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在家凶, 在外熊, 孩子為什麼只會「窩裡橫」,其實有這些原因

在家凶, 在外熊, 孩子為什麼只會「窩裡橫」,其實有這些原因

上周去朋友家做客,她家也是一個男孩兒,5歲多了,每天精力旺盛、上躥下跳,折騰的朋友精疲力盡。

這孩子看到我們在聊天,湊過來大聲跟他媽媽說:「我要吃蘋果!」

朋友說:「等一下我跟阿姨說完,我給你洗。」

孩子大聲喊道:「不!我現在就要吃!」

這時孩子的奶奶聽到了趕緊過來說:「你們聊吧,我給他洗。」

孩子用兩手猛地把奶奶一推,差點兒把老人推個趔趄,「我不要你洗!我就要我媽洗!」

朋友立刻批評他說:「怎麼能這樣!不能推奶奶!」

結果孩子哭鬧的更凶,朋友沒法子只好趕緊去給他洗了個蘋果,才平息風波。

然後朋友對我不好意思地說:「這孩子就是慣的,在家裡你看這副小霸王的樣子,出去見了陌生人連個屁都不敢放。連跟人家小朋友一起玩兒都得拉著我,讓我過去跟人家說帶他一起玩兒。」

02

其實很多家裡可能都有這個問題,就是孩子怎麼在家凶得要命,出去就「熊」得要死。在家是無法無天的小霸王,出去就像霜打的茄子——蔫兒了,不敢和陌生人說話,被搶了玩具也不敢吱聲,還得央求父母去要回來。

難道用「就是慣的」一句話就解釋了嗎?

這樣未免太簡單粗暴點,而且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孩子這種雙重表現背後,真實的需求和問題,我們並沒有看到。

有人說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可每個孩子從嬰兒時期開始,就開啟了自己與這個世界的探索之旅。即使還不會說話,TA就能很敏感的感受到家中每個人的脾氣、性格、以及與自己的關係。

誰是溫柔可親的,誰是冷漠嚴厲的,誰是有求必應的,孩子小小的心可是門兒清。所以孩子和家中每個人的互動模式也是不一樣的。不過總體來說家裡人對孩子總是溫柔關愛的,在家裡孩子總能感受到溫暖、安全、放鬆,所以家這個環境對孩子來說就是個安全的港灣,可以無所顧忌的釋放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當孩子到了一歲多兩歲的時候,慢慢學會說話增進和家人的互動。家就成了孩子第一個人際交往和情緒訓練的實驗場。

03

細心的爸媽會發現,孩子並不從一開始就這樣。有些孩子大概是從三歲起,或者更早一點兩歲多,或者晚一些,才出現了「窩裡橫在外熊」的情況。

這就是孩子在之前的行為探索中形成了這種模式。而更早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和家裡人,沒有在TA的探索中給予正確的反饋。

比如孩子第一次動手打人的時候,確實是孩子不知道什麼叫打人,不知道打了人對方會疼,孩子一興奮起來不知輕重,錯把打人當做了打招呼的方式。可是孩子第一次打人時,我們作為家人是如何反饋的呢?

或許媽媽或爸爸趕緊上前斥責孩子:「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對的!」

老人或許說:「孩子不懂事,你跟他說有什麼用啊?孫子打我我不疼,沒事兒!」

如果孩子打的是爸爸媽媽,可能父母會比較嚴厲的阻止TA,然後告誡TA不能再這樣做。也許孩子聽不懂,但TA能從父母的語氣、表情中知道這樣做,父母不高興。

所以通常愛打人的孩子都會比較毫無顧忌地打爺爺奶奶,而比較少打父母。如果父母也像老人那樣,覺得孩子小不該計較,笑一笑就過去了,那孩子就會無差別統統打了。

年幼的孩子確實不懂事,但他們其實比誰都機靈,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互動中,孩子已經摸清了在家行為的模式:我想要什麼就大聲喊,喊的越大聲他們滿足我越快;反正打人了他們也不會怎樣,我當然想打就打。

喜歡小編的文章就關注我吧,歡迎評論或者吐槽!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孩子在哪裡,哪裡就是家
為什麼你家孩子很懶?其實是你這樣的舉動導致的惡果
真正傷害孩子的爸爸其實是這5種,你家那位中槍了嗎?
村裡的醜女有了我的孩子,但我從未碰過她,原來這竟是個鬼胎!
這是誰家的熊孩子!
其實你也被「熊孩子」一家坑過的吧
為這些蠢萌的理由哭,也只有熊孩子做得出
孩子的這些古怪行為,其實是在自我安慰;粗暴干涉,後患無窮
這些毛孩子是狗,還是熊,你們分得清嗎?
這孩子絕對是撿來的,看的我也是醉了!
寶爸就是這樣帶孩子的,我也是醉了
這些孩子出生即被詛咒,被扔進河中喂鱷魚,這到底是什麼在作怪?
媽媽只是做個飯的時間,孩子就沒了,只因家裡有這個
這些死貴的食品買給孩子,其實是害了他們!別再上當了……
在你們家,「孩子的事」誰說了算?家長敢這麼做嗎
你的孩子為什麼總是流鼻涕?因為你沒有對他做這些事
家裡有這些花,可以讓你的孩子更聰明!
妻子丟下我和吃奶的孩子離家出走,竟然是因為這
熊媽河邊狠心拋下自己的孩子,背後竟有這個原因?
乖孩子本沒有錯,何必讓他們背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