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醫學堂丨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一人體養生的終極(五)

道醫學堂丨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一人體養生的終極(五)




中國道醫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




為和」一人體養生的終極(五)

編輯/中國道醫研究院







「守一」之道




1

「守一」、「得一」、「合一」



《道德經》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天下正」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守一,狹義理解為守一處、一點。廣義理解則為守一章、一法;人若能明白此理,方可執一統眾。



道家重視自然,更重視人心的素樸本真。道家有一詞為「心齋」,指內心清虛寧靜。最早出自《莊子·人間世》:「唯道索靡,虛者心齋也。」意思是說,大道至虛至靜,因此人心應當清虛寧靜,以合大道 所以道家所講的真正齋法,不是吃素謂之齋,乃指內在的心靈純凈,這也是中華道家修養的高妙義諦之所在。



所以任何錶象的「齋」都是「有」,只有心齋是「無」,無是道的本真,更是人性之本真。


自然界一切都在流動著、變化著,老子認為這些變化的基礎是統一而不是矛盾的鬥爭。道家提倡「清心寡欲」,「寡」字,有「少」之意。寡慾不同禁慾,更不同縱慾,寡慾是合乎人正常生理及心理需求的,既遵循自然之規律,又符合天道之理法。




在道家認為,萬事都沒有絕對的「不要」和絕對的「要」,事情沒有絕對的「好」與絕對的「不好」,更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任何事情抵不過一個「理」字。理不是人為界定的理,而是天理。「齋」不是否定不要,而是純正美好。道家守一之道,

守的是天道,是人道,而天道.人道都要遵循自然之道,自然就是人本潑如此,而不刻意為之。




2

從教育淡「守一」



守一,即守「天道理法」,天道理法是不變的,唯一的。過去十分重視講言傳身教,目的是延續發揚好的優良傳統。在世俗交往及婚嫁中,很講「門戶」、「門風」,這裡就包括傳統文化、祖訓、家規等,甚至在舉手投足之間都形成了一種文化特徵。




今時之人,在家庭教育之中忽略文化的傳承,學校教育也偏重課本知識。父母信手拈來的教育多偏重個人心性及喜好,「攀比」之心尤為凸顯。父母未曾實現的,希望孩子為之實現,別人孩子能做到的希望自己孩子也要做到,皆是虛榮作祟。給父母長臉,是孩子生存的目的。其實錯了嗎,本沒有時錯,但這並不符合天道,孩於是父母而生,雖受父母教育,但其屬於獨立的個體。他的天性、他的喜好以及他的人生,都是屬於他自己的,有的孩子擅長文,有的孩子擅長武,應秉持尊重孩子自然屬性而因材施教,莫要拿西瓜的甜比檸檬的酸,錯向培養。在孩子教育方面有幾點感悟,和大家分享,望能有所裨益。




①童年時期




童年時期是孩子最美好的時期,他們天真無邪,童真趣味,古靈精懌,充滿無限的探知慾望,他們與人和諧、與自然和諧、與小動物和諧……這個時候不建議給孩子過多的學習任務,應要多培養孩子的愛心,激發他們天性所好,建立他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②青少年時期



青少年時期,孩子的人格逐漸獨立,這個時間要側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教導他擔當的重要。要讓他知道,做子女有子女的責任,作為公民要盡公民的責任,要遵紀守法,攜老扶幼,敢於擔當,要培養孩子「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品格和良好心性修為。



③成年時期



到了孩子即將成年的時期,要正確地引導孩子尋求自我價值取向,要讓孩子提早進入自主人生階段,包括將來的人行、擇業,以及婚姻態度。要清楚地有條理地幫助孩子分析,權衡利弊關係。這樣在求學的道路上孩就不會茫然,是選擇適合的大學進修深造還是進入技校學習一門生存技能,絕不可為了上大學而上大學,既不投其所好,又沒前景規劃,蹉跎了美好人生。


天地同根,萬物一理,任何事情都一樣,遵循天道之理法,任何事情都是有其規律可循的,絕不可逾越這個規律。天有四季:春萌、夏長、秋儲、冬藏;人也是,從生、長、壯、老到死。如果在初期沒有做好家庭教育,存學校又沒有老師作正確的引導,那麼孩子的未來多是問題重重的,他在社會上也很難找到價值。




3

朱熹的「守一」思想



朱熹認為:「天有春復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義禮智,皆以四者相為用也。」(《朱子語類》卷一)「理者有條理,仁義禮錯皆有之。」「大而天地萬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極陰陽之理也。」(《朱子語類》卷六)「歪於一草一木昆蟲之微,亦各個有理。」(《朱子語類》卷十五)「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朱文公文集·答黃道夫》:「天下萬物當然之則便是理。」(《朱子語類》卷一一七)「世間之物,無不有理,皆須格過。」(《朱子語類》卷十五)「天下之理,終而復始,所以恆而不窮。恆,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恆矣。惟隨時變異,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識之?」(《近思錄》卷一)「確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朱子語類》卷一)「理只是這一個。道理則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理,只是一個理。理舉著,全無欠闕。且如言著仁,則都在仁上;言著誠,則都在誠上;言著忠恕,則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則都在忠信上。只為只是這個道理,自然血脈貫通。」(《朱子語類》卷六)


「理是人物同得於天者。」(《朱子語類》卷四)「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近思錄》巷一)「存天理」就是追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天理」包含「人慾」,「大而天地萬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極陰陽之理也。」(《朱子語類》卷六)「天理本多,人慾便也是天理裡面做出來。雖是人慾,人慾中自有天理。」(《朱子語類》卷十三)愛子女要合乎天理,莫不可過,過猶不及。孝父母要合乎天理,順可為,但莫不可只順人心。



所以道家在提倡人性修為的時候也是倡導「守一」,這裡的「一」可釋義為「中」,即,「守中之道」,也可以說是不偏不倚,適量適度,介於天道之間。




4

「守一」之道與生活方方面面




①《黃帝內經》的「守一」之道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有「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卧傷氣,久行傷筋、久視傷血」的記載。久坐不動,周身氣血運行緩慢,可使肌肉鬆弛無力,血脈不暢,發生瘀積,全身的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不到養分供給。所以坐一會要起來走一走,伸伸胳膊踢踢腿,保持氣血正常運行。久立傷骨:久立傷腰腎,腎藏精,而精生髓,髓又為骨之液,可養骨,故久立會損傷人體骨骼的功能。建議適當變換姿勢,有工作需要的,如售貨員、理髮師可適當地按摩腰部來緩解。



久卧傷氣:過度卧床,會使肺部受到壓迫,功能出現障礙,缺乏新鮮空氣的調節。而肺主一身之氣,故久卧傷氣。睡覺盡量側卧而不要全卧,更要避免賴床的習慣。久行傷筋:久行會導致膝關節過度疲倦,而膝為筋之府,故長時間行走會導致筋

腱損傷,所以說久行傷筋。建議走路速度不要過急,行至一段時間要停下來休息。久視傷血:因為「肝開竅於目」而「肝受血而能視」,所以長時間用眼耗血,故久視傷血。建議做眼保健操或者閉目調養。



②說話、吃飯、睡覽的學問



除了上述談到的幾點外,人們每天必從事的事情也就剩下說話、吃飯和睡覺了。下而就簡單的講一講這三者的學問。



道家養生很重視「氣」,認為人體氣聚則強,氣散則傷。說話也要講究學問,道家養生思想認為:「話過千句,不勞自傷。」話說得過多,耗人身之氣。孫思邈祖師說:「人身之氣流注周身而成營氣、衛氣;彰顯於志則顯現於氣色精神;發於外則為音聲。」所以聽說話的聲音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健康狀況。



吃飯是人體攝養的重要途徑之一,人類通過五穀之氣的運化來供應人體需求實現存活的目的。吃飯也有學問,道家養生提出:「三餐不能少,頓吃七分飽。夜半一碗水,七十不見老。」飲食絕不可因味美而無度。《陰符經》李荃註:"人因五味而生、

五味而死。五味各有所主,順之則相生,逆之則相勝。久之則積氣熏蒸、人腐五臟,殆至滅亡。」這段話是說,人類為了生存消除饑渴之苦,才食用美味的食物。但使人不得長生的是,人們貪圖美味,而逐漸耗蝕了人的機體機能。人們明知道美食過量可導致死亡,但無人願意捨棄這種愛好。五味,苦的去火,辣的祛寒,甜的生血,澀的收斂,酸的解毒。五味順則相生,逆則相勝。順可長壽,逆則可致五臟之疾。



睡覺與人體健康關係更為密切。睡覺不但可以養形,更關鍵的是養神。孫思邈言:「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猶似輪轉……人也相對應有四肢五臟,晝行夜寢,呼吸精氣,吐故納新。」人體的運行是要順應天道的,天有晝夜更替,人也有。




晚上人體也要安靜下來,進行調整。傳統養生學認為夜間11點之前一定要休息,切不可熬夜。夜間11點至凌晨1點,這個時間是陽氣初升之時,並逐漸增強,一直到中午11點,陽氣最旺盛。一到午時,陰氣則開始生長,直至夜間11點最為旺盛。所以子午兩個時辰對人來說休息是最好的,因為陽氣和陰氣初生之時都是很脆弱的,在這個時候損耗掉,就很難進行長、化、收、藏、對人體健康就會產生影響,偶爾一次可能影響甚微,但長此以往,定會出現嚴重的健康問題。



另外,睡覺的方向也是有講究的,中國傳統養生遵循天人相應,古代的醫學家、養生專家認為人的睡覺方嚮應該隨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而改變,提倡「應四時所旺之氣而卧」。睡覺方向就是睡眠時人的頭腳朝向的方位。在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記載:「凡人卧,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是說春夏兩季睡眠的方位宜「頭向東腳朝西」,秋冬兩季則宜「頭向西腳朝東,而不宜頭向北卧」。古人的這一主張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從季節上看。春夏屬陽,秋冬屬陰;從方位上講東方屬

陽,西方屬陰。春夏之季陽氣升發旺盛,秋冬之季陽氣收斂陰氣盛,故春復之季頭向東卧是順應陽氣,秋冬之季頭向西以順應陰氣,符合中醫「眷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



以上簡單地闡述了與人體較為密切的養生常識。其實傳統養生就是以順應自然為基本原則,以不違背自然為底線,進而形成的文化體系。




人體呼吸與心跳節律的調控




1

貫通生命有無的兩大系統




呼吸與心跳是人體特有的生命現象,生命之有無即在於此。呼吸與心跳是人體重要的生命體征表現,長時間沒有呼吸和心跳可意味生命的終結,宣布機體的死亡。可見呼吸、心跳對人的重要。那麼,人體的呼吸與心跳又有怎樣的機理,呼吸與心跳又是怎樣的對應關係呢?



醫學認為呼吸是人體吐故納新的進程,又通過心臟跳動把空氣中的氧氣通過肺轉給心臟傳輸到人體的血液之中,從而實現人體肌體的健康。



到家的天人合一理論認為,人體的呼吸與心跳不僅於此,而是認為天空中肉眼看不見的,微小游離的,人體必需的「金木水火土」,道教說它是「道炁」。這些游離於空氣中的微小物質直接影響著人體各部細胞的盛衰,而這些物質不但要通過飲食汲取,更重要通過呼吸與心跳直接輸送到人身肌體的每一個微小細胞之中,而人體停止於呼吸與心跳,即停止了人人身肌體的細胞充氧的過程。




2

脈的由來




中華醫學的脈經出現,早在於新石器時期,即三皇時代,產生於岐伯、鬼臾區,歷經漫長的歲月累積,理論闡述於魏晉(王叔和時代),文化成熟於明代李時珍。其文化的形成,理論主要是依據五行相生相剋,是把人體的五臟分為五行,又依此按五行的相生相剋的理論,而排出左右手間寸關尺三脈,由臟腑三焦而排,即上焦是心肺為最上端,中焦脾胃在中間,其下焦即是肝腎。古人認為,人體以腎為先天之本,而脾胃為後天之本,其理論來源於上古時代的河圖。



由河圖的顯示應用,我們明白了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的道理,其中也正是顯示了道家所說的道「炁」的演示。它時五行生剋的演示,又是磁波場電氣的展現,更說明我們今天科學所講述的分子原子學說的顯示。而分子原子是今天科學的傳播,古人生活的時代沒有今天這般通訊和交通,統一不了文化的內涵,所以促使形成東方特有的華夏文明,古人稱作水火既濟。因古人從物象上看水本來是向下的,可水的特性是遇冷而結冰,遇熱而成氣。水的逢熱,即靠火的升溫,而蘊養了萬物,使萬物逢春的氣溫,彰顯出勃勃生機,故而有百花齊放、萬物欣欣向榮。而人體的腎,主瀉,是人體的水道,又在最下端,它既排出了人體中的渣物,又生養著五臟,而五行中又把人體的兩腎所屬分出左腎主水,右腎主火,而顯示著五行的生養,由此展現出左腎的氣脈,反射到人體的手臂端,進而去辨脈,因手臂端的腕部止是心臟運輸血氣的末梢,由腕部而分支小血管運送手指間循環於迴流,由此而產生的理論實是由日積月累的經

驗和取類比象思考所得。因華夏先民的天人合一觀是宇宙的全息,不同於西方科學文化的分析剖割,以此產生的脈學,是根據五行中,水生木(左脈),木生火,即心火,肝木,肺金、脾土,而右腎既濟中的水火交融,又顯示了右腎主人體的命門之火氣,而火生土、土生金,由此而產生了左手辨脈的心、肝、腎,和右腎辨脈的肺、脾、腎的理論。其應用人體的臟腑診病也顯現出它的實用性,從科學的重複性和理論的權威性具備了科學的概念,它的理論是由宇宙全息的思維,演變於四季的變化,正如《陰符經》所說:「律歷所不能契」,同時也告誡人們夏天雖然一時可出現冰雹,但它不能就代表冬天;反之,冬天一時的溫暖也證明不了夏季的到來。它彰顯著大同,存藏於小異,由此產生的文化,彰顯了古代華夏先民的偉大胸襟。而呼吸和心跳的可調性,正是由此產生。呼吸在人體的運動中可根據人體的需要而自行調節於不知不覺中,同時心臟跳動的快慢也是在不同環境中不受於自身。反思,不自覺的調整能促成呼吸心跳的速度,那麼,在自覺的調整中變也可達到人為調節完成成自身意識願望的目的。




3

呼吸心跳與人體健康



1

三者的關係




呼吸與心跳直接顯示著人的身體健康與否,健康的人體一般情況下呼吸與心臟跳動比值為:1:5,一呼一吸/心跳=5。中醫理論是以脈學而論,完成一次呼吸,心臟跳3次,即顯示為遲脈;完成一次呼吸,心臟跳6下,即為數脈;4-5次為正常脈象。而西醫是以每分鐘來計算的,中醫辨脈認為遲脈出現為寒濕之症,數脈為虛熱之症,都為不健康的信息,則都需要就醫調理。



2

呼吸與心跳是人體生命能量的轉換




呼吸是人體與宇宙大氣交換,大氣通過人體的交換直接把宇宙能量通過人體吸收,充氧於人體與血液之中,又把肌體中的殘渣通過血液交換,再通過汗腺、尿液、糞便、唾液、呼氣排出體外。這一過程它不僅通過水分、食物和空氣,更是在交換空氣中游離的金木水火土及磁波場電氣,即道家所稱的道「炁」。這種「炁」其實是宇宙中的能量源,是萬物離不開的能量信息,它也能在人體中發揮著潛能量的作用。華夏先民認識到了這一點,使它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更將其體現在特有的文化氛圍中。



3

呼吸、心跳與人體的七情



中醫以喜怒憂傷悲恐思為七情,而七情又以「火、氣、怒、喜、思」所生。道家認為,人的情志是由心神所生,而所說的心神與人體磁場波電有直接的聯繫。人體場與地心場、宇宙場直接感應,這個場波正如我們日常的家庭電視一般,如電視沒有安裝閉路天線,而單一靠電視自身接收信號,就會經常出現接收不穩定,經常會出現外部聲音與場態的干擾,即會出現圖像失真的現象。古人以取類比象發現,為什麼突然出現的聲音或突然出現影像,都會使人受到強烈反應。我們發現,有時,一些人,因某種原因,領導看了他一眼,第二天上了無名火,尿也黃了,嘴也起了泡,那麼這種變化起源於什麼?仔細了解才知道,前幾天與同志談話,說了領導幾句壞話,自認為

被領導發現,恐領導報復。類似這樣引起心身病變的案例比比皆是。



再如,突然聽到一聲巨響,就會造成人的驚恐,而這種驚恐來自哪,為什麼人們會驚恐,甚至驚恐後會造成人機體的病變?實驗證明,人體外有十個電核,在正常運行之中,不易受干擾,如果受到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就會出現電核不穩的現象,即會出現心神不安的現象。由此,我們預想21世紀,聯想到人類本身的不良因素,以及外部環境對人類本身帶來的影響,可以說華夏先民所留下的文明,我們應當如獲至寶。




4

如何調節呼吸與心跳的偏差



1

以調節呼吸節律達到心臟健康狀態



呼吸的節律是人生來具有的,可如果在心靜無思、靜心守一的狀體下,則能完成人體的健康意願,並且可在長期調養下,實現「心如所願」的目的。其理論來源於自然現象,《陰符經》云:「天之清靜、蘊育萬物,地之消凈、八方安寧,人之清凈、一片祥和,百邪不侵。」只有心靜守一的調節呼吸,才能實感自身小我與宇宙大我的同呼吸共命運,才能達到人體與自然、與天地最和諧的狀態。


2

操作方法



服食外氣法,即是以鼻吸氣於似有似無之間,每次吸咽七口,期問不能呼氣,服咽七口後慢慢吸氣人肺中,閉氣至極限,慢慢「呵」出。呼出氣體時,口要大張,氣出均勻、和緩。反覆練習,一直到額頭和手心微微汗出,在此期間身體早已汗出,待額頭汗出後,這時方算全身氣通。此時收功靜心,意念氣沉至丹田,調勻呼吸,慢呼慢吸,後可引起在腹部,意念左36圈,右36圈,久之自能身康體建。



5

心臟的一些疾病為什麼可通過自身調節恢復正常



中醫歷來重視氣的調節,提出營氣、衛氣、臟氣學說,又把臟腑各部分類如腎氣、肝氣、睥胃氣、心氣等等,由此而顯示氣的重要;提出正氣不足,外邪而侵之,氣與血是充養周身肌體各部細胞,人得正氣而健;又提出血以氣為頭、血隨氣而走;更提出氣是周身吐故納新的重要功能,人在青少年時期氣血的交換充足,活動量大也不顯疲勞,而人到中老年後,由於氣血的交換不能像青少年時期,身體的各部機能都顯現老化現象,主要原因是身體各部的筋腱老化造成。其根源是得不到氣血的濡養,人休臟腑,中醫分為三焦,上焦是心肺。中焦為脾胃、下焦是肝腎,而三焦的連接是靠以筋腱,例如人體中的胸膜、橫隔膜、心包膜、胸膜腔及火網膜等等。由於人一生幾十年所形成的習慣,久之則造成各關節囊老化變形,及臟腑各部筋腱老化變形。又有長期氣血缺乏,不能滿足機體各部的充養,由此而產生各種病證,外氣服食法正是解決這一癥結的有效方法。




道醫對「神治」的認識



1

道醫對人體「精」的認識



道醫認為「精」分兩種:一種是後天充養的五穀之精;一種是先天本原的元精,受之於天地寧宙,是萬物的基質,得之而生,持之而壯,與天地同步相存,相因相果,隨時而化,隨物而生。至精至微,是本原物質中的真。老子云:「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竊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是老子把非非有、非非無的「道」稱之為物,這個物可以說是無中的有,可這個看不見又摸不著的物,其中既有象,又有物,可是它在是有非有中還有變化,是之而非之中又見到了「精」,而且甚真,既真有,有之中還有非(神),老子的獨特見地,也正正對玄之又玄的一個概括。



精在人體中的作用:道醫認為老子所說的宇宙演化進程,同時也是人及物的演化過程。這個「精」,老子強調了它對宇宙與物質世界的重要性,同時提到了這個信(神)也給「道」帶來了神奇的功能。道醫認為這個「精」既給道帶來神奇功能,同

樣也會給人帶來神奇功能。那麼怎樣才能使它在人體發揮更神奇作用呢?只有以後天之精補充它的活力。《管子·內業》中雲「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這是進一步指出,精可生於五穀之養,可生於天地宇宙之養,如旺極可通神,藏於胸中便會使人精神飽滿,增加智慧。《管子·內業》中還說「精也者,氣之精也者」,「精存自生,其外安榮」,「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這裡進一步指出先滅之「精」靠後天氣養,精足休自榮,以致能表現在外表,精氣俱足,身體、四肢強健,體能源之不竭。以此後世道醫提出五穀之氣可化血,血氣而升氣,氣足而生精。精足而返壯,由此可知「精」是人體各個器官發揮正常功能的保證。



道醫對精的概說:道醫對精的認識是在長期實踐探索中總結的結果。在道家的內丹學理論基礎上,進而對人體「精」的認識,認為「精」不但作用於人體各部器官功能,而且還能在人為的作用下起到增進人體的長壽體健和開發智慧的作用,只有對後天的精加以凋養,才能給予先大「精」的充實,先天的精(元精)與後天精二者互動下,所產生出的奇效功能可大大超越藥物的功效,所以道醫提倡人在日常生活中時時保證固精、養精、生精的重視,以達生命的健康完美。



2

道醫對人體「氣」的認識


1

氣的物質性



道醫以道教的基本理論「天人同構」思想,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出以「炁」作為宇宙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人體的認識中區分於原始「炁」,即先天祖氣與後天之氣和人體結構各部器官功能的氣。提出老子所謂「炁」為先天祖氣,表形符號為「一」,即原始最初的「炁」,而最初之氣足混沌一片的,這就叫「元氣」,而由元氣演化出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太陽之氣清輕上升為天,太陰之氣重濁下降為地,中和之氣則生人,天地人交感而有萬物。道醫引入道教的陰陽五行、八卦學說來解釋宇宙與人的共性,認識到萬物存在著相反相成的態勢,並結合了周易的陰陽五行的理論,以陰陽統五行,以五行證陰陽並符合於八卦,用於道教之符號及圖像形式結合氣論、生命論,解釋宇宙的複雜結構及天地萬物的相互關係,推衍出來表徵宇宙的結構和時空綿延狀態。



運用八卦符號圖像把宇宙空間,分為東南兩北四個基本方位,分出陰陽、四季和人類的認知,從而為自然的變化、陰陽的平衡找出合理的依據。而陰陽的對應又是事物中的共。即道醫根據道家數理,進一步闡述了人體陰陽的辯證關係,以數理符號形式來表現人體的生演過程。



符號表現形式陰陽,結合數理符號,這就給道醫學闡述男女生理演化過程提供依據。即女子7歲之前屬陽,7歲之後屬陰,2 x7(十四)歲見癸水,出現發育成熟跡象,7x7(四十九)歲開始步人衰老期。男子八歲之前屬為陰,八歲以後屬為陽,2

×8(十六)歲出現生育成熟跡象,8x8六十四歲步入衰老期。道醫以此數理圖像來證實孩童時期元氣的不穩定性及轉化過程。從寄託人類個體生命綿延企盼思想,對於人體之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的理解,從而對人體之氣進以深化的體驗。道醫以氣作為最基本的概念,對一系列的生理、病理現象進行著探索。


2

氣在人體中的作用



《道德經》雲,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實質是對形與氣的解釋。氣在宇宙叫大氣,在自燃界中叫天氣、氣候,在人體叫形氣、真氣、元氣、營氣、衛氣等等。它是人體中的生理運行的動力,是人體生命的本原。在人體中有氣者生,氣充則長,氣衰則老,氣虛則病。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從而道醫對氣的認識和養生、調氣上的理論給予傳統醫學的基礎理論都得到進一步發揮。《莊子》認為,氣和道一樣,也是萬物的本原基質。云:「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生,散則為死。」基於這一認識,道醫提出「養氣、調氣、補氣」,並指出「氣」在精與神之間的中和作用,以及在五臟六腑之間的連帶關係。《太平經》雲,精和神的存在都依賴於氣,氣對於精,對於神來說猶如水對魚一樣重要,又雲「陰氣陽氣更相摩勵,乃能相生,人氣也輪身上下,神精乘之出入,神精有氣,如魚游有,氣絕神精散,水絕魚亡」。可見氣對精神的重要及對五臟六腑的連帶關係。道醫指出,安身養氣須注重情緒調攝,對養氣的細微闡述,實是提醒人類對氣認識的重視,同時也是告誡人類對自然環境及人體的連帶關係須重視。


3

氣的概說




道醫以道教的天人觀來看待自然與人體的變化,從而認識氣的單一物質上升到宇宙、自然、環境、社會、人事、個體的方方面面,實是給予人類的思想啟迪與反思,並期盼著道醫思想能服務於當代的人類。



3

道醫對人體「魂」和「魄」的認識



中國人認為,靈魂分作「魂」和「魄」兩部分。魂主精神,而魄主身形,並有「三魂七魄」之說。傳統上認為,當一個人受到驚嚇,可能會使魂魄離開身體,若不好好處理的話,人就會步向死亡。因此,當有人被嚇至昏迷之時,民間會舉行一種特別的「招魂」儀式,意圖使昏迷的人起死回生。



而古人所說的「魂、魄」,其實在今天的科學儀器下,已經得到了證實,即十個電核在人體外部磁場中有序排列且周而復始地運行。十個電核中有三個是帶有正電的電核,稱之為正電核;餘下七個電核則帶有負電,稱之為負電核。道家在丹學修鍊中發現,三個正電核主升,七個負電核主降。三個正電核多顯現於精神、思想方面,所以在修鍊中可以將三個正電核同時聚合於頭部頂心,即天突穴,道家修鍊稱之為「三華聚頂」。這三個電核主要代表精、氣、神的能量,道家修鍊者把它聚集在頭頂心天突穴,而天突穴又稱之為「神室」,三個正電核聚合於神室部的磁場中後,靠以自身臟腑的聚合能最,實現「真我的游離」:那麼這種能最怎麼聚合呢?古人以驚人的智慧和日常的生活實踐,發現了聲波共振原理,如東面房屋彈琴,西面房屋中的琴也會發出聲音,即聲波共振。古人正是利用了這個共振原理,以「宮、商、角、徵、羽」五音創造出「阿、嘛、呢、吧、咪、吽」,又以「阿、嘛、呢、吧、咪」五字之音,把臟腑的五臟,即「心、肝、脾、肺、腎」臟腑之氣的能量聚合,最後發這個「吽」字。把頭頂這三個正電核的聚合物,在這五氣能量恰到好處地聚集時,一聲「吽」音,沖離身體磁場,進而推出體外,道家丹功修鍊者稱之為「嬰兒扎步」功,既可說三魂游離功(神通),又說真我出現,然後才能依此功,達到觀己觀物。正如道教早晚功課中云:「神能入石、神能飛行、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經過長時間修練即可遠遊千里萬里,其神通不能以語言表述。而七個負電核此時的任務是安撫於五臟,

即臟腑的運行全在於此。這時它會由活性的功態變成惰性的功態,靜等著陽電核歸來。陰陽電核相合,人體各部機能則表現為活性,於此我們即可知,人體這十個電核,其實也正應在天體九星。其「磁、場、波、電、氣」與看不見的「金、木、水、火、土」也與寧宙天體相通相合,即「天人合一」。



有人說:「三魂當中,天地二魂常在外,唯有命魂獨住其身。天地命三魂並不常相聚首。陰陽相應,從不分開。並常附於人體之上。其實人類的七魄,實際上就是藏密所說的位於人體從頭頂到胯下會陰穴的中脈之上的七個脈輪,七個能量場。其中大沖魄在頂輪,靈慧魄在眉心輪,氣魄在喉輪,力魄在心輪上,並同時與雙手心和雙腳心相連。中樞魄在臍輪,精魄在生殖輪,英魄在海底輪。人體的七魄同由命魂所掌。命魂又稱為人魂,或者色魂。人類生命就是從此命魂住胎而產生的。命魂住胎之後,將能量分布於人體中脈的七個脈輪之上,而形成人的七魄。魄為人的肉身所獨有,人死之後,七魄隨之消散,而命魂也自離去,生命即以此告終。」



地球上的所有人聯合構成了人類社會,那麼所有人類的天魂和地魂也分別構成了類似於人類社會的社會。天有天的規律,地有地的法則。由每一個人的天魂和地魂,與相應的天社會和地社會,聯合構成了能夠影響人類前程的宇宙大運。



人類的21世紀是一個人文跨越的時代,試想祖先的河洛術理其實是宇宙生成大律之理。依據此術理,即可完成人類穿梭宇宙星際的偉大夢想。我們都知道宇宙星體間存在N、S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只要合理地利用,便可解決人類在宇宙間穿梭所需要的能源問題。尤其是在真空狀態下,物體基本沒有重量,如果在沒有重量的情況下完成漂移,則不會消耗太多的能量,所以藉助各星體場的自身引力的相吸、相斥來完成星際旅行。在不遠的將來,人類一定能夠實現這一偉大夢想。





預言詩一首


九星運轉有正反


不同場能定空間


吸斥相應佔領地


畫出天宇大奇觀


忽然一天飛來客


偷借磁場作能源


星際引力我駕馭


遊走銀河在瞬間


紫雲道人癸巳年 於北京




道醫神治體系的基本內容




道醫的神治,即是以「道」生成及發展運行規律之要素,給予人類社會及個體病態癥結的一種解決方法。在施治過程中的一切手段和方式,其根本,都是為調動出病患者本身的自我潛能和免疫抗體,達到自我恢復、自我康復作用。



道醫將「身國共治」、「去心病」和「治未病」等養生理論作為奠定醫學理論的基礎和醫學的崇高目標,倡導重道德,守規律,愛環境,防患於未然,從而構造了拯救失落心靈、彰顯道德本真的道醫神治體系。




神奇之法來源無數平凡的積累




養生是人類對生命的一種共有的美好期許,人類渴望通過某種方式達到無病延年的目的,但任何一種所謂的神奇,都來自於我們點滴平凡的累積。



世上沒有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至極,乃為神奇。通過本章的學習要讓大家懂得持之以恆的重要性,養生不是一時的興起,而要成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



《陰符經》中云:「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在一般人看來,只有他們感到神奇的事物才是無比神妙的,而不知那些表面看似並不神奇的事,卻真的令人莫測高深。學道者應該明白,點滴的起始,才是最終的所望,堅持積累才能締造神奇。老子《道德經》中云:「九層高樓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亦是說明此道理。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內容


? 免費結緣道教經典《道德真經》+道教音樂CD!




? 道醫學堂丨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一人體養生的終極




? 勸君莫對身體十八傷!




? 脊柱是男人的龍脈,女人的鳳骨!




? 基本吃素、每天散步、保持糊塗 !




關注道醫,學習正宗道教醫學!















問診諮詢/投稿


微信號:

w18901234567


郵箱:89928269@qq.com

中國道醫


◎ 中國道醫微信平台由武當山道醫傳承基地、中國道醫研究院創辦,秉承太上仙道貴生,濟世度人之教義,以傳承道醫精髓、弘揚道教文化及道家養生文化為己任,使道醫文化更好的為現代社會服務,減少人類疾病,提高健康水準。




宗旨:

援醫入道,以醫傳教,借醫弘道;又援道入醫,以道治心,以術治身,行道施醫。




如何關注中國道醫微信平台


① 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

道醫

"一鍵關注。


② 微信搜索微信號:

cndaoyi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END·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中國道醫訂閱號


微信號:cndaoyi

更多精彩,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大周天、小周天、通中脈、強脈輪,秘密全都在一個動作裡面,練好這個動作就行了
扁鵲六不治和古代醫家十不治!
東方聖人養生智慧二!
「陽氣不足,陰邪內生」是生癌之本!
華夏文化 的起源!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老子三生萬物的智慧
老子和鬼谷子的境界人生!
老子的「三寶」
老子、孔子的前世化生
老子的中醫養生之道:「吾有三寶,持而保之」
老子的7大養生之道
老子英雄兒軟蛋,拿破崙唯一的兒子,一生憋屈的羅馬王
老子的生平和他的影響力
6個成語,洞見老子一生的智慧精華
老子智慧:抱朴守真 逍遙一生
老子的六大智慧成語,一生受用不盡
老子:道與人生
《道德經》一個沒有選擇的生命是神聖的,是順其自然的生命!老子微言第67集
千古絕對!上聯:老子、兒子、孫子,三子三代,下聯經典到爆!
老子:幸福生活的智慧
老子的故事:論養生
老子道德經的三寶,亦是太極拳的三寶
入世的生活是吸氣,出世的生活是呼氣老子微言第51集
孔子一生曾4次問禮於老子,發生在亳州的有幾次?
老子的20個人生格言!救了多少人的一生