍還隨。作者此時心中這種無法擺脫的惆悵已經醞釀到了極點,不禁流露出來,進而問道,「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作者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道,「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獨立小橋本就寂寞,更何堪時間在平林月落、萬籟俱寂的時候。
馮延巳的詞中喜歡用春景來寫哀情,正如「舊愁新恨知多少,目斷遙天,獨立花前,更聽笙歌滿畫船」,還如「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語還慵,日暮疏鍾,雙燕歸棲畫閣中」。樂景哀情中造成了巨大的反向逆差,也許是因為春天花開正盛,卻也正面臨著盛極必衰,正如人生命運越當繁華,也越將面臨著巨大的反差。一個人無論身份、地位、經歷如何,這種由外物帶來的哀愁都是一致的。更何況馮延巳才華仕途都可謂臻於極盛,此時對於盛極必衰的規律,想必會有著更深一層的憂患吧。
※孔府家教傳千載: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禮無以立
※一諾千金:好朋友就可以借錢不還嗎?
※成語解讀:有一種自擾名曰「杞人憂天」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古語,別再用錯了!
TAG:騰訊儒學 |
※「每當我們讀詩時,藝術就這麼發生了」
※每周讀詩: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兩天後,他們將在燭光下讀詩、聊天、談談愛
※雨水之後,春天便真的來了 「為你讀詩」的二十四節氣
※我讀詩的時候,詩也在讀我
※酈波:詩詞無用的年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詩?
※詩意的生活,在月光下讀詩,喝清甜月
※每周讀詩:項羽一去兮不復返 留給了我們什麼?
※詩詞無用的年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詩?
※「為你讀詩」的那個夜晚
※他們是連董卿都忍不住羨慕的夫妻,每天種花、讀詩、看星星,年過半百仍一如初見
※讀詩詞:說春天,小城,和溪水
※我們讀詩 那天 那晚
※每日讀詩:你也可以來做我們的音頻主播
※節氣讀詩丨清秋之美,盡在白露
※早秋讀詩,這些詩和圖簡直不好太美!
※她讀詩,寫詩,也把日子過成詩
※我們天天讀詩詞,只為自己做個好夢!
※每周讀詩:正讀反讀皆成詩,你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