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收藏賺錢?是,但不能僅賺錢!
據說,有證據表明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晚期的古希臘,而由於古典藝術的逐漸落幕,中世紀的基督教式樣則更多服務於宗教功能,直到14世紀的文藝復興才重新開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宗教一直在收藏領域作為動機這一存在著貫穿於西方藝術史的整個光陰,但是文藝復興的收藏卻逐漸演化出了當下西方的現代收藏體系,為什麼說是西方,而不是世界,這自然是基於我國及其他東方國家特有的現實情況來看的。
西方收藏的傳統
亞歷山大石棺,公元前4世紀,淺浮雕描繪了亞歷山大大帝的戎馬生涯
從古希臘開始,大型的公共設施如廣場、浴室、神廟等空間就有了對雕塑、壁畫這兩類藝術品的需求。當然這種收藏更多層面是從集體和公共的組織基礎上來進行的,而亞歷山大的統治讓古希臘藝術開始逐漸向外擴展,希臘文明在不斷擴張的過程中,開始進入到私人的空間,除了公共建築和場所,宮殿與私人住宅開始產生對收藏的需求,裝飾的功能開始被加強,而主題上過去宗教目的統治下的禁止內容也開始出現,迎合大眾口味(或者說低俗趣味)的雕塑作品不斷出現。這一時期的許多風俗和裝飾性作品受到追捧,落下神壇的藝術開始走向大眾,從公共走向私人。而雕塑與壁畫則是這一時期的核心,這種特點也延續到了文藝復興。
從公共走向個體,是這一時期的開創,然而這種形式最終也必然在當今社會重新回歸成由個體再迴流到公共的狀態。
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經歷了羅馬時期以政權和貴族為主的藝術收藏,不論是對古希臘的複製,還是諸多君主帝王的塑像,更多還是處於政治之下的權力行為。經歷了800年的擱淺,藝術收藏在文藝復興再次得到了回歸,而這一時期的收藏目的更為豐富,也產生了諸多形式,並逐漸演變出直到今天還在沿用的市場方式。
美第奇家族族徽
文藝復興時期,大概最著名的收藏家族便是美第奇家族了,而洛倫佐則是這個家族在收藏方面最為聞名的家主了,而當時的收藏方式可以說是一種「包養」的模式,但是是高級的包養,也可以說是「供養」,即為藝術家提供食宿並給與財富支持的方式,獲取藝術家創作的作品,當然,現在也有不少企業通過招聘的方式將年輕的藝術學子「圈養」起來,進行創作,只不過這種方式似乎更適合於主題比較集中的那個年代,在當下需要更多認知世界的時間與空間的環境下,閉門造車顯然不太適合了。
當然,還有一種類似於我們當下甲乙方的項目制方式進行的收藏,產品層面類似於我們今天說的定製,供需關係上而言,則類似於我們今天的供應商與購買方的關係(甲方乙方),即收藏家與藝術家約定所需要完成的無論是繪畫、壁畫、雕塑與建築等形式,在完成項目之後,結束這一經濟關係,這種模式也為之後直到當下的藝術收藏模式提供了早期的規範。
在今天,自我與個性成為了最為更為核心的理念,收藏交易也更多趨於尊重藝術家創作的市場方式,過去,藝術家通過學徒組成的工作室,並在其中完成一件件符合或超越當時收藏家認可的主題、內容、形式的作品,之後出售給藏家或尋求商人的贊助。這種模式,在今天則更為徹底的市場化了,藝術家的作品如同商品一般在市場流通,並可以通過拍賣進行二次流通。這也與西方商業擴張之路的行進脫不開關係,洛倫佐美第奇死後幾個月,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義大利作為歐洲和東方貿易交通的重要地位在接下來幾個世紀逐漸被取代。文藝復興的中心從佛羅倫薩轉移到了羅馬,並在羅馬又持續了一個世紀。當然這一切與美第奇家族依然緊密相關。然而貿易地位的改變,與逐漸走向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也在改變藝術收藏的模式與形態。
航海大發現
荷蘭,這個商人之國,在當年憑藉著兩個半北京城大的國家,成為舉世聞名的「海上馬車夫」,嗜錢如命的荷蘭商人創造了一系列成就今天經濟繁榮的商業措施,股份制、金融等等方面的模式。而收藏的「眾籌模式」,也在這個被稱為黃金時代的荷蘭出現了,我們熟知的藝術家倫勃朗便是在成於一幅在此種交易模式下的作品,也是轉折於另一幅用這種交易方式進行的作品。在肖像畫之外,荷蘭的藝術出現了一種獨特化的趨勢,作為商人的國度,股份制的概念在他們的骨髓中流淌著,而群像作品的歸屬感更多趨於組織而非個人,團體肖像畫則在這種環境下流行於荷蘭,並逐步推廣到歐洲的其他地區。
1632年 倫勃朗 《杜普醫生的解剖課堂》 一作聞名阿姆斯特丹奠定地位
1642年後 倫勃朗因《夜巡》 一作開始了人生命運的下坡路
直到今天,前文所提的供養、項目、市場、眾籌這集中收藏模式依然能夠被當下的收藏者們使用,當然這裡所談的收藏是偏向於非公共的收藏,即非美術館、非政府機關及公共空間的收藏。在這些收藏模式的背後,收藏家們出於各自的目的,付出合適的酬勞換取作品以滿足自身的訴求,而這些訴求也深深受到不同時代背景下種種條件的影響與制約。
獨特的當下國人收藏訴求
今天,我們需要看到,市場以及資本的力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所作的決定,而投資驅動收藏行為也不在少數,更準確的說,在收藏這一行為下,投資目的所佔的比重在各個國家都不可謂不是一個重要的標準。而在這之外,或者說收藏的傳統歷史中,什麼樣的目的又會是主要的?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如今收藏家們思考的問題,也是在逐漸趨利的收藏環境下尋求一種平衡的探索方向。
集體層面而言,無論是從古希臘以來的公共空間的收藏,還是在盧浮宮所創建的教育體系為主導的博物館、美術館收藏體系,都逐漸引入到了我國。而過去我國皇家的收藏模式也在《石渠寶笈》與路易家族所主導的宮廷收藏中體現。這種公共屬性或者說是過去時代的權力屬性背景下收藏訴求更多以政治和統治目的為主。而這種訴求並非完全與私人個體收藏的訴求划出界線進行區分,而更多是一種演變和從上而下的普及,這便要從美第奇家族的收藏開始說起。
達芬奇 《岩間聖母》,盧浮宮藏 宗教信仰目的實現滿足的典型作品
西方曾經的藝術收藏在動機上與宗教信仰的得以實現脫不開關係,對於上帝的信奉,使得信眾對於宗教題材的繪畫,更多是作為一種溝通聖靈的介質而存在。直接的宗教題材作品通過室內空間的布置,帶給收藏者信仰上的滿足,
波提切利作品《博士來拜》里朝拜聖嬰的崇拜者,很多實際上就是美第奇家族的成員,畫面上那個抱著孩子的腳的最古老的賢士,是科西莫.美第奇,最左側的是茱莉亞諾.德.梅第奇,右邊黑衣紅斗篷者是洛倫佐的父親,他們圍繞著聖母與聖嬰。美第奇家族的主要人物都出現於畫中,是因為美第奇家族是他的主要資助者。
而作為信仰之外的個體,擁有不菲成就的收藏家或者說是贊助人,也通過多種形式宣揚其個人的成就與榮光。從古羅馬的帝王君主塑像,到將自己與宗教中的神明共置於畫中,以及個體對於自我形象描繪的認同和宣揚。都滿足著個體成就在藝術中的顯現。而藝術品的擁有與購買在過去也同類於當下奢侈品的功用,滿足於虛榮心所帶來的個體消費的快感。這些都在過去的西方與古代的中國同時適用,只是形式和作品上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但唯有投資的屬性是更偏向於當今資本時代的特點,在藝術品走入拍賣行業,並不斷被強化賦予資本和價值的同時,投資屬性也慢慢在收藏的動機上佔據了更高的地位。
喬治·瓦薩里作品《「豪華者」洛倫佐畫像》
從文藝復興走來,起初的幾種模式慢慢被市場模式的風暴所席捲,直到美國建國後為其民族特性所要求的重拾文藝復興時期的對於經典藝術的追求理想,而重新回到了世人的眼光。在美國建國初期的建築、藝術以及音樂等其他領域也都體現著這樣一種精神。並且在公共藝術層面,以法國盧浮宮為範本,開啟了美國公共藝術空間的新時代。
1792年5月27日,國民議會宣布,盧浮宮將屬於大眾。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公共博物館。
然而在今天的中國,在宗教信仰的層面的作品和政治、權利糅雜融合,成為一種特殊的景象,但這種缺乏民眾參與的收藏行為智能更多體現在政府集體的層面,而趨於個體,有回返傳統中國古代繪畫作品的文化重拾,也有西學東漸發展後形成的當代視野,只是在收藏模式上直接掛鉤的是以市場模式為主的,少有贊助、公益、文化自信、民族特性的內涵,核心圍繞著資產資本以及部分虛榮心消費快感的滿足兩者疊加的收藏動機,而少有文化本身出發的收藏,這與經歷了那一階段文化斷層事件的當下需要修復和復興的周期依然尚未完成不無關係。
即便如此,在當下運用市場刺激的模式不斷拉近藝術與新收藏群體間的關係,也不可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畢竟文化斷裂的修復實在非一朝一夕之功。
融信仰、政治、權力等一體的代表作 董希文 開國大典
至於批判倒也大可不必,對於傳統藝術的收藏其實質上與西方的文藝復興並無差別,而對於紅色題材的追捧,其實對於權利與成就的既得利益者而言,也不過是與古羅馬以及前文所提的個體成就在形象上的彰顯並無不同。只是多元環境下的一種存在罷了,何況發展至今這種類型的收藏也逐漸稀少,畢竟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個體對於社會認知的自我成就及虛榮的滿足形式也在不斷的變化,而繪畫、雕塑等形式除帝王宮廷環境外,並不在中國文化中是要作為彰顯個人成就的宣揚介質。
以上內容,提到的各種訴求,其實仍然未完全擺脫歷史上以繪畫作為傳播媒介的存在的階段,戰後藝術已經極大程度地拋棄了其傳播媒介的功能,更加關注藝術本身與觀念的價值。
杜尚「斷臂在前」 這也許就是我們的今天吧!
借用資本的背景,更多地加入其他的因素,讓純粹為了錢不那麼純粹,大概就是當下收藏參與者們需要考量的事,當然資本逐利無可厚非,兩者並不衝突,性質卻完全不同,貫徹以上,藝術大同。
文道創藝 好物搶購
※這個團隊,又要弄一個藝術圈大事件
※21年前的離開,也不會令他的藝術褪色
※宗教、神話與怪誕的想像,他和他是哪種關係?
※透視到底怎麼搞?不得不看的多種解答姿勢!
※漢東省官員腐敗嚴重,達康書記很痛心啊!
TAG:套路藝術 |
※王健林搞藝術花錢,馬雲靠藝術賺錢,這就是差距!
※吃剩下的姜千萬不要扔,你隨手一丟,就能長成藝術盆栽!
※朋友私人館藏的藝術刀具,美到不能呼吸,你想不想收藏一把?
※買買買是門藝術,賺賺賺是種科學
※吃水果,也能這麼藝術!
※玩食物也能玩出令人讚歎的藝術價值,這樣我都不捨得吃了
※想要給寶寶進行藝術啟蒙,不這樣做,怎麼能叫藝術啟蒙呢!
※多肉盆景如何養成才能既有藝術感又美膩?這一招夠不夠用!
※香蕉也能成為藝術品,這樣的香蕉你捨得吃嗎?
※早餐做得這麼藝術,讓人怎麼捨得吃?
※沒想到我們丟掉的垃圾還能這麼藝術!
※你的藝術修養,是不是約等於零?
※這女藝術家也算是為了藝術獻身了,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
※沒有玻璃也能叫鏡子?當然能,而且很藝術
※抵擋不住這樣的誘惑,除了藝術你還能說什麼?
※作為一個資深吃貨,當食物變成可愛的藝術品,你還捨得吃掉嗎?
※這哪裡是只筆,簡直是藝術!
※好有藝術感的牆,還超省錢!
※這樣的拳頭,不僅給力,而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