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畫裝裱樣式,不可不知!

書畫裝裱樣式,不可不知!

書畫裝裱樣式,不可不知!



書畫保存,不裝裱可不是個好方法。本文帶大家看看立軸、對幅、條屏、通景屏、鏡片、冊頁、橫披、手卷裝裱過後,都是什麼樣子……

裝裱亦稱「裝璜」、「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美化和保護書畫及碑貼的技術。裝裱也一是門藝術。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可見裝裱之重要。書畫作成一經裝裱、便覺神采墨妙而成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賞心悅月。其方法是先用紙托裱在書畫作品的背後,再用綾、絹、紙鑲邊,及至扶活,然後安裝,軸桿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為卷、軸、冊頁和片。經裝裱後的書畫,碑帖便於收藏和布置觀賞。明代周嘉胄所著《裝裱志》,清代周二學所著《一角篇》及現代馮鵬生所著《中國書畫裝裱概說》杜子熊所著《中國書畫裝裱》;都是系統論述書畫裝裱的專門著作。

書畫裝裱樣式,不可不知!



宣和裝:又稱「宋式裱」。是北宋徽宗(趙佶)內府收藏書畫的一種裝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號(公元1119—1125年)而得名。此種樣式、是裱條中最複雜的一種。如故宮博物院所藏梁思閔《蘆汀密雪圖卷》,其天頭用綾、瓣後隔水用黃絹,尾紙用白宋箋、加畫本身共五段。還按一定格式蓋有內府收藏印章。

吳裝:蘇揚兩地裝裱歷經明清數百年,承前啟後,名池全國,號稱吳裝。其裱件平挺柔軟,鑲料配色文靜,裝制切貼,整舊得法。《裝潢志》謂:「王 州世具法眼、家多珍秘,深究裝潢」。明代胡應麟《少寶山房筆叢》有吳裝最善,他處無及」。的高度評價。


紅幫:裝裱形制的一種。解放前蘇州,揚州和上海等地有一種專裱紅白立軸對聯,專供婚喪喜慶之用的。稱為「紅幫」。


行幫:解放前上海、蘇州、楊州各地就其裝裱工藝的不同,有一種專裱普通書畫的,稱為「行幫」。

書畫裝裱樣式,不可不知!


一色裱:就是裱畫鑲料用一種顏色的。這要根據畫芯的長短畫畫幅長短的比例而定,一般鑲料長不超過畫芯長的,用一色裝裱就可以了,如一張三尺長的畫芯,加三尺長鑲料,裱成六尺長幅式的立軸,只用一色即可,在鑲料色彩的運用上,以突出畫芯的畫意為目的,不能用強烈的對比色,要使其美觀,大方為原則。


二色裱:二色裱是在貢四周用上適色鑲上,其餘不夠的長度再採用深色較為隱重的鑲料,接湊於天地頭裱成需要的長度。如畫芯長是二尺,要想裱成六尺左右的長度,就需加四尺鑲料,這樣只用一色,則鑲料長於畫芯的一倍,在配色上有喧賓廳主的副作用。同時也顯得單調。這樣就可裱成二色。即圈的上下、另加天地。

書畫裝裱樣式,不可不知!



三色裱:三色裱,是圈與天地之間加隔界。其邊的寬度可隨畫幅的大小而定,或三寸,或二寸,或一寸五分不等。圈的顏色應淺些,天、地頭應深些,隔界不深不淺起過度作用。這樣裱的畫,色彩為協調。並有溫文、柔和、肅穆的情趣。但圈、隔界、天地的顏色不要過分相近,應有節奏感。切忌,圈職業病色深,而天地色淺,這樣會使讀者感到空曠。

仿古裝池:這是解放前蘇州、上海、揚州各地就夠得上稱為裝潢藝術的,專為書畫名家和收藏家裝裱珍貴書畫的,稱為「仿古裝池」。


驚燕:亦稱「綬帶」原只是垂畫畫的天頭處,燕子飛近畫面,兩帶自然飄動,可驚走燕子。後來用它作為裝飾,就把這兩條帶子固定在天頭上,刺綬帶的寬度可根據畫的寬度而定,如二尺寬的裱件可用六分寬的綬帶較為合適。用料楊與隔界相同。它的長度與天頭一樣,但不要太厚,厚則使畫不平。如隔界是綾子的,綾上有花紋,那麼刺綬帶時就要注意花紋的完整。現在日本裝還有用活動的飄帶,用來驚動止棲的繩燕,以保護書畫,故又名「驚蠅」


毛筆、宣紙上新品,需要的去看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家論壇 的精彩文章:

篆刻,中國人獨有的藝術情趣
逸廬書院互聯網課堂,李雙陽老師約你一起在線學習
褚遂良楷書《千字文》
一位真正的書法大家——「百年孤獨」陶博吾
不得不讀的十大古籍,經典中的經典!

TAG:書法家論壇 |

您可能感興趣

書畫裝裱,你不得不知!
保存書畫作品,是裝裱好?還是不裝裱好?
有書法作品不知怎麼裝裱怎麼行,八種中國書畫裝裱款式!
書畫知識,書畫的裝裱與修復,畫友必看!
工筆畫裝裱如何不漏礬
為什麼你的裝裱店不賺錢?
裝裱店裝裱太貴?看完這個就能在家自己裝裱了!
能書會畫,再學會裝裱,就成一條龍全能書畫家了!
書畫作品手工裝裱要比機器裝裱好 還能長久保存
古書畫裝裱:一直被忽略的美!
字畫裝裱
裝裱師:芝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被法律事業耽誤的妹子,愛上了「手作裝裱」
書畫裝裱後的保護
裝裱原來這麼簡單,今後自己上吧!
書畫收藏作品為什麼需要手工裝裱
師徒二人教你裝裱書畫,有興趣的可以學學哦!
相征:書畫裝裱藝術是三分書畫,七分裝裱
傳統手工書畫裝裱該如何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