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古琴「吟猱」詳解

古琴「吟猱」詳解


古琴「吟猱」詳解








學琴者感覺琴譜和各種論著里,有關古琴技法的解說最覺困擾的就是吟猱兩種基本技法,真是眾說紛紜,各師各法。舊論不明確是難怪的,而近年來出版的琴學入門書,也是模稜兩可,未能給初學者一個清晰的概念。


吟猱這兩個技法,在不同的琴派中有不同的處理,在老師的口傳心授下,是較易領會的。然而有時在彈奏的實踐和理論上的理解有所矛盾時,就會產生模糊和混亂。即以一代宗師楊時百為例,他在《琴粹》和《琴鏡》中的吟猱理論,基本上是以其老師黃勉之的觀點為據。然而當他編《琴鏡補》時,老師已不在世,他則推翻前說,另提一套解說。而其實,以現今的分析,黃勉之的理論倒是明確合理,反而楊時百的後論卻有失偏頗。


在這個琴學復興,普及琴藝的新世紀,這些基本的東西是極需弄清楚的,希望在此能從各種解說論述中,以音樂觀點給吟猱理出一個明確的定義。

古琴「吟猱」詳解


一、現將常用琴譜和近年來的論著中,有關吟猱的解說分列如下:


《五知齋琴譜》


吟:吟者,按弦以取音,在指所按之位,往來動搖,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後小,一轉一收,約四五餘轉,仍用定吟方收本位而止。少則虧缺,多則過繁,故有恰好之理,以圓活完滿為度。吟之緩急,俱要圓滿,若吟哦然,致有音韻耳。


猱:指於按處,往來搖動,約過本位五六分,大於吟而多急烈。音取闊大蒼老,兼求古淡,有如猿猱升木,音取恰好,圓滿為度。……又曰:輕清小者為吟,重大帶急者為猱;吟取韻致,猱取古勁,各有所宜。


《春草堂琴譜》


吟:所按之位,往來搖動。猱:隨聲向徽下注搖得音。


《琴學入門》


吟:吟者,指於按彈得聲之位,左右往來分余,動蕩有聲,約四五轉,仍即收歸本位定吟而止。少則虧缺,多則過繁,故以恰好二字為真詮,即圓湛飽滿之謂也。凡吟之緩急長短,俱不外圓滿一訣,若吟哦然,方有音韻。


猱:指於按彈得聲之位左右,往來動蕩,約過按位二三分。取音大於吟者,蒼老渾厚,亦以恰好圓滿為法。大抵小者為吟,大者為猱;吟取生動,猱取古勁,各有所宜。


《琴粹》——黃勉之用「吟」

吟:五轉,如以某徽某分作直線為本位,得音後自本位綽上一二分,隨注下過本位一二分,再上過本位一二分,復下過本位一二分,即還上本位而止。上下俱以腕力行之。審其音,則先一聲微停,次二聲相連,又次二聲略停頓,凡五聲。四轉,如前法,得音後即下,隨上隨下,復上至本位而止。審其音,則先二聲相連,次二聲略停頓,凡四聲。或五或四,審其節奏而用之。舊譜所謂四五餘轉,以圓滿為度者也。


猱:定為三轉,得音後自本位注下二三分,急上至本位,再如法上下兩次而止。運指純用腕勁,如物有伸縮力,隨伸隨縮。審其音,則三聲緩急相等,連而不斷為佳。大致吟略急,猱略緩。

古琴「吟猱」詳解



《琴鏡補》


吟:有五吟四吟兩種。五吟者,從本位退下二分,復上至本位,又作兩退復。若唱弦,則略去首一退字,唱為復退復退復。論板,則第一復字一板,第二退字一板。四吟者,即如前法,唱為退復退復。論板,則第二退字一板。


猱:得音後,就本位進二分,複本位,再作兩遍,為三進復,皆以復為猱。凡猱必在本位之上,吟在本位之下。《琴粹》以猱在本位下,吟在本位上下,實傳習之誤。……欲揚以連下聲,則用猱,欲抑以連下聲,則用吟。


《梅庵琴譜》


吟:得音後,將指急急搖動約三四轉,猶吟哦之餘韻,上下不出四五分。雖動搖不離其位,要至勻至實,不可輕搖漫動。然必松活,得靈動之機為妙。


猱:得音後,稍偏下復搖動約一二轉。如猱之悲啼,較吟稍大而緩。

沈草農等《古琴初階》


吟:得音之後,左手指在得音的位上,先上後下,先大後小地來回滑動兩三次,然後仍回到得音的位上。上下動作的範圍不得超過二分。指法取勢要圓。


猱:得音之後,左手指在得音的位上,先下後上,先大後小地來回滑動兩三次,仍回到得音的位上。動作範圍稍大,但不得超過三分。指法取勢要方,或直上直下。


許光毅《怎樣彈古琴》


吟:在左手指按彈得聲的音位上,左右往來分余,動蕩有聲,約四五轉,仍即歸本位定吟。以圓湛飽滿,彷彿吟哦,方有音韻。


猱:在左手指按彈得聲的音位上,左右往來動蕩,約過按位二三分取音。以蒼老渾厚圓滿為妙。


龔一《古琴演奏法》


吟:左指按弦,右指彈弦出聲後,即在音位左右作小幅度快速擺動。傳統「吟」法中,也有得聲後,在音位的右側或左側作兩三次固定節奏的小幅度擺動。


猱:左指按弦,右指彈弦出聲後,即在音位兩側作較大幅度的擺動。


張世彬《中國音樂史論述稿》

吟:得音後,在指所按之位往來移動,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而後小,約四五轉,仍於本位用定吟而止,要以圓滿為度。


猱:指於按處輕下重上,過本位五六分,重大帶急,須避指甲聲,然後動蕩有情。

古琴「吟猱」詳解



丁承運《論吟猱》


吟:左指於按彈得聲後,帶音在本位上搖擺三四分許,動蕩有聲,須實上虛下,約四五轉,先大後小,仍歸本位為止。取音圓活生動。


猱:左指搖擺幅度約五六分許,較大於吟,須虛上實下,約四五轉,運指如折矩,取音蒼老渾厚。


葉明媚《古琴音樂中虛實手法的運用》


吟:在得音的位上先上後下,先大後小地來迴轉動三四次,最後收音於本位。除本位音外,其餘漸次轉動之音因右手已無彈奏,故此餘音已是虛音。…這些餘音是應當只取其意而非以實音出之的。


猱:得音後,於本位音之左或右往來移動數轉,幅度先大後小,最後仍歸本位收音。無論在本位音之左或右,用猱運指均向本位音用力,如猱在本位音之上則指法動作虛上實下,如猱在本位音之下則指法動作虛下實上,這樣力度才會穩定於本位音之上,指法虛實相間,動蕩有請。

二、以下是上述各解說對吟猱的運指方向、幅度和速度說明的歸類總結:


吟猱運指方向


吟:


本位往來動搖:《五知齋》、《春草堂》、《琴學入門》、《梅庵》、《桐蔭山館》、《研易習琴齋》、許光毅、龔一、丁承運。


本位往來動搖,強調先上後下:《琴粹》《指法析微》《古琴初階》、張世彬、葉明媚。


本位往來動搖,強調實上虛下:《指法析微》、丁承運。


本位下:《琴鏡補》。


本位上或下:龔一。


猱:


本位往來動搖:《五知齋》《琴學入門》《桐蔭山館》、許光毅、龔一、丁承運。

本位往來動搖,強調先下後上:《指法析微》《古琴初階》。


本位往來動搖,強調實下虛上:《指法析微》丁承運。


本位下:《春草堂》《琴粹》《梅庵》《研易習琴齋》、張世彬。


本位上:《琴鏡補》。


本位上或下:葉明媚。

古琴「吟猱」詳解



吟猱運指幅度


猱大於吟:《五知齋》(-分)、《琴學入門》(-分)、《琴粹》(-分)、《梅庵》(分-稍大)、《桐蔭山館》(-分)、《古琴初階》、許光毅(-分)、張世彬(-分)、丁承運(一分)、龔一。


猱吟相同:《琴鏡補》(-分)、《指法析微》(-分)。

吟猱運指急緩


吟急猱緩:《琴粹》、《梅庵》、《桐蔭山館》。


三、從各種吟猱解說中,可以看到運指的方向的差異外,最混亂的是衡量運指幅度中的「分」量,從一二至五六不等。究竟「分」這個單位如何定義?在彭祉卿的《桐心閣指法析微》中有段很詳細的分析:


分指律分,蓋兩律相距謂之律度。每一律度,長者中含四律分有餘,短者四律分不足,茲取二分,則半度也。合上下兩半度為一全度,仍屬本律之音,過此則侵入他律界內矣。


舊譜於吟雲往來三四分許,或雲二三分許,所取何分,並未註明。如以寸分言,則三準之度,實相倍半。中准用三四分者,下准當用七八分,上准只用一二分,不得統雲三四分也。若謂徽間之分,則更有廣狹不同。六七徽間之二三分,在十與十一徽間,當加倍而為四五分,更就下准再加,必為八九分,以至全徽矣。尤不得以二三分概之也。今據律分為準,自能隨律度伸縮,以通用於全弦。


從現代的律學觀點看,彭祉卿的分析是很對的,五度律的小半音(音分)即「短律」,半個大全音(音分)是「長律」,平均的二個律分(約音分)即相等於十二平均律的半個律(音分);也即是四分之一音。將吟或猱的運指幅度規範為二律分,或四分之一音,是很合理的。很巧,這幅度剛好和小提琴吟音波動的幅度(構成吟音的原音和另一稍高的音在高度上的差距)一樣。(參考:繆天瑞著《律學》)


四、在古琴的技法中,吟和猱兩個基本指法下,還可以依運指幅度的大小有相對應的大吟、大猱和細吟、細猱的區分;也可依運指的速度有急吟、急猱和緩吟、緩猱的區別;因此運指幅度的大小和速度的急緩不應該是區別吟猱的要點。一般琴人之所以有「猱大吟小」和「吟急猱緩」的錯覺,主要是源於感性意識的相對性。彭祉卿在《桐心閣指法析微》中,對此也有段很詳細的分析:


舊譜於猱作往來五六分許,較大於吟。今按吟上下二分,已至本位律界,長吟大吟加倍,上下四分,已至本位聲界(註:這裡的聲即音,一個全音包含兩個律)。若猱加大,必過本律,而長猱大猱再加倍,更越出本聲之外,侵及他聲。故不可用。或謂吟可縮小至上下一分,然而細吟再縮小,必在半分以內,用於上准,將無法以取之矣。


彭祉卿的分析是很合理的,即將基本的吟和猱的運指幅度限在本位音上四分之一音(即彭說的二律分)和本位音下四分之一音之間。大吟、大猱可界限於本位音上下半個音(即彭說的四律分)之間;而細吟、細猱則是小於四分之一音。而不論吟或猱,按指的擺動須先大後小,最後以定吟或定猱收音。定吟或定猱是在吟猱後,指下繼續以骨節微微起伏,血脈動蕩;是外觀不覺的意中律動。


五、要真正區分吟和猱,應該是在餘音的效果上:即吟是圓活完滿,猱是方折蒼勁。從這個基本點上分析,就能確定較合理的吟猱運指方向。

吟要達到圓活完滿,運指必須平衡均勻,即在音本位的左右搖動。如果只在本位上或本位下搖動,就會產生偏頗,何來完滿。另方面,運指的虛實也不能過於強調,「虛上實下」就會造成失衡,破壞了圓活。


猱的方折蒼勁,應該是由運指力度的虛實造成,或虛上實下,或虛下實上;這樣一來,就涉及了運指的方向性。如果運指是在本位音左右搖動,而又要強調運指力度的虛實就會產生本位音游移的現象,那是達不到「蒼勁」的效果的。因此,猱的運指必須在本位音之上到本位音之間,或在本位音之下到本位音之間。無論在本位音之上或下,運指均須向本位音用力。如猱在本位音之上則要虛上實下,如猱在本位音之下則虛下實上,這樣力度才會穩定於本位音中,從而得到方折蒼勁之效。


那麼怎樣決定在本位上猱或本位下猱?基本上可以旋律的進行方向為準:旋律上行,音從低音上進或綽上,應在本位下猱。旋律下行,音從高音下退或注下,則在本位上猱。否則就會和旋律的走勢相勃。


低音上進或綽上,吟須先下後上。旋律下行,音從高音下退或注下,吟則要先上後下。否則就會使本位音模糊。


至於吟猱的擺動次數,《琴粹》中的「五吟」和「三猱」,並將時值定為中板的兩拍,這是相當合理的。但是這只是理論上的界說,在彈奏實踐上,不應過於拘泥,須依樂曲的需要而靈活處理。


另外,吟猱也可以依時值的長短分出長吟、長猱和少吟、少猱。長吟、長猱是吟和猱的加倍,按指擺動次數倍之,幅度也加倍。少吟、少猱是吟和猱的減半,按指擺動次數和幅度也相應減半。

古琴「吟猱」詳解



六、至此,吟和猱可定義為:


吟——按彈得音後,在指所按本音位上和下四分之一音幅度內,先大後小,往來動搖五次,(旋律以低音上進綽入本音,先下位左,轉上位右,又下位左,又上位右,復歸本位。旋律以高音下退注入本音,先上位右,轉下位左,又上位右,又下位左,復歸本位。)然後以定吟收歸本音。時值約為中板的兩拍。吟需以圓活完滿為度。


猱——按彈得音後,在指所按本音位上或下四分之一音幅度內,先大後小,向本位音往來移動三轉,運指均向本位音用力,(旋律以低音上進綽入本音,先下位左,轉上本位,又下位左,復上本位,再下位左,復歸本位,指力虛下實上。旋律以高音下退注入本音,先上位右,轉下本位,又上位右,復下本位,再上位右,復歸本位。指力虛上實下。)然後以定猱收歸本音。時值約為中板的兩拍。猱需以方折蒼勁為度。


以上,僅是對吟和猱在理論上的初步探討,可能對初學者,尤其是自學者有些幫助。其實,學琴應重實踐,更需靈活處理,這可能就是藝術和科學的差別。琴學到高境界,要求心中無譜,音隨意出,那又何必拘泥於吟與猱呢?


藝術欣賞

古琴「吟猱」詳解


古琴「吟猱」詳解



郭關簡介:一九七六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裝置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入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東渡》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古琴「吟猱」詳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玄冥意》 尺八即興
最早的道教造像碑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圖文!肩袖解剖詳解
詳解京劇諺語
吳昌碩傳世名畫《虞山古藤》高清詳解
微觀大圖幫你了解高古玉工痕詳解!
瑜伽「鳥王式」詳解!
詳解佛教所說「六道」
「國畫精賞」宋 · 朱紹宗《菊叢飛蝶圖》高清詳解
智顛詳解《道德經》
「國畫精賞」陳子庄《居有竹圖》(高清詳解)
「國畫精賞」元 · 倪瓚《秋亭嘉樹圖》高清詳解
文物會說話:詳解中國古代弓箭的變遷史
《不思議迷宮》裝備詳解 七寶玲瓏塔屬性解析
樹樁盆景製作圖解詳解
諸葛亮千古預言奇書《馬前課》詳解!
詳解佛教僧服「海青」
復古韻味帝舵啟承碧灣小紅花圖文詳解
「法書欣賞」清 康有為行書《危崖水亭》對屏(高清詳解)
《普洱茶三字經》詳解
「法書欣賞」南宋 · 范成大《超然帖》高清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