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魏孝文帝南遷國都是福是禍

北魏孝文帝南遷國都是福是禍

北魏孝文帝南遷國都是福是禍

作者 | 蓮悅

聯繫微信號 | youhistory1

公元493年七月,二十六歲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親率步騎百萬從國都平城(山西大同)出發,征討南齊。大軍浩蕩南下,於洛陽城休整。然而這天,暴雨如注,拓跋宏卻偏偏選擇在這天「戎服執鞭,御馬而出」。於是,群臣跪倒馬前,請求拓跋宏停止南征。

不南征,那就遷都。拓跋宏說出了自己的旨意。遠離根據地平城,又在倉促間聽聞如此重大決定,拓跋宏的王公大臣們沒有任何思考的餘地,更枉談反對。於是,北魏政府正式遷都洛陽。

將國都從「塞上咽喉」的平城遷至「河洛王地」的洛陽,對北魏王朝的長遠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北魏立國之初,都城在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北),公元398年才遷都平城。到孝文帝太和年間,北魏已立國百年,國家制度卻十分落後。各級官吏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作戰時對被征服地區的劫掠和論功行賞,戰爭和劫掠機會少的時候,就公開貪污受賄,以致吏治腐敗;社會基層組織仍是宗主都護制,這實際上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大量被宗主控制的包蔭戶沒有戶籍,國家無法徵調兵役、徭役。

這樣的制度下,北魏的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銳,幾乎年年爆發農民起義。公元484年,北魏政府推行官吏俸祿制,同時,嚴懲貪污行為,「祿行之後,贓滿一匹者死。」次年,推行均田制,從豪強大族手中奪回大量勞動力,並授田與民,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為配合均田制,又改宗主督護製為三長制,以清理戶口、田畝,徵發徭役、兵役。

這三項改革措施的推行,讓孝文帝太和年間,成為北魏王朝極為重要的轉型時期。它標誌著北魏的政權開始向漢民族一君萬民的集權帝制轉變。

太和改製為北魏王朝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於是,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最終統一南北,實現歷代鮮卑君王的中華皇帝夢想就被提上了日程。而洛陽地處中原,為中原地區政治文化中心,且接近南朝,便於用兵,「南盪甌吳」。所以,洛陽成了拓跋宏遷都不二之選。

遷都洛陽無疑是正確的決定,但它畢竟是一項關係到國家社稷的重要政治措施。拓跋宏認為「北人戀本,忽聞將移,不能不驚擾也」,怕貿然提議遷都洛陽,會遭到鮮卑貴族的反對,所以,採取了「以南征之名,行遷都之實」這樣自編自導,完全戲劇化的方式來促成如此重要的政治決定。

如果說拓跋宏通過這樣的方式確實達到了順利遷都的目的,但是,支持這項重大決策的後繼政策卻嚴重缺失。

違眾南遷,必然會觸及一部分鮮卑元老親貴的利益。於是,遷都之後,陸續有親貴密謀反叛,雖然很快都被鎮壓,但太子拓跋恂的死,對拓跋宏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對於自幼生活在「陰山常晦雪」的故都平城的鮮卑人來說,洛陽暑熱讓他們深感痛苦。太子拓跋恂就是其中的一個。因為暑熱,更因為對父親漢化政策的不滿,拓跋恂打算帶著侍從輕裝奔回平城。

太子的行為讓拓跋宏極為憤怒,他將兒子打得半死,廢黜其儲君之位。然而,只要拓跋恂還活著,就會成為那些眷戀故土,陰謀反叛者潛在的棋子。最後,拓跋宏不得不將年僅十五歲的兒子賜死。

不能成功安撫鮮卑舊臣親貴,以致變亂迭起,這只是遷都留下的後遺症之一。更為嚴重的還在於,遷都改變了立國百年以來的邊防格局,卻沒有輔之以相應的政策調整,為多年後的代北六鎮之亂、北魏王朝的覆滅,埋下伏筆。

北魏初年,為防柔然南下,太武帝拓跋燾下令在沿邊修築長城,並在要害處設置軍事據點,即代北六鎮。當時的柔然對北魏威脅很大,所以拱衛國都平城的北鎮地位非常重要。鎮將由鮮卑貴族擔任,鎮兵多是拓跋族成員或中原的強宗子弟,他們被視為「國之肺腑」,享有特殊地位。

但隨著邊地戰事減少,北鎮的地位逐漸下降。特別是在遷都洛陽後,北鎮失去了拱衛國都的地位,鎮將被排斥在「清流」之外,難以升遷,鎮兵甚至與謫配的罪犯和俘虜為伍。代北六鎮軍人從「國之肺腑」,一朝淪為「代來寒人」。

公元523年,長期戍守北邊的代北六鎮將卒起義,關隴、河北等地紛紛起兵響應,邊鎮軍事豪強乘機擴充實力,其中爾朱榮實力最盛。這一年,距離孝文帝遷都洛陽不過三十年。五年後,爾朱榮以胡太后鴆殺孝明帝為由,攻陷洛陽,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釗,並對洛陽的皇族、百官公卿進行了大屠殺,史稱「河陰之變」。這以後,北魏政權風雨飄搖,於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

今天,越來越多的學者將北魏王朝由盛轉衰指向了孝文帝的「違眾南遷」和一系列疾風驟雨般的漢化改革。歷史的是非成敗雖然任人評說,但鮮卑人統一華夏大地,建立一個世襲罔替的偉大王朝的理想終成浮華一夢。

在兩千年的帝制中國,遷都歷來是件非常慎重的事情,涉及國家的千秋大業。梳理中國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將首都南遷的王朝,一般都是迫於無奈,或者在游牧民族的威脅下偏安一隅,而且這樣的王朝大都短命。像北魏這樣,正處於國家鼎盛時期而遷都的例子並不多,但事實證明,正是遷都動搖了北魏王朝的根基。

所以,明末崇禎皇帝寧願在煤山的歪脖樹上弔死,也不願將國都南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歷史 的精彩文章:

漢武帝的理財能臣:桑弘羊之死
袁世凱稱帝時群眾為何都點贊
成就愛國者蘇武的一次不理智的「愛國」行動
借漢朝金元外交斂財的西域大國
漢武帝的文學素養到底有多高

TAG: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